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15)
- 2023(8360)
- 2022(6974)
- 2021(6203)
- 2020(5194)
- 2019(11652)
- 2018(10944)
- 2017(20370)
- 2016(11584)
- 2015(12585)
- 2014(12120)
- 2013(12014)
- 2012(11266)
- 2011(10286)
- 2010(10278)
- 2009(9355)
- 2008(9407)
- 2007(8277)
- 2006(7381)
- 2005(6514)
- 学科
- 济(44423)
- 经济(44361)
- 管理(30546)
- 业(29883)
- 企(23415)
- 企业(23415)
- 方法(21011)
- 数学(18482)
- 数学方法(18198)
- 学(14970)
- 农(12808)
- 中国(11253)
- 财(11186)
- 业经(10067)
- 贸(9815)
- 贸易(9814)
- 易(9452)
- 农业(8897)
- 制(7771)
- 环境(7430)
- 技术(7305)
- 地方(7169)
- 理论(6812)
- 务(6607)
- 财务(6602)
- 融(6587)
- 金融(6585)
- 财务管理(6584)
- 银(6515)
- 银行(6447)
- 机构
- 大学(176912)
- 学院(172352)
- 研究(68237)
- 济(65929)
- 经济(64701)
- 管理(60209)
- 理学(53190)
- 理学院(52437)
- 管理学(51070)
- 管理学院(50792)
- 科学(48947)
- 中国(47579)
- 农(46858)
- 所(38522)
- 京(38312)
- 农业(37965)
- 业大(36676)
- 研究所(36107)
- 中心(28863)
- 财(27927)
- 江(26395)
- 农业大学(25111)
- 院(24933)
- 北京(23571)
- 财经(23002)
- 省(22720)
- 范(22390)
- 室(22138)
- 师范(21886)
- 科学院(21642)
- 基金
- 项目(126883)
- 科学(97871)
- 基金(93339)
- 家(88635)
- 国家(87954)
- 研究(79020)
- 科学基金(71690)
- 自然(51400)
- 自然科(50245)
- 自然科学(50219)
- 社会(50167)
- 自然科学基金(49367)
- 省(49362)
- 基金项目(49361)
- 社会科(47491)
- 社会科学(47475)
- 划(43888)
- 资助(38260)
- 教育(36073)
- 重点(30018)
- 计划(28796)
- 编号(27709)
- 部(27256)
- 发(26813)
- 创(26433)
- 科技(26193)
- 科研(25957)
- 创新(24897)
- 业(23938)
- 专项(22028)
共检索到2463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韦悦 张翠平 郭双 卢克欢 吴能表
本研究采用砂培、浇灌营养液方法种植颠茄(Atropa belladonna),研究不同铵硝配比(0∶100、25∶75、50∶50、75∶25、100∶0)在不同处理时间(7、14、21、28d)对颠茄干重、叶绿素和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以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为颠茄的合理施肥、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颠茄叶片叶绿素、游离氨基酸(FAA)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随铵态氮比例增加而升高,其中叶绿素、FAA含量在铵硝比75∶25时最高,SP含量在铵硝比50∶50时最高,但这种影响在不同处理时间表现并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碧阳 林碧英 林志斌 庄团达 郑冬梅 杨玉凯 李彩霞 陈艺群 龙宇
以叶用黄甜菜为试材,采用水培方式,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用黄甜菜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对营养液中硝铵态氮配比(NO_3--N∶NH_4+-N)的需求不同,硝铵态氮配比≤1/2时,植株生长品质较好,硝铵态氮配比为4∶4和2∶6的处理较佳;营养液中的硝铵态氮配比≥1/2时,根系生长较好,硝铵态氮配比为6∶2和4∶4的处理较佳.(2)随着营养液中铵态氮比例的增大,植株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和生物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硝铵态氮配比为6∶2的处理较佳;各处理的硝酸盐含量均未超过
关键词:
叶用黄甜菜 氮素形态 水培 生长 品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吴召林 祁娟 刘文辉 金鑫 杨航 宿敬龙 李明
以采自高寒草甸野生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单一氮素添加为对照,采用营养液沙培方式研究硝态和铵态氮及其不同配比(NO_3~–-N∶NH_4~+-N分别为0∶10、3∶7、5∶5、7∶3和10∶0)对老芒麦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旨在探索不同氮素形态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找到最佳的氮素形态配比。结果表明:混合态氮素较单一氮素施入能够更好促进老芒麦的生长,硝态和铵态氮配比为7∶3时,老芒麦株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其他处理高,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单一NO_3~–-N和NH_4~+-N处理分别提高了48.54%和74.71%,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0.16%和7.30%。硝态和铵态氮配比为5∶5时根系活力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根系活力较单一NH_4~+-N和NO_3~–-N处理分别提高了31.05%和8.08%,且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经隶属函数度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NO_3~–-N∶NH_4~+-N为7∶3时氮素能更好地提高老芒麦生理活性,且促进其生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加林 别之龙 张盛林
研究了4种氮素形态配比(NO3--N:NH4+-N分别为100:0,75:25,50:50和O:100)对生菜(品种为“弘农”和“绿领”)生长、品质和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素中氨态氮比例的增加,地上部和根的鲜重、干重逐渐降低,叶片数、叶长、叶宽、叶片含水量均显著降低,而根冠比则随着氨态氮比例的增加而上升;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处理对地上部生长的影响在定植10 d后才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氮素中氨态氮比例的增加,SOD和POD活性逐渐增加,完全氨态氮处理下SOD和POD活性最高。定植后13 d内各处理叶片中的(MDA含量无显著差异,其后对于完全氨态氮处理和NO3-N:NH4+-N为50:...
