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9)
2023(7019)
2022(6094)
2021(5687)
2020(4853)
2019(10720)
2018(10878)
2017(19775)
2016(11500)
2015(12978)
2014(13351)
2013(12836)
2012(12208)
2011(11159)
2010(11432)
2009(10507)
2008(10480)
2007(9696)
2006(8670)
2005(7942)
作者
(37498)
(31443)
(31355)
(29596)
(19797)
(15291)
(14157)
(12199)
(12060)
(11488)
(10820)
(10808)
(10308)
(10268)
(10070)
(9551)
(9548)
(9294)
(9138)
(9093)
(8175)
(7799)
(7744)
(7220)
(7120)
(7064)
(6980)
(6778)
(6699)
(6616)
学科
(41127)
经济(41069)
管理(29058)
(26918)
(19942)
企业(19942)
方法(16831)
数学(14342)
(14321)
数学方法(14034)
(13656)
中国(11710)
(10884)
(10205)
农业(9715)
地方(9425)
(9231)
税收(8643)
(8605)
业经(8559)
理论(8412)
(8039)
(6960)
贸易(6955)
教育(6863)
(6837)
银行(6781)
(6772)
(6594)
(6521)
机构
大学(165950)
学院(164658)
研究(63314)
(57772)
经济(56160)
管理(55813)
理学(47228)
理学院(46536)
中国(46416)
管理学(45263)
管理学院(44967)
科学(43843)
(40332)
(37476)
(35291)
研究所(32297)
农业(32162)
业大(31550)
(28847)
中心(28054)
(28015)
(23667)
北京(23307)
(23222)
(22929)
师范(22847)
财经(21778)
(21745)
技术(21476)
农业大学(21115)
基金
项目(110651)
科学(83896)
基金(77143)
研究(75286)
(71165)
国家(70570)
科学基金(57334)
(44762)
社会(44554)
社会科(41982)
社会科学(41970)
基金项目(40467)
自然(38926)
(38382)
自然科(38035)
自然科学(38016)
自然科学基金(37321)
教育(35144)
资助(32199)
编号(30685)
成果(26356)
重点(25609)
(23388)
(23239)
计划(23151)
课题(22497)
(22072)
科研(21450)
科技(21366)
创新(20782)
期刊
(68853)
经济(68853)
研究(48257)
中国(40828)
学报(38687)
(37032)
科学(31144)
大学(27476)
学学(25958)
农业(24901)
教育(22600)
(22093)
管理(20849)
技术(14506)
(13261)
(12683)
金融(12683)
业大(11548)
业经(10801)
(10692)
财经(10621)
经济研究(10274)
图书(9960)
农业大学(9672)
(9299)
问题(8868)
科技(8611)
资源(8416)
林业(8162)
统计(7955)
共检索到261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雍太文  杨文钰  任万军  樊高琼  向达兵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大豆"(以下简称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薯)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高效吸收利用特性。【方法】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15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情况。【结果】不分隔与分隔相比,两种体系中小麦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降低。"麦/玉/豆"中玉米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15N作物回收率、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提高17.62%、24.52%、17.63%、13.9%和10.1%,"麦/玉/薯"则降低50.19%、42.58%、33.4...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米国华  汤利  张福锁  
在稳定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前提下,小麦开花后的吸氮能力可能成为再高产的限制因素之一。为此,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2种小麦在籽粒建成期对氮素的吸收及营养体内氮的转运规律。结果表明,莱州953具有以下特征:①后期吸氮潜力高,并能有效地输入籽粒,减轻了籽粒蛋白质合成对叶片氮的需要。在开花期供氮条件下尤其明显。②叶片氮含量高且输出高峰较迟。③籽粒前期氮积累慢,后期加快。④根系积累氮素较多,可能有助于延缓整株的衰老。以上几个方面均可能与绿熟的形成有关,但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2类品种各有其限制性,本试验中莱州953分蘖成穗率低导致单株产量较低。鲁麦14号虽然单株产量较高,但开花期叶叶片氮浓度低,开花后氮吸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远学  刘静  陈新平  张朝春  黄蔚  唐义琴  徐开未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丽  付智丹  杜青  陈平  杨文钰  雍太文  
【目的】揭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及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与土壤总氮含量、作物氮素吸收之间的关系,为禾/豆间(套)作减肥增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大田试验于2013—2015年进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设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和玉米/大豆套作(IMS);副因素为玉米、大豆施氮总量,设不施氮(NN:0)、减量施氮(RN:180 kg·hm(-2))和常量施氮(CN:240 kg·hm(-2))。在玉米V12期、VT期和R6期,大豆V5期、R2期、R5期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利  张建峰  张富林  范先鹏  杨俊诚  杨永成  熊桂云  吴运明  余延丰  符家安  
