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88)
- 2023(10679)
- 2022(9048)
- 2021(8289)
- 2020(6725)
- 2019(15227)
- 2018(14969)
- 2017(27956)
- 2016(15768)
- 2015(17481)
- 2014(17609)
- 2013(17577)
- 2012(17219)
- 2011(15912)
- 2010(16221)
- 2009(14953)
- 2008(14989)
- 2007(13808)
- 2006(12399)
- 2005(11730)
- 学科
- 济(67221)
- 经济(67146)
- 管理(38971)
- 业(38717)
- 企(29631)
- 企业(29631)
- 方法(23001)
- 中国(21802)
- 地方(19768)
- 学(19759)
- 数学(19296)
- 农(19053)
- 数学方法(18922)
- 业经(15211)
- 财(14158)
- 制(13452)
- 农业(13071)
- 银(12870)
- 银行(12804)
- 融(12776)
- 金融(12775)
- 行(12446)
- 贸(11831)
- 贸易(11819)
- 易(11275)
- 发(11246)
- 地方经济(11101)
- 技术(10398)
- 环境(10344)
- 理论(10153)
- 机构
- 大学(232027)
- 学院(231858)
- 研究(96105)
- 济(87597)
- 经济(85460)
- 管理(75592)
- 中国(72038)
- 科学(65662)
- 理学(63146)
- 理学院(62140)
- 管理学(60468)
- 管理学院(60058)
- 农(54723)
- 所(54237)
- 京(53615)
- 研究所(49466)
- 农业(43558)
- 中心(41960)
- 业大(41149)
- 财(41142)
- 江(38700)
- 院(34969)
- 北京(34762)
- 省(34160)
- 范(32961)
- 师范(32412)
- 财经(31347)
- 州(31025)
- 科学院(30411)
- 技术(28717)
- 基金
- 项目(151589)
- 科学(115642)
- 基金(106726)
- 研究(101041)
- 家(99215)
- 国家(98381)
- 科学基金(79597)
- 省(60420)
- 社会(60409)
- 社会科(57014)
- 社会科学(56998)
- 基金项目(55078)
- 自然(55012)
- 自然科(53732)
- 自然科学(53710)
- 自然科学基金(52717)
- 划(52672)
- 资助(45773)
- 教育(45639)
- 编号(38492)
- 发(38155)
- 重点(36277)
- 成果(32666)
- 计划(32397)
- 部(31613)
- 创(30588)
- 科技(29961)
- 课题(29811)
- 科研(29809)
- 创新(28864)
- 期刊
- 济(108124)
- 经济(108124)
- 研究(71435)
- 中国(56737)
- 学报(52285)
- 农(51623)
- 科学(43918)
- 大学(37219)
- 学学(35347)
- 农业(35098)
- 管理(31404)
- 财(31051)
- 教育(28483)
- 融(25452)
- 金融(25452)
- 技术(19291)
- 业(19049)
- 业经(17496)
- 经济研究(17377)
- 财经(15989)
- 业大(14826)
- 经(13894)
- 版(13527)
- 问题(13499)
- 科技(12266)
- 农业大学(12153)
- 林业(11607)
- 资源(11476)
- 贸(11346)
- 图书(11111)
共检索到376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筱珍 张金彪 赵柳兰 王春 杨志刚 洪宇航 成永旭
实验检测了条和红鳍红鲌在30℃下贮存48 h内每隔6 h的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和9种生物胺(尸胺、腐胺、组胺、酪胺、5-羟色胺、亚精胺、精胺、多巴胺和章鱼胺)含量的变化,并对TVBN和生物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淡水水产品类饵料安全投喂和人类食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两种鱼在相同贮存条件下TVBN和生物胺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VBN含量均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与时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红鳍红鲌除在42 h时TVBN含量低于■条外,其他时间均高于■条。在30℃贮存下,■条和红鳍红鲌的TVBN含量均在12 h时超过30 mg/100 g,因此,这两种鱼在12 h...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瑞祥 闫朋进 王焕 李杰峰 刘凯莹 柳淑芳 庄志猛
为研究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过程中各指标变化规律,寻找高生物胺鱼类适宜的储存方式,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两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及典型高生物胺鱼类——鲐(Scomber japonicus)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腐败过程中pH、生物胺含量和挥发性气体等指标,并对生物胺含量进行Logistic分析和对挥发性气体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冷冻条件(-20℃)储存鲐和鳀最为适宜;冷藏条件(4℃)下,两者储存不宜超过3 d;室温条件(25℃)下,鲐储存超过18h,鳀储存超过12h,风味和安全性都会有较大变化。研究结果提示pH、生物胺和挥发性气体指标对监测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进程的可靠性,并探讨了尸胺作为鳀腐败阶段标志物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可为评价高生物胺鱼类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安全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对预防高生物胺鱼类中毒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为民 徐幸莲 周光宏 匡一峰 王道营 吴海虹
