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73)
- 2023(6196)
- 2022(5794)
- 2021(5296)
- 2020(4856)
- 2019(11338)
- 2018(11213)
- 2017(22632)
- 2016(12662)
- 2015(14362)
- 2014(14587)
- 2013(15082)
- 2012(14309)
- 2011(12876)
- 2010(12945)
- 2009(12218)
- 2008(12673)
- 2007(11711)
- 2006(10069)
- 2005(9232)
- 学科
- 济(49741)
- 经济(49697)
- 管理(33914)
- 业(32886)
- 企(26528)
- 企业(26528)
- 方法(26060)
- 数学(23466)
- 数学方法(23245)
- 税(21806)
- 税收(20346)
- 收(20179)
- 财(20112)
- 农(13429)
- 学(12346)
- 中国(11452)
- 务(11269)
- 财务(11255)
- 财务管理(11228)
- 企业财务(10666)
- 制(10364)
- 贸(10147)
- 贸易(10146)
- 易(9752)
- 地方(9409)
- 业经(8585)
- 农业(8582)
- 和(8483)
- 银(8041)
- 银行(7996)
- 机构
- 大学(186648)
- 学院(184973)
- 济(73813)
- 经济(72175)
- 管理(66085)
- 研究(65329)
- 理学(56408)
- 理学院(55745)
- 管理学(54617)
- 管理学院(54276)
- 中国(50162)
- 科学(43142)
- 财(42018)
- 京(39388)
- 农(39061)
- 所(36487)
- 研究所(32815)
- 业大(31527)
- 财经(31478)
- 农业(31209)
- 中心(29587)
- 江(29443)
- 经(28342)
- 北京(25230)
- 省(23306)
- 经济学(23241)
- 财经大学(23103)
- 州(23049)
- 院(22699)
- 范(21956)
- 基金
- 项目(118301)
- 科学(89520)
- 基金(84078)
- 研究(81025)
- 家(75831)
- 国家(75259)
- 科学基金(61521)
- 社会(48899)
- 社会科(46311)
- 社会科学(46291)
- 省(46284)
- 基金项目(44368)
- 自然(41352)
- 自然科(40338)
- 自然科学(40320)
- 划(39730)
- 自然科学基金(39596)
- 教育(36692)
- 资助(36348)
- 编号(32917)
- 成果(28130)
- 重点(27149)
- 部(25971)
- 发(25026)
- 计划(24053)
- 创(23814)
- 科研(23704)
- 课题(22611)
- 创新(22501)
- 性(21928)
共检索到280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霍燕锋
金融资产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债券,当购买时付出的对价与其面值不相等时,在会计处理上需要按照未来现金流量与现在的入账价值折算现值并确定实际利率,后续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量,其中涉及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尤其涉及付息方式差异导致税务处理更是大相径庭。一、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案例1:假设A公司为一般纳税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彭胜平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是会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同时涉及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两种付息方式时的会计处理容易引起混淆。本文针对这两种不同的付息方式,分别从实际利率的计算、摊余成本和投资收益的计算、期末处置时的会计处理,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胡亚兰
会计准则中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核算,所以在不计提减值准备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无所得税税会差异。但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被忽视了,那就是平价购入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上确认投资收益的利率为票面利率,而并非实际利率,导致会计上确认的投资收益与税法上的应纳税实际收益不一致,进而使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马丁娜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将其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磊 徐金亚 尹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对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投资和发行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在会计实务中进行利息调整时,会出现"利息过度调整"的现象。在采用Maple软件进行符号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利息和名义利息的符号表达式的数学推演,得出避免"利息调整过度"现象出现的充要条件:对于折价发行的债券,发行价可能存在两个临界值,发行价在二者之间时,不会产生"利息过度调整"现象;对于溢价发行的债券,发行价存在一个临界值,发行价大于或等于临界值时,不会产生"利息过度调整"现象。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俊梅 尚进
对于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其计量及账务处理方法仍存有争议。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指出症结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磊 徐金亚 尹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对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投资和发行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在会计实务中进行利息调整时,会出现"利息过度调整"的现象。在采用Maple软件进行符号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利息和名义利息的符号表达式的数学推演,得出避免"利息调整过度"现象出现的充要条件:对于折价发行的债券,发行价可能存在两个临界值,发行价在二者之间时,不会产生"利息过度调整"现象;对于溢价发行的债券,发行价存在一个临界值,发行价大于或等于临界值时,不会产生"利息过度调整"现象。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张军
实务中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式很多,如股权收购(转让)、目标企业减资后再增资、合并、债务重组等,同时,各种方式涉及账务处理和税务问题也很复杂,究竟应采取何种方案,应综合分析。本文对企业并购重组提出了两种方式(方案),方案一为股权收购(转让),方案二为目标企业先减资后再增资。首先,分析了两种方案涉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然后,分析了两种方案涉及的原出资方可能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收问题;最后,得出两种方案的实施结果,并提出了具体的选择。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朱莲美 李高波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陆兴凤
应纳税所得额一直是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难点,其正确核算的关键就在于对所得税会计"差异"的判断。本文基于两种报表观,利用"差异"间的关系建立了方便检验的核算模型,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核算示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林晚发 顾乾坤
本文从债券市场角度分析了纳税信用评价对于债券市场参与者的影响,以此来分析纳税信用评价的激励效应与治理效应。具体地,以2015—2019年银行间与交易所企业债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发现:较高纳税评级企业的债券发行成功率较高,同时有着较低的信用利差与较高的信用评级。机制检验发现,较高纳税评级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与更大的银行信贷规模,继而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并降低企业未来的违约风险,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激励效应。进一步地,较高的纳税评级降低债券信用利差的作用在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不存在基金持债、非四大审计以及业务部门数量多的企业中更加显著,体现出一定的治理效应。纳税评级降低债券信用利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李云林
该文分析了美国国债、市政债券、公司债券及抵押债券的定息和浮息构成。基本结论是:四种债券类型中,定息国债的市场份额近90%,定息市政债券的份额约75%,定息抵押债券约70%,定息公司债券不到60%;定息公司债券的市场份额收缩速度较快,而国债、市政债券和抵押债券的定息份额收缩速度基本相当,且大大低于定息公司债券;抵押债券占债市比重因房贷证券化而快速提高,次贷的扩张又导致浮息抵押债券市场份额的大幅提高,但定息抵押债券和联邦机构抵押债券仍是抵押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美国定息债券的债市份额应高于浮息债券,占有债市的主
关键词:
美国 债券市场 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周英 朱学义
一、问题的提出《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确定了两种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一是对暂时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即对企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进行纳税调整,并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进行核算。二是对永久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即对企业按会计准则对收入、费用等会计项目的确认范围和税法规定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