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05)
- 2023(14181)
- 2022(12369)
- 2021(11667)
- 2020(9780)
- 2019(22353)
- 2018(22297)
- 2017(41982)
- 2016(23919)
- 2015(26765)
- 2014(26797)
- 2013(26282)
- 2012(24159)
- 2011(21901)
- 2010(22072)
- 2009(19737)
- 2008(19449)
- 2007(16877)
- 2006(14703)
- 2005(12714)
- 学科
- 济(88675)
- 经济(88576)
- 管理(64737)
- 业(58864)
- 企(48325)
- 企业(48325)
- 方法(39961)
- 数学(34270)
- 数学方法(33771)
- 学(24458)
- 农(24236)
- 中国(23395)
- 财(21250)
- 地方(21163)
- 业经(19171)
- 理论(17634)
- 环境(16968)
- 农业(16254)
- 和(15666)
- 制(15146)
- 技术(14269)
- 贸(14248)
- 贸易(14243)
- 教育(13889)
- 务(13750)
- 财务(13682)
- 财务管理(13659)
- 易(13654)
- 划(13552)
- 银(13268)
- 机构
- 大学(333208)
- 学院(332386)
- 管理(125720)
- 济(120260)
- 经济(117287)
- 研究(117011)
- 理学(109224)
- 理学院(107804)
- 管理学(105525)
- 管理学院(104933)
- 中国(82712)
- 科学(78643)
- 京(72734)
- 农(62463)
- 所(61265)
- 研究所(56641)
- 业大(55655)
- 财(54785)
- 中心(51689)
- 江(49663)
- 农业(49489)
- 范(47163)
- 师范(46652)
- 北京(45669)
- 财经(44435)
- 院(43040)
- 经(40320)
- 州(40235)
- 技术(38923)
- 师范大学(37711)
- 基金
- 项目(236046)
- 科学(183126)
- 研究(168069)
- 基金(167747)
- 家(149702)
- 国家(148493)
- 科学基金(124731)
- 社会(101631)
- 社会科(96023)
- 社会科学(95997)
- 省(94549)
- 基金项目(89759)
- 自然(84057)
- 自然科(81995)
- 自然科学(81968)
- 划(80821)
- 自然科学基金(80440)
- 教育(78470)
- 资助(69208)
- 编号(68463)
- 成果(55780)
- 重点(54252)
- 部(50860)
- 发(50651)
- 课题(48976)
- 创(48777)
- 创新(45514)
- 科研(45454)
- 计划(45411)
- 大学(42736)
- 期刊
- 济(129758)
- 经济(129758)
- 研究(93856)
- 中国(65094)
- 学报(62665)
- 农(56434)
- 科学(54843)
- 大学(45504)
- 教育(44639)
- 管理(44310)
- 学学(42872)
- 财(40049)
- 农业(40010)
- 技术(28688)
- 融(24325)
- 金融(24325)
- 业(21456)
- 业经(21212)
- 财经(20435)
- 经济研究(19688)
- 图书(17690)
- 版(17647)
- 科技(17467)
- 经(17326)
- 业大(17303)
- 资源(17186)
- 问题(16771)
- 理论(15145)
- 林业(15120)
- 技术经济(14623)
共检索到4775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江石 吕川根 胡凝 李义珍 姚克敏
【目的】实现两系超级稻两优培九大面积种植,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合理规划和选择最适宜种植区域。【方法】在南方稻区8个试验点连续2年进行区域生态适应性试验。根据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种植环境相协调一致的原理,采用生长解析方法,选择生育期(GD)、生长速率(GR)、灌浆速率(FR)和产量指数(YI)为分析要素,分析两优培九在中国南方稻区的适应性。【结果】GD、GR、FR都可以建立决定系数较高的环境模型,YI可以由GD、GR、FR综合表达。两优培九出穗的高温促进率,短日下为5级,长日下为3级,短日促进率为4~5级,为中等感光型,在华南双季稻区的生育期稳定性低于长江中下游稻区及江淮稻区。GR等值线呈东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邹江石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李霞 陈国祥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辉 徐孟亮 吴厚雄 陈良碧
以汕优63与9311为对照,对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抽穗后功能叶面积、叶绿素、光合速率、可溶性糖等光合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在生育后期光合面积大,叶绿素下降慢,光合速率高,可溶性糖含量多,说明生育后期两优培九能力较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德朗 罗孝和 徐庆国
为选育出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1985年至 1996年用低温敏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 4S为母本 ,以新恢复系 5 5 9为父本 ,配组育成了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 5 5 9.该组合参加 2 0 0 0至 2 0 0 1年湖南省中稻超级杂交稻区试 ,平均产量 9.6t/hm2 ,比三系对照组合汕优 6 3增产 5 .3% ;全生育期 135 .4d ,比对照短 3.2d ;抗稻瘟病 ;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碾米品质及再生能力均强于对照 ,并易于制种 .2 0 0 2年 3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关键词:
两系超级杂交水稻 培两优559 选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涂建 陈忆昆 董阳均 刘晓利 黄平 辜琼瑶 李华慧 卢义宣 杨久 张云 张笑 罗君尧 奎丽梅
【目的】本实验为了明确低纬高原梯田两系杂交稻适宜的制种区域和播种期,为该区域两系杂交稻安全制种生产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方法】选择典型低纬高原梯田条件的云南水富县3个不同海拔试点,8个播期研究了4个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和3个粳稻两用核不育系在各试点的育性表达规律,并进行了不育系育性表达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各品种套袋自交不育率在品种间、海拔间、播期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结论】低纬高原两系杂交稻适宜的制种区域控制在海拔500 m以下,播期应安排在5月14日之前。
关键词:
低纬高原 梯田 两系杂交稻,制种 适应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洪程 王秀芹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高肥处理则显著降低 ;相同施氮水平 ,两优培九的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均高于汕优 6 3;在 90 0 0~ 10 5 0 0kg·ha-1的产量水平下 ,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为 2 .0~ 2 .2kg ,氮肥利用率在 40 %左右 ;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而高肥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提高。在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
关键词:
水稻 两优培九 产量 品质 施氮量 氮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久 卢义宣 李自超
农作物杂种优势群或杂种优势生态型研究可有效地指导杂种优势亲本组配和利用。本研究用4个云南不同籼粳生态型恢复系,分别与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测交,通过对父本和F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在12种杂种优势组配模式中筛选出2个云南两系杂交稻的杂优配组模式:云南偏籼生态型恢复系与籼型蜀光612s组配,即籼×偏籼配组模式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云南粳生态型恢复系与95076s组配,即粳×粳配组模式,在云南高原稻区由于双亲皆为粳稻,抗寒性强,结实率高,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在籼生态型的亚型内杂种优势表现不相同,培矮64s和蜀光612s与籼生态型测交F1的单株产量无明显竞争优势,但是它们与两系籼型恢复系亚生态型测...
