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49)
- 2023(4942)
- 2022(4338)
- 2021(4087)
- 2020(3607)
- 2019(8056)
- 2018(8321)
- 2017(14685)
- 2016(8543)
- 2015(9795)
- 2014(10155)
- 2013(9766)
- 2012(9329)
- 2011(8479)
- 2010(8566)
- 2009(8187)
- 2008(8108)
- 2007(7501)
- 2006(6602)
- 2005(6207)
- 学科
- 济(28486)
- 经济(28446)
- 管理(20869)
- 业(18824)
- 企(14781)
- 企业(14781)
- 方法(11567)
- 学(10370)
- 数学(9538)
- 农(9453)
- 数学方法(9248)
- 中国(9037)
- 制(8619)
- 财(7666)
- 体(6879)
- 理论(6605)
- 银(6048)
- 银行(6015)
- 地方(5956)
- 行(5815)
- 农业(5735)
- 融(5709)
- 金融(5701)
- 业经(5604)
- 教育(5532)
- 贸(5133)
- 贸易(5131)
- 和(4994)
- 易(4847)
- 策(4766)
- 机构
- 大学(123329)
- 学院(122730)
- 研究(50270)
- 济(42474)
- 经济(41170)
- 管理(40610)
- 中国(37676)
- 科学(34686)
- 理学(33814)
- 理学院(33303)
- 管理学(32174)
- 农(32021)
- 管理学院(31952)
- 所(28956)
- 京(28678)
- 研究所(26493)
- 农业(25637)
- 业大(23959)
- 中心(22304)
- 财(21110)
- 江(20703)
- 北京(18676)
- 省(18651)
- 院(18393)
- 技术(17277)
- 范(16785)
- 师范(16495)
- 州(16339)
- 财经(15942)
- 农业大学(15832)
- 基金
- 项目(81518)
- 科学(60694)
- 研究(55478)
- 基金(55347)
- 家(51925)
- 国家(51463)
- 科学基金(40738)
- 省(33104)
- 社会(31036)
- 社会科(29109)
- 社会科学(29100)
- 划(28901)
- 自然(28263)
- 基金项目(27796)
- 自然科(27603)
- 自然科学(27590)
- 自然科学基金(27060)
- 教育(26265)
- 资助(24750)
- 编号(22744)
- 成果(20451)
- 重点(19441)
- 计划(17849)
- 课题(17833)
- 发(17369)
- 部(17341)
- 科技(17006)
- 创(16149)
- 科研(16025)
- 创新(15173)
共检索到198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芦江 杨克诚
研究了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和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对2个玉米基础群体P4C0和P5C0主要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基础群体P4C0,其改良群体P4HSC1、P4MSC1和P4MSC2的单株产量分别比P4C0提高21.64%,10.29%和8.70%,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于基础群体P5C0,其改良群体P5HSC1的单株产量比P5C0降低7.53%,达显著水平;改良群体P5MSC1和P5MSC2平均单株产量变化与P5C0相比,分别降低和提高了2.67%和3.65%,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控制双亲混合选择改良群体,其产量的显著改进伴随着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HS-S2:3轮回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海英 库丽霞 李家富 侯本军 张君 郭书磊 陈彦惠
利用群体改良方法,充分挖掘地方优异种质的遗传潜力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金群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点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黄金群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法对群体产量改良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黄金群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3.78%,其中,混合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4.27%,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2.07%;虽然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3%下降到12.80%,但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通过改良群体穗部性状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改良效果显著,分别提高14.71%和17.6...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轮回选择 产量性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杨克诚 潘光堂 荣廷昭
【目的】研究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2个玉米人工合成窄基群体P3C0和P4C0的改良效果,为玉米群体的有效改良及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群体主要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并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型进行配合力测定。【结果】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群体单株产量和主要构成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改良效果明显,但对群体与测验种的特殊配合力(SCA)却没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基础群体P3C0及其改良后代,粒深和穗行数均以C0为最小,C5为最大,其GCA分别以C2和C5为最大;单株产量及其GCA都以C0为最小,分别以C4和C2为最大。基础群体P4C0及其改良群体,粒深和穗行数均以C0为最小,分别以C...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杨克诚 兰海 潘光堂 荣廷昭
