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04)
- 2023(3901)
- 2022(3306)
- 2021(3174)
- 2020(2692)
- 2019(6239)
- 2018(6115)
- 2017(10643)
- 2016(6464)
- 2015(7443)
- 2014(7516)
- 2013(7703)
- 2012(7109)
- 2011(6437)
- 2010(6641)
- 2009(6104)
- 2008(6359)
- 2007(5909)
- 2006(5396)
- 2005(4947)
- 学科
- 管理(27372)
- 业(22866)
- 企(20381)
- 企业(20381)
- 济(19948)
- 经济(19936)
- 方法(9952)
- 财(9022)
- 学(8243)
- 数学(7730)
- 数学方法(7672)
- 务(6826)
- 财务(6795)
- 财务管理(6779)
- 企业财务(6410)
- 农(5667)
- 制(5661)
- 业经(5518)
- 划(5425)
- 策(4982)
- 中国(4711)
- 和(4541)
- 经营(4512)
- 银(4330)
- 银行(4297)
- 人事(4262)
- 人事管理(4262)
- 理论(4214)
- 计划(3987)
- 决策(3937)
- 机构
- 学院(92213)
- 大学(91750)
- 研究(35601)
- 管理(34891)
- 济(31953)
- 经济(31045)
- 中国(29596)
- 理学(27593)
- 理学院(27159)
- 管理学(26688)
- 管理学院(26479)
- 科学(26105)
- 农(24419)
- 京(21843)
- 所(21035)
- 农业(19657)
- 研究所(19388)
- 业大(18550)
- 财(16697)
- 江(16532)
- 中心(16099)
- 省(15467)
- 北京(13735)
- 院(12962)
- 州(12643)
- 科学院(12456)
- 农业大学(12006)
- 室(11865)
- 财经(11826)
- 业(11805)
- 基金
- 项目(60235)
- 科学(44948)
- 基金(42316)
- 家(40655)
- 国家(40386)
- 研究(37685)
- 科学基金(32028)
- 自然(24144)
- 省(23652)
- 自然科(23491)
- 自然科学(23482)
- 自然科学基金(23043)
- 基金项目(22195)
- 划(21238)
- 社会(20799)
- 社会科(19621)
- 社会科学(19614)
- 资助(18093)
- 教育(16528)
- 重点(14867)
- 计划(14208)
- 编号(14079)
- 科技(13399)
- 发(12820)
- 部(12352)
- 科研(12329)
- 创(12058)
- 业(11785)
- 创新(11471)
- 成果(11008)
共检索到152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谢锦升 黄荣珍 陈银秀 杨玉盛 王维明
研究了严重侵蚀红壤采取人工施肥、补植与封山育林相结合进行治理 (称封禁管理 )的马尾松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 :封禁管理的马尾松平均木生物量是对照的40 0倍 ,乔木层和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分别为 61 1 1 7t·hm- 2 和 1 5 98t·hm- 2 ,是对照的 1 2 8 4倍和 4 4倍 ,封禁管理群落的年净生长量是对照的 2 8 7倍 ,乔木层的净生长量是对照的1 0 5 2倍 ,林下植被的是对照的 3 0倍。治理后林地出现苔藓层 ,生物量为 0 883t·hm- 2 。因此 ,严重侵蚀红壤封禁管理后植被生物量的恢复演替速度较快 ,生产力较高。表 4参 1 2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蔡丽平 谢锦升 林锦仪 陈光水
南亚热带侵蚀赤红壤土壤肥力的各项指标较差 ,植物难以生长。以生物措施为主 ,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治理后 ,土壤的结构和水分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土壤的养分库、养分供应强度和保肥性能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土壤的强酸性环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表明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后 ,土壤的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南岭黄檀是南亚热带侵蚀赤红壤一种较好的水土保持树种 ,改土效果较好。种植果树等开发性的治理措施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但应加大投入与管理力度 ,增施有机肥 ,并注意保留地表植被 ,以促进园地土壤结构改良与土壤肥力恢复 ,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优化。表 2参 1 0
关键词:
南亚热带 赤红壤 治理措施 土壤肥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彦敏 朱清科 张岩 赵维军 李镇 马欢 王露露 郑学良 王瑜 梁非凡
【目的】研究陕北黄土区封禁小流域中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为研究区,以藻类地衣苔藓结皮、藻类地衣结皮、藻类苔藓结皮和物理结皮(对照)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物结皮类型对结皮层及其以下土层(2~5cm和5~10cm)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物理结皮相比,3种生物结皮均能显著提高结皮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P藻类苔藓结皮>藻类地衣结皮>物理结皮。生物结皮对结皮层以下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其改良效果为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 党小虎 周萍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30年植被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熵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09.01%~144.22%、34.17%~117.09%和31.79%~79.94%,微生物呼吸强度增加26.78%~87.59%,代谢熵降低57.45%~77.49%,微生物量的增大和活性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土壤性状的改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磷、呼吸强度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极为密切,显然,土壤微生物量可...
