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33)
2023(14895)
2022(12881)
2021(12216)
2020(10152)
2019(23403)
2018(23394)
2017(44625)
2016(24265)
2015(27514)
2014(27440)
2013(27150)
2012(24808)
2011(22500)
2010(22619)
2009(20879)
2008(20248)
2007(18054)
2006(16023)
2005(13905)
作者
(70289)
(58935)
(58336)
(55538)
(37040)
(28345)
(26331)
(23101)
(22381)
(20830)
(19986)
(19800)
(18629)
(18441)
(17890)
(17827)
(17320)
(17050)
(16890)
(16469)
(14696)
(14473)
(14233)
(13551)
(13262)
(13215)
(13131)
(12978)
(11882)
(11745)
学科
(102436)
经济(102257)
(69276)
管理(66885)
(51346)
(48674)
企业(48674)
方法(44883)
数学(37978)
数学方法(37427)
农业(34163)
业经(27147)
中国(26206)
地方(23414)
(22786)
(21272)
环境(20323)
(17454)
理论(17395)
(17215)
(15879)
(15798)
贸易(15787)
(15236)
(15159)
技术(14917)
(13669)
教育(13439)
(12772)
银行(12735)
机构
学院(344686)
大学(342504)
管理(137602)
(133372)
经济(130355)
理学(119886)
理学院(118567)
管理学(116187)
管理学院(115579)
研究(115149)
中国(85681)
科学(73936)
(73016)
(73014)
业大(58614)
(57697)
(57614)
农业(55760)
中心(53455)
研究所(52623)
(50960)
(46883)
师范(46510)
财经(46236)
北京(45735)
(42047)
(41552)
(41448)
经济学(37750)
经济管理(37666)
基金
项目(240739)
科学(188740)
研究(177238)
基金(173225)
(151009)
国家(149644)
科学基金(128188)
社会(111611)
社会科(104695)
社会科学(104663)
(95554)
基金项目(92496)
自然(83179)
自然科(81084)
自然科学(81067)
教育(80093)
自然科学基金(79539)
(79280)
编号(74130)
资助(70447)
成果(59401)
重点(53639)
(52421)
(51874)
课题(50190)
(49149)
科研(45721)
创新(45713)
国家社会(45055)
大学(44263)
期刊
(151989)
经济(151989)
研究(96482)
(74040)
中国(69689)
学报(57466)
科学(52963)
农业(50481)
管理(45774)
大学(44106)
学学(41539)
(40991)
教育(39789)
业经(30044)
技术(29832)
(28151)
金融(28151)
(23727)
财经(21304)
问题(21049)
经济研究(20729)
图书(19600)
(19004)
资源(18104)
(18011)
科技(17660)
技术经济(16609)
业大(16213)
理论(15897)
现代(15477)
共检索到503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军  尹伟锋  侯俊东  
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研究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2000年至2010年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变迁的驱动因素,并通过运用熵值法揭示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规律。结果表明:①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前者包括地形地貌因子和气候变化因子,后者包括人口与生活因子、农业技术进步因子、农户生产经营因子和工业生产因子;②除地形地貌因子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及其缓慢演化特点未予分析外,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因子总体上对农村生态环境变迁影响较小;由于生活垃圾排放量增加人口与生活因子对农村生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俊东  吕军  刘杨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研究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状况,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揭示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省份、地区以及文化程度的农户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总体认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年龄及性别上表现得不明显;(2)农户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归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转嫁污染五类,且不同省份、地区以及文化程度的农户对这五类问题的认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年龄及性别上表现得不明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纪连  
农村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保证农村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尤其是法律体系不完善进行分析,进而对法律支撑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实际应用进行优化,为我国农村生态保护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誉戈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农民生产、生活以及发展的重大课题,是维护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环境正义实现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立法内容不完善、执法力度较弱以及农村土地资源产区关系不明晰等问题。加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做好几项重点工作:重视法制宣传,健全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农村资源产权权属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国强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起步晚,具有污染来源复杂性和污染成因普遍性等特点,缺乏必要的法律防治手段。具体表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难执法不严以及农民法律意识不足等问题,这给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带来了困难。为此,本文从我国农村污染防治法律建设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营造可操作的环境司法环境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辉  
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本文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涵义出发,论述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及优化原则,并结合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荣  
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建设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应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健全社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开展农村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提供法制保障;培育农村信用服务行业,降低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征信成本;并且大力开展农村社会信用实践活动,提升农民的信用意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顺  
本文用社会学概念“断裂”来描述我国城乡关系,并把这个概念拓展到农村生态环境领域,认为城乡社会断裂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结构性原因,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又造成城乡社会断裂的再生产。要走出城乡社会断裂和生态环境恶化彼此强化的怪圈,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建立农村民间环保组织,保证农民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对农村环境的资金投入;设立乡镇工业发展区;建立全面的、绿色的GDP考核机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颖聪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采用21个地级市共1197个原始数据,运用PCA-DEA模型分析了区域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生态环境总体呈下降趋势,其投入产出效率值较低,且区域差别明显;经济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但不是唯一因素;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耕地损失指数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朋朋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规制面临政策体系不完备、责任制度难落实、农村企业监管薄弱、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政府应当根植于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制度、强化农村企业环境治理责任落实保障制度和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以响应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要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子舒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再次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目前相对薄弱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更为重要、问题更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从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升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协调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持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任辉  
刚刚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缓解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从金融角度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部门作为农业经济资金生产要素供给的主要部门,理所应当地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秋霞  
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更多依赖于行政手段。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手段更具有约束力,且更加严格、明确。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机制,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方向指导和法律保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伟涛  
<正>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则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核心特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两个十五年目标: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美丽中国目标完全实现。
关键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伟涛  
<正>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则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核心特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两个十五年目标: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美丽中国目标完全实现。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