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67)
- 2023(2803)
- 2022(2369)
- 2021(2260)
- 2020(1980)
- 2019(4164)
- 2018(4314)
- 2017(7054)
- 2016(4585)
- 2015(5305)
- 2014(5068)
- 2013(4781)
- 2012(4347)
- 2011(3955)
- 2010(4127)
- 2009(3499)
- 2008(3454)
- 2007(2951)
- 2006(2561)
- 2005(2215)
- 学科
- 济(9999)
- 经济(9989)
- 业(8235)
- 管理(7975)
- 企(6370)
- 企业(6370)
- 学(5162)
- 理论(4653)
- 教学(4508)
- 教育(4178)
- 农(4152)
- 方法(4011)
- 中国(3747)
- 数学(3420)
- 数学方法(3301)
- 财(3249)
- 学法(3208)
- 教学法(3208)
- 学理(2930)
- 学理论(2930)
- 税(2907)
- 税收(2697)
- 农业(2661)
- 收(2659)
- 研究(2542)
- 业经(2314)
- 务(2174)
- 财务(2163)
- 财务管理(2162)
- 地方(2146)
- 机构
- 学院(59007)
- 大学(58345)
- 研究(25064)
- 科学(19181)
- 农(19013)
- 中国(15865)
- 济(15731)
- 管理(15707)
- 农业(15612)
- 经济(15207)
- 所(14838)
- 业大(14209)
- 研究所(13914)
- 理学(13374)
- 理学院(13109)
- 京(13060)
- 管理学(12507)
- 管理学院(12413)
- 中心(10880)
- 江(10862)
- 技术(10584)
- 省(10396)
- 农业大学(10239)
- 室(9663)
- 范(9313)
- 师范(9130)
- 院(9116)
- 实验(8896)
- 业(8680)
- 实验室(8480)
- 基金
- 项目(44275)
- 科学(32295)
- 基金(29316)
- 家(28667)
- 国家(28458)
- 研究(28076)
- 科学基金(22067)
- 省(19844)
- 划(16915)
- 自然(16785)
- 自然科(16396)
- 自然科学(16390)
- 自然科学基金(16064)
- 基金项目(15665)
- 教育(15336)
- 社会(14212)
- 社会科(13247)
- 社会科学(13240)
- 资助(12300)
- 编号(11565)
- 重点(11556)
- 计划(10858)
- 科技(10521)
- 课题(9684)
- 成果(9501)
- 发(9472)
- 创(9399)
- 科研(9063)
- 部(8973)
- 创新(8802)
共检索到89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升谋 邹应斌 李淑清
为了探讨超级杂交稻不同部位枝梗结构和生理差异,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上部一次枝梗和下部二次枝梗的维管束特征,并分析了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下部二次枝梗维管束与上部一次枝梗维管束相比,导管面积和韧皮部面积较小,导管、筛管和伴胞分化不够,单个导管、筛管和伴胞面积较小,无机物和有机物运输不畅,其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可能是其运转率低,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低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杂交稻 枝梗 维管束 结实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荆彦辉 付永彩 孙传清 张培江 徐正进 陈温福 王象坤
采用 2个偏粳品种“光三”/C4 1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构建SSR标记的连锁图谱 ,并以此对水稻穗颈维管束数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QuantitativeTraitLoci)分析。在第 1,5 ,8和 11染色体上检测到 4个控制穗颈大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5 ,9和 10染色体上检测到 3个控制穗颈小维管束数的QTL ;共检测到产量及 8个与产量相关性状的 30个QTL。通过分析穗颈维管束数与穗一、二次枝梗数 ,穗一、二次枝梗粒数 ,穗粒数 ,结实率 ,单株产量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连锁关系 ,表明穗颈维管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解剖结构 ;通过增加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可望增加水稻“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书强 徐正进 陈温福 徐海 刘宏光 朱春杰 王韵 王嘉宇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莉民 仇明 王朋 王志琴 杨建昌
目的探明C4转基因水稻高光效的生物学结构基础。方法以已导入玉米C4光合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NADP-苹果酸酶(NADP-ME)和PEPC+PPDK的转基因水稻为材料,以其受体品种Kitaake(WT)为对照,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秧苗叶片气孔与叶鞘维管束结构,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叶肉细胞。结果与对照品种相比,转C4单基因水稻叶片气孔密度提高、面积增大,PPDK气孔密度和气孔面积都居各转基因品系之首;转C4双聚合基因(PEPC+PPDK)水稻叶片气孔密度提高、面积减小;C4转基因水稻各品系叶片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基粒堆密集,有些基粒类囊体沿长轴方向排列整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维金 徐珍秀
不同品种水稻剑叶和穗颈大维管束的扫描电镜观察王维金,徐珍秀(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电镜室,武汉430070)关键词:水稻,剑叶,穗颈,大维管束,扫描电镜EXAMINATIONTOLARGEVASCULARBUNDLEOFF...
