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32)
- 2023(10586)
- 2022(8779)
- 2021(7829)
- 2020(6489)
- 2019(14355)
- 2018(13815)
- 2017(26203)
- 2016(14326)
- 2015(15614)
- 2014(15265)
- 2013(15328)
- 2012(14591)
- 2011(13336)
- 2010(13472)
- 2009(12495)
- 2008(12103)
- 2007(10824)
- 2006(9938)
- 2005(9165)
- 学科
- 济(79469)
- 经济(79391)
- 管理(37759)
- 业(34979)
- 方法(28134)
- 企(26221)
- 企业(26221)
- 数学(24878)
- 数学方法(24643)
- 学(20814)
- 中国(18638)
- 地方(18495)
- 农(16880)
- 财(14770)
- 业经(14269)
- 地方经济(12964)
- 贸(12434)
- 贸易(12428)
- 农业(12264)
- 易(11945)
- 制(11211)
- 环境(10772)
- 融(9971)
- 金融(9970)
- 和(9316)
- 银(9116)
- 银行(9056)
- 理论(8764)
- 产业(8676)
- 体(8671)
- 机构
- 大学(220912)
- 学院(215894)
- 济(99184)
- 经济(97499)
- 研究(86419)
- 管理(76434)
- 理学(65925)
- 理学院(65044)
- 管理学(63793)
- 管理学院(63400)
- 中国(61569)
- 科学(54531)
- 京(47066)
- 所(46765)
- 农(46719)
- 研究所(42839)
- 财(41920)
- 业大(37503)
- 农业(37226)
- 中心(36590)
- 财经(33708)
- 江(32740)
- 经济学(32429)
- 经(30695)
- 院(30614)
- 北京(29813)
- 经济学院(29013)
- 范(27792)
- 师范(27326)
- 科学院(26650)
- 基金
- 项目(146450)
- 科学(113779)
- 基金(107946)
- 家(98955)
- 国家(98179)
- 研究(97432)
- 科学基金(81169)
- 社会(65082)
- 社会科(61638)
- 社会科学(61622)
- 基金项目(56202)
- 省(55719)
- 自然(53813)
- 自然科(52561)
- 自然科学(52539)
- 自然科学基金(51645)
- 划(48026)
- 资助(44525)
- 教育(43413)
- 编号(34937)
- 重点(33981)
- 发(32780)
- 部(32145)
- 创(29734)
- 计划(29109)
- 科研(28599)
- 国家社会(28390)
- 成果(28277)
- 创新(28018)
- 教育部(26723)
- 期刊
- 济(111258)
- 经济(111258)
- 研究(67926)
- 学报(45644)
- 中国(41646)
- 农(41196)
- 科学(38877)
- 大学(32969)
- 学学(31623)
- 财(31016)
- 管理(28392)
- 农业(27716)
- 经济研究(20289)
- 融(18017)
- 金融(18017)
- 财经(17699)
- 教育(16799)
- 技术(15806)
- 经(15407)
- 业经(15189)
- 业(14738)
- 问题(14649)
- 业大(12397)
- 技术经济(11820)
- 贸(11754)
- 统计(11438)
- 版(11411)
- 世界(11342)
- 国际(10933)
- 农业大学(10421)
共检索到329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陶涛 金光照 郭亚隆
与以往由外生事件催生的人口负增长不同,受长期低生育率和预期寿命延长驱动的内生性人口负增长将成为未来新的重要人口现象。从人口学意义来看,与外生性人口负增长相比,内生性人口负增长出现之前往往已经积累了较长时间的负增长惯性,而且一旦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伴随着人口结构老化,回到正增长域的难度和挑战更大,实现回归后人口正增长的可持续性较低。从经济影响来看,两种人口负增长均存在总量效应,但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有明确的结构效应和相对稳定的预期效应,并且两者在长波效应上存在差异。未来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所带来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的,也存在积极效应,重点是如何抓住应对窗口期,在消解内生性人口负增长负效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正效应。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蔡昉
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既有挑战和冲击,也有赢得改革红利的机遇。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转折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不期而至”两大特点。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四点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负增长:一是人口负增长无涉“好”“坏”判断,二是关注人口趋势性变化而非总量变化,三是提高人才质量与机器替代能够弥补劳动力不足,四是把握增量的挑战、结构的潜力、总量的机遇。改革和政策的机会窗口包括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以提高人力资本,改革户籍制度以释放农业劳动力,改善收入分配和均等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以释放消费动力。此外,借鉴欧洲的经验,福利国家的建设还可以逆转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顾宝昌
上海人口负增长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人口负增长现象的范例和机会。人类今天正在为减级人口增长并为早日实现零增长而努力。上海的事例说明,人口要达到零增长或负增长,从人口因素来说,要满足生育率下降和人口结构老化两个条件;从非人口因素来说,要求社会经济的发达和计划生育的努力。另一方面,人口零增长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口问题的终结,而是变得更为复杂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稻葵 厉克奥博 吴舒钰
在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之时,中国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这引发了广泛的焦虑。打破人口焦虑,亟须在理论认识上正本清源,认识到人力资源总量而非人口总量才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因素。由于国民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中国正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2050年的人力资源总量将相当于2020年16.44亿人的人口当量。因此,应积极推行相关务实政策,提升和利用好不断增加的人力资源,助推中国经济长期稳步增长。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刘永良 林荫亚 沙神才
通过上海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形成原因分析,总结人口负增长的历史经验,为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供科学的管理经验;预测上海人口发展趋势,为调整人口发展规划提供科学资料;研究与上海城市发展规划相适应的理想人口发展目标,探索为之奋斗的人口规模和达到这一规模目标的可行途径;研究国外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率状态的历史资料和所采取的人口政策,吸取可供借鉴的经验;最终在综合以上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研制以计划生育为主要内容的人口管理对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真真
全球人口在近一个世纪中先后经历了死亡率下降、规模高速增长、生育率下降、规模增速减缓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人口变化与全球人口变化大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历程在时间上大大压缩,在人口规模达到峰值前后,快步进入老龄社会。低生育率、人口低增长或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而是全球在21世纪将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需要尽快适应人口新变化,并积极应对其带来的各种新挑战。
