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9)
- 2023(2016)
- 2022(1769)
- 2021(1654)
- 2020(1477)
- 2019(3396)
- 2018(3271)
- 2017(6394)
- 2016(3679)
- 2015(3770)
- 2014(3720)
- 2013(3842)
- 2012(3694)
- 2011(3351)
- 2010(3413)
- 2009(3119)
- 2008(3145)
- 2007(2777)
- 2006(2387)
- 2005(2298)
- 学科
- 济(14438)
- 经济(14428)
- 业(8332)
- 管理(7937)
- 企(6870)
- 企业(6870)
- 方法(6487)
- 学(5971)
- 数学(5772)
- 数学方法(5688)
- 结构(4875)
- 财(4134)
- 中国(3870)
- 农(3756)
- 产业(3722)
- 制(3657)
- 地方(3169)
- 体(3052)
- 产业结构(2904)
- 业经(2699)
- 体制(2685)
- 务(2578)
- 财务(2577)
- 财务管理(2572)
- 企业财务(2515)
- 农业(2388)
- 虫(2311)
- 贸(2188)
- 贸易(2187)
- 融(2174)
- 机构
- 大学(55085)
- 学院(53111)
- 研究(23502)
- 济(19913)
- 经济(19524)
- 科学(17263)
- 管理(16520)
- 中国(15946)
- 农(15120)
- 理学(14428)
- 理学院(14150)
- 所(14116)
- 管理学(13660)
- 管理学院(13557)
- 研究所(13228)
- 京(12244)
- 农业(12110)
- 业大(11746)
- 院(9294)
- 中心(9265)
- 财(8932)
- 江(8809)
- 省(8654)
- 室(8273)
- 农业大学(7770)
- 研究院(7707)
- 北京(7686)
- 实验(7627)
- 实验室(7296)
- 财经(7245)
共检索到79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宇彤 杨云朝 陈汝婷 罗雨昕 迟德富
【目的】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结论】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苏小燕 陈晓 邱峙嵩 许原 杨振德 钟铭隆 梁晨 胡平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幼虫为试验材料,将其头部切下,清洗、脱水、干燥制备成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桉蝙蛾幼虫下颚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轴节和茎节分别具有2对和1对刺形感器;外颚叶具有2对锥形感器、2对栓锥形感器和5对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均分为2个亚型;下颚须具有1对指形感器、1对柱形感器和3对锥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为2个亚型。位于茎节和轴节的刺形感器(C)、外颚叶的锥形感器Ⅱ亚型(BⅡ)和下颚须的锥形感器Ⅰ亚型(BⅠ)的长度和宽度均随虫龄的增长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余感器的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桉蝙蛾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基本不变,但长度会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宽度也会有小范围的增长。
关键词:
桉蝙蛾 感器 外颚叶 下颚须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诸葛飘飘 罗森林 王满囷 张国安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1)虽然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2)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Ⅰ)、粗短锥形感器(BⅡ)和长刺形感器(ChⅡ)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BⅢ)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ChⅠ和ChⅡ)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
关键词:
云斑天牛 触角 下颚须 下唇须 感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雪姣 马涛 张蒙 杨兴翠 温秀军 孙朝晖 李亦震
利用扫描电镜对迟眼蕈蚊触角的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迟眼蕈蚊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整个触角长度为0.83~1.14 mm,鞭节长度为0.99~1.00 mm,分为14亚节。触角上的感器有9种,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缘感器、柱形感器、乳状感器、Bohm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不同。其中,毛形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在触角感器中居首位。
关键词:
迟眼蕈蚊 扫描电镜 触角 感器超微结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全坡 张然然 陈辉
【目的】研究松六齿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明确松六齿小蠹触角感器的功能和寄主树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与感器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锯齿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槽纹感器等6类。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85%;锯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锤头部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6种感器均有分布,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2.3%;柄节的感器数量最少,仅占3.4%。【结论】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及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其中毛形感器Ⅰ...