关键词:
水稻,剑叶,穗颈,大维管束,扫描电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李霞 陈国祥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霆 丁立建 张佳蕊 陈燕 王德国 陈建伟 崔国发
为更深入了解北京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分布规律和特征,该研究以2003—2005年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白河堡、汉石桥、怀沙河怀九河、金牛湖、拒马河、野鸭湖6处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将湿地植物划分为水生、湿生、中生和旱生4个类群,最后分析了典型湿地植物的分布特征和湿地入侵种的现状.研究区域内共记录湿地维管束植物74科,193属,314种;温带成分、热带成分和世界分布成分在其属的分布类型中占绝对优势,根据区系特征可将北京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3类;保护区内酸模叶蓼、薄荷、野大豆、旋覆花、水棘针和芦苇等植物分布较广,菖蒲、黑三棱、鳢肠等分布范围窄;共记录入侵植...
关键词:
北京 湿地 自然保护区 维管束植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霆 崔国发 沙海峰 李凤利 阎金华
为掌握北京地区湿地维管束植物外来种的多样性特征及群落构成和分布,采用样带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参考相关资料,从北京市湿地植物中筛选出归化种和入侵种,分析其数量和出现频率;计算外来种的重要值,分析其群落组成;根据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外来种的群落分布特征。共筛选出外来种19种,其中通奶草、豆瓣菜、野牛草等6种植物为归化种,反枝苋、小蓬草、豚草等13种植物对湿地生境、农作物或当地人畜造成危害,为入侵种;外来种中湿生或水生植物所占比例小,说明了水资源缺乏导致的湿地退化是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对入侵种造成的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论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书强 薛菁芳 杜金岭
利用3个直立穗型和3个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研究了两种不同穗型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穗内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淀粉黏滞特性的差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大小因品种而异,与穗型特征无关。淀粉黏滞特性好坏与其颖花在穗上的开花顺序有密切联系,早开花籽粒的淀粉黏滞特性强于晚开花籽粒。一次枝梗上的6个粒位的RVA谱特征值排列顺序以第1,6,5粒位较高,第2粒位最低;二次枝梗上的3个粒位排序为第1粒位>第3粒位>第2粒位。从空间上看,整穗粒位间从上到下,淀粉黏滞特性有逐渐变劣的趋势。
关键词:
粳稻 穗型 粒位 淀粉黏滞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廷 可文静 熊加豹 王海彬 韩雨恩 孔许 张静 马国辉 魏中伟 林文雄 潘晓华 章秀福 马均 赵全志
为探究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茎秆维管束结构基础,以具有不同产量潜力的4期超级杂交稻代表性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4期超级杂交稻茎秆维管束结构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产量潜力的提高,4期超级杂交稻各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目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除倒5节小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倒2节和倒3节大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外,其他节间大、小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均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4期超级杂交稻的实际产量、穗粒数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第4期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较第1期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增产68. 83%,穗粒数增加87. 42%,而有效穗数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茎秆维管束结构特征与穗粒数、结实率以及产量存在正相关,而与千粒质量存在负相关,特别是上部茎节间小维管束和基部茎节间大维管束结构特征显著影响超级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因此,4期超级杂交稻上部茎节间小维管束结构特征以及基部节间大维管束结构特征的改善是保证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不断提高、穗大粒多和结实率正常的前提。