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09)
2023(6672)
2022(5703)
2021(5462)
2020(4698)
2019(10805)
2018(10643)
2017(21249)
2016(11766)
2015(13084)
2014(13105)
2013(12802)
2012(11800)
2011(10745)
2010(11240)
2009(10485)
2008(10204)
2007(9131)
2006(8170)
2005(7495)
作者
(31828)
(26572)
(26090)
(25370)
(17197)
(12409)
(12115)
(10183)
(10062)
(9851)
(9005)
(8909)
(8711)
(8497)
(8420)
(8190)
(7817)
(7804)
(7766)
(7705)
(6567)
(6556)
(6450)
(6097)
(6085)
(6034)
(5855)
(5790)
(5350)
(5207)
学科
(47485)
经济(47443)
管理(36421)
(34446)
(27500)
企业(27500)
方法(25012)
数学(22887)
数学方法(22419)
中国(14447)
(13930)
(12436)
(9955)
(9753)
(9597)
贸易(9593)
(9404)
农业(9272)
(9018)
银行(9011)
业经(8934)
(8600)
(7599)
财务(7570)
财务管理(7556)
理论(7472)
(7451)
地方(7435)
企业财务(7100)
(6943)
机构
学院(163244)
大学(161538)
(69744)
经济(68295)
管理(66311)
理学(56968)
理学院(56442)
管理学(55175)
管理学院(54877)
研究(51274)
中国(42169)
(34056)
(33120)
科学(29202)
财经(26339)
(25336)
(24905)
中心(24690)
(23903)
(23631)
研究所(22481)
业大(21785)
北京(21167)
经济学(21001)
(20133)
师范(19985)
(19708)
财经大学(19386)
经济学院(18857)
(18369)
基金
项目(105092)
科学(84028)
基金(77640)
研究(77474)
(65936)
国家(65382)
科学基金(57464)
社会(49646)
社会科(47195)
社会科学(47188)
(40422)
基金项目(39581)
自然(37651)
教育(37152)
自然科(36804)
自然科学(36795)
自然科学基金(36107)
资助(34416)
(33881)
编号(32169)
成果(26556)
(23994)
重点(22758)
课题(21999)
(21282)
(21221)
教育部(21160)
人文(20654)
大学(20292)
国家社会(19940)
期刊
(75340)
经济(75340)
研究(48791)
中国(34058)
管理(25403)
(25217)
(21230)
学报(20787)
科学(20484)
(19966)
金融(19966)
教育(18082)
大学(16788)
学学(15743)
技术(14927)
农业(14127)
财经(12983)
经济研究(12286)
业经(12209)
(11111)
统计(10574)
问题(9724)
(9597)
决策(8873)
(8664)
技术经济(8495)
理论(8046)
国际(7774)
现代(7357)
(7353)
共检索到249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镰田耕一  田思路  
在日本就业形态多样化的发展中,个人外包、业务委托型就业者人数不断增加,形态呈现多样。从历史发展脉络可见,在明治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雇佣、外包、委任等合同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二战"以后,日本确立了劳动者、自营业者的两分法,并以使用从属关系为基准定义劳动者,结果,委托型就业者作为外包、委任合同的另一方当事者成为自营业者,不适用劳动法。由于自营业者与劳动者的法律地位不同,所以缺乏劳动法的保护。在劳动关系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应该明确个人外包、业务委托型就业者的概念和判定基准,对在民事法合同与劳动法合同之间的"契约劳动者",制定特别的法律适用规定,在劳动灾害、损害赔偿、合同更新与解除等方面比照劳动法实...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孝保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指大学最后一学年的毕业生,以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和工作。高校毕业生劳动就业除了构成传统劳动关系外,还可以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和非劳动关系。高校毕业生创业涉及劳动法的分类适用,需从劳动关系的界定标准、多元化的法律关系及其调整模式,以及社会保险机制和立法体系的健全等方面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法保护机制。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红梅  
若将劳动法视为特别私法,则不承认劳动者之间存在有机团结,继而认为劳动者权利义务不融合;藉此,将注重设计与落实劳动者个体权利,雇佣者法定义务不被强制要求履行。若将劳动法视为社会法,则承认劳动者之间存在有机团结,继而认为劳动者权利义务融合;藉此,将注重设计与落实劳动者集体权利,雇佣者法定义务被强制要求履行。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国良  