关键词:
松六齿小蠹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利 秦道正 任红楼 夏明聪 李慧龙 卢兆成
该试验应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比较了小贯小绿叶蝉与凯小绿叶蝉成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小绿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种小绿叶蝉成虫触角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雌雄间无差异。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鳞状突起,鞭节细长,分为多个亚节,分布有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2种小绿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雌、雄性成虫触角表面都有刺体存在,且均为球状刺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彩萍 闫喜中 刘红霞 郝赤 骆有庆
应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法研究球孢白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壁的过程以及寄主中肠发生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后48h,芽管平均长度达到3.08μm时即可侵入幼虫体表。随着侵染时间延长,芽管伸长形成菌丝,逐渐萌发生成新的分生孢子,在后期菌丝间出现丝状物和网状结构,这2种现象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分生孢子多数以芽管方式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染。组织切片显示:侵染3天的幼虫腹部体腔中脂肪体组织变得模糊,细胞核不明显,马氏管出现空泡并变形。中肠围食膜被分解消失,肠壁肌肉层向内皱褶,排列紊乱,出现破裂,肠腔内变浑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亚波 吴小双 叶碧欢 吴盼盼 舒金平
金针虫是叩甲(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幼虫的通称,广布于世界各地,危害农作物、林木及牧草等,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地下害虫。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是浙江笋用林内的优势种群,其幼虫(即金针虫)是笋期主要害虫之一,在湖州地区德清和安吉、杭州地区余杭和临安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戴仁怀 倪林 张伟
为进一步探索黑尾叶蝉的行为,以利用其行为调节防治黑尾叶蝉,采用扫描电镜对黑尾叶蝉雌雄成虫触角、复眼、单眼和前足跗节外部感器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黑尾叶蝉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共2种感器,复眼、单眼和前足跗节上存在毛形感器,雌雄成虫各部位感器的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同时,描述了各种感器的形态特征和着生规律,并对其主要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黑尾叶蝉 感觉器 功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辉 李宗波 唐明
Antennae surfac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male and female Dendroctonus armandi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male and female.Most of the sensilla were distributed...
关键词:
华山松大小蠹 触角 感受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宫田睿 李新岗 杨立军 张晓
【目的】研究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触角的外部形态及其感受器的种类和分布,为了解桃小食心虫的寄主选择和交配选择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桃小食心虫成虫雌雄蛾为试材,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的外部形态及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桃小食心虫成虫触角感受器有毛形感器(Ⅰ和Ⅱ)、刺形感器、畸形刺感器、芽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腔锥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Ⅰ、Ⅱ和Ⅲ)、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芽孢感器、畸形刺感器、耳形感器Ⅱ和Ⅲ仅在雌蛾触角中发现。【结论】桃小食心虫的触角感受器种类丰富,雌蛾触角特有的4类感受器可能与其产卵和寄主选择等行为...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触角 感受器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燕 杨茂发 杨再华 张恒 黄吉勇 余金勇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关键词:
云南木蠹象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宇翀 周成理 陈晓鸣
应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蛱蝶成虫触角及其感器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枯叶蛱蝶触角为棒状,其上共有5类感器,即B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并对各类型感器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描述。雌雄虫触角感器形态相同,在感器数量与分布上,只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Ⅱ)的数量以及腔锥形感器分布上略有差异,其他感器类型的数量和分布都没有明显差异。在感器总数上,雄虫多于雌虫,但雌雄触角性二型现象依然不明显。对其触角的研究是探索其嗅觉识别机制的前提。
关键词:
枯叶蛱蝶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顺 舒金平 董双林 王浩杰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笋秀夜蛾触角的外部形态。雌蛾触角具8种感器,雄蛾触角具9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腔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除毛形感器外,其他感器的数量和着生部位较为恒定。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Ⅰ型、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等为雌雄触角所共有,无缘腔锥感器、双缘腔锥形感器、腔乳头感器仅雄蛾触角具有;栓锥形感器Ⅱ型仅生于雌蛾触角。触角雌雄性二型现象明显,除了感器种类、形态和表面细微结构的差异外,雌蛾触角的鞭节存在融合征状,雄蛾触角却无此现象。
关键词:
扫描电镜 笋秀夜蛾 触角感器 性二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弓淑芬 戴华国 许月华 符文俊
用扫描电镜观察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 (T .confusum)及松毛虫赤眼蜂 (T .den drolimi)雌蜂触角上感器的外部形态 ,比较其感器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发现了镰刀形感器背面的特殊形态 ,并确定了其功能。确定了位于触角端部的单孔毛形感器为味觉器。 3种赤眼蜂棒节腹面的镰刀形感器数目及棒节背面板形感器的形态和嗅孔密度存在差异 ;玉米螟赤眼蜂的坛形感器与其他 2个种在形态上也具有较大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