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52)
- 2023(16331)
- 2022(14021)
- 2021(13200)
- 2020(11092)
- 2019(25507)
- 2018(25151)
- 2017(49908)
- 2016(26827)
- 2015(30054)
- 2014(30166)
- 2013(30004)
- 2012(27934)
- 2011(25341)
- 2010(25707)
- 2009(24165)
- 2008(23089)
- 2007(20362)
- 2006(18151)
- 2005(16351)
- 学科
- 济(107089)
- 经济(106962)
- 管理(78450)
- 业(76928)
- 企(62978)
- 企业(62978)
- 方法(50493)
- 数学(44653)
- 数学方法(44163)
- 中国(34781)
- 财(31290)
- 融(30240)
- 金融(30239)
- 农(29554)
- 银(29388)
- 银行(29345)
- 行(28256)
- 制(24681)
- 业经(23495)
- 地方(22304)
- 贸(22075)
- 贸易(22058)
- 学(21406)
- 易(21397)
- 务(19978)
- 财务(19908)
- 财务管理(19870)
- 农业(19644)
- 企业财务(18983)
- 理论(17811)
- 机构
- 大学(384358)
- 学院(382764)
- 济(158877)
- 经济(155413)
- 管理(151051)
- 理学(130097)
- 理学院(128726)
- 研究(127902)
- 管理学(126666)
- 管理学院(125961)
- 中国(103245)
- 京(81096)
- 财(77851)
- 科学(75363)
- 所(63821)
- 财经(61999)
- 中心(59542)
- 农(59015)
- 研究所(57581)
- 经(56348)
- 江(55700)
- 业大(54119)
- 北京(51808)
- 经济学(48971)
- 范(48754)
- 师范(48335)
- 财经大学(46283)
- 农业(46223)
- 院(46154)
- 州(45968)
- 基金
- 项目(252578)
- 科学(198651)
- 研究(186914)
- 基金(183942)
- 家(158804)
- 国家(157470)
- 科学基金(135430)
- 社会(117992)
- 社会科(112006)
- 社会科学(111978)
- 省(97320)
- 基金项目(96696)
- 自然(87182)
- 教育(85979)
- 自然科(85134)
- 自然科学(85114)
- 自然科学基金(83601)
- 划(81990)
- 资助(77573)
- 编号(76534)
- 成果(63307)
- 部(56938)
- 重点(55997)
- 发(53593)
- 课题(52512)
- 创(52137)
- 教育部(49199)
- 创新(48613)
- 国家社会(48278)
- 科研(48261)
- 期刊
- 济(171106)
- 经济(171106)
- 研究(119311)
- 中国(71517)
- 财(57669)
- 学报(57258)
- 管理(55048)
- 融(53266)
- 金融(53266)
- 农(53220)
- 科学(52303)
- 大学(43985)
- 学学(41426)
- 教育(40710)
- 农业(35989)
- 技术(31403)
- 财经(30735)
- 经济研究(28235)
- 业经(27492)
- 经(26162)
- 问题(22476)
- 理论(20315)
- 贸(19606)
- 实践(18456)
- 践(18456)
- 技术经济(18195)
- 图书(18157)
- 业(17542)
- 现代(17252)
- 商业(17249)
共检索到5733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晓雨
20世纪以来的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通过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但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产出的刺激作用逐渐减弱,效果有限。利率变量短期内会加剧通胀压力,长期对CPI的影响则不确定。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应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以此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卢君生
本文在回顾货币政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验证据显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我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著有效的。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 有效性实证研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袁朝霞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从2008年底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呈现一系列新的特点。针对在政策搭配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从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来考虑政策的选择和配合。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马红霞 孙雪芬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方法,对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以利率为主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针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贷款机制等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在危机中有效地改善了货币市场条件;但对个别金融机构的救助、大规模资产收购计划,并没有改善货币市场条件,反而导致LIBOR-OIS利差扩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丰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受到负面影响,为了改善经济不断下行的局面,中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内有许多学者沿用西方的理论和计量方法直接对中国的数据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结论。然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在传导渠道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有显著不同,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论证了由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传导环境的特殊性,当前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中国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现象不明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钟山 王国忠 欧培彬
金融创新泛化使我国虚拟资产大量扩张,经济虚拟化程度加深,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货币传导机制变得更为复杂,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遭到破坏,单一的货币政策影响不断下降。由于目标的多重性使货币政策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旨在为货币政策走出困境提出建议。
关键词:
金融创新 货币政策 实证分析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赵萌
资产证券化在创造了市场流动性,满足了消费者和投资者需求的同时也给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了隐患。本文以次贷危机为例说明了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引致金融危机的一般性规律,并认为资产证券化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模式,加大了内生流动性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延迟和放大了风险从而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方向、工具、中介目标选择上的难度。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占风 涂占新 陈妤
:近年来,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多次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本文利用1999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传导两个方面,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相关变量的关系,得出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中介变量的控制效果都是显著的;中介变量的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明显,但存在着1~5个季度的滞后;贷款余额的增加会引起PPI的上涨等结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文君 张岩贵
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包括ADF检验、Granger因果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ECM),最终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即货币政策在我国是有效的。最后提出了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若干建议,建议包括我国应大力、大幅开放国内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M2 GDP CPI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冯科 周春生
本文选择有关变量对我国2002-2007年间货币政策进行实证分析,发现2002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效。导致货币政策部分失效有诸多因素,主要有体制和政策两方面的原因。从体制方面来看,银行上市带来信贷扩张压力;从政策方面看,利率和汇率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货币政策失效。针对失效原因,作者从加强政府体制建设、完善货币政策体系、搭配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有效性 实证研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吴军 张弼
本文以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传导及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为例,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福利角度比较分析了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两种结局,得出协调要优于不协调的结论。分析中发现,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其经济实力明显弱于美国,危机冲击和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决定其很可能陷入由美国主导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的协调模式,其福利可能不一定优于纳什均衡时的状况。因此,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但是要避免采取处于尾随地位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的协调方式。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玲
近两年的经济生活中,"货币政策独立且有效"的理论蓝图并未展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在国际金融环境动荡多变的背景下,汇率制度问题与货币政策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经常呈现出与一般理论分析相背离的结果。2007年-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效果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潜力 王世杰
文章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比较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差异。研究发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而在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利率渠道逐渐取代信贷渠道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因此,为了实现央行"保增长,防通胀"的目标,建议央行应强化利率渠道的调控,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传导机制 VAR模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傅长安 黄朱文 李红刚
文章利用大量经验数据,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给我国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会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大宗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通过影响我国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进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机制已逐步形成。
关键词:
国际大宗商品 价格波动 货币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