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1)
2023(6598)
2022(5595)
2021(5374)
2020(4586)
2019(10135)
2018(10106)
2017(19003)
2016(10886)
2015(12015)
2014(12107)
2013(12169)
2012(11342)
2011(10709)
2010(11054)
2009(10450)
2008(10258)
2007(9571)
2006(8686)
2005(7880)
作者
(34416)
(29209)
(28775)
(27205)
(17931)
(14291)
(12928)
(11410)
(11170)
(10347)
(10181)
(9695)
(9354)
(9267)
(9187)
(8666)
(8591)
(8421)
(8225)
(8126)
(7691)
(7512)
(7129)
(6868)
(6634)
(6599)
(6454)
(6397)
(6210)
(6057)
学科
(46703)
经济(46667)
(45148)
(33265)
农业(30067)
管理(22012)
(15351)
业经(14313)
方法(14002)
(12844)
企业(12844)
数学(11852)
中国(11662)
数学方法(11647)
地方(10761)
(10670)
环境(10475)
农业经济(10078)
(9344)
(9094)
农村(9084)
土地(8548)
发展(8267)
(8249)
(7942)
及其(7460)
(7029)
生态(7023)
(6960)
资源(6900)
机构
学院(158901)
大学(154220)
(63833)
研究(63077)
经济(62416)
管理(57814)
(56095)
理学(48983)
理学院(48420)
中国(47874)
管理学(47437)
管理学院(47189)
农业(43041)
科学(42117)
业大(35942)
(34880)
(34499)
研究所(31980)
中心(29003)
农业大学(26490)
(26471)
(24507)
(23348)
(22452)
师范(22250)
(22068)
科学院(21617)
北京(21602)
(21468)
(20499)
基金
项目(106893)
科学(81348)
研究(77966)
基金(73229)
(66272)
国家(65620)
科学基金(53281)
社会(47307)
(45351)
社会科(44091)
社会科学(44074)
基金项目(38905)
(36650)
自然(33815)
编号(33547)
教育(33291)
自然科(32788)
自然科学(32774)
自然科学基金(32128)
(30982)
资助(29243)
成果(27006)
(24959)
重点(24567)
课题(23067)
(22832)
(21333)
计划(20910)
(20693)
科技(20458)
期刊
(81862)
经济(81862)
(60673)
研究(42554)
农业(41550)
中国(38010)
学报(32331)
科学(28184)
大学(23542)
学学(22352)
(20220)
业经(19793)
教育(16977)
(16309)
管理(15522)
(15517)
金融(15517)
农业经济(13557)
技术(13519)
农村(13359)
(13359)
资源(11781)
问题(11668)
(11152)
业大(10756)
世界(9968)
农业大学(9212)
经济研究(9015)
经济问题(8985)
农村经济(8883)
共检索到249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邹应斌  
本文从作物光温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两系法利用农作物杂种优势的意义和问题。指出水稻、玉米、大豆等夏作物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属于高温长日敏感型,由可育转向不育的起点温度越低(23~24℃),则制种的风险越小,繁殖的难度越大;小麦、油菜、大麦等冬作物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属于低温短日敏感型,由不育转向可育的起点温度越高(12~13℃),则制种的风险越小,繁殖的难度越大。只有制种风险小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生产上才有利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利民  张建平  党照  裴新梧  党占海  
【目的】研究胡麻两系杂种优势的亲本配合力遗传基础,为胡麻两系杂交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份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和11份国内外主栽油用及纤用亚麻优良品种为亲本材料,按照遗传交配设计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77(7×11)份杂交组合,利用DPS软件分析两系胡麻杂交亲本14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主要表现为加性基因效应遗传的性状有: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分枝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和含油率、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钦泉  阳菊华  伏军  
为了提高两系杂交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预见性 ,以籼粳程度不同的 4个两用核不育系和 11个优良父本品系为材料 ,研究和分析了亲本籼粳程度与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的关系 .结果发现 ,亲本籼粳程度与杂种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三者之间两两相关显著 ,而亲本籼粳程度、杂种超亲优势与双亲一般配合力总效应相关不显著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建梅  林荔辉  吴为人  周元昌  陈志伟  
采用珍汕97B/秀水13的后代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育成系列亲籼型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按8×6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各不育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评价其育种价值.结果表明:(1)产量主要性状大多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单株重是一个复杂性状,受显性效应控制.株高、总粒数、生育期和有效穗与结实率的表型、遗传、加性和显性相关均呈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育种上应注意上述性状的选择,提高后代结实率.(2)株高、主穗长、粒重及生育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期选择有效;而单株重、有效穗、总粒数及结实率的狭义遗传率低,分离世代长,需高世代鉴定.(3)42个籼粳交F1中有18个组合结实率高于8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征彬  王长征  
棉花病虫害是制约棉花高产稳产和提高棉花品质的主要因素,减轻病虫对棉花的危害,节省防治投资、提高防治效果,尤其是进一步保护环境、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持棉田生态平衡,争取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是棉花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寰  张井勇  王玉民  赵丽梅  