【目的】探讨风鹅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为传统风鹅的工业化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HS-SPME-GC-MS),对加工过程中各工艺点风鹅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风鹅加工各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成分、种类、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原料和腌制的鹅肉中分别检测到43和63种风味化合物;在风干1d、2d和3d的鹅肉中分别检测到50、61和62种风味化合物。这些成分可归类为:酯类、醛类、酮类、醚类、醇类、羧酸类、烯烃、烷烃、芳香族、杂环类化合物。在风鹅成品的风味成分中,烯烃类、酮类、醛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分别占化合物总数的39.67%、1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邵惠芳 许自成 刘丽 卢秀萍 肖炳光
【目的】为卷烟叶组配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99份烤烟基因型为材料,运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总氮、蛋白质含量水平下烟叶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1)样本总氮含量相对较低,蛋白质含量处于适宜范围,新植二烯含量较高。(2)烤烟总氮、蛋白质含量与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总氮、蛋白质含量均为低类群时,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含量和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均表现为最低,美拉德反应物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均表现为最高;在总氮、蛋白质含量均为中等类群时,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含量也表现为中等,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含量和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均...
关键词:
烤烟 总氮 蛋白质 挥发性香气物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晓葵 夏惠明
研究了影响挥发性盐基氮(TVBN)游离速度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pH≥14的碱性介质中,温度在20~25℃时电位值稳定。用该法测定鱼、肉等食品中的TVBN,结果与蒸馏法基本一致,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9.72%。可测定到TVBN在样品中的最低含量为0.325mg/100g
关键词:
食品 挥发性盐基氮 测定 氨气敏电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培基 李来好 李刘冬 杨贤庆 刁石强 吴燕燕
使用不同浓度的高氯酸溶液对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蓝圆(Decapterus maruadsi)、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4种水产品的肌肉样品进行前处理,并采用蒸馏法测定样品提取液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含量,研究了高氯酸溶液浓度、浸提时间和蒸馏前样品的放置时间对测定的结果影响。结果表明,以0.6 mol.L-1高氯酸溶液均质样品2 min后测定4种水产品中TVBN,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8.35%~100.80%,相对标准偏差在1.53%以下。这种方法所得结果与GB/T 5009.44蒸...
关键词:
水产品 挥发性盐基氮 测定方法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成业 叶玫 王勤 张农 陈冰
本文以淡水养殖的鲢,鳙、罗非鱼为对象,利用IQF冻结设备在-30℃下冻结,并在-18℃的冷藏冻中贮成.通过对鱼肉鲜度指标K值,VBN、FAA-N、pH值以及蛋后质变性指标的测定,探讨鱼肉在冷冻贮藏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K值和ATPase活性对反映淡水鱼低温冻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有着良好的规律性。
关键词:
淡水鱼,鲜度,冻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蒋冬月 李永红 何昉 林启鹏 潘会堂
【目的】研究黄兰(Michelia champaca L.)开花过程中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方法】以黄兰不同开花阶段的花瓣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黄兰开花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从黄兰开花过程的6个阶段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香叶烯、β-榄香烯、芳樟醇、安息香酸甲酯、β-蒎烯、桉油精是构成黄兰花香气的主要成分。在黄兰不同开花阶段,不同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对含量存在不同变化趋势,β-榄香烯、安息香酸甲酯、衣兰烯等的相对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β-蒎烯、罗勒烯、桉油精等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石竹烯、α-荜澄茄烯、大牻牛儿烯B呈现持...
