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51)
2023(8951)
2022(7624)
2021(6993)
2020(5925)
2019(12844)
2018(12893)
2017(24300)
2016(13382)
2015(14859)
2014(14441)
2013(13983)
2012(12589)
2011(11579)
2010(11707)
2009(11432)
2008(11137)
2007(9913)
2006(8808)
2005(8095)
作者
(37656)
(31464)
(31367)
(29781)
(20210)
(15047)
(14316)
(11983)
(11897)
(11220)
(10709)
(10694)
(10207)
(10181)
(9912)
(9557)
(9513)
(9360)
(9137)
(9014)
(8023)
(7695)
(7456)
(7139)
(7076)
(7037)
(6999)
(6856)
(6532)
(6104)
学科
(46044)
经济(45959)
管理(44974)
(36255)
(31163)
企业(31163)
方法(17295)
(16395)
(15024)
数学(14318)
数学方法(14053)
(13509)
中国(13469)
业经(11755)
(11395)
(10126)
(9245)
财务(9213)
财务管理(9188)
环境(8930)
(8899)
贸易(8894)
(8712)
企业财务(8664)
(8573)
(8512)
地方(8494)
农业(8491)
银行(8491)
体制(8487)
机构
大学(185912)
学院(185903)
(72493)
经济(70821)
管理(69839)
研究(63648)
理学(59480)
理学院(58787)
管理学(57716)
管理学院(57333)
中国(47842)
(39313)
科学(38991)
(38012)
(32760)
(29777)
研究所(29438)
(29299)
财经(28911)
中心(28625)
业大(26611)
(25981)
北京(24583)
(24403)
师范(24132)
(23467)
(23374)
农业(23217)
经济学(22437)
财经大学(21303)
基金
项目(124876)
科学(97490)
研究(92291)
基金(89568)
(78758)
国家(78139)
科学基金(66177)
社会(58716)
社会科(55543)
社会科学(55532)
(48970)
基金项目(46558)
教育(42262)
自然(41739)
(41040)
自然科(40657)
自然科学(40644)
自然科学基金(39896)
编号(38331)
资助(36561)
成果(32260)
重点(28479)
(28059)
(27519)
(26786)
课题(26432)
(26047)
国家社会(24673)
创新(24470)
(23777)
期刊
(84466)
经济(84466)
研究(54618)
中国(40126)
(31064)
学报(30478)
(27911)
科学(27429)
管理(26557)
大学(22553)
学学(21095)
教育(21005)
农业(18695)
(16066)
金融(16066)
技术(14662)
财经(14499)
业经(14431)
经济研究(13440)
(12429)
图书(12390)
问题(10741)
(9459)
书馆(9296)
图书馆(9296)
(9054)
(8739)
科技(8630)
资源(8610)
现代(8178)
共检索到285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宁波  于红  王辉  
哈丁和张维迎对"公共地悲剧"的论述,是以参与耗用公共资源的人数不变为假定的。但是,有些资源即使在长期中也无法改变其公共资源的属性,这使得耗用这类资源的人数在长期中会发生变化。只要有超额利润,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耗用该资源;反之,则会有人退出。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探讨了长期中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下,人们耗用这种无进入壁垒公共资源的均衡情况的差异。结果显示,集体理性可以使该资源的耗用速度减慢,但是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社会福利减少;而个体理性下资源的消耗速度更快,但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福利的效果。进一步认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制度只能是权宜之计,技术才是根本出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卢现祥  罗小芳  
本文从制度范式的整体观、综合观、历史观、有效的制度范式应该具有动态性、制度范式中的制度不完全论以及制度范式的方法六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范式和马克思的制度范式异同点,并分析了制度范式的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凤仪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的代表人物,诺思明显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两人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多方面的共识。尽管如此,二者在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未来归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马克思“生产——产权——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改革与重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维强  于振玫  
近几年,理论界曾展开一场国际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投资基金制度究竟能否最终替代商业银行制度。本文从比较两种制度先进性入手,通过对制度变迁、制度功能和竞争现状的分析,证明投资基金制度并不比商业银行制度先进,前者对后者不具有完全替代性,二者之间不是完全替代的竞争关系,而是不具有完全替代性的竞争关系和共存互依的合作关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凤仪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整体来看,马克思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分歧的根源是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个体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李剑华  
从两种制度变迁看政府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职能□李剑华(一)制度变迁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方式。诱致性变迁是在制度不均衡的条件下,个人或经济组织为响应获利机会而自发进行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变革;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在制度不均衡的条件下,国家或政府...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晓丹  林吴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纪路  陈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孟剑春  甘力  严华兵  
本文在论述设立存款保障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明确的存款保障制度和非明确的存款保障制度进行了比较,并以此从一般意义上说明设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萍  马建威  
《小企业会计制度》是财政部2004年新颁布的一项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小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既可以采用《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因而使得选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对小企业的利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就《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关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对利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董溯战  
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角度看,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颇具特色:突出市场机制并强调社会责任,但国家力量欠缺。美国的上述制度安排既有其优势又存在缺陷,表现为效率较高,而公平不足。分析美国制度的优劣,对于正在构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极具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曾晓洁  
中国的“择校就学”是在近几年随着私立中小学、民办中小学的出现以及“就地入学”这种新的入学招生政策的实施而产生的一种现象,目前,在中国被认为是“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的不正常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如何客观地、全面地看待“择校就学”?可不可以择校?择校中可不可以收费?如何收取等等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尝试对此作出分析和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尚希  樊轶侠  
1.公共资源产权收益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我国的公共资源出让收益有的作为专项收入纳入了财政预算,有的纳入了政府性基金预算,有的则还游离于政府预算管理之外。未来公共资源产权收益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并要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按照法定的程序统筹使用,并接受监督。在资源收益预算安排上,要更大比重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环保等支出领域,以更好地体现公共资源收益的全民共享。同时,配合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岗  刘元春  
本文从理论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理论与历史事实的相符性两个方面 ,对马克思和诺斯关于制度起源和制度本质的不同解释进行了比较分析。诺斯以自利和机会主义等抽象的人类行为假设为出发点 ,把制度视为孤立个人之间成本—收益计算和平等交易的产物 ,认为制度的本质是自由契约 ;其理论不仅缺少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而且与历史事实和考古事实相悖。马克思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 ,将制度的形成归结为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并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社会机构和规则的确立过程 ,认为制度的本质就是在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不同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马克思的解释不仅构成一个具有严整逻辑的理论体系 ,而且得到历史事实的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