关键词:
氮素形态 生菜 生长 保护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先信 黄国林 陈宏英 王卫红
在固体基质培养条件下,比较了不同形态氮源(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其配比对脐橙生长发育和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氮素对脐橙根系生长、发枝与枝梢生长以及叶片矿质元素含量都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以铵态氮为惟一氮源的植株,其地上与地下部生长均较以硝态氮为惟一氮源的植株差;根系与叶片中积累的NH+4量也以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并伴随出现根系腐烂、叶片的叶尖与叶缘枯萎等NH4+毒害症状.2)适当浓度的硝态氮和铵态氮配比对地上地下部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比单独使用硝态氮效果更好,两者的浓度比以2∶1为最佳.3)在氮素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营养液中NH+4的增多与NO3?的减少,叶片中的N,P,F...
关键词:
脐橙 硝态氮 铵态氮 生长发育 矿质营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卫国 葛慧敏 吴素芳 杨婷婷 罗燕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铵态氮、硝态氮和尿素[CO(NH2)2]为氮源,研究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铁核桃苗植株大小、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和苗木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铁核桃苗木的高度、基径、根冠比值、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根系形态特性、苗木中元素含量及积累量有明显的影响。以50%NH+4-N+50%NO-3-N为氮源的苗高、基径、根冠比值、整株及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根系的总表面积及平均直径、根尖数、苗木中元素含量及积累量都最大;单一供应CO(NH2)2的苗木根系总长度和总体积最大,苗木整株和地上部及根系的生物量、苗木中的元素含量及积累量仅低于50%NH+4-N+50%NO-3...
关键词:
铁核桃 实生苗 氮素形态 生长 营养吸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常笑超 刘勇 李进宇 李世安 孙明慧 万芳芳 张劲 宋协海
【目的】研究雄性毛白杨对不同氮素形态配比的响应,为提高雄性毛白杨的氮素利用效率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窄冠雄性毛白杨331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容器植苗方法,设置不同形态氮素配比(硝态氮∶铵态氮=0∶100、75∶25、50∶50、25∶75、100∶0)、单一形态氮(酰胺态氮)和不施肥为对照,测定毛白杨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片结构、根系特征和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雄性毛白杨生长、生理结构和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雄性毛白杨331在同一施氮水平下,苗高、地径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当硝态氮比例达到50%及以上时,苗高、地径趋于稳定,平均分别达到189.33 cm、21.84 mm;根和茎的生物量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但硝铵比为75∶25处理(0.84)的根茎比显著大于单施硝态氮的处理(0.68)。硝铵配比施肥对毛白杨叶片总厚度、细根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0%及以上硝态氮处理下的细根根长和根表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组合。高硝铵比(50∶50或75∶25)和尿素施肥处理均能有效促进植株茎、根的氮素积累,但尿素处理苗木根系的磷含量显著低于高硝铵配比处理。【结论】硝态氮能够明显促进窄冠雄性毛白杨331的生长和养分积累,毛白杨331具有明显的偏硝性。雄性毛白杨施肥时建议采用硝铵比为50∶50至75∶25的施肥配比。
关键词:
雄性毛白杨 氮素形态 生长 养分累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伟 王永华 郭天财 谢迎新 朱云集 王晨阳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追氮时期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氮素的积累、运转以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显著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及转运量,而抽穗期追氮反而下降,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则随追氮时期后移而降低。兰考矮早八GS活性和豫麦49-198 NR活性在所有测定日期均表现随追氮时期后移而增加,兰考矮早八NR和豫麦49-198的GS活性在灌浆前期呈现与此相同趋势,而在灌浆后期则以拔节期追氮最高。推迟追氮时期,两品种籽粒总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增加,而球蛋白却降低。兰考矮早八剩余蛋白含量随追氮时期后移而降低,豫麦49-198则相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起刚 王声斌 彭根元 江荣风
