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30)
- 2023(8176)
- 2022(6430)
- 2021(6001)
- 2020(4694)
- 2019(10702)
- 2018(10750)
- 2017(18846)
- 2016(10647)
- 2015(12301)
- 2014(12681)
- 2013(11831)
- 2012(10843)
- 2011(9861)
- 2010(9841)
- 2009(9413)
- 2008(9144)
- 2007(8269)
- 2006(7564)
- 2005(7018)
- 学科
- 济(43291)
- 经济(43141)
- 管理(25885)
- 业(24288)
- 企(18933)
- 企业(18933)
- 中国(17386)
- 农(16125)
- 方法(13128)
- 业经(13054)
- 地方(12211)
- 学(10956)
- 制(10654)
- 农业(10635)
- 理论(10099)
- 财(9906)
- 体(9008)
- 数学(8889)
- 数学方法(8781)
- 和(8748)
- 发(7778)
- 教育(7748)
- 融(7382)
- 金融(7374)
- 银(7227)
- 银行(7207)
- 行(6977)
- 发展(6455)
- 展(6440)
- 策(6043)
- 机构
- 大学(147255)
- 学院(147009)
- 研究(58469)
- 济(57453)
- 经济(56094)
- 管理(49469)
- 中国(43814)
- 理学(41283)
- 理学院(40673)
- 管理学(39780)
- 管理学院(39500)
- 科学(35726)
- 京(33212)
- 所(30223)
- 农(28511)
- 财(27972)
- 研究所(27355)
- 中心(26425)
- 江(24040)
- 范(23366)
- 师范(23110)
- 农业(22019)
- 业大(21648)
- 北京(21073)
- 财经(21002)
- 院(20976)
- 州(19156)
- 经(19003)
- 师范大学(18534)
- 省(17815)
- 基金
- 项目(96226)
- 科学(75038)
- 研究(73169)
- 基金(67441)
- 家(59570)
- 国家(59024)
- 科学基金(48946)
- 社会(47210)
- 社会科(43313)
- 社会科学(43296)
- 省(37860)
- 基金项目(35068)
- 教育(34002)
- 划(32257)
- 编号(30928)
- 自然(29118)
- 自然科(28415)
- 自然科学(28406)
- 自然科学基金(27871)
- 成果(27021)
- 资助(25885)
- 课题(22661)
- 重点(22633)
- 发(21960)
- 部(20818)
- 国家社会(19375)
- 创(19274)
- 性(18757)
- 年(18636)
- 项目编号(18230)
共检索到245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夏成 卢伟 党丽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东部地区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判断,东部地区整体能够于2030年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应解决基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和产品层次有待提升、制度型开放限制较多、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不优、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尚未形成、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待壮大等问题,积极抢抓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高标准经贸规则协定签署、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等机遇,在科技、产业、开放、绿色、协调、城市、共同富裕等领域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在全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健美 潘绍龙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道路□刘健美潘绍龙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以来国际上形成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新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辛刚 刘凤义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科学内涵蕴含着四重逻辑:一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任务的战略节点;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破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四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纲举目张。正确把握四重逻辑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既是深入理解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科学内涵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其指向、激励、凝聚作用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 远景目标 内在逻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福全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科学技术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历史演进和现实实践来看,现代化进程都是由科技创新推动的,谁站在科技创新前沿,谁就引领现代化发展。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忠良
建设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江西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史忠良现代化文明国家有两个标志:一是具有高度的现代物质文明,二是具有高度的现代精神文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力增强,人民物质生...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江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地回应了时代主题——要建设"全面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历史背景深远、时代特征鲜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以"五位一体"统筹发展为框架,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的经济现代化为基础,重心向政治和社会现代化转移,以"党的领导"核心制度优势为支撑实现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赶超,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与时代同步、与国际同轨,形成了系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体系。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立法定位兼具自贸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的叠加效应,表现为"比照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方式。因此,引领区的司法保障也应兼顾传承与创新两大方面,在秉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实现保障路径的贯通:一是司法主动回应立法变动,填补引领区"立法真空";二是准确定位政策功能,辩证把握引领区创新政策的司法运用;三是依法维护市场创新,贯彻司法对市场的谦抑原则;四是全面契合国际化需求,提升引领区司法的国际公信力。上述举措的实现需要构建全新的支撑平台,故设立国际商事法院不仅符合引领区的政策定位,而且具备相当之必要性与可行性。国际商事法院在管辖围界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放宽协议管辖"等改革方向,在审判规则创新方面则应全面对接商事领域的国际通行规则。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杜家忠 王传旭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叶琪 李建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超越了传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绿色发展为手段,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面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着眼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向,要从推进绿色发展、强化顶层设计、促进资源节约、营造生态文化氛围等方面来构建其实现路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来明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从13个方面突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乐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和重大原则,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这引发了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广泛讨论。梳理学界已有研究可以发现,谈到“中国式现代化”,很多研究阐释都是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阐述的“五大中国特色”: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丹 张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新时期要把握现代化建设历史规律,掌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内涵。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既包含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思和超越。我国的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的探索。
关键词:
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关键一招,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形势下,面对国际国内诸多历史性挑战,只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延续经济增长与追赶势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须聚焦基本经济制度、高标准市场体系、政府和市场关系、科技创新体制、数字经济发展机制、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共同富裕实现机制、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体制八大重点领域,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处理好政治与经济、增长与收缩、秩序和活力、体制转型与风险防范、发展和安全、中国和世界六大关系。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俊山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走自主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经济建设理论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经济建设方略。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中心、建立在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基础之上、以质量第一为评价标准,并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消费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