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30)
2023(14366)
2022(12229)
2021(11471)
2020(9895)
2019(22477)
2018(21936)
2017(41775)
2016(22826)
2015(25850)
2014(25414)
2013(25317)
2012(23736)
2011(21362)
2010(21758)
2009(20849)
2008(20449)
2007(18198)
2006(15835)
2005(14547)
作者
(64761)
(54045)
(53900)
(51465)
(34628)
(25950)
(24741)
(20805)
(20607)
(19375)
(18484)
(18309)
(17113)
(17113)
(17028)
(16811)
(16110)
(15876)
(15834)
(15500)
(13562)
(13385)
(13115)
(12339)
(12269)
(12237)
(12052)
(11910)
(10882)
(10859)
学科
(92654)
经济(92547)
管理(61250)
(60076)
(48723)
企业(48723)
方法(41139)
数学(36235)
数学方法(35838)
中国(32705)
(29390)
金融(29387)
(27683)
(27636)
银行(27598)
(26625)
(25489)
(21432)
(20722)
贸易(20705)
(20152)
(19780)
业经(19480)
(18160)
财务(18120)
地方(18090)
财务管理(18078)
企业财务(17188)
农业(17010)
理论(14417)
机构
大学(324989)
学院(322340)
(138180)
经济(135394)
管理(116589)
研究(115838)
理学(99409)
理学院(98218)
管理学(96426)
管理学院(95826)
中国(95162)
(69591)
科学(68742)
(65528)
(59766)
(55304)
中心(54374)
研究所(54275)
财经(51895)
(47681)
(47131)
业大(45998)
经济学(44800)
北京(44583)
农业(43910)
(42995)
师范(42545)
(40921)
经济学院(40525)
(38755)
基金
项目(208030)
科学(162909)
研究(152713)
基金(151660)
(132479)
国家(131420)
科学基金(110794)
社会(97382)
社会科(92282)
社会科学(92255)
基金项目(78812)
(78811)
教育(70708)
自然(69775)
自然科(68228)
自然科学(68204)
(67527)
自然科学基金(67019)
资助(63545)
编号(61791)
成果(52266)
重点(47932)
(47644)
(45443)
(43151)
课题(43053)
国家社会(40932)
教育部(40861)
创新(40511)
科研(40347)
期刊
(150426)
经济(150426)
研究(99089)
中国(64426)
(51732)
学报(51413)
(50804)
科学(46678)
(44743)
金融(44743)
管理(41499)
大学(38673)
学学(36283)
教育(34259)
农业(34228)
财经(25916)
经济研究(25777)
技术(25351)
业经(22578)
(22306)
问题(19837)
(19124)
(19077)
国际(17608)
世界(17052)
(15958)
理论(15328)
统计(15272)
技术经济(15107)
图书(14551)
共检索到4937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谭旭东  
2008年下半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及时地进行宏观调控予以应对。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这次宏观调控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采取的宏观调控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这次调控时面临的外部冲击大小不同,调控的灵活性、预见性不同,调控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力度不同,调控时的经济体制基础不同,调控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不同。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以期能更为有效地拉动内需,走出经济低迷的状况。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雅菁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席卷世界的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使整个西方社会遭受了重创,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经济原因。美国成功应对了这次危机,之后从英国人手中得到了世界经济主导权,它的政策措施和市场体制也被其他国家不断借鉴。可是历史总会重演,80年后,美国的金融体系又出现了危机,殃及经济发展,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两次危机的原因、经济表现和相关措施,为我国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提供经验,确保经济稳健成长。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董有德  肖杨希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引人注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巨大考验。本文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间政策协调三个方面对美国历史上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邓瑛  朱新蓉  
金融危机中欧美政府的积极救市孕育了宏观调控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本文从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反思着手,探讨以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导致经济失衡和泡沫中扮演的角色,从美式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政府救助的道德风险、低利率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非对称调控方式的不稳定性以及单一货币政策框架的脆弱性等五个方面逐一解析,并提出了为化解和应对危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调整的方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孔令锋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中国经济格局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相比,在经济实力、发展模式、就业增长、居民收入与消费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也决定了我国要彻底走出本次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全面复苏主要应依靠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因此,促进就业增长与提高劳动者收入应成为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选择,而为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应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张艾  
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逐渐脱离人们关注之时,时隔10年,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全球。2008年,此次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波及数个领域。能源产业也未能逃过此劫。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煤和天然气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同时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当前金融危机对能源企业,尤其是石油行业的影响巨大,对其产量、价格和进出口贸易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石油作为国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石油产业如何在"危"中寻找"机",积极开展新一轮的能源国际贸易,对于推进石油产业和整个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鲍银胜  