15N示踪研究证明,在不同灌溉水平下,在细质砂土上,增施磷肥可以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并可以促进小麦对N素的吸收,提高肥料N利用率,降低肥料N损失率,促进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转化,但是小麦的千粒重和含N量则随之下降。增施磷肥的效果大于增施N肥。在中等灌溉水平下,每公顷施纯N204kg,施P2O3180kg,可以实现砂地小麦高产高效的统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国栋 胡骁伟 牟梦晓 夏根清 盛卫星
利用砂培法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毛竹实生苗形态指标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实生苗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吸收和利用有显著差异.NO-3∶NH+4=2∶2最适于毛竹实生苗的生长,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毛竹实生苗生物量,促进了N、P、K等大量元素和Ca、Mg、Zn、Fe等中微量元素的吸收;NO-3-N为主的氮素供给模式更有利于毛竹实生苗的生长,且能促进实生苗提前分蘖;当氮源中NH+4的比例超过总氮源50%时,毛竹实生苗生长即受到抑制,当氮源全部为NH+4-N时,毛竹实生苗最终死亡.本研究表明,毛竹实生幼苗为弱喜硝植物,这对毛竹林施肥实践有一定参考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颜润润 逄勇 王珂 陈晓峰 赵伟
研究了不同磷浓度条件下铜锈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在单独培养和按不同接种密度比混合培养时的生长状况,分别计算了各培养条件下两种藻的磷吸收半饱和常数。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置的磷浓度范围内,两种藻增长速率均随着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磷浓度变化对铜锈微囊藻的影响较栅藻小。在磷浓度低于100μg/L时,1∶1共培养体系中微囊藻的增长速率大于栅藻,而磷浓度大于100μg/L时,结论相反。接种密度比对两种藻的最大密度和增长率均有影响,微囊藻的增长率随着接种密度比减少而增大,栅藻则相反。铜锈微囊藻在10∶1共培养体系中增长最慢,栅藻则在10∶1共培养时增长最快。微囊藻半饱和常数随着在接种密度中所占份额的减少而减小...
关键词:
微囊藻 栅藻 磷 纯培养 共培养 竞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箬涵 郁继华 杨兵丽 胡琳莉 李录山 胡云飞 张国斌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不施肥、硝态氮∶铵态氮依次为10∶0,7∶3,5∶5,3∶7,0∶10、酰胺态氮、当地施肥)对娃娃菜产量、品质和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处理(NO-3-N∶NH+4-N为5∶5时)促进娃娃菜产量显著提高,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硝态氮肥易增加娃娃菜中硝酸盐的积累,增施铵态氮能有效降低硝酸盐积累,促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NO-3-N∶NH+4-N在3∶7~0∶10可有效减少娃娃菜叶片中硝酸盐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在5∶5~3∶7内有利于增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CK2(当地施肥)和T4(NO-3-N∶NH+4-N为3∶7)处...
关键词:
娃娃菜 氮素形态 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阳 宋炳彦 刘云 梁玉芹
为研究氮磷钾不同比例配施对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5个施肥配比处理,不施肥、氮磷钾配比1∶0. 7∶1,0. 7∶0. 7∶1,1∶0. 49∶1,1∶0. 7∶0. 7,测定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对养分的吸收情况,为日光温室番茄氮磷钾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氮磷钾配施整体上可使番茄产量提高4. 1%~9. 9%,其中氮磷钾配比为1∶0. 7∶0. 7时产量为92. 92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关键词:
番茄 氮磷钾配比 产量 品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莲 周小玉 赵良杰 刘其根
基于千岛湖2009-2010年春夏硅藻不占优势,蓝藻和绿藻发生相互演替的现象,选取千岛湖两种优势蓝藻和两种优势绿藻进行室内生态实验来比较氮磷比对于蓝藻和绿藻生长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室内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原子比:N/P=76.77、N/P=307.06、N/P=153.53、N/P=15.35、N/P=3.84)的培养液,研究氮磷比变化对两种蓝藻(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sp.)和两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影...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军 王秀花 楚秀丽 张东北 周志春
以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浙江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e和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2年生容器苗为材料,研究轻基质配比对其生长、根系发育及氮、磷吸收的影响,共设置2种体积分数基质配比,分别为45%泥炭+40%谷壳+15%黄心土(S1)和35%泥炭+40%谷壳+25%黄心土(S2)。结果表明:浙江楠在S1基质下,其苗高和茎生物量分别达88.91 cm和23.35 g,明显优于S2基质,分别较其高6.61 cm和3.39 g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