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67)
- 2023(5841)
- 2022(4860)
- 2021(4357)
- 2020(3668)
- 2019(7962)
- 2018(7531)
- 2017(13858)
- 2016(7867)
- 2015(8192)
- 2014(7761)
- 2013(7567)
- 2012(6814)
- 2011(5933)
- 2010(5642)
- 2009(5181)
- 2008(4932)
- 2007(4221)
- 2006(3513)
- 2005(3009)
- 学科
- 济(26885)
- 经济(26853)
- 业(21627)
- 管理(20694)
- 企(16727)
- 企业(16727)
- 方法(13168)
- 数学(11953)
- 数学方法(11832)
- 学(9502)
- 农(8248)
- 财(7603)
- 贸(7176)
- 贸易(7175)
- 易(6914)
- 中国(6894)
- 业经(6152)
- 农业(5827)
- 技术(5168)
- 环境(4960)
- 务(4826)
- 财务(4823)
- 财务管理(4818)
- 企业财务(4598)
- 制(4519)
- 产业(4465)
- 地方(4266)
- 银(4027)
- 划(3996)
- 银行(3975)
- 机构
- 大学(110178)
- 学院(108222)
- 济(42217)
- 经济(41533)
- 研究(40862)
- 管理(39788)
- 理学(35765)
- 理学院(35331)
- 管理学(34575)
- 管理学院(34403)
- 农(30874)
- 科学(29992)
- 中国(28699)
- 农业(25072)
- 业大(24247)
- 所(22772)
- 京(22081)
- 研究所(21611)
- 中心(17837)
- 财(16904)
- 农业大学(16740)
- 江(15843)
- 院(15296)
- 财经(14373)
- 室(14277)
- 省(14066)
- 实验(13563)
- 经(13290)
- 业(13237)
- 北京(13123)
- 基金
- 项目(84686)
- 科学(64962)
- 基金(62644)
- 家(59787)
- 国家(59319)
- 研究(51528)
- 科学基金(48617)
- 自然(34809)
- 自然科(34021)
- 自然科学(33999)
- 社会(33902)
- 基金项目(33643)
- 自然科学基金(33442)
- 省(33135)
- 社会科(32168)
- 社会科学(32159)
- 划(29045)
- 资助(25090)
- 教育(22685)
- 重点(19697)
- 计划(19528)
- 科技(17993)
- 部(17931)
- 创(17914)
- 发(17832)
- 科研(17701)
- 编号(17673)
- 业(17160)
- 创新(16864)
- 农(15351)
共检索到145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捷 梁彦娟 刘泽浩 李永强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对中华哲水蚤繁殖的影响,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种微藻内源醛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海洋原甲藻相比,中肋骨条藻对中华哲水蚤的存活率、产卵率和孵化率都存在负面影响。在微藻内源醛类分析中,检测到中肋骨条藻中含有6种醛类,而在海洋原甲藻中仅检测到两种醛类。不论是从单种醛类的含量上,还是醛类总含量上,中肋骨条藻中醛类含量都明显高于海洋原甲藻,这意味着硅藻释放的醛类物质对中华哲水蚤的繁殖和存活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硅藻 中华哲水蚤 繁殖 醛类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捷 蒲新明 张展 李超伦 孙松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中华哲水蚤摄食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后产卵率、孵化率变化。22d的实验时间,摄食三角褐指藻的中华哲水蚤平均产卵率为0.24±(0.07)/d,雌体存活率较低,摄食球等鞭金藻的产卵率为7.84±(1.12)/d,雌体存活亦较高。不论在藻类溶出液和过滤海水中摄食三角褐指藻后所产的卵孵化率都低于摄食球等鞭金藻者。这表明对照球等鞭金藻相比,硅藻三角褐指藻对中华哲水蚤产卵和孵化都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在三角褐指藻细胞内,对桡足类繁殖十分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和特定...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捷 李超伦 蒲新明 张展
在食物浓度为1.0μg C/ml的条件下,研究了硅藻对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繁殖的影响。实验设6个食物处理:三角褐指藻Pt,中肋骨条藻Sc,混和硅藻D-mix,亚心型扁藻Ts,眼点拟球藻No和4种微藻混合DG-mix。16d的室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初始产卵率相比,硅藻中,中肋骨条藻处理产卵率高于三角褐指藻处理,而所有混合食物处理中产卵率均可保持较高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单种硅藻对产卵率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对其他食物的摄食补充而被减弱甚至消除。实验中卵在过滤海水中的孵化率与在藻液中无显著差异,表明硅藻并未释放阻碍卵孵化的代谢物质;各处理间孵化率的差异则证明在该浓度下,藻类对双刺纺...
