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71)
2023(13779)
2022(12393)
2021(11628)
2020(10126)
2019(23596)
2018(23661)
2017(46184)
2016(25642)
2015(29147)
2014(29569)
2013(29649)
2012(27569)
2011(24963)
2010(24899)
2009(23108)
2008(23030)
2007(20455)
2006(17508)
2005(15477)
作者
(78596)
(65321)
(65179)
(62067)
(41693)
(31583)
(29697)
(25803)
(24904)
(23391)
(22338)
(22129)
(20872)
(20832)
(20508)
(20409)
(20314)
(19507)
(18836)
(18751)
(16627)
(16054)
(16046)
(14893)
(14794)
(14692)
(14644)
(14499)
(13394)
(13116)
学科
(103496)
经济(103380)
管理(70971)
(67956)
(55910)
企业(55910)
方法(51996)
数学(45463)
数学方法(44904)
(27436)
(26185)
(26084)
中国(24935)
业经(21192)
地方(20637)
(19065)
贸易(19060)
(18400)
农业(18278)
(17675)
理论(16904)
(16642)
(16419)
财务(16348)
财务管理(16309)
环境(15353)
企业财务(15342)
技术(14944)
(14466)
银行(14390)
机构
大学(376054)
学院(371623)
管理(144265)
(142902)
经济(139607)
研究(127347)
理学(125205)
理学院(123756)
管理学(121320)
管理学院(120685)
中国(92303)
科学(84546)
(81005)
(70744)
(67381)
(64238)
业大(62734)
研究所(61864)
中心(57225)
农业(56315)
(54670)
财经(51887)
北京(51364)
(48833)
师范(48230)
(46943)
(45898)
(44217)
经济学(42205)
技术(40548)
基金
项目(255666)
科学(196955)
基金(182928)
研究(179781)
(162187)
国家(160873)
科学基金(135044)
社会(108812)
社会科(102845)
社会科学(102812)
(100959)
基金项目(97788)
自然(91532)
自然科(89300)
自然科学(89267)
自然科学基金(87641)
(85592)
教育(82605)
资助(77302)
编号(73560)
成果(60007)
重点(57721)
(55712)
(54059)
(52099)
课题(50809)
科研(50238)
计划(49164)
创新(48726)
大学(47048)
期刊
(153151)
经济(153151)
研究(104824)
学报(68929)
中国(66957)
(63046)
科学(60205)
大学(50298)
管理(49894)
(48576)
学学(47470)
农业(43467)
教育(38827)
技术(31390)
(27924)
金融(27924)
业经(24995)
财经(24591)
经济研究(24082)
(22780)
(20828)
问题(20490)
图书(20296)
(19207)
技术经济(18542)
科技(18521)
理论(18125)
业大(18076)
实践(16724)
(16724)
共检索到532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辉华  郭弘艺  唐文乔  郑飞  
采用耳石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傅里叶形态分析法,对281尾2龄长江凤鲚(Coilia mystus)和刀鲚(C.nasus)个体的矢耳石形态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耳石形态测量法对凤鲚与刀鲚种间的正判率达90.9%,但2个刀鲚生态型种群之间的判别成功率仅为76.9%。而运用傅里叶耳石形态分析法,凤鲚和刀鲚物种间的识别率高达100%,2个刀鲚生态型间的识别率也提高至86.8%。可见,两种耳石形态分析法对鲚属种间的识别效果均很好,但对种群分析而言,傅里叶形态分析法可以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韩霈武  陈新军  方舟  张衡  
为了有效区分东海两种鲐属鱼类,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东海所采集的鲐属鱼类(Scomber spp.)样本,利用框架测量法与傅立叶分析分别对鱼体外形和耳石形态进行分析,框架测量法共测量26个可量性状,并利用平均值与t检验对两种鲐属鱼类形态差异进行初步比较,然后对两种鲐属鱼类耳石进行傅立叶分析,模拟耳石形态,最后利用判别分析进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在26个可量性状中有25个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于框架测量法的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6个可量性状中的4个进入了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86.70%;耳石的傅立叶分析中,基于77个傅立叶系数,选出7个系数进入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90.20%。总体而言,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一致,均表明日本鲭(S.japonicus)与澳洲鲐(S.australasicus)差异明显,同时傅立叶分析法对耳石的判别分析比框架测量法在判别正确率上有所提升,也说明耳石傅立叶分析可以更好地用于鱼类种类判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姜涛  周昕期  刘洪波  刘焕章  杨健  
