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66)
- 2023(6585)
- 2022(5535)
- 2021(5065)
- 2020(4245)
- 2019(9283)
- 2018(8958)
- 2017(16103)
- 2016(9653)
- 2015(10304)
- 2014(9783)
- 2013(9249)
- 2012(8445)
- 2011(7581)
- 2010(7244)
- 2009(6377)
- 2008(6095)
- 2007(5271)
- 2006(4535)
- 2005(3770)
- 学科
- 济(28028)
- 经济(27995)
- 业(23311)
- 管理(22150)
- 企(17547)
- 企业(17547)
- 方法(13480)
- 数学(12165)
- 数学方法(11983)
- 学(10167)
- 农(9925)
- 中国(8294)
- 财(7838)
- 贸(7332)
- 贸易(7331)
- 易(7065)
- 农业(6875)
- 业经(6584)
- 理论(6488)
- 技术(6038)
- 教学(5192)
- 教育(5032)
- 环境(5032)
- 制(4937)
- 务(4869)
- 财务(4867)
- 财务管理(4862)
- 地方(4722)
- 企业财务(4642)
- 划(4351)
- 机构
- 学院(126403)
- 大学(126275)
- 研究(48330)
- 济(44935)
- 经济(44046)
- 管理(42818)
- 理学(38129)
- 理学院(37627)
- 农(37069)
- 管理学(36619)
- 管理学院(36425)
- 科学(35685)
- 中国(32697)
- 农业(29968)
- 业大(29374)
- 所(27314)
- 京(26578)
- 研究所(25782)
- 中心(20776)
- 农业大学(20154)
- 江(19481)
- 院(18380)
- 财(18261)
- 省(17511)
- 技术(17463)
- 室(16933)
- 北京(16228)
- 范(16215)
- 师范(15780)
- 实验(15742)
- 基金
- 项目(96881)
- 科学(73001)
- 基金(68210)
- 家(65299)
- 国家(64746)
- 研究(61274)
- 科学基金(52369)
- 省(40075)
- 自然(37691)
- 社会(36932)
- 自然科(36855)
- 自然科学(36833)
- 基金项目(36723)
- 自然科学基金(36218)
- 社会科(34893)
- 社会科学(34881)
- 划(34543)
- 教育(29591)
- 资助(27696)
- 重点(23098)
- 编号(22884)
- 计划(22244)
- 科技(21064)
- 创(20857)
- 发(20368)
- 部(20140)
- 科研(19959)
- 创新(19513)
- 业(19369)
- 农(17972)
共检索到176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慕小倩 杨超 季青 安德荣
用两种微生物培养液(瑞拉菌素和吡弗咯菌素)的不同浓度稀释液对高粱、小麦、辣椒、番茄、黄瓜5种不同作物进行皿内沙培试验,测定供试作物的出苗率、根长、苗高、鲜重4项指标。结果表明,2种菌素的高浓度稀释液(稀释200倍)均对供试作物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稀释400倍时,瑞拉菌素药样对小麦安全,吡弗咯菌素对番茄和辣椒安全,对其他供试作物有抑制生长的作用;2种菌素的低浓度(稀释600倍)稀释液则对所有供试作物均安全。
关键词:
微生物 培养液 作物药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洪丽珍 宫相忠 张文健 高伟 张必达
以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了L1、PES、F1、f/2以及ESNW 5种培养液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去除氮或磷成分的L1培养液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外加浓度氮和磷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5种培养液中,L1培养液最有利于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经L1培养液培养的萱藻丝状体呈深褐色,细胞质充盈,培养28 d后,丝状体生物量增重倍比可达(560.48%±0.73%),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88%±0.41%),孢子囊直径为(18.95±0.89)μm;(2)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最适添加NO-3-N浓度为6.00 mg/L,在此NO-3-N浓度条件...