关键词:
双刺纺锤水蚤 硅藻 产卵率 孵化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景斐 朱爱意 李彬 夏灵敏 张建设
采用生化手段对舟山附近海域中浮游桡足类夏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进行营养成分测定,比较分析两种单胞藻饵料小球藻(Chlorella 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平洋纺锤水蚤在投喂三角褐指藻和投喂小球藻后,其体内粗蛋白湿重含量分别为(6.51±0.46)%和(5.21±0.98)%,比对照组(2.44±0.63)%显著上升(P<0.05);投喂三角褐指藻后太平洋纺锤水蚤粗脂肪湿重含量(0.2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晓霞 黄翔鹄 李长玲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对双齿许水蚤生长、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并构建双齿许水蚤在不同食物浓度下的种群生命表。实验共设5个浓度组(0.5×105、3×105、6×105、12×105、17×105个/m L),结果显示,食物浓度对双齿许水蚤的幼体生长率、发育时间、存活率及孵化率有显著的影响。当食物浓度为3×1056×105个/m L时,双齿许水蚤的发育速率、生长率及孵化率显著高于浓度最低组(0.5×105个/m L)和浓度最高组(17×105个/m L),其幼体的发育时间为174192 h,生长率为0.6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卫民 严安生 查金苗 张志国 吴建军 柏世军
通过对黄颡鱼的人工催产、人工授精与人工催产、自然产卵两种方法的比较研究和生产经验的总结 ,认为这两种繁殖方法在生产中均行之有效 ,各有其优缺点。根据不同的生产季节、生产条件、及亲本体质状况 ,建议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人工繁殖生产。
关键词:
黄颡鱼 人工授精 自然产卵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左涛 王克 李超伦
测定了南黄海8种常见浮游动物的体长和干重,并建立中华哲水蚤体长—干重回归关系式:logDW=2.27logL-5.364,R2=0.76。用建立的体长—干重关系式将数量丰度资料转换为干重,对1958年9月至1959年12月期间中华哲水蚤种群生物量(干重mg·m-3)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哲水蚤种群生物量在5月达到全年最高值20.87mg·m-3,占该月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37%;12月降至最低4.29mg·m-3;全年12个月平均为10.77mg·m-3,相当于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年均值的29%。
关键词:
中华哲水蚤 干重 生物量 季节变化 黄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志鑫 朱丽岩 周浩 戚本金 刘晨
采用体外亚致死毒性实验,研究了3种重金属离子Hg(Ⅱ)、Pb(Ⅱ)、Cd(Ⅱ)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3种重金属暴露时间的延长,中华哲水蚤T-SOD活性发生显著变化。Hg(Ⅱ)浓度为0.001 3~0.005 3 mg/L时,T-SOD的活性在12 h时达到最大;Pb(Ⅱ)浓度为0.468 0、0.936 0、1.872 0 mg/L时,T-SOD的活性分别在36、24、12 h时达到最大。Hg(Ⅱ)和Pb(Ⅱ)对中华哲水蚤T-SOD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随着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d(Ⅱ)对中华...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亚军 刘春花 林文辉 王芳 石存斌 吴淑勤
为研究淀粉及其与乙酸钠的复合物(淀粉乙酸钠质量比为19∶1)两种碳源对草鱼养殖水体水质、藻类和微生物群落调控作用的差异,在为期60 d的试验中,每周向养殖水体添加一次碳源,添加量为当日水体氨氮含量的20倍,监测分析水体理化指标、藻类和微生物群落参数。结果显示:(1)试验期内,淀粉组(GS)和淀粉乙酸钠组(GSA)养殖水体氨氮保持在0.25 mg/L左右,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均逐步升高,而透明度和碳氮比逐步下降,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水体理化指标差异不显著。(2)试验期内,GS组和GSA组藻类数量逐步上升,中后期显著高于前期,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藻类数量差异不显著,但GSA组藻类种类数和多样性稍高于G...
