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70)
2023(5763)
2022(4835)
2021(4211)
2020(3506)
2019(7942)
2018(7753)
2017(15185)
2016(7417)
2015(8314)
2014(8061)
2013(8000)
2012(7707)
2011(7354)
2010(7502)
2009(7096)
2008(6649)
2007(5995)
2006(5684)
2005(5326)
作者
(22084)
(18709)
(18603)
(17668)
(11961)
(8663)
(8432)
(7061)
(6928)
(6511)
(6345)
(5997)
(5942)
(5865)
(5747)
(5643)
(5588)
(5308)
(5258)
(4865)
(4767)
(4446)
(4401)
(4284)
(4223)
(4199)
(3802)
(3757)
(3752)
(3595)
学科
(60801)
经济(60762)
管理(19076)
方法(16610)
地方(16092)
(16073)
数学(14752)
数学方法(14658)
地方经济(12154)
(11657)
企业(11657)
中国(10662)
业经(10588)
(9327)
(9113)
环境(6965)
(6816)
贸易(6813)
农业(6800)
经济学(6796)
(6732)
金融(6731)
关系(6651)
(6623)
(6534)
产业(6415)
(6377)
(6112)
(5593)
信息(5585)
机构
大学(118705)
学院(117979)
(64909)
经济(63881)
研究(45226)
管理(43681)
理学(37167)
理学院(36729)
管理学(36286)
管理学院(36048)
中国(33702)
(25437)
(24187)
科学(24077)
(22322)
经济学(21963)
财经(20537)
研究所(20115)
中心(19569)
经济学院(19436)
(18608)
(17298)
(15695)
(15682)
(15558)
师范(15476)
北京(15429)
财经大学(15094)
科学院(14054)
业大(13714)
基金
项目(74032)
科学(59595)
基金(55645)
研究(55434)
(47909)
国家(47617)
科学基金(41073)
社会(39608)
社会科(37686)
社会科学(37679)
基金项目(28284)
(27273)
教育(23919)
自然(23500)
自然科(22991)
自然科学(22989)
资助(22645)
自然科学基金(22590)
(22356)
编号(20774)
(17962)
国家社会(17783)
成果(16983)
(16796)
重点(16527)
(15459)
发展(15389)
经济(15317)
(15188)
(15134)
期刊
(77795)
经济(77795)
研究(39786)
中国(22038)
管理(17964)
(17492)
(14654)
科学(14230)
经济研究(14207)
学报(14069)
大学(11257)
技术(11111)
(10997)
金融(10997)
财经(10935)
学学(10642)
农业(10347)
业经(9861)
问题(9747)
(9728)
教育(8710)
技术经济(8502)
世界(8449)
(7677)
统计(7616)
国际(7037)
(6677)
经济问题(6295)
决策(6064)
商业(5911)
共检索到186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薛伟贤  杨文瀚  郑玉雯  
利用生产分解模型测算2010—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41国34个细分行业的GVC前后向参与度和GVC地位指数,并从产业、区域和国家层面进行比较分析,为重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提供现实依据。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是以前向参与方式进行国际分工,位于全球价值链中上游,虽然其分工地位有所下降,但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不同产业的分工地位从高到低依次为服务业、初级产业、制造业;初级产业和服务业以前向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制造业则以后向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地理区域的分工地位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特征,而参与程度则表现出"东西深、南部浅,亚洲后向、欧洲前向"的特点;爱尔兰、希腊、芬兰等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以及蒙古、哈萨克斯坦等自然资源充裕的国家分工地位最高,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分工地位最低。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之泰  
习近平主席关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启发我们对丝绸之路进行重新审视。从战略价值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远远高于丝绸之路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丝绸之路的升华,体现了我国战略方面的全新思维,将影响我国经济的长远部署,是经济领域事关我国世界地位的重要战略考虑,可以形成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前沿,是影响未来世界的一件大事,探讨并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和发展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然而,如果没有物流的基础和支持作用,任何地区的发展和对外沟通都会受到制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和建设必须物流先行,要下大力气进行现代物流系统建设。为更好地奠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基础,我们必须注重物流"桥头堡"的建设;注重当...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赛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实现协同发展体现了新时代丝路建设的生态新思想,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建设的新思路。文章基于复杂网络视角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同度及子系统间的协同度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13至2016年四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2015年和2016年系统内有序度皆达到"高度协同"状态,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波动幅度较大;系统协同度总体呈上升态势,有序度由"低协同"状态上升为"中度协同"状态。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抗毁性的优化依赖于沿线国家联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结论旨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建军  孙慧  田原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研究具有紧迫性,鲜有文献从全球价值链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根据已有测度方法,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实际情况,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思想,并构建其测度方法模型,从产业、国家和区域三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明显的资源导向性、显著的梯度性、较强的依附性和较高的被动性等特征。因此,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也需要警惕重蹈拉美覆辙,掉入比较优势陷阱。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自主型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价值链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媛  沈绿筠  郝丽莎  
推进能源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称"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和战略突破口。鉴于现有研究对经济带内的石油资源储、产、消、贸情况少有系统分析,文章采用箱线图分析法,探讨经济带内主要产油国的相对供给位序及其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与演变,并结合各国石油供需平衡状况的变化,提出我国与带内主要国家开展石油合作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经济带无论是在石油储量、产量、储采比还是出口量上,均居世界前列,是世界石油供给增长的主源地;2)经济带内以大中型以上石油供给国居多,且呈高度集聚态势,形成波斯湾沿岸供给极核和环里海"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供给金三角,特别是环里海地区增长势头强劲,与波斯湾地区的供给...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鄢飞  杨帆  