关键词:
萱藻 丝状体 培养液 生长 发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萱 杨玉莹 王花 张洁 曹云娥 陈书霞
【目的】探究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剂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基质理化指标的影响,为黄瓜育苗阶段微生物菌剂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博耐35B’为试验材料,设置T1(解淀粉芽孢杆菌)、T2(枯草芽孢杆菌)、T3(甲基芽孢杆菌)、T4(胶质芽孢杆菌)、T5(放线菌)、T6(哈茨木霉菌)、T7(EM菌)、T8(叶芭复合微生物菌剂)等8个菌剂处理进行育苗试验,菌剂采用拌基质的方式施入,用量为3.75×108 CFU/株,以用清水代替微生物菌剂的处理为对照(CK)。于播后15,25,35 d时,取样测定株高、茎粗,采用根扫描仪对根系进行扫描,测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和根尖数;于播后35 d测定黄瓜叶片的叶长、叶宽,计算叶面积,测量植株地上部干鲜质量、地下部干鲜质量,并计算根冠比、壮苗指数和生长函数,并测定栽培基质p H、电导率(EC),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于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时,测定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播后15~25 d,各菌剂对黄瓜幼苗株高有抑制作用,35 d时有的表现为促进作用,有的表现为抑制作用,但差异大多不显著;各菌剂对黄瓜幼苗茎粗表现为促进作用,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更趋明显;播后35 d,T1处理的叶面积最大。T7处理的地下部干鲜质量、根冠比最大,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根尖数表现较好。T5处理的根系活力最大;不同菌剂对幼苗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作用,其中以T5和T7处理效果较好。各菌剂处理对土壤p H、EC有一定影响,但均在植株可正常生长的范围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以T7处理最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1.76%和50.48%;过氧化氢酶活性以T3处理最高,但与T7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蔗糖酶活性以T4处理最高。T7处理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高,其中全氮、全磷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6.24%和41.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T7处理(EM菌剂)排名第一,处理效果最好。【结论】EM菌剂可以有效促进黄瓜幼苗的生长,提高基质中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汪琼 辛培尧 闻永慧
为探讨林木落叶浸提液对高羊茅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不同浓度银杏、鸡爪槭落叶浸提液(10(T_(1))、40(T_(2))、80g·L~(-1)(T_(3)))浇灌盆栽高羊茅幼苗,研究两种乔木落叶浸提液对高羊茅幼苗生长、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乔木落叶浸提液对高羊茅幼苗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银杏落叶浸提液的化感抑制作用强于鸡爪槭。在两种乔木落叶浸提液处理下,高羊茅CAT活性较对照变化不大。SOD、POD活性随银杏落叶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MDA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T_(3)处理时,MDA含量较对照上升了60.33%;在鸡爪槭落叶浸提液处理下,高羊茅SOD活性逐渐降低,MD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OD活性随浸提液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T_(3)处理时,POD活性较对照上升了151.03%(P<0.05)。两种乔木落叶浸提液处理下高羊茅根际土壤木糖苷酶(XYL)、β-葡萄糖苷酶(BG)、α-葡萄糖苷酶(AG)和纤维二糖酶(CBH)、总酶活性较CK显著上升,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则先降低后升高,但各处理下LAP活性均低于对照,尤其在银杏、鸡爪槭落叶浸提液T_(1)处理时,LAP活性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1.69%和70.40%,导致基质土壤氮素利用率低,显著降低高羊茅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
关键词:
浸提液 高羊茅 化感作用 土壤酶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成 郭力维 李佳洲 杨宽 王慧玲 张帅 粟珊 朱有勇 何霞红
为探明微生物菌剂处理三七种子对三七生长及种苗品质的影响,以三七种子为试材,通过设置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比较3种微生物菌剂对三七出苗、存苗、农艺性状、根腐病病害发生及种苗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微生物菌剂均有利于三七的存苗,其中以植物益生菌液1号菌剂200倍稀释液处理效果最优,但对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哈茨木霉菌剂对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优于植物益生菌液1号和宁盾菌剂,生育期根腐病平均发生率依次为:植物益生菌液1号菌剂(1.79%)>宁盾菌剂(1.42%)>对照(1.17%)>哈茨木霉菌剂(0.58%);3)3种微生物菌剂均有利于三七种苗总皂苷含量的积累及地上部的生长,其中植物益生菌液1号200倍稀释液和宁盾水剂100倍稀释液总皂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增加36.96%和30.97%。综上,微生物菌剂处理三七种子有利于三七地上部生长、存苗及种苗皂苷含量的积累,其中以植物益生菌液1号菌剂200倍稀释液效果最优。本研究可为微生物菌剂在三七上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君正 张琪 高子星 马雪强 屈锋 胡晓辉
