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9)
2023(4537)
2022(3768)
2021(3588)
2020(3027)
2019(6347)
2018(6408)
2017(10914)
2016(6622)
2015(7542)
2014(6893)
2013(6458)
2012(5836)
2011(5264)
2010(5489)
2009(4972)
2008(4930)
2007(4581)
2006(3914)
2005(3314)
作者
(18364)
(15335)
(15276)
(14252)
(9886)
(7403)
(6790)
(5900)
(5844)
(5740)
(5276)
(5141)
(5105)
(5084)
(4938)
(4620)
(4597)
(4539)
(4499)
(4495)
(3940)
(3880)
(3810)
(3702)
(3554)
(3517)
(3403)
(3294)
(3278)
(3257)
学科
管理(21056)
(20023)
(17819)
企业(17819)
(17778)
经济(17764)
技术(11503)
技术管理(8722)
中国(7364)
理论(6825)
方法(6187)
(5783)
教育(5754)
教学(5701)
业经(5145)
数学(4813)
(4813)
银行(4791)
(4749)
(4717)
数学方法(4695)
(4621)
(4459)
(4256)
金融(4255)
学法(4057)
教学法(4057)
地方(3828)
学理(3601)
学理论(3601)
机构
学院(83003)
大学(80370)
研究(30282)
(29153)
管理(29056)
经济(28374)
理学(24363)
理学院(24091)
管理学(23514)
管理学院(23361)
中国(21287)
科学(19241)
(17691)
(17429)
(16175)
研究所(14712)
(14573)
业大(14391)
农业(14040)
(13726)
技术(13470)
中心(13349)
(11474)
(11241)
(11228)
(11161)
师范(11097)
北京(10938)
财经(10297)
职业(10234)
基金
项目(56402)
科学(43245)
研究(42557)
基金(36799)
(33430)
国家(33119)
科学基金(27367)
(26003)
社会(24633)
社会科(23216)
社会科学(23210)
教育(21439)
(20849)
基金项目(18947)
编号(17677)
自然(17265)
自然科(16927)
自然科学(16919)
自然科学基金(16589)
(15615)
创新(14720)
成果(14560)
课题(14480)
资助(14437)
重点(13508)
(12474)
(11604)
(11486)
(11433)
计划(11200)
期刊
(32550)
经济(32550)
研究(25137)
中国(24440)
教育(19575)
(16617)
学报(15786)
管理(13225)
科学(12499)
农业(11979)
大学(11459)
(11098)
技术(10757)
学学(10619)
(7457)
(7383)
金融(7383)
职业(7109)
科技(6306)
业经(5584)
(5337)
论坛(5337)
经济研究(5194)
业大(5001)
财经(4801)
技术教育(4624)
职业技术(4624)
职业技术教育(4624)
技术经济(4563)
农业大学(4308)
共检索到132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德朗  罗孝和  徐庆国  
为选育出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1985年至 1996年用低温敏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 4S为母本 ,以新恢复系 5 5 9为父本 ,配组育成了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 5 5 9.该组合参加 2 0 0 0至 2 0 0 1年湖南省中稻超级杂交稻区试 ,平均产量 9.6t/hm2 ,比三系对照组合汕优 6 3增产 5 .3% ;全生育期 135 .4d ,比对照短 3.2d ;抗稻瘟病 ;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碾米品质及再生能力均强于对照 ,并易于制种 .2 0 0 2年 3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文帮  陈立云  刘国华  肖应辉  
培两优 5 0 0是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育性稳定、米质好、株型好、再生能力强的培矮 6 4 S为母本 ,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穗大粒多、米质较好的优良品系 5 0 0为父本进行杂交 ,于 1995年育成的适合作中稻蓄留再生种植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经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 :该组合头季比汕优 6 3生育期短 4 d,产量相当 ;再生季生育期比汕优 6 3长 7d,增产 1倍左右 ;两季均表现出高产稳产、米质好、田间抗性较强 .2 0 0 2年 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邹江石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李霞  陈国祥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辛业芸  袁隆平  
【目的】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亲本培矮64S和9311的遗传差异与水稻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间的关系,以探明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的分子预测途径。【方法】应用经单粒传法获得后续世代的219个培矮64S×9311 F8重组自交系(RILs)株系材料与亲本培矮64S回交,并选用151个分布于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上的SSR多态性标记,构建回交群体RILs BCF1;构建基因组总长为1 617.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0.93 cM和含151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和自由度不等的单向分组方差两组法、三组法分析,用SAS软件ANOVA分...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乃元  李毓  王颖  陈爱媚  梁康迳  张敏  陈启军  王建文  胡启亮  陈建康  洪培成  
育成新质源雄性不育系金农2A和恢复系金恢3号,组配成杂交稻金农2优3号,2007-2008年参加福建省晚稻区域试验,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主要技术指标:(1)产量.福建省2007年晚稻区域试验,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7%.2008年继续试验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8%,两年平均比对照增产9.03%.2009年生产试验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49%.(2)稻米品质.稻米品质达到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米的品质标准,直链淀粉含量15.70%.(3)抗病性.中感稻瘟病.(4)全生育期.比汕优63迟熟2.3 d.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文帮  邓化冰  肖应辉  张桂莲  范科  莫慧  陈立云  
