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25)
- 2023(5405)
- 2022(5052)
- 2021(4683)
- 2020(4571)
- 2019(9886)
- 2018(9795)
- 2017(18947)
- 2016(11095)
- 2015(12725)
- 2014(13041)
- 2013(13193)
- 2012(12679)
- 2011(11640)
- 2010(11897)
- 2009(11283)
- 2008(11401)
- 2007(10561)
- 2006(8922)
- 2005(8080)
- 学科
- 济(46041)
- 经济(46000)
- 管理(28181)
- 业(27565)
- 方法(24564)
- 数学(21921)
- 数学方法(21686)
- 企(21458)
- 企业(21458)
- 学(13658)
- 农(13008)
- 财(12031)
- 中国(10686)
- 贸(8984)
- 贸易(8982)
- 地方(8948)
- 易(8607)
- 农业(8499)
- 业经(8180)
- 制(8168)
- 务(7489)
- 财务(7473)
- 财务管理(7451)
- 和(7377)
- 环境(7343)
- 企业财务(7016)
- 银(6622)
- 银行(6582)
- 理论(6501)
- 融(6319)
- 机构
- 大学(169750)
- 学院(167585)
- 济(64409)
- 经济(62905)
- 研究(61309)
- 管理(58513)
- 理学(50274)
- 理学院(49603)
- 管理学(48477)
- 管理学院(48175)
- 中国(44348)
- 科学(43481)
- 农(42759)
- 京(36648)
- 所(34907)
- 农业(34480)
- 业大(32991)
- 研究所(32138)
- 财(29282)
- 中心(28067)
- 江(26937)
- 财经(23261)
- 北京(22680)
- 农业大学(22508)
- 省(21508)
- 院(21344)
- 范(21095)
- 经(20925)
- 州(20801)
- 师范(20738)
- 基金
- 项目(112018)
- 科学(84583)
- 基金(79459)
- 研究(73856)
- 家(72142)
- 国家(71580)
- 科学基金(58388)
- 省(45801)
- 社会(43555)
- 基金项目(42235)
- 社会科(41098)
- 社会科学(41079)
- 自然(40745)
- 自然科(39751)
- 自然科学(39725)
- 自然科学基金(38992)
- 划(38586)
- 教育(34343)
- 资助(33842)
- 编号(29349)
- 重点(25957)
- 成果(24397)
- 计划(24320)
- 部(24257)
- 发(24083)
- 科研(22771)
- 科技(22609)
- 创(22572)
- 创新(21290)
- 课题(21008)
共检索到244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明洁 张娜 徐善良 鲍宝龙 龚小玲
为了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免疫相关基因的SNP与弧菌抗性关系,分别利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人工感染大黄鱼。对感染前后抗感群体的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并分析其抗病差异:(1)筛选氨基酸的非同义突变SNP位点在抗鳗弧菌组有17个,而抗副溶血弧菌组的有28个;(2)一代测序验证结果发现,染色体NW_011323507.1上白细胞介素6受体基因(IL-6R)第91 196位碱基G突变为C,导致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该位点G/C在抗鳗弧菌组、对照组样本之间突变基因型CC频率分别为12.5%和0,呈显著性差异(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鄢庆枇 张俊杰 邹文政 陈强 庄峙厦 王小如
为了解大黄鱼在抗溶藻弧菌感染时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将160尾健康大黄鱼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通过腹腔分别注射0.2mL浓度为2×107CFU.mL-1的溶藻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注射0,1,3,7,11,15,19d后从两组各取6尾大黄鱼,尾静脉取血,进行外周血的血相、NBT阳性细胞数、血清抗菌活力、抗体效价等免疫学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在人工感染的初期,感染组大黄鱼外周血的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NBT阳性细胞的数量及血清抗菌活力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在注射后1d外周血粒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抗体效价在7d开始增加,15d达到峰值,且用间接ELISA和试管凝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非...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蔡林婷 李思源 葛明峰 胡亚萍 王国良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本研究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0.2ml的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感染20d中的不同时间采样,通过检测血清糖类、脂类及蛋白质代谢产物含量,血清蛋白质含量及酶活性,血清电解质含量等有关血液生化指标来比较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的1~4d,主要表现为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K、Fe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林飞 安昕 包苗苗 何建瑜 吴常文 刘慧慧