关键词:
水稻 优势生态型 两系杂交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辛业芸 袁隆平
【目的】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亲本培矮64S和9311的遗传差异与水稻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间的关系,以探明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的分子预测途径。【方法】应用经单粒传法获得后续世代的219个培矮64S×9311 F8重组自交系(RILs)株系材料与亲本培矮64S回交,并选用151个分布于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上的SSR多态性标记,构建回交群体RILs BCF1;构建基因组总长为1 617.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0.93 cM和含151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和自由度不等的单向分组方差两组法、三组法分析,用SAS软件ANOVA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作楣
讨论了利用光、温敏核不育两用系的杂交稻育种途径。指出核不育两用系除育性不容易稳定外,其配合力选择受育性选择的制约,造成育种工作的低效率。核不育两用系失去了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具备的自主防护和被动防护的双重功能。初步应用的低温敏不育系,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对温度临界点的压力、方向正好相反,更容易发生混杂退化。核不育两用系繁殖和制种在地域和季节上受到很大限制,而亲本种子却难以控制,可能给杂交稻种子生产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两系法不可能取代三系法而成为杂交稻育种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杂交稻 育种 两系法 核不育两用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书化 万经猛 李泽炳 靳德明 田亚雯
华粳杂 2号 (5 0 88S/416 78)是在多年精心选育研究的基础上育成的两系晚粳杂交稻。 2 0 0 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的的主要特点是 :生育期短 ,熟期较早 ,作二季晚稻种植 ,比同期播种和同等栽培条件下的对照品种鄂粳杂 1号早熟 4~ 5d ,在秋季低温条件下稳产性更好 ,在多熟种植制中也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米质较优 ,其整精米率 6 2 .11% (6 1.0 6 %~ 6 7.36 % ) ,直链淀粉含量 18.94 % (17.2 8%~2 0 .6 0 % ) ,胶稠度 5 2mm ,蛋白质含量 9.80 % (8.80 %~ 12 .16 %...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华粳杂2号 选育 经济性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文帮 陈立云 刘国华 肖应辉
培两优 5 0 0是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育性稳定、米质好、株型好、再生能力强的培矮 6 4 S为母本 ,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穗大粒多、米质较好的优良品系 5 0 0为父本进行杂交 ,于 1995年育成的适合作中稻蓄留再生种植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经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 :该组合头季比汕优 6 3生育期短 4 d,产量相当 ;再生季生育期比汕优 6 3长 7d,增产 1倍左右 ;两季均表现出高产稳产、米质好、田间抗性较强 .2 0 0 2年 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培两优500 再生稻 选育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剑 洪德林 吴燕 陈兰
用52对SSR引物对以培矮64S为母本的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5个亲本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以1个杂交粳稻86优8号作为对照。结果表明:46对引物能在7个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8对引物能将4个两系杂交稻与对照杂交粳稻区分开,且在86优8号的亲本中具有多态性;可区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两优122和86优8号F1及其亲本的SSR引物分别为34、32、31、30和14对;有16对SSR引物可用于区分4个两系杂交组合F1和亲本,引物RM206和RM286可区分5个组合和各自的亲本。应用其中1对引物RM505对两优培九进行鉴定验证,结果表明该引物能准确区分两优培九及其亲本。根据...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SSR标记 多态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匡逢春 萧浪涛 夏石头 李合松 童建华 何长征
以粒重差异明显的两系杂交稻为材料,研究上部籽粒和下部籽粒胚乳内源多胺变化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显示:灌浆前期,籽粒中Put(腐胺)、Spd(亚精胺)和Spm(精胺)的含量,上部籽粒高于下部籽粒,粒重大的组合高于粒重小的组合,尤以Put和Spd更明显;籽粒胚乳中Spd和Spm的含量,以及Spd/Spm,Put/Spd和Put/Spm的值与实粒平均千粒重呈正相关.表明多胺特别是Spd和Spm对水稻籽粒充实和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内源多胺 籽粒充实 粒重 两系杂交水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承柳 蔡明历
1992~1994年对5088s/R187、7001s/1514和3130ls/1514等两系晚粳杂交新组合的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组合具有分蘖力较强,光合势大,稳粒数多,生物产量高等优点;但由于结实率较低,使其潜在产量优势发挥不理想。生产上应用这些组合时应以保证足够稳数,提高结实率为重点,切实抓好早播、壮秧、苗足、前促、中控、后健等措施。
关键词:
两系晚粳杂交稻 生育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