【目的】研究18个从不同轮回选择改良轮次玉米群体中选育自交系的育种潜势,为玉米群体的有效改良及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群体3个不同轮次改良后代中选育的高代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农艺性状表型鉴定、配合力测定和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群体高代选系的育种潜势进行研究。【结果】改良群体高代选系产量和主要构成性状及其GCA表现优于基础群体高代选系,但多数改良群体高代选系株高、穗位高及其GCA都较各自的基础群体高代选系有所增加。不同群体高代选系之间,表型及配合力差异较大,来自同一群体不同基本株的选系之间差异也较大。SSR分析结果表明,改良群体高代选系在自交代数少1代的情况下,其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永亮 张庆吉 王懿波 贾了然 王文贤 成明锁
将6个玉米群体完全双列杂交所得到的群体及群体间杂交种在3个地区进行试验,采用Gardner和Eberhart的ANALYSISⅡ和Ⅲ对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许白群产量vj最高,hj最低,均达极显著水平,gj中等;洛孟综产量vj和hj较高,gj最高;二南24群产量vj较高,hj较低,gj略高。这3个群体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应进行特殊配合力的轮回选择,洛孟综可用于选育自交系。BSSS产量vj最小,hj最大,gj中等,抗病性和适应性差,应采取混合选择。许黄群2和新群2号表现较差,不宜继续改良。BSSS×二南24群产量和杂种优势较高,可作为相互轮回群体改良
关键词:
玉米,完全双列杂交,基础群体,轮回选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勋甲 郑用琏 徐尚忠 李建生 刘纪麟
以鄂西地方玉米巫溪(W)、美国硬粒坚杆玉米(B)及墨西哥耐热玉米墨黄九(M)3个开放授粉群体为主体,加另外8份材料经手配重组和3次隔离区混粉重组合成的用于轮回选择的基础群体WBMCo等4个开放群体为试材,比较了单株粒重、穗重、株高等15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以穗粒重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及用RAPD和RFLP分析技术,在DNA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性状的均值,在4个群体间存在差异。其中穗长、穗粗、行粒数、穗重、穗粒重、百粒重、轴粗、轴重、出籽率的均值,以WBMCo最大。同一性状的标准差,在4个群体中以WMBCo在穗长、穗行数、穗重、穗粒重、百粒重、轴粗、轴重、株...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遗传变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库丽霞 王付娟 郭书磊 谢丽莉 刘海静 张君 田磊 陈彦惠
【目的】评价豫综5号玉米群体淀粉含量的改良效果,为创制高淀粉玉米种质资源、选育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和继续改良豫综5号的淀粉含量提供依据。【方法】以提高玉米群体淀粉含量为目标,利用近红外技术对豫综5号群体完成了4轮的群体改良。以改良群体为父本,以黄早4、丹340、齐319、掖478和Mo17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成20个测交组合。通过对不同轮次改良群体和20个测交组合在2个环境中的评价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淀粉含量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豫综5号群体的淀粉含量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呈逐渐提高的趋势,由C0的69.39%增加到C4的72.31%,4轮选择后淀粉含量实际增益...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单粒淀粉含量的轮回选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段院生
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建立丰产、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群体。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分别按四种轮回选择方案在各自隔离区内进行了两年轮选。以随机交配群体作对照,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同胞家系选择法对农艺性状和抗赤霉病性的综合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阶梯式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和半同胞交配选择法的综合改良效果相对较差;但对株高,主穗结实小穗数等单个性状的改良效果十分显著。文中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选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燕 任纬 杨克诚
以48-2,9636,RP125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S260个单株的配合力进行研究,以分析不同群体自交后代间、群体内S2株系间、株系内个体间配合力差异。结果表明,除株高、穗位高、行粒数外,其余性状GP-5 S2GCA优于GP-4 S2,多数性状群体内S2株系间GCA具有较大差异,株系内个体间经济性状GCA的差异远远大于农艺性状;不同性状及同一性状不同群体自交后代所配组合SCA效应值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数目均有一定差异,且GCA与SCA无明显相关关系。55,57,89,93,105,107株系多数性状具有较高的GCA,可能有较大利用潜势。
关键词:
玉米 株系 配合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丁山 郭去 宋军 陈谋贵 缪永胜