关键词:
人口转变 人口负增长 人口老龄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魏津生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的地域转移既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又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对于这两种人口转移,发展经济学和人口迁移学都曾进行过不少有价值的研究。雷文斯坦迁移法则(Ravenstein's Laws of Migration)、李氏迁移理论(Lee's Theory of Migration)、刘易斯-费-拉尼斯发展模型(The Lewis-Fei-Ranis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子慧
江苏省的太仓县198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75‰,成为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个人口负增长县。在目前我国人口普遍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期,太仓县的负增长可能没有普遍意义。但是,就区域范围的人口现象、人口过程以及从中探讨我国人口类型的发展变化来说,无疑是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宝
利用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人口负增长存在明显的年龄(组)传导过程,大多数国家(地区)遵循0~14岁人口负增长—15~59岁人口负增长—总人口负增长的发展轨迹。人口负增长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参与率、失业率等指标的关系表现出渐行渐远的特征。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已经开始负增长,根据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2027~2029年期间进入负增长。负增长阶段中国有望保持劳动力缓慢下降,但仍会出现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建议消除生育障碍,提高生育水平;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把握好经济结构转型节奏及应对结构转型的就业冲击;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劳动参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现苓 翟振武 陶涛
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几乎遵循着指数增长模式,间或穿插短期外生性的人口负增长。1990年代后中国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负增长惯性开始积聚。2000~2010年,全国1/4的市级地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但主要是由人口迁移流动所致。2010年,全国8%的县级地区人口自然增长为负。预测中方案显示,中国人口将在2027年后进入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比总人口负增长更早、更快;21世纪上半叶老年人口仍将快速增加。负增长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人口负增长具有隐蔽性、过程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既是数量问题也是结构问题;人口负增长受生育、死亡和年龄结构的直接影响;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强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的过程呈现出转折速度快、出门即低点、未发达先转负的特征,且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增长将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发展速度快、缩减规模大、回弹难度大”的演变趋势。未来长期型、快速型人口负增长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有效激发消费增长活力,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主动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关键词:
人口负增长 生育水平 政策应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晓瑛,宋新明
健康人口学是一门正处于创立和发展之中的人口科学和健康科学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在人口学和健康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健康人口学的定义,认为健康人口学是一门研究人口特征变化和健康转变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规律的学科。在回顾国外学者一些相关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健康人口学产生的背景、原因、性质和特点、研究内容和范围等几个基本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刘艳华
中国人口发展到21世纪的第3个十年将达到最大规模,在持续低生育率下未来人口将持续负增长和走向深度老龄化。这意味着未来经济发展面临来自人口负增长的各种挑战。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需要人口经济学理论做出新的认识和判断,并为进一步科学探索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在此背景下,梳理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演进史和实证分析的进展,反思已有人口与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借鉴已有相关理论给予的启示和隐喻,重新认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初步论证人口规模在经济发展中回旋空间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提出人口回旋空间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并指出中国未来人口负增长下经济发展可利用的新动力和新途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葛珺沂 段成荣
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负增长新阶段,人口负增长形势将保持常态化,且这一阶段的人口变动将呈现诸多新特征。身处历史拐点,首先需要全面把握人口发展整体态势,理性对待人口负增长。同时,应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开发路径向“质量型、配置型、开放型”转变:优化人力资源开发导向,不断挖潜人口质量红利;顺应人口流动性增强的历史趋势,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放眼国际人力资源市场,着力集聚海外智力资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许颖
2022年,我国人口发展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现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决策大数据实验室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等数据,采用人口队列要素预测、人口概率预测、人口教育多状态预测方法,对人口变动趋势进行多情景预测。测算结果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年度出生人口会有所波动,预计“十五五”进入稳定人口负增长阶段。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变迁过程中的重大趋势性变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期影响。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人口负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