为探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对大黄鱼机体的保护作用,实验基于大黄鱼基因组序列数据库克隆获得CAT基因1584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GenBank登陆号:KKF-14425.1),该序列编码527个氨基酸残基,包含与其他动物高度保守的酶活性中心序列FDRERIPERVVHAKGA、亚铁血红素结合信号序列RLFSYPDTH、3个催化位点残基His75、Asn148和Tyr358,以及12个NADPH结合位点等,理论分子量为59.98 ku,等电点为8.37。多序列比对显示,大黄鱼CAT氨基酸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芝娟 楼丹 杨波 吴建军 吴雄飞 川合研儿 陈昌福
用经福尔马林灭活的哈维弧菌 (Vibrioharveyi)菌苗对大黄鱼 (Pseudodciaenacrocea)幼鱼进行浸泡免疫接种 ,分别以 1.0× 10 8cells/mL、1.0× 10 7cells/mL和 1.0× 10 6cells/mL的菌液浓度 ,浸泡处理鱼体 1min、10min和 6 0min后 ,放入设置在象山港内的网箱中饲养 ,并且在浸泡免疫接种后的 12 6d内 ,定期检测试验鱼的免疫保护力 (RPS)。结果表明 ,在浸泡免疫接种后的 5 6~ 77d内 ,受免鱼的RPS达到了 95 %~ 10 0 % ,随后RPS稍有下降 ,但是 ,直到免疫浸泡接种后第 112...
关键词:
大黄鱼 哈维弧菌 灭活菌苗 浸泡免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葛明峰 郑晓叶 王国良
为预防与控制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本研究利用特异多重PCR技术,对象山县养殖大黄鱼的3种致病弧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每月在各定点网箱组随机采集大黄鱼肝、肾、脾、肌肉等组织进行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显示,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整体高于副溶血弧菌;从感染组织分析,与肝脏、肾脏相比3种致病弧菌更易感染肌肉、脾脏;3种致病弧菌对不同鱼龄的大黄鱼感染率各不相同。研究还表明,3种致病弧菌在各个采样时间点均有感染,其中7—9月为弧菌感染高峰期,而台风后的感染率较台风前都有一定提高。另外,根据大黄鱼溃疡病发生与3种致病弧菌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可知,在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孟祥宇 张艳丽 霍忠明 牟政强 王化敏 闫喜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水木 刘悦 李奕晨 田国鹏 郭心怡 林嘉琪 白玉麟 徐鹏 周涛
刺激隐核虫感染能够导致海水鱼类感染“白点病”,而大黄鱼是受“白点病”影响最严重的海水养殖鱼类。为了探究刺激隐核虫感染对大黄鱼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刺激隐核虫人工感染大黄鱼,分别在感染后0、12、24、48和72 h采集血液、肝脏、脾脏、肠道、鳃、头肾和皮肤组织,并检测血清皮质酮、皮质醇以及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实验检测肝脏、脾脏、肠道、鳃、头肾和皮肤组织中TNF-α、IL-8和IL-1β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大黄鱼感染刺激隐核虫后的0~72 h内,实验组大黄鱼表现出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病症状;血清皮质醇和皮质酮含量显著增加;肝脏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肝脏SOD活性极显著增加;肝脏MDA含量在0~12h内急剧增加并达到峰值,随后含量缓慢降低;各组织中的TNF-α、IL-8和IL-1β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在鳃、头肾、肝脏和皮肤中上调最为显著。研究表明,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有明显变化的皮质类激素含量和氧化应激指标能够反映大黄鱼的感染程度,有助于进一步辅助抗刺激隐核虫表型测量的优化。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刺激隐核虫感染后大黄鱼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提供基础,为后续的机制解析和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晓津 徐斌 王军 苏永全 张之文 陈心
从患病大黄鱼病灶中分离出病原哈维氏弧菌,并人工回接感染大黄鱼,病鱼出现典型的皮肤溃疡症。测定大黄鱼血液各项指标发现,病鱼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说明,病鱼肝脏...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燕 徐永江 于超勇 柳学周 王滨 郑炜强 官曙光 史宝 陈佳 柯巧珍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了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了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化分析方法解析2种模式下消化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f))、Fructo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代表的菌属为共有优势菌群。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Anaerostipes等的丰度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科、E01_9C_26_marine_group(o)所代表的菌属及黄杆菌属等则相反;普氏菌属(Prevotella_9)、乳杆菌科代表的菌属为2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差异菌属。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幽门盲囊和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胃部的菌群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存在明显差异;而网箱养殖大黄鱼胃部与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间的差异相对较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消化道菌群与饲料菌群相近。另外,胃和幽门盲囊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说明,整个消化道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免疫屏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健康养殖提供基础参考,并为消化道菌群生理功能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罗词兴 黄旭雄 李桑 赵利斌 危立坤 陈春燕 刘林林 曾蓓蓓