关键词:
侵蚀环境 植被恢复 微生物量 土壤质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芳市 黄炎和 林金石 钟炳林 岳辉 李德成
为了探讨生物治理措施对强度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2种治理措施下的土壤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度红壤侵蚀群落治理24 a后,土壤的结构、渗透性、蓄水性能、养分特征、微生物性质及其抗侵蚀能力得到了改善,但土壤养分的恢复程度不高,养分的恢复滞后于物理性质的恢复;质量综合指数分析显示,以草促林治理群落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0.38,恢复程度较低,乔灌混交治理群落达到了0.80,恢复程度较高;2种治理措施下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治理措施恢复效果的差异.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治理措施 生态恢复 土壤质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丁贵杰 王鹏程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径级标准木收获法 ,研究了从幼林到成熟林的 5种不同林龄的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 :树木干物质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 ,其比例与径阶大小无关 ,而与发育阶段有关。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平均木在 18 2 2a生物量年增加速率最大 ,而林分是在 12 18年生。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 (占 4 8%以上 )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而枝、叶、皮刚好相反 ,18年生以前 ,根所占百分比随林龄增加而下降 ,此后趋于稳定。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 :干、枝、根、皮、叶。 8、12、18、2 2、30年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 :33.94、89.94、...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林龄 生物量 生产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金石 黄炎和 范胜龙 蒋芳市 钟炳林 岳辉 李德成
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采用4种生态恢复措施治理的花岗岩红壤侵蚀区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FI)比对照平均提高了8%-15%.不同措施的FI值大小排列顺序为:果园改造>乔灌草>林草>低效林改造.FI值与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和粘粒含量是决定生态恢复区土壤肥力质量的重要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云周 涂仕华 刘建香 贾秋鸿
通过红壤旱坡地铲土覆土微区试验,模拟土壤侵蚀对坡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土厚度与玉米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随着坡耕地表土冲刷损失数量的增加,玉米籽粒和秸秆产量极显著减产。铲除耕作层熟化表土15 cm,玉米减产29.62%;铲除耕作层熟化表土10 cm,玉米减产17.31%;铲除耕作层熟化表土5 cm,玉米减产12.69%;覆土耕作层熟化表土5 cm,玉米增产10.00%;覆土耕作层熟化表土10 cm,玉米增产15.77%;覆土耕作层熟化表土15 cm,玉米增产17.69%。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坡耕地生产力 微区模拟试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奇伯 齐实 孙立达 张宇清 柳长顺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 .该文运用模拟侵蚀方法 ,对宁夏西吉县黄土丘陵区坡耕地表层土壤发生不同程度侵蚀后 ,表土养分流失、作物产量和生物量下降的状况进行了定量测试分析 .结果显示 :①耕作层 (0~ 2 0cm)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分别比下层土壤 (2 0~ 6 0cm)高 14 2 % ,12 0 % ,37 3%和 9 2 % ,且流失土壤的养分富集现象明显 .②种植春小麦和豌豆的坡耕地 ,每流失 1cm表土 ,产量分别下降 1 9%~ 3 1%和 2 0 %~ 2 6 % ,而马铃薯和胡麻产量分别降低 0 9%~ 1 0 %和 0 9%~...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刘苑秋 陶凌剑 付小斌 毛梦蕾 李文琴 汪晨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湿地松P. elliottii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加人工干扰的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相较于对照,在0~20 cm土层中,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在20~30 cm土层中,除了马尾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外,其余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40 cm土层中,仅有木荷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2)研究区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效应,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层间差异不同,其中木荷纯林最大,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30~40 cm土层相差33.26 g·kg~(-1),对照最小,仅相差4.90 g·kg~(-1)。(3)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与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是植被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因子中凋落物氮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322,P<0.01),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932,P<0.01)。(4)土壤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木荷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纯林,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0.12、42.73、38.20、33.03、26.93和20.85 Mg·hm~(-2),最大提升了2.46倍,最小提升了1.02倍。【结论】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在红壤侵蚀区效果显著,在研究区今后的建设中可继续推广,以促进植物群落恢复,提高和维持土壤碳库的稳定。图4表2参4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小朋 殷有 于立忠 姚立海 英慧 张娜
