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29)
- 2023(12620)
- 2022(11220)
- 2021(10606)
- 2020(9036)
- 2019(20872)
- 2018(20829)
- 2017(39804)
- 2016(22337)
- 2015(25278)
- 2014(25387)
- 2013(25131)
- 2012(23056)
- 2011(20919)
- 2010(20909)
- 2009(19202)
- 2008(18792)
- 2007(16432)
- 2006(14454)
- 2005(12631)
- 学科
- 济(84617)
- 经济(84487)
- 管理(62105)
- 业(58167)
- 企(48487)
- 企业(48487)
- 方法(40529)
- 数学(34859)
- 数学方法(34403)
- 农(23267)
- 中国(21850)
- 学(21760)
- 财(20894)
- 业经(18577)
- 地方(16766)
- 制(16591)
- 理论(15703)
- 农业(15249)
- 贸(14738)
- 贸易(14733)
- 易(14163)
- 和(14087)
- 环境(13325)
- 技术(13209)
- 银(13028)
- 银行(12965)
- 务(12858)
- 财务(12786)
- 财务管理(12760)
- 融(12540)
- 机构
- 大学(322213)
- 学院(317961)
- 管理(123672)
- 济(118578)
- 经济(115808)
- 研究(109413)
- 理学(107701)
- 理学院(106369)
- 管理学(104239)
- 管理学院(103668)
- 中国(78194)
- 科学(72053)
- 京(69344)
- 农(59443)
- 所(57213)
- 财(54699)
- 业大(53381)
- 研究所(52740)
- 中心(48280)
- 农业(47350)
- 江(46552)
- 财经(44097)
- 范(43714)
- 北京(43392)
- 师范(43266)
- 经(39986)
- 院(39183)
- 州(37676)
- 师范大学(35261)
- 经济学(34710)
- 基金
- 项目(222509)
- 科学(172947)
- 基金(159632)
- 研究(158742)
- 家(141718)
- 国家(140547)
- 科学基金(118303)
- 社会(97318)
- 社会科(91886)
- 社会科学(91859)
- 省(87824)
- 基金项目(85515)
- 自然(79200)
- 自然科(77304)
- 自然科学(77277)
- 自然科学基金(75892)
- 划(75076)
- 教育(73549)
- 资助(65745)
- 编号(64575)
- 成果(53475)
- 重点(50402)
- 部(48730)
- 发(46582)
- 创(46022)
- 课题(45358)
- 科研(42905)
- 创新(42896)
- 计划(42327)
- 教育部(40900)
- 期刊
- 济(128406)
- 经济(128406)
- 研究(90707)
- 中国(60434)
- 学报(58867)
- 农(54058)
- 科学(51635)
- 管理(43559)
- 大学(43034)
- 学学(40458)
- 财(39990)
- 教育(37871)
- 农业(37859)
- 技术(26301)
- 融(23802)
- 金融(23802)
- 财经(20944)
- 业经(20685)
- 业(19571)
- 经济研究(19441)
- 经(17733)
- 图书(17640)
- 问题(16761)
- 版(16437)
- 业大(16155)
- 科技(16127)
- 理论(15351)
- 技术经济(14677)
- 资源(14385)
- 实践(14182)
共检索到456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丰 唐文帮 肖应辉 袁能胜
对 2 1个两系法杂交晚稻组合杂种一代株高和穗长的整齐度与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株高整齐度与穗长整齐度均对单株产量有显著正效应 ,以株高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 ,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是 :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整齐度、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穗长整齐度和株高 .株高整齐度与其他产量因素的相关不显著 ,穗长整齐度与每穗总颖花数和结实率负相关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 ,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水稻 整齐度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步洪 张洪熙 朱庆森 杨建昌
【目的】阐明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特征及籽粒充实不良的成因与激素机理。【方法】采用结实特性差异明显的两系杂交稻为材料,测定籽粒中蔗糖和淀粉含量、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吲哚-3-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含量、乙烯释放速率、蔗糖合成酶(SuSase)和淀粉合成酶(StSase)活性以及籽粒灌浆充实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结实率低,主要归咎于弱势粒的秕粒率高、充实度差。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灌浆前、中期弱势粒中蔗糖含量高于强势粒,表明基质浓度不是两系杂交稻弱势粒灌浆速率慢和籽粒充实度差的主要限制因子。灌浆前期强势粒中的Z+ZR、IAA和ABA含量明显高于弱势粒,Z+Z...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籽粒充实 激素调节 生理机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琨 杨和仙 李绍祥 田玉仙 杨木军 顾坚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龚金龙 胡雅杰 龙厚元 常勇 李杰 张洪程 马荣荣 王晓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邓张泽 明庆龙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燕芬 田俊明 詹和明 张培高 陈洪梅 黄云霄 段智利 吕宏斌 严富民 番兴明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中北部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粗>穗行数>单株有效穗数>株高>千粒重>穗位高>空杆率>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生育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锦芳 周贤琼 蒲晓斌 李浩杰 蒋梁材
对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个高产双低杂交油菜组合(代号为B02、D04)及双低对照种蜀杂6号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在高产双低组合及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粒数、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均为负相关;在高产双低组合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差异达1%显著水平;在双低对照品种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但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鉴于每角粒数变幅较小,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把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作为四川双低高产杂交油菜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谭静 陈洪梅 韩学莉 段智利 汪燕芬 番兴明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粒重、出籽率等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回归分析程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其次是粒重和穗粗,它们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1 1,0.450 2,0.473 7),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P=0.562 5,0.449 9,0.370 8);增加行粒数、粒重和穗粗,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匡逢春 萧浪涛 夏石头 李合松 童建华 何长征
