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00)
- 2023(2727)
- 2022(2234)
- 2021(2060)
- 2020(1607)
- 2019(3767)
- 2018(3578)
- 2017(6483)
- 2016(3662)
- 2015(4107)
- 2014(4202)
- 2013(4251)
- 2012(4008)
- 2011(3810)
- 2010(3840)
- 2009(3587)
- 2008(3754)
- 2007(3307)
- 2006(3005)
- 2005(2864)
- 学科
- 济(17924)
- 经济(17906)
- 业(10532)
- 管理(9738)
- 方法(8369)
- 企(8004)
- 企业(8004)
- 学(7160)
- 数学(6446)
- 数学方法(6331)
- 农(4879)
- 理论(4643)
- 业经(4540)
- 中国(4040)
- 农业(3500)
- 财(3272)
- 和(3214)
- 贸(2771)
- 贸易(2769)
- 制(2633)
- 易(2523)
- 环境(2456)
- 融(2311)
- 金融(2310)
- 地方(2258)
- 经济学(2251)
- 策(2249)
- 教育(2247)
- 发(2231)
- 银(2214)
- 机构
- 大学(62979)
- 学院(61037)
- 济(25308)
- 经济(24800)
- 研究(24364)
- 管理(21073)
- 理学(18155)
- 理学院(17923)
- 中国(17539)
- 管理学(17480)
- 管理学院(17372)
- 科学(16685)
- 农(14857)
- 京(14315)
- 所(13590)
- 研究所(12583)
- 业大(12013)
- 农业(11721)
- 财(11068)
- 中心(9808)
- 江(9484)
- 北京(9110)
- 院(9043)
- 财经(8885)
- 经济学(8434)
- 经(8099)
- 范(7849)
- 农业大学(7783)
- 师范(7750)
- 科学院(7643)
- 基金
- 项目(41303)
- 科学(31620)
- 基金(30032)
- 家(28162)
- 国家(27963)
- 研究(26883)
- 科学基金(22789)
- 社会(17038)
- 社会科(16049)
- 社会科学(16047)
- 省(15583)
- 自然(15574)
- 自然科(15199)
- 自然科学(15190)
- 基金项目(14991)
- 自然科学基金(14931)
- 划(13404)
- 资助(13143)
- 教育(12150)
- 重点(9821)
- 编号(9605)
- 部(8967)
- 发(8780)
- 计划(8349)
- 科研(8184)
- 创(8182)
- 成果(7963)
- 科技(7776)
- 创新(7719)
- 国家社会(7466)
共检索到91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邱沛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历来认为社会除了物质资料生产之外,还有人类自身的生产。他们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把人类自身生产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这两种生产是客观存在的,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勤 杨丽丽
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李斯特阐述了落后民族国家如何增强自身生产力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并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相比,李斯特的理论存在很多局限,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历史上,李斯特的理论对于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有启发作用,并为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当下,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李斯特经济理论也将为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李斯特 生产力 马克思 唯物史观 局限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孔祥润
从整体论的视角看,《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都可谓"经典",它们有着相同的论证结构:从人的生活和生产,推进到人的关系,以及意识对这一历史过程的表达。二者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前者从个人的生活、生产和结成的关系,推进到市民社会以及意识对市民社会的描述;后者从立体多样的生活、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推进到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式。
关键词:
马克思 唯物史观 经典表述 物质生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鹏俊 曾立 刘书雷 沈雪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判断,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也就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分析范式。新质生产力从范畴上依然归属于生产力的概念范围,体现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与衡量标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的社会历史动因,它是历史之变的迫切呼唤与主动应变的能动回应的共同产物,形成了“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必然选择,彰显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时代性。从生产力的内在结构和社会历史主体来看,高素质劳动者构成了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并通过人民的主体性创造向前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范畴,从学理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系列命题,具有新的理论贡献。它将进一步确证“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理论命题,从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呼唤中拓展“历史科学”的实践成效,从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中有力回应“两个决不会”遇到的新课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志向
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发展的方法论钥匙。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数字经济时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新”主要体现于“质变”与“质态”双重维度,前者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后者体现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经济形态。依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部及二者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在于加快提升颠覆性科技创新整体系统能力,驱动力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时期,应以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快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既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大力推动前沿性技术突破,同时也要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连春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创新理论。“先进生产力”的新提法 ,是对邓小平“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完善 ,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先进文化”是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 ,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文化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利益”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符合新世纪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三个代表”是历史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精妙结合
关键词:
江泽民 “三个代表” 唯物史观 创新理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谭虎娃
共产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在世界历史上总体表现为连续性和继承性,而在个别民族国家则表现为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历史的更替总体呈现出社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一般规律性和各民族国家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共产主义革命呈现出多国无产阶级联合行动的"多国胜利"和单个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一国胜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些都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生动体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义成
把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绝对对立起来 ,把前者描绘成完全超越资源配置问题的生产形式 ,似乎它只以摆弄知识为职能 ,是不对的。我国目前出版的一些知识经济读物 ,无分析地宣传这种片面之见 ,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家的批评 ,值得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学者在知识经济研究中片面地鼓吹超市场经济论 ,“主权弱化论” ,应保持应有警惕。我国有的自然科学技术专家在自己不很熟悉的社会经济问题上屡讲偏论 ,已成“公害” ,望其自重。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唯物史观 资源经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世南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对于生产力理论的创新阐释,是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丰富与发展。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语境中的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绿色性、创新性以及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结合性等方面把握新质生产力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促进新质生产力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世南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对于生产力理论的创新阐释,是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丰富与发展。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语境中的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绿色性、创新性以及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结合性等方面把握新质生产力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促进新质生产力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董平均 李银
唯物史观是李大钊教育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基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认识,李大钊不仅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历史性和可变性,而且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又具有"培根固本"的重要作用。他主张在改造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普及国民教育,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栋梁之才,用民主精神、科学知识改变愚昧落后的社会现状。李大钊的教育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对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为现代中国教育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李大钊 教育经济思想 唯物史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勤
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 ,而且将自己的经济史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在他的经济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与经济史观既是方法论基础 ,又是基本内容。这不仅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而且实现了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经济史观 经济学方法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绍鸿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社会激烈动荡,特别是苏联、东欧巨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一层阴影。人类社会的未来究竟怎样?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还灵不灵?如果说社会主义一定要战胜资本主义,那么当前社会主义遇到的严重困难和挫折又如何解释?这些问题象“魔影”一样因扰着一些善良人们的心,同时也使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元 周雪雪
习近平以马克思的系统自然观为重要维度,提出了"生命共同体论";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广阔视野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的演化规律进行探索,提出了"文明兴衰论";以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为逻辑起点,提出了生态的生产力意蕴及其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将生态文明思想上升到民生福祉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实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加快生态治理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向。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唯物史观 实践指向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丰子义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是和中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特色"的角度来看待,而且要从历史观上来把握。首先要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看待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正是遵循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走出来的。无论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中国建设、改革道路的开创,都是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因而有其深远的世界意义;再次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看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根据就在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本身的基本矛盾。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最后要从实践观点看待中国道路。道路不同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过程;道路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创出来的,其发展同样必须探索开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