关键词:
黄兰 开花 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有机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国远 刘源 高韶婷 许月英 章薇 吴浩
通过对中国著名的传统肉制品符离集烧鸡5种不同加工阶段下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比较,以期找到符离集烧鸡中特有的存在显著差异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为其加工工艺的改进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采用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2种技术研究符离集烧鸡5个加工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电子鼻结果显示,不同加工阶段的样品气味差异明显,能被很好地区分,其鉴别指数DI值为79。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共鉴定得到12大类10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7种醇类、5种酚类、18种醛类、10种酮类、8种酸类、4种酯类、5种烷烃类、2种芳香烃类、17种烯烃类、8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佳 徐世杰 徐丽芬 周瑞生 王慧方 时向东
【目的】研究海南茄衣人工发酵过程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海南茄衣品种JH-2为材料,采用GC/MS-QP-5000和SHIMAD2U,研究了雪茄茄衣在人工发酵过程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变化规律。【结果】在发酵过程中茄衣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呈单峰变化,在发酵18d时出现256.40mg/g的最大值,在36d时出现204.01mg/g的最小值;半挥发性有机酸与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样在18d时达到最大值;高级饱和脂肪酸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在发酵的前6
关键词:
海南雪茄 茄衣 人工发酵 非挥发性有机酸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琦 王丹 张汝民 高岩
为探讨植物花期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变化,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采集法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对日本紫藤Wisteria floribunda不同开花时期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日本紫藤鲜花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萜烯类、酯类、醇类、醛类、酮类、酚类、芳香烃类和烷烃类等34种化合物;其释放量在花蕾期较少(229.68峰面积单位),初开期逐渐增加(378.16),盛开期最高(605.57),其中萜烯类数量最多(10~12种),其相对含量花蕾期为69.0%,初开期50.0%,盛开期59.0%,在各阶段的总峰面积依次为159.26,189.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克坤 王海波 王孝娣 史祥宾 王宝亮 郑晓翠 刘凤之
【目的】早熟、具有玫瑰香味的鲜食葡萄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了解各类香气组分及相关代谢途径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把握香气组分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早熟葡萄品种品质调控技术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贝达’嫁接的4年生早熟葡萄品种‘瑞都香玉’为试材,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在幼果发育期(花后第3周)至过熟期(花后第12周)果实中挥发性组分的变化。根据各组分的变化探究相关代谢途径的更替,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发育阶段与各类香气组分间的关系。【结果】根据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可以确定‘瑞都香玉’葡萄在花后第5周即可进入果实转色/软化期,花后第9周进入果实成熟期。...
关键词:
葡萄 早熟品种 香气成分 主成分分析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彬彬 周子维 胡娟 徐邢燕 姚知灵 陈常颂 游玉琼 孙云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S-SPME-GC-TOF-MS)技术对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研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新品系"606"乌龙茶在加工的过程中,鲜叶、萎凋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较少,做青叶中的香叶醇、茉莉酮、α-法呢烯、橙花叔醇、吲哚等重要挥发性成分生成并增加;整个加工过程中鉴定出31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分属于醇类、酮类、醛类、酯类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7种类型,其中,酯类、醇类化合物是主要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品系"606"乌龙茶虽然具有α-法呢烯、香叶醇、苯基乙醇、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花果香特征型挥发物成分,但橙花叔醇的含量较低,而己酸叶醇酯等具有清果香的酯型化合物含量较高.综上,新品系"606"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有别于其他花果香品种的乌龙茶,这可能是构成其独特品种风味的原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悦齐 李春生 李来好 杨贤庆 陈胜军 吴燕燕 赵永强 魏涯
为探明鱼露在不同发酵时间点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以及脂肪酸对传统鱼露的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鱼露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在5个不同发酵时间点的鱼露样品中共检测出7大类56种挥发性化合物,并用内标法对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量。以OVA值为依据,从56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12种对鱼露风味轮廓贡献显著的主体呈香化合物如3-甲硫基丙醛等。鱼露的主体特征风味可描述为蘑菇香味、土豆香味、麦芽香味、香草味、水果香味和鱼腥味。鱼露中的脂肪酸主要分布范围为C
关键词:
鱼露 风味 脂肪酸 气质联用 发酵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诸葛燕 叶元土 高艳玲 蔡春芳
以草鱼、鲫、团头鲂、黄颡鱼、黄鳝、泥鳅和斑点叉尾鱼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血清、皮肤、鳞片中酪氨酸酶活力,以及皮肤、鳞片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探讨体色相关因子、色素在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部位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在皮肤、鳞片、血清中均有分布;不同种类鱼皮肤、鳞片中总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尤其是体色带黄色的鱼如黄鳝、泥鳅的背部、腹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很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鱼种(P<0.05);即使体色较黑的鱼如鲫、草鱼、团头鲂的鳞片、皮肤中也含有较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对于同一种鱼,其背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腹部皮肤。本试验表明鱼体体表...
关键词:
酪氨酸酶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淡水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