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16)
2023(8876)
2022(7309)
2021(6757)
2020(5554)
2019(12879)
2018(12449)
2017(23159)
2016(11931)
2015(13627)
2014(13340)
2013(13647)
2012(13188)
2011(12500)
2010(12491)
2009(11926)
2008(11689)
2007(10141)
2006(9581)
2005(9172)
作者
(35342)
(29701)
(29516)
(28582)
(19356)
(14060)
(13324)
(11525)
(11478)
(10552)
(10506)
(9760)
(9688)
(9681)
(9504)
(9287)
(8824)
(8606)
(8565)
(7945)
(7809)
(7125)
(7049)
(6919)
(6747)
(6663)
(6390)
(6060)
(6012)
(5740)
学科
(79840)
经济(79774)
管理(30240)
方法(27187)
(25430)
数学(23587)
数学方法(23405)
中国(20900)
(20079)
企业(20079)
地方(17557)
(16468)
(13897)
业经(13406)
(13260)
贸易(13248)
地方经济(12873)
(12763)
(11823)
(11147)
(10604)
金融(10604)
环境(9913)
理论(9846)
(9829)
银行(9814)
关系(9740)
(9620)
(9454)
农业(9161)
机构
大学(193281)
学院(186665)
(97799)
经济(96347)
研究(75615)
管理(66684)
中国(58009)
理学(56377)
理学院(55667)
管理学(54900)
管理学院(54505)
(42498)
(41838)
科学(40367)
(38054)
研究所(34260)
财经(33680)
经济学(33621)
中心(31338)
(30802)
经济学院(29940)
北京(27614)
(26782)
(26429)
(25997)
(25430)
师范(25257)
财经大学(25024)
科学院(22707)
业大(21583)
基金
项目(115457)
科学(92379)
基金(87894)
研究(86268)
(76567)
国家(76012)
科学基金(64268)
社会(60100)
社会科(57141)
社会科学(57129)
基金项目(44139)
(39715)
教育(38999)
自然(37473)
资助(37088)
自然科(36631)
自然科学(36620)
自然科学基金(36005)
(34489)
编号(31362)
(28048)
成果(27376)
国家社会(27308)
重点(26689)
(26137)
中国(26128)
教育部(24823)
人文(23166)
(23028)
大学(22762)
期刊
(113709)
经济(113709)
研究(67781)
中国(39509)
(31318)
管理(28035)
学报(27139)
科学(26462)
(23616)
大学(21200)
经济研究(20456)
学学(19584)
财经(19048)
教育(18666)
(18420)
金融(18420)
(16785)
农业(16058)
技术(15541)
问题(15210)
(15064)
世界(13887)
国际(13489)
业经(13055)
技术经济(11242)
统计(10626)
(9768)
经济问题(9297)
(8807)
经济管理(8311)
共检索到304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唐昌黎  
经济活动有两类人参与:一是从事生产交换活动的人,是为私家人(经济人);二是为经济活动建立制度规则、维持秩序的人,是为公务人。古代和近代是一种小规模生产,制度规则长期固定,公务人的参与被遮蔽,只显示出私家人活动,由此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假说。工业革命后,生产走向社会化,制度规则的变革加快,公务人与公务活动的作用增大。而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制度凸显私家人,因而在西方经济学各种理论框架中,经济人假说是一大理论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公务人与公务活动的作用更大,两类人假说更为适用,可为开创21世纪中国经济学提供一个理论支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守一  
在前几年思考的基础上,1996年我对理论经济学提出了一个假说,这就是经济对策论、非均衡论、非线性论、经济周期论,表面上各研究各的问题,本质上存在一致性.经济对策是因,非均衡是果,非线性与经济周期是两种表现形式。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俞忠英  
一、“自然经济人”的提出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这个假定有其科学性,因为“经济人”及其内涵切合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以其为核心的全部理论体系也切合这些国家的实际。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光伟  
从时代条件出发,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蕴涵的本真思想进行认识还原,达成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及一切非批判的和庸俗化了的经济思想之确实批判,同时确实依据实践态的历史对之加以思维还原和语言还原,实现辩证法时代转向——工作思维及工作语言的具体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构之路只能归结为唯物主义史观上的一个"具体发生学",乃是在开放结构中不断予以实践锚定的规定。这一实践逻辑工作路线旨在彻底冲破"资产阶级牢笼"、大写化和凸显"唯物主义发生学"。具有如下工作内涵:以"唯物主义逻辑"实践化理解研究对象结构,引出认识生产的社会规定性;以"唯物主义辩证法"规定性摒弃科学主义,全面拒绝解释学的主张。从而其作为"唯物...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冯根福  
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表明,无论是西方经济学提出的"经济人假说",还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人假说",都存在一定缺陷与局限性,必须加以创新和发展。本文在吸收马克思的"社会人假说"和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学假说——"经济社会人假说",并认为该假说可以准确地描述和反映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因而可以将其作为构建中国经济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假说和底层逻辑。本文提出的"经济社会人假说",不仅对于构建科学的中国经济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对于设计合理的中国经济激励机制和制定合理的中国经济激励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林义  
构建中国经济学应重视两个问题●林义[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成都610074]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近年来已成为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尽管理论上的突破有待长期的努力,但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路径与方法,则是尤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路径问题...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叶烽  叶航  汪丁丁  