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网络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状况。文章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23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首先借鉴引力模型,计算出国家之间的物流联系值,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物流网络的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的物流联系程度较低;个别节点中心度大,多数节点中心性差异不大;网络中存在凝聚子群、子群内部及子群之间的密度系数值小;网络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以及边缘区内部的联系较弱,网络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此,需要突破地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鄢飞  杨帆  
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网络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状况。文章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23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首先借鉴引力模型,计算出国家之间的物流联系值,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物流网络的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的物流联系程度较低;个别节点中心度大,多数节点中心性差异不大;网络中存在凝聚子群、子群内部及子群之间的密度系数值小;网络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以及边缘区内部的联系较弱,网络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此,需要突破地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鄢飞  杨帆  
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网络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状况。文章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23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首先借鉴引力模型,计算出国家之间的物流联系值,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物流网络的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的物流联系程度较低;个别节点中心度大,多数节点中心性差异不大;网络中存在凝聚子群、子群内部及子群之间的密度系数值小;网络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以及边缘区内部的联系较弱,网络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此,需要突破地理位置的行政性束缚,充分发挥核心节点作用,大力加强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的互动,以实现物流协调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斐然  童纪新  
文章从金融的角度出发,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经济带上9个省份1999~2013年间的19项金融指标数据中综合出了投入产出变量,客观地探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2008年之前的综合技术效率变动对TFP变动起主导作用,2008年之后的技术进步成为了促进各个省份金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综合技术效率较低导致西北省区的金融效率整体上略逊于西南省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丹  雷宏振  
基于2001和2011年的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整体密度提高较快,2011年网络密度较高,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网络中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重庆、成都、昆明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明显,网络经济联系程度有集中的趋势。网络中存在4个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内部和核心区域内经济联系比较紧密,但凝聚子群间、核心与边缘区域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较弱,经济联系有待加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聂正彦  燕彬  孙浩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在新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下所提出的战略构想。本文从产业分工角度对引力模型加以改进,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特征等作以实证分析,同时考察经济距离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距离是影响城市经济联系的主要因素;经济带各节点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逐年提高,但其经济联系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经济带的集中趋势较低,存在核心——边缘结构。合理化产业布局、保证轴线畅通及提升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带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任保平  甘海侠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大数据背景下进行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开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网合作的新时代。开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网合作新时代的必要性体现在:促进信息互通是互联网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互联网时代的丝绸之路是更高效的交流合作方式,同时可以实现沿线各国之间合作中的优势互补。开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网合作新时代的可行性体现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建立在资源、能源、环境的大数据信息系统基础上,也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大数据决策基础上。开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网合作新时代需要注意: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师晓华  
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探讨了经济带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基础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汪晓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贯穿欧亚的广阔经济带,同时也是跨国、跨区域的合作平台,被誉为当今世界里程最长、途经国家最多、辐射区域最广的陆路经济"大动脉"。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陆上通道将重新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交通线,从而提高欧亚内陆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打破海洋垄断的传统经济格局,形成平衡制约、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新局面。在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意义,并阐明产业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带内各区域的产业优势,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袁利华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近来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构想,试图沿着古丝绸之路大力打造中国联接欧亚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文章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才能顺畅运行,应构建正式的多层级合作机制、完善跨界运输法律机制、促进域内经贸立法及法律实施、建立次区域框架下的争端解决机制及安全预警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