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84)
2023(11668)
2022(9568)
2021(8612)
2020(7260)
2019(15970)
2018(15765)
2017(30328)
2016(16535)
2015(17892)
2014(17398)
2013(17475)
2012(15746)
2011(13978)
2010(14086)
2009(13414)
2008(13482)
2007(12347)
2006(11054)
2005(9743)
作者
(49287)
(41469)
(41333)
(38552)
(25923)
(20179)
(18508)
(16314)
(15696)
(14774)
(14142)
(13717)
(13112)
(13071)
(12798)
(12629)
(12366)
(12095)
(11904)
(11823)
(10589)
(10110)
(9931)
(9608)
(9404)
(9349)
(9137)
(9081)
(8389)
(8290)
学科
(85629)
(72335)
经济(72236)
(68778)
企业(68778)
管理(58881)
(45303)
方法(30709)
农业(30127)
业经(29083)
(24323)
数学(23209)
数学方法(23060)
(17898)
财务(17894)
财务管理(17882)
中国(17745)
企业财务(16959)
技术(16394)
(15833)
(14769)
(14272)
贸易(14268)
(13852)
(13267)
(12649)
(11979)
地方(11471)
理论(11447)
经营(10964)
机构
学院(244924)
大学(236597)
(105972)
经济(104321)
管理(100039)
理学(87498)
理学院(86684)
管理学(85554)
管理学院(85131)
研究(77366)
(63823)
中国(61353)
农业(49478)
科学(47843)
(47628)
(45613)
业大(45477)
(40182)
(37516)
财经(36925)
研究所(36471)
中心(36281)
(33648)
农业大学(31266)
经济学(31247)
经济管理(30034)
(28934)
经济学院(28567)
北京(28556)
商学(27989)
基金
项目(165957)
科学(131980)
基金(122962)
研究(117705)
(108475)
国家(107327)
科学基金(93029)
社会(79139)
社会科(74748)
社会科学(74724)
(67096)
基金项目(66264)
自然(60610)
自然科(59321)
自然科学(59303)
自然科学基金(58357)
(54257)
教育(51086)
资助(47904)
编号(46314)
(41095)
(37818)
(36576)
重点(36285)
(36272)
(35188)
成果(34577)
创新(34510)
国家社会(33151)
科研(31769)
期刊
(122742)
经济(122742)
(66235)
研究(64499)
中国(45413)
农业(44559)
学报(41671)
科学(39639)
管理(37176)
(36601)
大学(31860)
学学(31186)
业经(28350)
(23124)
(22766)
金融(22766)
技术(19666)
财经(18174)
经济研究(17573)
问题(17059)
(15693)
技术经济(14375)
(14140)
农村(13912)
(13912)
教育(13642)
世界(13633)
农业经济(13629)
商业(12924)
业大(12348)
共检索到355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丽丽  梁丹妮  
利用对全国1288名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从个人特征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及心理层面分析了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程度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参加社会活动及朋友数量是影响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月收入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的差异更大;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作用更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丽丽  梁丹妮  
利用对全国1288名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从个人特征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及心理层面分析了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程度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参加社会活动及朋友数量是影响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月收入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的差异更大;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作用更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阳  宋周  
本文从农业人口转移实施主体的角度,以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指标,应用Logit回归模型全面系统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口统计特征、工作情况、生活质量、思想观念等因素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在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的各因素中,相关性由强到弱,已在城里买房、没有务农经验、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等12个方面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制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需求,既要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住房、户籍以及就业等问题,更要转变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积极推动农村与城市融合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锐  曹广忠  
本文利用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公安部门登记数据,分析了全国各省(市、区)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规模、结构以及市民化推进程度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待市民化人口每年新增1510万,东部沿海以跨省市迁移为主,中部地区以省内迁移为主。采用迁移人口中的落户人口与总迁移人口的比值考察不同地区迁入人口落户难度,发现中部地区落户最易,西北地区其次,东部沿海最难。影响市民化进程的因素,一是高昂的市民化成本,特别是需要政府承担的公共成本部分抑制了市民化进程;二是现行的财政体制下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主要由迁入地政府负担,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三是现有产业人口与落户要求不匹配,使得粗放型产业所吸引的就业人群难以达到落户门槛。本文进一步结合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从政府投资体制和空间资源配置两方面就不同地区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阳  宋周  
本文从农业人口转移实施主体的角度,以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指标,应用Logit回归模型全面系统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口统计特征、工作情况、生活质量、思想观念等因素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在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的各因素中,相关性由强到弱,已在城里买房、没有务农经验、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等12个方面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制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需求,既要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住房、户籍以及就业等问题,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齐秀琳   汪心如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地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惩罚回归、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多种机器学习方法,考察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集成学习方法在预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在所有特征变量中,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性别、家庭规模、年龄和流动城市数量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此外,本文通过累积局部效应图展示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具体预测模式,并发现年龄和流动城市数量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有着明显的非线性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对政府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詹韵秋  王军  陶原野  