实验经济学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系统反驳促使社会偏好理论应运而生。社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如公平、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素纳入到效用函数中来进而修正经济人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本文围绕社会偏好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背景、模型、测度、外溢以及检验等问题作了一个详细而系统的梳理。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伍美云  
近年来,中国工人集体行动层出不穷,尤其在沿海地区。大量学者展开了对中国工人集体停工事件的研究,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对工人罢工权、工人权益保护进行分析,少有学者对中国工人的集体停工行为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论述。而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罢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则相对成熟。本文将借鉴希克斯的模型,结合中国工人集体停工行为的特点,对该行为进行一个理论分析。文章分析了政府介入对雇主的妥协线和工人抵制线影响,并得出结论:无论政府以何种态度介入以结束停工行为,停工时长都会缩短,同时,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增加程度则受政府的态度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邓仲良  张可云  
要素在产业与空间上的错配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并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本文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利用2004—2014年中国277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层面、四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规模以及考虑空间关联性等角度对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理论机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来源于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城市规模与产业结构、市场规模与产业选择的三个匹配机制。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在劳均资本相对占优时才会发生,城市规模则通过相对最优城市规模"门槛效应"影响了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正相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城市提高经济比重的关键,中小城市则应重点构建符合本地优势的工业体系。本文从要素空间匹配的视角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空间优化和城市产业分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也为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德珠  
我国地方政府由于任期制等原因而形成"短视"认知偏差,过分注重项目的短期收益状况,从而会表现出对能带来大量即期收益的"政绩工程"类项目的投资冲动和对需要大量即期成本支付的环保类项目的投资拖延。以此可以部分地解析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在我国历次经济过热中的作用机制。绿色GDP的提倡和一票否决制度作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投资的反偏差干预手段,也可在此框架内得到统一的逻辑解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开云  
在中国的经济学界,由于一种"诺贝尔奖情结"与"诺贝尔奖情绪"的长期并存、磨合及博弈,不仅折射出中国本土学者学术素养、学术风格、学术习惯以及思维模式、冶学方法的某些局限或缺陷,而且也形成了一个困扰中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蔡思航   翁翕  
本文基于一个数据要素的经济学新理论框架,围绕平台、流量和数据等数字经济新元素,研究了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中的经济规律和关键问题。该框架主要基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强调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和副产品特性是其区别于其他传统生产要素的核心特点和优势,规模收益递增和网络效应意味着数据要素在价值创造和分配中可以实现“1+1>2”的效果,通过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提高其他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认为,当前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仍需解决如何合理衡量数据要素收益和贡献,以及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机制等关键问题,应鼓励市场主体逐步探索和完善数据交易模式和定价体系,并通过税收设计和共享开放实现数据红利的再分配,从而更充分地提升数据要素价值。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溶沧  马珺  
一、效率与公平:对税收中性 含义的探讨 就最初的含义而言,所谓税收中性是指在不存在收入分配问题或该问题已经解决了的前提下,探讨征税如何不构成对人们行为的扭曲。那些不会引起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不改变纳税人行为的税收被认为是中性的。其目的在于使超额负担最小化。从其政策主张看,它相信个体的选择是有效率的,主张减少来自税收的外部干预。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人们认为税收中性思想滥觞于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少安  韦倩  
本文对合作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由于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了以竞争作为主线的自利模型不能解释的大量事例,因此笔者试图将亲社会性他涉偏好纳入到经济学理论体系假设中来构建合作经济学,并为其提供了翔实的科学证据。本文还讨论了合作、亲社会情感、他涉偏好等一些基本范畴,并对合作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内容以及基本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