【目的】探究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两种微生物菌剂对有机基质培黄瓜产量、品质及根际环境的影响,开发新型功能型微生物制剂,指导黄瓜优质高效生产。【方法】以‘博耐526’黄瓜品种为材料,采用有机基质袋培方式,在浇灌清水(N)和营养液(F)2种养分水平下,以不添加菌剂为对照(分别记为CK1和CK2),于定植后第20、35和50天按2.5×10~(10) CFU/株的菌剂用量分别灌根添加‘VL-10’型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NT1、FT1)和‘LYS-1’型植物乳杆菌(NT2、FT2)两种菌剂,共6个处理。【结果】两种养分水平下,与CK1和CK2处理相比,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处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幅分别为13.51%和15.02%,产量增幅分别为20.83%和15.63%;植物乳杆菌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幅分别为11.43%和8.42%,产量增幅分别为17.42%和14.96%,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对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促进效果优于植物乳杆菌。以FT1处理的果实品质最优,其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可溶性糖、还原糖和维C含量分别较CK2处理显著提高了10.61%、28.93%、22.92%和39.88%(P<0.05),FT2处理的果实品质次之;NT1和NT2处理较CK1处理显著提高了植株P(7.43%和13.50%)、K(10.60%和8.19%)元素积累量(P<0.05),FT1和FT2处理的植株N(19.57%和24.18%)、P(17.16%和12.50%)、K(16.48%和26.25%)元素积累量均较CK2处理显著提高(P<0.05);FT1处理的N、P、K肥料利用率较CK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82.85%、483.90%和75.60%(P<0.05),FT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02.42%、367.98%和120.46%(P<0.05)。NT1和NT2处理较CK1处理提高了盛果期的基质蔗糖酶(100.66%、116.60%)、过氧化氢酶(3.39%、4.10%)和碱性磷酸酶(6.99%、95.08%)活性,其中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拉秧期依然高于CK1处理;而FT1和FT2处理均较CK2处理显著提高了盛果期和拉秧期的基质脲酶(3.75%、4.95%和13.13%、6.12%)、蔗糖酶(68.62%、24.93%和31.68%、63.35%)和碱性磷酸酶活性(18.00%、26.99%和109.64%、84.01%)(P<0.05),且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对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优于植物乳杆菌;两种养分水平下,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处理的基质有效态氮含量在盛果期分别较CK1和CK2显著提高了63.33%和72.70%(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高悦 秦启娟 严佳玥 崔静怡 魏岩
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潜在的草坪绿化资源。萹蓄种子具有二型性:夏季产生黑色小种子,秋季产生棕色大种子。为探究萹蓄异型种子幼苗在大小以及生物量分配模式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野外盆栽试验与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萹蓄两种形态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新成熟棕色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高于黑色种子(P <0.05)。2)棕色种子幼苗株高显著大于黑色种子幼苗(P <0.05),且棕色种子幼苗比黑色种子幼苗根系伸长和生物量积累更快、子叶更大。3) 5月12日四叶期最后一次测量时,棕色大种子和黑色小种子幼苗的根冠比分别为0.07和0.29,黑色种子幼苗的根冠比显著大于棕色种子幼苗(P <0.05)。异型种子幼苗的差异为种群提供了灵活的生态适应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种群的成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玉茜 杨劲峰 梁春浩 陈堔平一 刘欣宇 耿坷睿 姚玉晨 张宇 韩晓日
【目的】探讨酚酸类自毒物质香草酸的自毒作用,研究其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揭示根际土壤微生物在花生生育期内对自毒物质的响应规律。【方法】以花生品种阜花12号150GY为试材,培养皿培养试验设6个处理:0、0.01、0.03、0.05、0.07、0.09 mmol?L~(-1)香草酸溶液;营养钵种植试验设5个处理:0、0.01、0.03、0.05、0.07 mmol?L~(-1)香草酸溶液;盆栽试验设5个处理:香草酸用量分别为0、0.01、0.03、0.05、0.07 mg?kg-1干土。分别研究外源添加香草酸对花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1)经不同浓度香草酸溶液处理后,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低于CK,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当香草酸溶液浓度为0.09 mmol?L~(-1)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对CK相比分别降低39%、66.3%和55.9%,自毒效应响应指数达到最大值。(2)经不同浓度香草酸溶液处理后,花生幼苗的主根长、单株干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低于CK,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当香草酸溶液浓度为0.07 mmol?L~(-1)时,各指标与对CK相比分别降低37.3%、40.0%、19.0%、53.9%和49.1%,自毒效应响应指数达到最大值。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与以上指标相反,随香草酸浓度的增大而呈现上升趋势,当香草酸溶液浓度为0.07 mmol?L~(-1)时,胞间CO_2浓度比对照提高46.1%。