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茎秆 维管束 产量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洪程 王秀芹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高肥处理则显著降低 ;相同施氮水平 ,两优培九的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均高于汕优 6 3;在 90 0 0~ 10 5 0 0kg·ha-1的产量水平下 ,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为 2 .0~ 2 .2kg ,氮肥利用率在 40 %左右 ;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而高肥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提高。在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
关键词:
水稻 两优培九 产量 品质 施氮量 氮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文娟 常丽娟 岳丽杰 宋君 张富丽 王东 吴佳蔚 郭灵安 雷绍荣
【目的】光系统Ⅱ的非光化学叶绿素荧光淬灭是高等植物响应环境变化最快速的光保护机制,玉米具备叶肉和维管束鞘2种叶绿体结构,本研究通过比较2个玉米品种的光合耐旱能力,探究维管束鞘叶绿体的非光化学淬灭对玉米耐旱性的意义。【方法】以成单30和仲玉3号2个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设置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田间持水量(FWC)(充足浇水,对照)、50%—60%FWC(中度干旱胁迫)和35%—45%FWC(重度干旱胁迫)3个土壤水分梯度处理。测定玉米叶片的水分状况、叶绿素含量、活性氧积累、质膜透性和气体交换等参数;应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显微成像观测,比较玉米叶肉和维管束鞘叶绿体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NPQ;通过免疫印迹法,分析玉米叶肉和维管束鞘细胞光系统Ⅱ亚基S(PsbS)稳态水平的变化差异;采用蓝-绿胶温和电泳分离,检测玉米光系统Ⅱ蛋白复合体的水平。【结果】干旱胁迫导致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下降,2个玉米品种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成单30在重度干旱下表现出更好的水分状况、更低的活性氧损伤以及更高的光合速率。玉米叶肉和维管束鞘叶绿体的NPQ水平及PsbS蛋白含量受干旱诱导明显上升,维管束鞘中的上升更显著,成单30表现尤为突出。不同于仲玉3号光系统Ⅱ蛋白复合体水平的下降,重度干旱胁迫后,成单30的捕光蛋白三聚体水平在叶肉和维管束鞘细胞中均有所升高。【结论】2个玉米品种的光合机构对干旱胁迫的气孔响应能力相当,但相较仲玉3号,成单30的维管束鞘叶绿体具备更优越的非光化学淬灭能力,这对其更强的非气孔限制的光合耐旱性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峰 陈书强 李培培 袁莹 徐正进 陈温福
以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稻谷粒形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粒位籽粒间的分布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弯曲穗型品种整穗籽粒的粒长、粒宽、长宽比以及长厚比均高于直立穗型品种,其中粒长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稻穗的同一部位,两种穗型品种一次枝梗籽粒的粒长、粒宽、长宽比、长厚比均高于二次枝梗;且在一个枝梗上稻米的粒长、长厚比与开花早晚有一定联系,但又不严格按照开花的顺序,而会因品种和栽培条件的不同发生变化。粒宽、长宽比则与颖花的开花时间无必然的联系。穗型对不同部位、不同粒位籽粒粒长、粒宽、长宽比以及长厚比在整穗上的分布与排序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选择来改良直立穗型品种的籽粒的外观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国才
白音花水库冰下有菹草、扇叶水毛莨、聚草及金鱼藻等几种水生维管束植物存活,其生物量变动在10~3760g/m2,以菹草居绝对优势(占有草区面积80%以上),其次为聚草、金鱼藻,而扇叶水毛莨仅零星分布。通过黑白瓶测定,单位时间每克水草产氧量大小依次为菹草、扇叶水毛莨、聚草及金鱼藻,相应的各自光合补偿点分别为100lX、175lX、160lX及150lX。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刚
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来源 1986—1990年我们对滆湖的水生植物群落作了连续5年的调查观察。全湖共设24个采样点,按常规方法采样,每年3、6、9、12月各采样一次。本文资料主要取自1986年6月和9月以及1988年6月和9月的统计资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