本试验采用连续两个轮作周期的稻麦轮作定位试验,研究了氮肥减施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传统推荐施肥(小麦N 195 kg/hm2,水稻210 kg/hm2,均按底肥40%、分蘖肥30%、拔节肥30%分3次施用)的基础上,氮量减施20%,并配合综合调控技术措施,产量并没有降低,而且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贡献率均得到提高。氮素在作物体内累积随着施量的提高而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也有相同的规律。生产相同数量的籽粒产量的需氮量小麦高于水稻,而氮素表观损失,则水稻高于小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迟道才  孙一迪  吴奇  卜凡刚  许杏娟  陈涛涛  张丽  
为探讨沸石潜在的应用价值,在设有遮雨棚的测坑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节水灌溉时不同沸石与氮肥水平对水稻理论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理论产量随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趋势变缓;中低水平沸石5~10t·hm-2对水稻的增产效应显著,高水平沸石15t·hm-2增产趋势变缓。随着氮肥的增加水稻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含氮量增加;适量沸石的投入也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含氮量。沸石和肥都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不同氮肥水平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表现为:N3(105kg·hm-2)>N4(157.5kg·hm-2)>N2(52.5kg·hm-2)>N1(0kg·hm-...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明明  董楠  包兴国  卢秉林  张炜平  张美俊  章芳芳  李隆  
养分吸收和利用对间套作产量优势有重要影响,而西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的间套作模式中养分吸收和利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西北地区新型间套作模式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大豆/油菜和马铃薯/油菜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油菜和大豆/马铃薯4种间作模式具有间作产量优势,经济效益高于相应单作。马铃薯/油菜间作无产量优势。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和大豆/油菜间作体系中作物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于相应单作10%~41%、8%~21%和11%~34%;马铃薯/油菜间作体系作物氮、磷和钾吸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军  刘美菊  官玉范  曹峻  戢正华  李家军  汪晓春  沈康荣  林杉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水稻是该地区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季节性缺水和生长前期低温是制约当地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覆盖地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覆膜后追肥困难,生产上往往采用一次性基施氮肥,由此可能造成覆膜水稻前期生长过旺,后期出现缺氮的现象,该体系内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报道较少。2004—2006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布置了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湿润栽培体系中水稻生长速率、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水稻覆膜湿润栽培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共包括4个处理:1)常规淹水种植,不施氮肥;2)覆膜湿润栽培,不施氮肥;3)常规淹水种植,一次性基施氮肥150kg/hm2;4)覆膜湿润栽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王万才  闫文德  蒋行健  徐祎晨  陈雅真  饶成娇  胡蕾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苗氮素的影响特征,为增加油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理论科学依据,以提高后期油茶果实产量。【方法】以2年生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示踪法,于N_(0 )(0 mg/kg)、N_(1 )(50 mg/kg)和N_(2 )(250 mg/kg) 3种氮素水平下,分别设置油茶单作(D)、油茶-辣椒(L)和油茶-花生间作(H) 3种模式,对油茶生物量及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进行探究。【结果】油茶生物量在N_0、N_1、N_2下分别表现为H>L>D、L>H>D和L>D>H;不同器官在不同模式下氮素贡献率(Ndff)差异性显著(PL>H,叶Ndff前期最高和最低分别为N_(2 )(0.39%)和N_1(0.11%)下H;后期为N_(1 )(0.42%)和N_(0 )(0.26%)下L;各器官氮素分配率前期均为根>叶>茎,后期叶、茎、根最高分别为N_1下H(50.55%)、N_2下H (42.50%)和N_0下L (50.59%);氮素利用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分配率表现为H (20.33%)>L (16.23%)>D (8.89%)。【结论】一年生经济作物辣椒和花生在适度氮素水平(N_1)与油茶幼苗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以及生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氮素(N_2)下间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应采用不同生长周期的一年生经济作物与油茶进行短周期、不同作物轮番间作的模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王万才   闫文德   蒋行健   徐祎晨   陈雅真   饶成娇   胡蕾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苗氮素的影响特征,为增加油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后期油茶果实产量。【方法】以2年生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示踪法,于N_0 (0 mg/kg)、N_1 (50 mg/kg)和N_2 (250 mg/kg) 3种氮素水平下,分别设置油茶单作(D)、油茶-辣椒(L)和油茶-花生间作(H) 3种模式,对油茶生物量及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进行探究。