【目的】揭示两系杂交水稻C两优系列组合的高产根系特征及根系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两用核不育系C815S配制7个杂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对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C两优系列组合的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体积、发根力、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a-NA氧化量显著高于对照汕优63。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a-NA氧化量及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发根力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表明,抽穗期的不定根数量和根系a-NA氧化量是影响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可作为水稻高产栽培和水稻品种遗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作楣  
讨论了利用光、温敏核不育两用系的杂交稻育种途径。指出核不育两用系除育性不容易稳定外,其配合力选择受育性选择的制约,造成育种工作的低效率。核不育两用系失去了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具备的自主防护和被动防护的双重功能。初步应用的低温敏不育系,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对温度临界点的压力、方向正好相反,更容易发生混杂退化。核不育两用系繁殖和制种在地域和季节上受到很大限制,而亲本种子却难以控制,可能给杂交稻种子生产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两系法不可能取代三系法而成为杂交稻育种的主要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江石  吕川根  胡凝  李义珍  姚克敏  
【目的】实现两系超级稻两优培九大面积种植,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合理规划和选择最适宜种植区域。【方法】在南方稻区8个试验点连续2年进行区域生态适应性试验。根据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种植环境相协调一致的原理,采用生长解析方法,选择生育期(GD)、生长速率(GR)、灌浆速率(FR)和产量指数(YI)为分析要素,分析两优培九在中国南方稻区的适应性。【结果】GD、GR、FR都可以建立决定系数较高的环境模型,YI可以由GD、GR、FR综合表达。两优培九出穗的高温促进率,短日下为5级,长日下为3级,短日促进率为4~5级,为中等感光型,在华南双季稻区的生育期稳定性低于长江中下游稻区及江淮稻区。GR等值线呈东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书化  万经猛  李泽炳  靳德明  田亚雯  
华粳杂 2号 (5 0 88S/416 78)是在多年精心选育研究的基础上育成的两系晚粳杂交稻。 2 0 0 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的的主要特点是 :生育期短 ,熟期较早 ,作二季晚稻种植 ,比同期播种和同等栽培条件下的对照品种鄂粳杂 1号早熟 4~ 5d ,在秋季低温条件下稳产性更好 ,在多熟种植制中也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米质较优 ,其整精米率 6 2 .11% (6 1.0 6 %~ 6 7.36 % ) ,直链淀粉含量 18.94 % (17.2 8%~2 0 .6 0 % ) ,胶稠度 5 2mm ,蛋白质含量 9.80 % (8.80 %~ 12 .16 %...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辉  徐孟亮  吴厚雄  陈良碧  
以汕优63与9311为对照,对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抽穗后功能叶面积、叶绿素、光合速率、可溶性糖等光合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在生育后期光合面积大,叶绿素下降慢,光合速率高,可溶性糖含量多,说明生育后期两优培九能力较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洪程  王秀芹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高肥处理则显著降低 ;相同施氮水平 ,两优培九的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均高于汕优 6 3;在 90 0 0~ 10 5 0 0kg·ha-1的产量水平下 ,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为 2 .0~ 2 .2kg ,氮肥利用率在 40 %左右 ;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而高肥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提高。在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炳文  陈明生  
杂交稻D297优67是个比汕优63抗病高产、制种产量高、适应性广,带有粳型血缘中晚稻兼用杂优新组合。至1992年,全国13个省市示范面积20万亩,并有迅速发展的前景。 一、选育过程与试验经过 福建省尤溪县管前农技站于1986年用D297A与明恢63、67、72、78等恢复系配组,并于1987年将新配的D297优63、67、72、78新组合,与汕优63进行品试;同时在管前村用D297优63、D297优67作单晚试种,并用汕优63进行简比,结果D297优67居首位,亩产592公斤,比汕优63亩增56.3公斤,增产10.5%,D297优63其次,亩产573.6公斤,比汕优63亩增42.3公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钦泉  朱旭东  
1999年,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优质不育系T98A与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恢复系R259配组育成杂交晚稻新组合T优259.该组合全生育期110~115 d,产量7.5 t/hm2左右,主要稻米品质达部颁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寒性强,适应性广,于2003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钦泉  朱旭东  严秋平  
2001年,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优质不育系T98A与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恢复系R115配组,育成杂交晚稻新组合T优115.该组合全生育期112~114d,单位产量7.5t/hm2左右,主要稻米品质性状达部颁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寒性强,适应性较广,于2006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