(3)香草酸浓度≥0.03 mmol?L~(-1)时,花生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低于CK,叶片的MDA含量高于对照,均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当香草酸溶液浓度为0.07 mmol?L~(-1)时,各指标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2.4%,54.2%和40.6%,MDA含量提高43.3%。(4)根际放线菌数量在花生生育前期随着香草酸浓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进入结荚期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根际细菌数量在花生生育前期时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进入结荚期后随着香草酸浓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高浓度的香草酸(0.07 mg?kg~(-1)干土)对根际真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的香草酸(0.01 mg?kg~(-1)干土)对根际真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结论】香草酸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香草酸亦会抑制花生幼苗的光合作用,降低根系活力,促进幼苗叶片产生丙二醛。此外,不同浓度的香草酸溶液均会使花生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抑制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繁殖,而对土壤真菌的影响呈现低促高抑的现象,即低浓度的香草酸溶液促进花生根际土壤中真菌的生长;而高浓度则对真菌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清慧 李乃荟 张一平 狄成乾 吴凤芝
【目的】明确小麦和豌豆填闲对白菜幼苗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麦、豆填闲减轻十字花科蔬菜的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分别以白菜和白菜连作土为供试材料和供试土壤,设置小麦填闲(W)、箭筈豌豆填闲(P)及小麦和豌豆混合填闲(WP)3个填闲处理,以不填闲作物为对照(CK),分析不同填闲处理对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Illumina MiSeq技术,探究小麦和豌豆填闲对白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找出与白菜幼苗生长相关的关键微生物类群,再通过环境因子关联性分析,探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3种填闲处理均促进了白菜的生长,降低了土壤EC值,混合填闲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小麦填闲处理提高了土壤pH。qPCR结果表明,填闲处理对土壤总细菌丰度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土壤总真菌的丰度,豌豆填闲处理及小麦和豌豆混合填闲处理显著降低了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丰度。Illumina MiSeq结果发现,在属水平上,填闲处理均显著增加了TM7a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Leptolyngbya_EcFYyyy-00、瓶毛壳属(Lophotrichus)、无茎真菌属(Acaulium)、Sodiomyces的相对丰度;小麦和豌豆混合填闲处理显著增加了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马赛菌属(Massili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基于Spearman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TM7a、马赛菌属(Massilia)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与白菜生长呈显著正相关,Leptolyngbya_EcFYyyy-00、无茎真菌属(Acaulium)、瓶毛壳属(Lophotrichus)、Sodiomyces和镰刀菌属(Fusarium)与白菜生长呈显著负相关。填闲也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指数,豌豆填闲处理降低了土壤细菌香农指数和逆辛普森指数,降低了真菌香农指数,增加了逆辛普森指数;小麦填闲处理和混合填闲处理增加了真菌香农指数,降低了逆辛普森指数。PCoA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土壤EC值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土壤环境因子。【结论】填闲处理均能促进白菜幼苗生长,其中以小麦和豌豆混合填闲对白菜幼苗的促生效果最好。填闲处理增加了潜在促生菌鞘氨醇单胞菌属、TM7a、马赛菌等属的相对丰度,混合填闲处理显著降低了Leptolyngbya_EcFYyyy-00和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潜在生防菌毛壳菌的相对丰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宝利 李燕 李东 刘娜 宁繁华 侯永侠
为揭示辣椒连作障碍的机理,本试验探讨了松香酸对辣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利用GC-MS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辣椒根系分泌物和连作土壤中的化感物质。结果表明:辣椒根系分泌物和连作土壤的主要化感物质为松香酸、十四酸甲酯、十八酸甲酯和(2-乙基-6甲基苯)-N-(乙氧甲基)-2-氯代乙酰胺。并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化感物质松香酸对辣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及根际微生物的效应。对松香酸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当浓度为0.05g/L时,松香酸促进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其余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加大抑制作用增强,当浓度为0.25g/L时抑制作用最大。同时外源松香酸使根际...