何为劳动者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法》适用的劳动者的范围,不仅关系到当事人主体资格认定的问题,也关系到享有哪些实体权利义务,以及发生争议后通过何种渠道处理等。但我国的劳动就业统计相关指标与界定不能用于确定适用《劳动合同法》的劳动者,劳动立法也缺乏对适用对象的科学界定,导致了实践中对劳动者概念的模糊。因此,有必要对劳动者主体资格,对劳动者的内涵与边界界定进行统一规范,应尽可能从宽认定劳动者,加快劳动标准立法,并分层次、精细化地进行劳动法律规定的调整。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韩桂君  
《刑法修正案(八)》以保障民生视角重新关注劳动者权益,体现了关乎人民生活之尊严和幸福的重要价值理念,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当代刑法的保护对象不仅要超越保护单纯个人法益的目标,更要关注社会正义的实现。我国应增加关于劳动者权益侵犯的危险犯的刑法规范,预防对劳动者权益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随着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劳动者,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是社会保险制度发挥功能的基础保障,任何危及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行为都是刑法所要防范的,应增加社会保险诈骗罪;现代社会文明价值理念之一就是保护弱者,而儿童是弱者中的弱者,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家庭、社会、国家多方面提供保护机制,尽管劳动法禁止招用...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郑文智  陈金龙  胡三嫚  
以劳资互信和相互投资型劳动关系对组织绩效的积极作用为背景,以中国民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为例,基于中国情境设计相应的测量量表,通过对中国28个省754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借助SPSS和LISREL统计软件,研究劳动契约、员工参与、纵向信任与劳资相互投入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契约对员工的超额付出有积极作用,员工参与对企业的额外投入有积极作用。加入纵向信任后,劳动契约对认知信任、员工参与对情感信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纵向信任在劳动契约、员工参与与相互投资型劳动关系之间具有部分的中介作用。因此,实现相互投资型劳动关系需要外部社会保障系统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双管齐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龙  
委托代理理论表明 ,当一个组织内雇主与雇员具有委托—代理关系时 ,提高雇员工作效率的关键是 ,要改善组织管理中的激励规则 ,即建立敬业激励相容的激励规则 ,使得每个雇员在其自由选择的自利目标下追求自我利益时恰好实现了公共部门的敬业激励目标。但是 ,由于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在委托—代理关系上的差异 ,即不同于私人组织 ,公共组织主管当局相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来说充当代理人的角色 ,而相对于公共组织内雇员来说又以委托人的身份出现 ,所以公共组织内雇员敬业激励机制运行效率极易受损于作为委托人的主管当局的道德风险。本文通过对尽职激励合约和敬业激励合约制度界区的划分 ,构造出一个完美信息博弈模型 ,解释公共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杨守业  辛磊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林嘉  
劳动法法典化,即要求全面总结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各方面成熟经验,对现行劳动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编纂劳动法典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劳动法的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维护劳动法律规范的统一,补充劳动法律规范之不足。编纂劳动法典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治实践和劳动法学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根据我国国情和法治特色,劳动法典编纂的体系结构应采"总分"结构,通过"先补齐单行法、后编纂劳动法典"的"两步走"径路实现。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丁月宾  张照东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有关用人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款没有作出解释何种情况属于劳动者"不能胜任",资方常以"末位淘汰""消极怠工""工作失误"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合同,认为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为此,给劳动争议立法和司法实践带来了挑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能胜任"的界定做一个说明,防止用人单位解除权的滥用给弱势地位的劳动者造成不公。完善"不能胜任"制度对我国劳动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