关键词:
淀粉 乙酸钠 水质 藻类 微生物群落功能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美思 程立坤 罗希 许青松 王秀武 尹恒
研究了褐藻酸钠寡糖(AOS)和壳寡糖(COS)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COS组和AOS组,对照组投喂企业常规饲料,COS组在对照组饲料基础上添加壳寡糖(1 g·kg~(-1)),AOS组在对照组饲料基础上添加褐藻酸钠寡糖(1 g·kg~(-1))。在第30、60、90天,测定各组仿刺参的质量,并在第90天随机采集50 ind仿刺参的体腔液,测定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等免疫酶的活力。结果表明,AOS组和COS组仿刺参体质量分别比对照组增长16.4%和18.2%;AOS组仿刺参的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
关键词:
仿刺参 免疫增强剂 壳寡糖 褐藻酸钠寡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超伦 王荣 孙松
于2001年6月对南黄海产卵场的主要饵料生物———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分布及摄食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中华哲水蚤是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绝对优势种,在所有站位上均有分布,平均密度为244ind·m-3,数量密度最大值高达1555ind·m-3。中华哲水蚤的肠道色素含量平均为1.19ng·ind-1(0.21~4.14ng·ind-1),与水体中叶绿素a的最大浓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中华哲水蚤种群具有一定的昼夜摄食节律,夜间的肠道色素含量明显高于白天。在A和B站中华哲水蚤的个体摄食率分别为76.9ng·ind-1·d-1和39.6ng·ind-1·d-1,分别相当于体碳含量的7.5%和3.9%。除了饵...
关键词:
中华哲水蚤 分布 摄食 产卵场 南黄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捷 蒲新明 梁彦娟 张乐
通过自行研制桡足类室内培养装置对中华哲水蚤进行室内高密度培养研究,该装置可实现自动控制循环水流和温度。在61d的培养期中,中华哲水蚤成体数由2.3ind/L增至19.7ind/L;产卵数由14.7eggs/L增至85.7eggs/L。DO、NH4-N和CODcr等主要水质指标都保持在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这一结果表明,该培养系统已初步实现室内桡足类种群的高密度培养。
关键词:
中华哲水蚤 培养装置 桡足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艳苓 李雪梅 李志伟 安鑫龙
为研究海洋尖尾藻对双色藻和齿状纹石藻的摄食特征,分别采用2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培养海洋尖尾藻,分析海洋尖尾藻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过程、培养液颜色变化特征和摄食规律。结果显示,海洋尖尾藻摄食双色藻时将藻丝一段一段慢慢裹入纵沟,而齿状纹石藻整个细胞同时被裹入纵沟。海洋尖尾藻接种6 h后,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率均为100%。随着海洋尖尾藻细胞初始密度(双色藻培养液中分别为0.8×104、2.4×103和0.8×103个/mL,齿状纹石藻培养液中分别为3.9×103、2.4×103和1.7×103个/mL)降低,其种群在初始密度为3.4×107个/mL的双色藻培养液中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莲 周小玉 赵良杰 刘其根
基于千岛湖2009-2010年春夏硅藻不占优势,蓝藻和绿藻发生相互演替的现象,选取千岛湖两种优势蓝藻和两种优势绿藻进行室内生态实验来比较氮磷比对于蓝藻和绿藻生长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室内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原子比:N/P=76.77、N/P=307.06、N/P=153.53、N/P=15.35、N/P=3.84)的培养液,研究氮磷比变化对两种蓝藻(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sp.)和两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影...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唐洪杰 王金花 祝陈坚 杨茹君 石晓勇 王修林
确定了离体法提取时间,并采用离体法对5种海洋微藻硝酸还原酶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法的最佳提取时间为5min;在pH7.9及20℃条件下,各藻硝酸还原酶的酶促反应恒速时间及以KNO3为底物的米氏常数存在差异,但以NADH为底物的米氏常数基本相同。酶促反应恒速时间顺序为锥状斯氏藻<尖刺拟菱形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以KNO3为底物的米氏常数大小顺序为旋链角毛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锥状斯氏藻~尖刺拟菱形藻。此外,FAD对各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存在种属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