本文基于CGSS的微观调研数据,分别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所在地城镇化水平和身份认同对个人环保行为以及公共环保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身份认同影响环保行为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1)从农业转移人口环保行为来看,个人环保行为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公共环保行为,认同自己是城里人的转移人口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其环保行为参与度均处于更高水平。(2)农业转移人口所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对个人环保行为与公共环保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对个人环保行为的提升程度大于公共环保行为;城镇化水平在私人环保领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而在公共环保领域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3)城里人的身份认同能够同时改善私人和公共领域的环保行为,并且对个人环保行为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大众传媒、环境重视程度和人际互动,在身份认同对公、私领域环保行为的影响中起发挥中介作用。(4)受教育年限、环境素养以及环境了解程度与农业转移人口的环保行为呈正相关,其他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转移人口的环保行为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春  陈勇  熊山  刘兴月  陈婕  于立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作为构成中国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进入城市后的垂直流动情况及相应的经济社会后果,关系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优化。以重庆市为例,从收入变化、职业层次变化、自述变化三个方面来衡量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垂直流动指数,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和性别农业转移人口垂直流动的状况不一样;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向上流动的空间;工作变化越频繁,越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向上流动,相对稳定的就业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上流动的重要因素;学龄前或中小学阶段子女是否随迁也会影响到新生代农业转移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凌燕  秦波  张延吉  
基于2011年的中国社会调查数据,对城市中农业户籍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层面的科教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城市主观排斥,以及个人层面上的基本情况、乡土记忆、城市体验、未来期望等因素,对城市中农业户籍人口的城乡身份认同均具有显著影响。根据模型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玲  
基于湖北省201份问卷调查数据和部分可观察信息的双变量probit模型,比较分析了亲、子两代人对"婚后同住"以及"奉养父母"的孝道观念是否存在认同差异,并观察两代人的孝道认同度是否会影响其同住。结果表明:子代在"同住观念"和"奉养观念"上具有比亲代更高的认同度,因此不支持"传统孝道观念在逐渐消失"的观点。子代"婚后同住"的孝道观念对其同住意愿影响显著,亲代"婚后同住"的孝道观念对子代决策无明显作用;子代"奉养父母"的孝道观念对其同住决策不具有显著作用,亲代"奉养父母"的孝道观念对子代同住决策负向影响显著。年龄大小、是否长子或还有其他兄弟对是否与父母同住作用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明生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收入提高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中应居于核心的地位。由于我国农村过于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及其过低的收入,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仍然只能获得很低的收入,而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提高及市民化的实现又受到城市政府的财政及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约束,这决定了我国只能走渐进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路径:分步骤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行业的渐进式产业升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北平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城市的二元结构以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较为突出。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市二元结构一元化,首先需要测算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明确政府、个人、企业各自承担的成本,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促进政府对市政设施与社会服务的投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柳建平  魏雷  
利用对甘肃10个村庄外出务工农民工的调查资料,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在统计分析其特征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泊松回归模型分别对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并进一步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分离出造成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两代农民工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且各种因素对职业流动的影响结果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个体特征差异是导致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差异的主要原因,家庭储蓄率低、未婚比例高、家庭劳动力多等因素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提高受教育水平、拓宽就业分布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柳建平  魏雷  
利用对甘肃10个村庄外出务工农民工的调查资料,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在统计分析其特征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泊松回归模型分别对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并进一步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分离出造成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两代农民工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且各种因素对职业流动的影响结果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个体特征差异是导致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差异的主要原因,家庭储蓄率低、未婚比例高、家庭劳动力多等因素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提高受教育水平、拓宽就业分布有利于两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卢小君  张宁  王丽丽  
运用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经济、社会心理和制度四个层面,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城市的意愿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大多愿意落户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选择落户城市的类型主要受文化程度、承包地、房产、城市生活适应性、签订就业合同状况、接受职业培训状况、参加社会保险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