豆科作物曾被认为是难于利用杂种优势的物种。木豆、苜蓿和大豆杂交种的问世,为豆科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开辟了道路。本文从应用技术研究层面,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这3种作物在不育系和杂交种选育,杂交种种子生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豆科作物普遍存在杂种优势,杂交种开发的关键是找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高异交率基因型。数量充足的传粉昆虫和适于制种的环境条件亦非常重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炜  史延丽  李自超  马洪文  王坚  张洪亮  
 利用9个不同生态类型的50份水稻亲本材料,以生态型为单位进行双列杂交,配制336个组合,研究杂种一代的对照优势和超中亲优势,以杂种优势值作为划分优势生态型的依据。结果表明,西北粳、台湾粳、日本粳和韩国稻为优势生态类型;根据各生态型间的杂种优势值可以推测台湾粳、日本粳和韩国粳具有穗数上的优势基因,西北粳具有粒数上的优势基因,非洲IRAT粳具有粒重上的优势基因;最佳优势杂种优势模式为韩国粳×日本粳、西北粳×美国粳和台湾粳×日本粳;杂种优势与形态指数差异的相关分析表明,各生态型间形态指数差异与其F1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自超  王象坤  王剑平  黄燕红  
对13个美国稻(A)与籼稻(H)、粳稻(K)的F1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A×H的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K×H(亚种间)比较一致,但一般稍低于K×H,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主穗颖花数优势较强,且是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株高也有较强的优势,但是非利用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的优势大小与美国稻的亲和性有密切关系;在A×K中,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表现了与K×K较一致的趋势。千粒重无论在A×H或A×K中都表现了较低的正向优势。另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美国稻中的广亲和品种(WCVS)与籼稻杂交或美国稻与粳稻杂交均为水稻杂优利用中较好的高产组合模式,其中A×K更为切实可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向长萍  晏儒来  徐跃进  李汉霞  
瓠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向长萍晏儒来徐跃进李汉霞(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武汉430070)APRIMARYREPORTONUSINGHYBRIDVIGOROFBOTTLEGOURD(Lagenaria.sicerariaStandlvar.clava...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力行  傅骏骅  刘新芝  彭泽斌  张世煌  李新海  李连城  
利用 RFLP、SSR、AFLP和 RAPD分子标记对 1 5个玉米 (Zea mays L.)骨干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继而研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 1 0 5个双列杂交组合的产量及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 ,探讨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1 )利用分子标记把 1 5个供试材料划分为唐四平头、旅大红骨、兰卡斯特、瑞德和 PN共 5个类群 ,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 ;(2 )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 F1产量、分子标记特殊遗传距离与特殊配合力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 (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梁材  杨淑筠  张碧  陈虹  
本文概述了我国油菜杂种优势育种的主要成就,简要总结了天然杂交种,自交系杂交种、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种、化学杀雄杂交种、细胞核雄不育杂种、细胞质(质核互作)不育系交杂种等6种杂优利用途径的实践与特点。通过比较分析认为6种杂种优势途径各有利弊,应积极探索化学杀雄+细胞质雄不育、细胞核雄不育+细胞质雄不育等新途径,广泛的寻找萝卜质不育系的恢复基因;在将优质基因、抗性基因、适应性基因与杂优结合的同时,不断扩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基因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韩宁林  王开良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从对现有栽植银杏(GinkgobilobaL.)的调查发现,同一批种子繁育的银杏单株间,总有少许表现明显区别于多数植株。它们长势旺,生长快,种核大,核形指数也明显偏离该群体的平均值。这些植株很可能是远距离花粉授粉产生的后代...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京华  廖伏明  罗闰良  
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中国进行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并提出通过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崖县发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简称“野败”),为培育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随后开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东倩  韩立朴  薛帅  尤明山  谢光辉  
为选育生物量高的能源高粱(Sorghum bicolor L.Moench),本研究对不同类型的15个高粱品种和4个不育系,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60个杂交组合,对地上部生物量等11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杂交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生物量等10个性状的遗传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倒伏率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父本NW-21、绿能3号和母本A3晋粱5A地上部生物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极显著高于对照,是适宜组配高生物产量能源高粱杂交种的父、母本材料。A3三尺三A×绿能3号和A3三尺三A×Saccaline是地上部生物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的组合。杂交高粱中在地上部生物量上存在超标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