以粒重差异明显的两系杂交稻为材料,研究上部籽粒和下部籽粒胚乳内源多胺变化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显示:灌浆前期,籽粒中Put(腐胺)、Spd(亚精胺)和Spm(精胺)的含量,上部籽粒高于下部籽粒,粒重大的组合高于粒重小的组合,尤以Put和Spd更明显;籽粒胚乳中Spd和Spm的含量,以及Spd/Spm,Put/Spd和Put/Spm的值与实粒平均千粒重呈正相关.表明多胺特别是Spd和Spm对水稻籽粒充实和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内源多胺 籽粒充实 粒重 两系杂交水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喜新 严钦泉 匡逢春 齐绍武
以亚杂1号(株1S/广粳1号)等6个组合和汕优63(对照)共7个组合为材料,对各组合库、源、流的主要特征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系亚种间组合亚杂1号、亚杂2号库、源、流的主要特征良好,产量最高;2)两系亚种间组合具有较大的光合叶面积和较长的光合功能期;3)各组合单茎重与大、小维管数相关显著,与维管总面积、韧皮部总面积相关极显著;单茎鞘重与大维管数、维管总面积相关显著,与韧皮部总面积相关极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米国华 刘建安 张福锁
选择我国近十几年来育成的38个杂交种(组合),在高氮(N225kg/hm~2)、低氮(N112.5kg/hm~2)两个水平下,研究了它们的氮农学效率(产量/施氮量)表现,并探讨了氮素吸收与利用在氮效率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氮农学效率、氮吸收效率及氮利用效率在玉米品种(组合)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低氮水平下,供试材料的平均氮农学效率为47.37kg/kg,变幅为15.68~74.95kg/kg。在高氮水平下,供试材料的平均氮农学效率为33.13kg/kg,变幅为10.67~45.37kg/kg。通径分析表明,氮素吸收与利用对于氯农学效率的形成均有直接作用,然而,在低氮条件下,氰吸收效率的作用要明...
关键词:
玉米 氮农学效率 氮吸收效率 氮利用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锦芳 周贤琼 蒲晓斌 李浩杰 张启行 蒋梁材
对四川省区域试验中2个高产双低油菜杂交组合(代号B02,D04)及双低对照品种蜀杂6号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及比较,结果显示:单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粒数、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在高产双低组合B02,D04及蜀杂6号中均为负相关;在高产双低组合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其差异达1%显著水平;在双低对照品种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但贡献差异不显著.因为每角粒数变幅较小,所以现阶段或今后一定时期内,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可作为四川双低、高产超级油菜育种工作重点之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旭 孔清霓 刘彦卓 黄农荣 邱润恒
1996年晚季在广州用早籼高产品种特三矮2号进行了不同密度下的旱育苗无土抛栽试验,并与旱秧及湿润秧插秧作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育秧和栽插方式下的单位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千粒重在一些处理间达到1%或5%的差异显著水平。同时,旱秧无土抛栽的播种至始穗历期比其余各处理要长,为避免“寒露风”等秋季冷害,适当早播早植以提早抽穗期值得注意。旱育秧无土抛栽省工且不降低晚稻产量。
关键词:
双季晚稻,旱育秧,无土抛栽,产量构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志刚 普自祥 贺良 普家元 文建成 王石华 谭学林 黄大军
比较研究了恢复系南34在3种不同秧龄时移栽对杂交粳稻滇杂35的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系南34秧龄42 d移栽的有效穗数明显高于45和52 d秧龄移栽,达到显著水平;恢复系不同秧龄移栽对母本穗实粒数、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恢复系南34适时提早移栽,缩短秧龄,有利于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进而提高花粉供给量。
关键词:
滇型杂交粳稻 制种产量 恢复系 秧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全艳 丛一宁 张培高 徐春霞 王晶 刘丽
【目的】通过对6个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BC_(1)F_(7:8))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三角形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为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信息参考。【方法】本研究从三角形杂种优势群中分别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自交系Y46(Suwan1群)、Y107(Reid群)和MON2(非Reid群)组配6个BC_(1)F_(7:8)群体,分析各群体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产5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差异及杂种优势。【结果】不同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Y46与Y107组配的BC_(1)F_(7:8)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高于Y46与MON2和Y107与MON2组配的群体,此外Y46与MON2组配的正反交群体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Y107与MON2组配的正反交群体间差异较小。同时Y46与Y107组配的BC_(1)F_(7:8)群体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较强,Y107与MON2群体次之,Y46与MON2群体较弱。【结论】在三角形杂种优势模式中,以Suwan1×Reid杂种优势模式组配的群体,其后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较强,Reid×非Reid杂种优势居中,Suwan1×非Reid杂种优势较弱。建议在玉米杂交育种中,尽量选择Suwan1×Reid杂种优势模式,以提高玉米产量潜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素梅 王维金
以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 1号为材料 ,研究了在始穗期喷施不同浓度 (10、30和 5 0mg/L )的 5 -氨基酮戊酸 (5 -Aminolevulinicacid ,ALA)对两系杂交粳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10~ 5 0mg/LALA处理使产量、结实率、千粒重分别增加了 6 .97%~ 12 .0 2 %、7.33%~ 12 .18%、0 .2 8%~1.4 6 % ,其中以 30mg/LALA处理增产效果最大 ,与对照差异极显著。ALA处理缓解了两系杂交粳稻的异步灌浆现象 ,减弱了强势粒对弱势粒籽粒灌浆充实的抑制 ,促进弱势粒提早启动灌浆 ,并提高其灌浆速率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