树木细根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它的生长、死亡、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密切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对细根生长与发育影响不同,但细根生长的季节动态与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分布规律一致,增加土壤水分显著增加细根生物量;而增加土壤养分对细根生长变化的影响较复杂,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随土壤养分的增加,细根生物量增加或减少,低级根的根长和直径普遍增大,比根长减小。水肥耦合处理下的细根生物量显著大于灌溉和施肥处理下的细根生物量,并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性;水肥耦合会使细根根长密度增大;细根寿命暂时性缩短或延长等。在分析了不同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细根生长规律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谢锦升 林瑞余 黄荣珍 陈银秀 杨玉盛
在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汀河田严重退化土地上恢复的马尾松 -灌木群落的能量格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乔灌木混交林乔木层地上部分各器官干重热值均大于相应对照的 ,而地下部分的则低于相应对照的 ,群落各层次的干重热值大小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苔藓层。乔灌木混交林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达 2 5 890 0 8kJ·m- 2 ,是对照群落的 15 6 1倍。对照的群落仅由乔木层和草本层组成 ,植被盖度极低 ,光能转化效率很小 ,群落内昼夜温差大、土壤干旱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乔灌木混交林群落能量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年净固定量分别达 2 70 92 0 3、5 82 5 0...
关键词:
马尾松—灌木混交林 能量 侵蚀退化红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李志辉 黄玲玲 杨模华
以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176块样地资料为基础,通过立地条件、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的分级组合,对马尾松飞播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生物量结构特征与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单株生物量最大为181.12 kg,最小为15.73 kg;马尾松林分生物量最大为84.49 t.hm-2,最小为8.85 t.hm-2;单株和林分生物量最大者分别是最小者的11.5倍和9.5倍,单株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林分大;单株和林分各组合的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不同年龄、不同立地、不同林分密度马尾松飞播林净生产力差异显著,最大者比最小者高出5.52 t.hm-2.a-1,是它的19.4倍;研究结果可...
关键词:
马尾松 飞播林 生物量 生产力 结构特征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俞慎 许敬华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最剧烈的侵蚀类型之一,由于其爆发性强和侵蚀量大等特点,对当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已造成了严重危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地政府和民众自发治理崩岗侵蚀,历经数十年形成了多种治理模式,但存在被治理崩岗数量有限,治理技术配置和治理策略无序等现状,缺乏针对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的评价体系.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特征和现有治理利用模式现状,尝试提出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通过汇总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文献采用频率,依托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15774-2008)》,分解崩岗侵蚀治理的调水保...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兆猛 杨莹莹 黄丽 陈家宙 蔡崇法
以鄂南侵蚀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花生-小麦轮作模式,在侵蚀小区实施结构改良剂(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稻草覆盖、带状牧草及其组合措施,研究其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4.00、2.00~4.00、1.00~2.00、0.50~1.000、.25~0.50 mm)、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极显著地提高红壤1.00~2.00和2.00~4.00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且花生季后土壤速效K的含量明显提高,而小麦季后红壤的有机质和速效K含量都有提高,但提高幅度各有不同。PAM以及PAM和带状牧草组合措施能较好地提高0.50~1.00 mm水稳性团聚体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