【结果】油茶生物量在N_0、N_1、N_2下分别表现为H> L> D、L> H> D和L> D> H;不同器官在不同模式下氮素贡献率(Ndff)差异性显著(P L> H,叶Ndff前期最高和最低分别为N_2 (0.39%)和N_1(0.11%)下H;后期为N_1 (0.42%)和N_0 (0.26%)下L;各器官氮素分配率前期均为根>叶>茎,后期叶、茎、根最高分别为N_1下H(50.55%)、N_2下H (42.50%)和N_0下L (50.59%);氮素利用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分配率表现为H (20.33%)> L (16.23%)> D (8.89%)。【结论】1年生经济作物辣椒和花生在适度氮素水平(N_1)与油茶幼苗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以及生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氮素(N_2)下间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应采用不同生长周期的1年生经济作物与油茶进行短周期、不同作物轮番间作的模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松涛  肖益培  
传统的三因素总量指数体系的建立是以质报数基为原则,即计算质量指标指数时,把相应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计算数量指标指数时,把相应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其缺陷是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为此,应把凡是同度量因素的指标,不论是质量指标还是数量指标,都把它们固定在基期。新的方法有三点优势和创新:1)消除了同度量因素从基期到报告期的变动对指数的影响;2)加强了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法深度;3)证明了三因素共变影响指数客观存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静  戴维  侯锡学  宋翔  李廷见  罗建明  谢卓霖  
以杂交水稻冈优725为材料,研究四川盆地西北部三维立体强化栽培不同栽培密度(行窝距)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氮素积累、利用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氮素总积累量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土壤氮素依存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56),与氮素表观利用率的相关性也不显著(r=0.449),与氮素农学利用率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832**)。结合产量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在本试验中,三维立体强化栽培的最佳栽培密度为45 cm×45 cm,施氮水平为150 kg.hm-2。此处理下,水稻产量极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万淑红  田应兵  许昌雨  任东宜  
【目的】探讨不同氮素调控方式下黄华占的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对于黄华占的氮素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常规施氮(180 kg/hm~2)和减量施氮(135 kg/hm~2)2个水平以及不同的基、蘖、穗肥比例,研究施氮量和施氮比例对植株含氮率、氮在植株体内的分布特征、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黄华占整个生育期间含氮率的大小顺序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齐穗期>灌浆期>成熟期,与生育进程一致;与常规施氮相比,减量施氮水平下,基、蘖、穗肥比例为4∶1∶3时黄华占的产量最高(7541.11 kg/hm~2),较其它处理增产7.98%~15.88%且差异显著,总生物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常规施氮水平下,不同氮素调控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变化范围为31.63%~35.40%,而减量施氮水平下不同氮素调控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变化在36.68%~48.33%。【结论】在氮肥总量适当减少、确保获得适宜有效穗数的前提下,基、蘖、穗肥比例为4∶1∶3时,有利于改善黄华占生长中后期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量,提高氮素利用率,为获得高产提供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琛  王熠  羊彬  朱正康  曹文雅  罗刚  周娟  王祥菊  于小凤  袁秋梅  仲军  姚友礼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目的】明确遗传背景相似、生育期相近的遗传群体水稻株高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遗传背景相似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株高将供试群体聚类分为A、B、C、D、E和F 6类,研究不同株高类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1)供试群体株高表现出差异较大但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2)随着株高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超高株系增幅更大;(3)随着株高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成熟期吸氮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超高株高情况下表现更突出;(4)水稻成熟期总吸氮量可以从全株含氮率与干物质生产量、抽穗前吸氮量与抽穗后吸氮量、单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维乐  戴志刚  任涛  周先竹  王忠良  李小坤  丛日环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湖北省孝南、松滋、应城等14个县(市、区)开展水稻-油菜和水稻-小麦2种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配合秸秆还田。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油菜及小麦产量、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对比秸秆还田下的2种轮作模式,增施氮肥对稻油轮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