关键词:
辣椒 化感物质 松香酸 自毒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玉亭 王昌全 沈杰 李斌 李冰 陈林 潘兴兵
【目的】研究烟秆炭和桑条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为培育结构稳定的红壤团聚体提供优质改良材料。【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添加1%、2%、4%、6%土壤质量的烟秆炭(Y_1、Y_2、Y_4、Y_6)和桑条炭(S_1、S_2、S_4、S_6),对照(CK)无添加,4个月后采用筛分法对土壤团聚体结构(2 mm团聚体粒级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WD),>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团聚体破坏率(PAD))进行分析,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法测定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结果】施入生物质炭后,水稳性团聚体发生显著变化...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红壤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仇存璞 陈晓芬 刘明 李委涛 吴萌 江春玉 冯有智 李忠佩
【目的】研究土壤中秸秆腐解速率、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参与秸秆腐解的功能微生物群落组成,为揭示土壤有机质转化和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国亚热带两种典型水稻土——常熟乌栅土和鹰潭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添加秸秆(CK)和添加~(13)C标记的水稻秸秆(RS)处理,厌氧恒温培养38 d,在培养过程中定期测定气体释放量,研究秸秆矿化速率的动态变化;采集土壤样品,利用~(13)C-PLFA-SIP技术分析参与秸秆降解的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培养前12 d,秸秆降解缓慢,此时秸秆对土壤有机质(SOM)产生正激发效应;培养12-18 d秸秆快速降解,18 d后趋缓。培养结束时,秸秆碳在红壤性水稻土和乌栅土中的矿化率分别为24%和33%。秸秆碳对CO_2和CH4贡献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培养末期分别为53%-60%和54%-57%。添加秸秆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乌栅土微生物活性高于红壤性水稻土。16:0(一般细菌)是参与秸秆分解主要类群,i16:0和i15:0(G+细菌)和18:1ω9c(真菌)也是参与秸秆分解的重要微生物类群。随培养时间增加,G+细菌和放线菌的相对丰度增加,G-细菌呈降低趋势。红壤性水稻土和乌栅土PLFAs中标记利用秸秆碳的PLFAs的比例分别为27%-32%和18%-24%。真菌和一般细菌对秸秆碳的利用效率较高,而土壤原有有机质(SOM)矿化主要与G-和放线菌相关联。添加秸秆造成乌栅土和红壤性水稻土两种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明显差异,但分解利用外源秸秆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而分解利用SOM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结论】秸秆厌氧降解过程中秸秆碳的矿化滞后于土壤自身SOM;不同本底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是影响秸秆碳矿化速率的重要因素;添加秸秆后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是参与SOM降解的微生物差异,土壤原SOM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亚军 刘春花 林文辉 王芳 石存斌 吴淑勤
为研究淀粉及其与乙酸钠的复合物(淀粉乙酸钠质量比为19∶1)两种碳源对草鱼养殖水体水质、藻类和微生物群落调控作用的差异,在为期60 d的试验中,每周向养殖水体添加一次碳源,添加量为当日水体氨氮含量的20倍,监测分析水体理化指标、藻类和微生物群落参数。结果显示:(1)试验期内,淀粉组(GS)和淀粉乙酸钠组(GSA)养殖水体氨氮保持在0.25 mg/L左右,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均逐步升高,而透明度和碳氮比逐步下降,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水体理化指标差异不显著。(2)试验期内,GS组和GSA组藻类数量逐步上升,中后期显著高于前期,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藻类数量差异不显著,但GSA组藻类种类数和多样性稍高于G...
关键词:
淀粉 乙酸钠 水质 藻类 微生物群落功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麦格皮热提古丽·达吾提 王海鸥 陈晓楠 伊力努尔·艾力 马晓东
探讨干旱胁迫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菌丝传递距离对疏叶骆驼刺和多枝柽柳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对于维持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选取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用作供体植物,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则是受体植物,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菌丝传递短距离(15cm、S)和长距离(30cm、L)对AMF侵染率、株高、基径、根系形态结构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重度胁迫条件下,菌丝传递长距离处理多枝柽柳的侵染率显著降低(P < 0.05),与正常水分下的侵染率相比降幅为73.22%;中度水分条件下,AMF显著促进长、短距离受体株高、基径、生物量、比根长、根平均直径和根尖数的增加;中度水分条件下,AMF通过提高S、L处理受体F_(m)、 F_(v)/F_(o)、F_(v)/F_(m)值和qP值,降低F_(o)和NPQ值来减少干旱对光系统带来的损伤从而提高光合能力,且不同距离处理的受体间差异不显著;但重度水分条件下仅对S处理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 < 0.05),对L处理下幼苗的地上部分生长和地下部分生长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著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在中度水分胁迫下,AMF定殖对长距离受体植物也能通过显著提高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及光合作用来缓解干旱胁迫对受体植物的伤害,提高其耐旱性,促进受体植物的生长;但在重度水分条件下,菌丝传递距离过长对菌根的定殖和幼苗的生长带来不利,而且AMF促进受体植物的能力也有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鹏 王铁杆 谢起浪 张华伟 严兴洪 陈孟静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温度、光强、光照周期、盐度和密度对日龄为60 d的铜藻[Sargassum horneri(Turner)C.Agardh]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了解铜藻幼苗的适宜培育条件。结果显示:铜藻幼苗在15~30℃范围内,均能存活,适宜温度为20~25℃;在500~7 500 LX下均能生长,生长的适宜光强为2 500~4 500 LX;长光照条件(18L∶6D)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幼苗在盐度为10~40下均能存活,适宜盐度为30。另外,幼苗的密度越低,越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和发育,5~25棵/L的密度有益于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分生。上述研究结果为铜藻幼苗室内渡夏培养提供了基础技术数据。
关键词:
铜藻 幼苗 培养条件 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