为确认鄱阳湖中是否仍存在有溯河洄游的刀鲚个体,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采自鄱阳湖星子县水域2尾刀鲚个体矢耳石的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上颌骨较短个体(PYCB02)的耳石锶钙比值(即Sr/Ca×1 000)为稳定的低值(1.66±0.54),反映了其淡水定居的生活习性;而上颌骨较长个体(PYCE05)的锶钙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82±0.50),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5.79±0.91),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这些结果更得到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耳石微化学特征类型首次直观地反映和证实了目前距...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涛  刘洪波  卢明杰  陈婷婷  杨健  
本研究较为系统地比较了刀鲚(Coilia nasus)耳石的几种碾磨方法及耳石酸蚀前处理所获刀鲚耳石年轮的效果。结果显示,耳石横截面碾磨法更易获取较为清晰的年轮,而矢状面碾磨法的效果不及前者,但后者在用于耳石微化学的研究中却更有优势。经5%EDTa处理过的耳石,比用1%HCl处理过的耳石,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年轮效果。本研究还发现,刀鲚耳石年轮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形态变化,与刀鲚生活史中的生境变化有关联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方舟  叶旭昌  李凤莹  陈新军  
根据2011年6-8月我国拖网船在摩洛哥南部沿岸采集的46尾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53尾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的耳石样本,利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傅立叶分析法分别进行分析,对不同的耳石形态进行判别。传统形态测量法测量了6个耳石形态参数,并利用t检验比较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差异;耳石轮廓经图像化处理后利用软件转化为椭圆傅立叶标码(EFDs),最后分别采用6个耳石形态参数和标准化后的77个傅立叶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在全长(TL)、宽度(TW)、背宽(DW)、腹噱长(VL)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背长(DL...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苏杭  方舟  陈新军  
根据我国鱿钓船2013年6~7月在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2013年5~10月在东太平洋海域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对传统测量法选取的9项形态参数和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傅里叶系数进行判别,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判别效果。结果发现,北太平洋柔鱼耳石翼区开口处上端较长且翼区宽大,赤道茎柔鱼翼区开口处下端较长且侧区有突起;而各项参数值也均有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认为,传统测量法中总长与胴长之比(TSL/ML)和最大宽度与胴长之比(MW/ML)两个主成分的得分较高,散点图有较大重叠;而傅里叶分析的前1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祥波  张国华  
于室内养殖条件下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胚后发育阶段矢耳石的形态发育,采用椭圆傅立叶分析法,基于矢耳石形态,比较了以孵化后日龄、耳石形态、发育期以及不同体长组为基础的判别方式上,对这3种家鱼苗的种类判别成功率。结果表明,总判别成功率均表现出了逐渐增加的趋势。孵化后4 d时,总判别率为79.79%;10 d时,总判别率始达90%以上,18 d时,总判别成功率稳定在100%。在尾椎上翘期以前的各发育期,总判别率均低于90%,而鳔二室期之后,总判别成功率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轩中亚  姜涛  刘洪波  陈修报  胡玉海  杨健  
研究鱼类的种群生态学,破解其数量特征、生境利用、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等种群属性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天然渔业资源的基础。耳石微化学分析是破解鱼类的种群生态学难题的新颖而有力的手段,不仅可以反演鱼类生活史过程中所经历的环境条件,还可溯源资源群起源的产卵场等关键生境,在鱼类资源种群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研究及动态评估中具有优势。本文在分析耳石元素组成及其沉积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耳石微化学分析在鱼类种群生态学(如反演鱼类生活史、评估种群结构、把握关联性和破解混合群体的构成与来源等)中的应用进展,也客观评述了耳石微化学分析在鱼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局限性与解决途径,并对今后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及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贾涛  陈新军  李纲  陆化杰  刘必林  马金  
根据2009年7-8月哥斯达黎加外海采集的茎柔鱼样本,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茎柔鱼耳石与个体生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耳石各形态参数与胴长(ML)关系显著(P<0.05)。耳石形态先于生长速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同时各形态参量发生显著性变化时间不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侯刚  刘丹丹  冯波  卢伙胜  