本文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及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不同时点下我国宏观调控背景的比较分析,重点研究了应对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应该选择的宏观调控目标、着力点及相关调控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红英  
研究发现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后CPI运行相关度非常高,而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当期CPI与2007CPI运行相关度非常高,并且对2008、2009年前5个月同比CPI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度也非常高。对此,文章在此基础上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好地模拟非线性系统的优点,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改进,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2001~2008年前5个月月度CPI指数进行了拟合的基础上,对2009年后7个月月度CPI指数和全年CPI指数进行了预测。将2009年全年数据(包括已公布的前5个月数据和后7个月的预测数)与2008年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相关度非常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郑新立  
过去的2009年,是我国全面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一年。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出一个前低后高的回升态势,在应对危机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中走出了一个V型的复苏之路。整个经济企稳向好的局面基本形成,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但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的代价。当前我们的经济回升存在着脆弱性,存在不巩固、不稳定、不协调等问题。为了保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新的一年应坚持扩大内需不动摇,继续维持积极财政政策,配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需要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创造出口需求、维持房市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卢岚  邓雄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随着其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迅速下降,信贷骤然紧缩,许多金融机构陷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正逐步显现。为挽救经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应对措施,推出了一些新的流动性管理手段,各国央行联手注入流动性,有的甚至突破最后贷款人范围直接救助等等。深刻理解当前金融危机实质,以及研究在金融危机中,当一些常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成  王建军  张国柱  
文章用金融危机四阶段周期理论剖析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通过构造金融渠道危机传染模型及贸易渠道危机传染模型,对20国集团国家金融危机隐蔽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深化期和危机恢复期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金融渠道具有显著地周期性危机传染特质;贸易渠道具有次显著地周期性危机传染特质,传染性变化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渗透同步;贸易渠道传染性周期演进滞后于金融渠道;金融危机恢复期宏观经济变量显著性增强,表明调节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降低金融危机的传染性。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伟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这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就业问题。对此,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相应调整:从淡化总量政策到强化总量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反方向的组合向同方向的组合转变,汇率政策从人民币升值的方向转向贬值的方向,从近期的刺激需求逐渐转向兼顾活跃和改善供给。2009年的中国经济会比2008年更困难,未来两三年的中国经济将比较困难,但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应该是保持高速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戈止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模式,导致不同的宏观调控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模式,一是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二是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对这两类模式的探讨,也许对建立与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有一些借鉴,本文试图对此发表一管之见。 一、美国的经济模式及其控制 在美国的经济体制中,市场作为主要的协调机制起着重要作用。美国的经济决策权广泛地分散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手中,美国经济借助于千百万个独立的单位,私营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力量,将土地、劳务和资本转化为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私人与公共的基本消费需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苗丽静  
日、美两国宏观调控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苗丽静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高效率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构件与关键环节。我国的宏观调控是通过计划、财政和银行等部门进行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三部门协调机制的正确设计与有效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袁志田  刘厚俊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把有关中国宏观调控的理论争鸣推向新的高潮。本文就中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内在原因、中国宏观政策的协调运用、中国宏观调控的绩效,以及未来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进行了梳理,并对相关观点做了简单评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