本研究以年150份玉米杂交组合试验数据为材料,采用逐步回归建立单穗粒重与各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方程可靠程度为95.90%;各性状对穗粒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依次为: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位高>穗粗>穗行数>株高;通径分析结果: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均达极显著,表明影响玉米穗粒重主要性状是百粒重和行粒数,其次是穗行数和穗长。因此,选育高产玉米组合中应将百粒重、行粒数性状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上对穗长、穗位高、株高进行合理选择,是玉米高产育种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玉米 相关分析 回归模型 通径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志勇 苏顺宗 张素芝 刘海岚 罗博文 刘丹 吴玲 荣廷昭 高世斌
为了解低磷胁迫下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遗传基础,以玉米重组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分别在低磷处理和正常条件下,比较供试群体的产量及构成性状的变化,并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穗重和轴重等性状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大,出籽率、穗行数和粒深等性状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小;通径分析表明,低磷胁迫主要通过影响行粒数、百粒质量和粒深构成性状导致了单株产量的损失。在2种磷水平下共检测到23个产量及其构成性状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32%~14.77%;其中,标记区间bnlg666~umc1141和umc1108~bnlg1258分布了不同性状的多个QTL。这些成簇分布QTL的...
关键词:
玉米 低磷胁迫 产量 通径分析 QTL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彦惠 张世煌 吴连成 王铁固 李明顺 邓凌伟 张明友 白锦雯
以13个玉米改良群体和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采用NCⅡ遗传设计,测定并分析了群体产量配合力、杂种优势、杂优模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WBM C4、豫综5号、辽旅综群、中群14 黄综群5个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在群体与测验种的52个杂交组合中,12个组合产量与单交种对照相当,特殊配合力较高,其中掖478×黄综群、黄早4×中群14、丹340×黄综群、黄早4×豫综5号4个组合比对照增产,对照优势为2 29%~4 82%。研究结果既说明了中国玉米群体改良取得的研究进展,又为这些改良群体进一步改良、利用和杂优组合模式构建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玉米种质 群体改良 配合力 杂优模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振江 张锦芬 Lazar Kojic
198 5~ 1997年对南斯拉夫玉米群体SYN1/9C0 进行半同胞轮回选择。 1998年在唐山对C1~C6和在贝尔格莱德对C4~C6等共计 10个轮回群体与 4个标准自交系进行半双列杂交研究。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群体产量和杂交组合产量以及杂种优势、配合力和田间部分性状一般配合力均存在显著差异 ,南斯拉夫和唐山两地改良效果极具互补性。实验还表明 ,中国、南斯拉夫异地育种在提高南斯拉夫玉米群体自身产量、杂交组合产量的同时 ,能更为有效地提升群体杂种优势 ,使产量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同时提高。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南斯拉夫 互补 配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雪 胡学爱 杨荣 梁燕 刘世建 卢双才
以四川省雅安市玉米研究开发中心近年来育成的部分玉米新自交系和骨干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其主要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所表现的配合力不同,同一个自交系不同性状间和同一个性状不同自交系间的配合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自交系YA3729、YA3237、YA8201和YA8801能显著改进F1的产量,其产量配合力显著高于平均效应,属于高配合力自交系,用其作亲本易组配出高产杂交种。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盛玉萍 黄其椿 吴子恺 周琼
【目的】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微胚乳玉米)在胚乳很少的状态下,其含油率等主要性状的特性表现。【方法】利用10大类型24个玉米材料,通过测定籽粒重和含油率,胚和去胚籽粒(即籽粒除了胚以外的其它部分)的重量和含油率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并分析胚重/籽粒重比值及对以上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分析3大类微胚乳玉米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性状差异。【结果】在籽粒含油率、去胚籽粒含油率、胚重与籽粒重之比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大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籽粒重和去胚籽粒重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小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蛋白质含量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排在10大类中第1、3、5位。...
关键词:
微胚乳玉米 超高油 含油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