利用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49尾截尾白姑鱼(Pennahia anea)、50尾大头白姑鱼(P.macrocephalus)、49尾斑鳍白姑鱼(P.pawak)和29尾白姑鱼(P.argentata)矢耳石样本,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了4种鱼类矢耳石形态识别问题。耳石经图像处理后提取地标点坐标值,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通过判别分析来区分4种白姑鱼的耳石,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表明,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46.57%、25.39%和10.02%,降维效果较好。其中Ⅰ型地标点6、7...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桢桢  张化浩  胡良雄  张小谷  
对来自9个采样点的鲌属(Culter)翘嘴鲌(C.alburnus)、蒙古鲌(C.mongolicus)、达氏鲌(C.dabryi)和近红鲌属(Ancherythroculter)黑尾近红鲌(A.nigrocauda)共810尾个体星耳石的8个特征值进行形态度量,运用Statistica软件作鲌类鱼体生长与耳石生长的回归分析、形态特征值及6个形态因子和6个形态指数的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4种鲌耳石形态存在极显著差异。(2)幂函数回归方程相对于直线回归方程能更好地表述鲌体生长及耳石生长关系;鲌类体质量与耳石质量、体长与耳石直径的回归方程近于线性回归关系,体质量与耳石直径、与体长回归方程幂值分别近于3.5、3,而耳石质量与耳石直径回归方程幂值近于2。耳石质量增长速度与体质量增长速度相近,但耳石质量相对耳石长度的增长速度较体质量相对体长或耳石长度的增长速度要慢。(3)鲌耳石形态度量特征值判别函数分析判别正确率达71.11%,对识别影响较大的特征值为耳石宽、耳石面积、耳石长、基叶长等;通过4种鲌耳石形态因子和形态指数的主成分分析,对识别影响较大的形态因子为F2、F1、F6、F5和形态指数为形态系数、充实度、椭圆率等。(4)采用鲌类群体耳石形态度量特征值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均能较好地区分翘嘴鲌3个长江群体(太湖、鄱阳湖、丹江口水库)与漓江群体、蒙古鲌鄱阳湖5个群体(新妙湖、南北港、青岚湖、庐山西海、章江),其群体聚类距离与群体间的地理距离相关联。本研究结果说明,星耳石形态度量分析能为鲌类物种或群体间关联性分析提供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许庆  姜涛  杨健  刘敏  
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EPMA)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首次对福建(福州、宁德)沿岸海域采集到的3尾刀鲚(Coilia nasus)进行矢耳石的锶(Sr)和钙(Ca)微化学特征分析,重建其生活史。结果显示,这3尾刀鲚耳石核心区的Sr︰Ca值均小于3,且耳石面分析显示核心区均为蓝色,表明它们都属于淡水产卵和淡水孵化;其中,福州海域的1尾刀鲚早期生活史对淡水依赖时间较长,而宁德海域的2尾刀鲚对淡水依赖时间较短。根据耳石从核心到边缘的Sr︰Ca值变化线分析及过核心截面Sr含量面分析可以确定,3尾刀鲚均为典型的溯河洄游生态类型;其中,福州海域1尾刀鲚呈现淡水–半咸水型的生境履历,而宁德海域2尾刀鲚呈现淡水–半咸水–海水型的生境履历。本研究首次利用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揭示了福建水域刀鲚生活史和生境履历存在多样性,也证实了宁德三沙湾外海域和闽江口外沿岸水域尚存溯河洄游型刀鲚。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福建沿岸水域刀鲚的关键栖息地研究及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础信息。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涛  刘洪波  轩中亚  杨健  
耳石微化学被广泛应用于鱼类洄游生态学研究,但是耳石的摘取难免会造成鱼的死亡和损伤。故寻找可以快捷、非致死地替代耳石进行微化学分析的材料意义重大。为此,本研究比较了刀鲚(Coilia nasus)胸鳍条和耳石微化学相似性特征。耳石的锶钙比值(Sr/Ca)和Sr含量图谱分型结果分别很好地对应了所研究的洄游型、淡水定居型和陆封型的典型个体。胸鳍条微化学结果显示,湖鲚和短颌鲚2类个体呈现出稳定的低Sr/Ca值[(1.38±0.52)~(2.04±0.74)和(1.40±0.32)~(1.81±0.66)]与刀鲚胸鳍条生活史第一阶段的特征相吻合[(2.06±0.64)~(2.26±0.29)],这些均反映了淡水生境“指纹”的特征。刀鲚胸鳍条Sr含量图谱和耳石相似,自核心至边缘可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面分布图上自核心至边缘的蓝色、绿色、蓝色之间微化学“指纹”的变化。由此可见,刀鲚胸鳍条可作为耳石的非致死、低损伤的代替材料,用于进行刀鲚洄游习性、生境履历等研究。同时,由于胸鳍条具有取样和前处理的优势,在其他鱼类资源或标志放流评价研究时,可以考虑以胸鳍条代替耳石来开展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浩杰  徐天森  林长春  刘若平  
对竹广肩小蜂和竹长尾小蜂的产卵习性、虫瘿生成能力、不同类型虫瘿的产生过程和消长动态的研究表明,竹广肩小蜂产卵于竹株换叶后,新萌生小枝(芽)的基部节间内,刺激寄主使被产卵部位组织增生膜大形成虫瘦;竹长尾小蜂必须产卵于竹广肩小蜂已形成的虫瘿中,幼虫孵化后杀死竹广肩小蜂幼虫,占居虫瘿,继续取食虫痞内壁组织完成其生活史。因此,竹长尾小蜂是寄食于竹广肩小蜂虫瘿内的,故该虫并非竹子害虫,而是竹广肩小蜂的天敌昆虫。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徐钢春  顾若波  张呈祥  郑金良  闻海波  徐跑  
采用常规方法对刀鲚两种生态类群("江刀"和"海刀")的鱼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并评价了鱼肉品质。结果表明,"江刀"鱼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海刀"(P<0.01),是"海刀"的2.03倍,而粗蛋白、水分、灰分含量则低于"海刀"。"江刀"和"海刀"鱼肉的水解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分别占鱼肉鲜样的11.55%和15.37%,其中7种EAA(Leu、Ile、Phe、Try、Thr、Val、Lys)、1种HEAA(Arg)和4种NEAA(Glu、Ser、Tyr、Pro)的含量在"江刀"与"海刀"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鲜样的4.87%和6.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