分别给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注射生理盐水、3×106 CFU/mL(低浓度组)和9×106 CFU/mL(高浓度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菌液,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处理后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基因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42 h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对虾的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溶菌酶mRNA表达量在注射36 h后显著升高。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后,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的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感染后24、42和36 h;溶藻弧菌的感染剂量不影...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安树伟 袁思平 王国良
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患诺卡氏菌病的大黄鱼几种主要组织的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患病大黄鱼淀粉酶活力在心、脾中无明显变化,在肾、肝和鳃中均有极显著下降(P<0.01);溶菌酶活力在心、肾、肝、鳃中极显著升高(P<0.01),而在脾脏中极显著下降(P<0.01);碱性磷酸酶活力在心、脾、肝、鳃中明显升高,在肾脏中极显著下降(P<0.01);酸性磷酸酶活力在心、脾中较高,肾、肝中偏低,鳃中无明显变化;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在肾脏中均极显著升高,肝脏中均极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在肾脏和肝脏中含量均有升高,在心、脾、鳃中无明显变...
关键词:
大黄鱼 诺卡氏菌病 酶活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利明 张禹 周应祺 蔡厚才 方金 叶鹏
对770尾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生物学参数体宽(B)、体长(L)与体重(W)进行测定,运用幂函数拟合方法获得体重与其他两个参数的关系方程。为了达到按重量300g的分级要求,选择体宽为确定分级栅间距的依据,运用几何形态法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确定分级栅间距的理论值为34.66mm,用幂函数拟合方法得理论值为38.21mm。分级试验采用平均间距为33.01mm3、7.95mm二种规格分级栅,对大黄鱼分级,结果表明:经过5~10min分级,间距33.01mm分级栅留存的大黄鱼中,达到分级标准的鱼(W≥300g)的最高比例为50.00%,平均为42.96%,留存下的鱼的平均体重296g;间距37.9...
关键词:
网箱养殖 大黄鱼 分级栅间距 分级效果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郭伟荣 刘利平 张宗锋 林升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海水鱼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病。以A组:1×106 cfu/mL、B组:1×107 cfu/mL、C组:1×108 cfu/mL 3组不同浓度的鳗弧菌菌液通过腹腔注射感染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在其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血,通过测定呼吸爆发、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酶(PO)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感染鳗弧菌对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吸爆发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时,B组和C组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下降(P
关键词:
花鲈 鳗弧菌 非特异性免疫 半致死时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萌萌 宁俊佳 徐善良 王春琳 王丹丽
为探讨日本蟳感染溶藻弧菌的致病机理,采用溶藻弧菌人工感染健康日本蟳,分析了感染前后日本蟳肝胰腺PO、SOD和LSZ活性变化及注射免疫多糖后的免疫保护率,并研究了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组织学。结果表明:日本蟳感染溶藻弧菌后,肝胰腺中PO、SOD和LSZ的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感染6~12 h,3种酶的活性均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但之后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免疫感染组因感染弧菌前注射了免疫多糖,日本蟳肝胰腺中PO、SOD和LSZ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感染组的酶活性,感染7 D后的免疫保护率高达72.73%,表明免疫多糖可提高酶的活性,使机体的抗病菌能力增强。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日本蟳肝胰腺细胞结构形态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