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16)
2023(5046)
2022(4447)
2021(4129)
2020(3700)
2019(8713)
2018(8667)
2017(17750)
2016(9274)
2015(10363)
2014(10325)
2013(10893)
2012(10538)
2011(9817)
2010(10089)
2009(9757)
2008(9442)
2007(8624)
2006(7967)
2005(7421)
作者
(28280)
(23566)
(23524)
(22472)
(14957)
(11204)
(10787)
(9044)
(8788)
(8674)
(7980)
(7727)
(7656)
(7548)
(7272)
(7231)
(6920)
(6891)
(6775)
(6725)
(6197)
(5906)
(5810)
(5389)
(5298)
(5274)
(5220)
(5183)
(4947)
(4644)
学科
(49037)
经济(48999)
(23418)
管理(21857)
方法(18345)
(16827)
企业(16827)
数学(16135)
数学方法(16004)
中国(14677)
(13392)
地方(13047)
业经(10224)
(9675)
(9123)
贸易(9114)
产业(9110)
(8905)
(8815)
农业(8693)
地方经济(8173)
(7970)
(7809)
银行(7784)
(7578)
(7101)
金融(7099)
技术(6813)
(6487)
结构(6243)
机构
大学(143208)
学院(142472)
(66030)
经济(64871)
研究(52746)
管理(52186)
理学(44254)
理学院(43684)
管理学(43048)
管理学院(42770)
中国(40077)
(31531)
(31058)
科学(30454)
(27474)
研究所(24569)
财经(24211)
(22952)
中心(22767)
(21960)
(21714)
经济学(21229)
北京(20787)
业大(19459)
经济学院(19365)
(18986)
(18973)
师范(18839)
农业(17928)
财经大学(17779)
基金
项目(87605)
科学(68309)
研究(65228)
基金(62858)
(54821)
国家(54440)
科学基金(45050)
社会(42430)
社会科(40412)
社会科学(40403)
(33612)
基金项目(33289)
教育(28706)
(28348)
自然(26876)
自然科(26184)
自然科学(26173)
资助(26087)
编号(26013)
自然科学基金(25694)
成果(21930)
(21413)
(19996)
重点(19948)
课题(18587)
发展(17879)
(17873)
国家社会(17873)
(17650)
教育部(16948)
期刊
(76864)
经济(76864)
研究(48193)
中国(27307)
(21390)
(21299)
学报(20949)
管理(20745)
科学(20350)
大学(16107)
(15200)
金融(15200)
学学(15029)
农业(14421)
教育(13318)
经济研究(13272)
业经(13155)
财经(12242)
技术(11761)
问题(11406)
(10753)
(10173)
国际(8339)
商业(8068)
技术经济(7907)
(7519)
统计(7412)
理论(7124)
经济问题(7097)
现代(6909)
共检索到224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水红  曾菊新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代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大多研究了产业集群的正面效应,文章认为东部产业集群所产生的极化效应进一步增强了东部地区的竞争优势,但不利于东部产业的"西进",并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路径依赖的角度探讨了东部产业集群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最后对中西部地区如何吸引东部企业"西进"以及发展地方产业集群提出了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涛  伏玉林  
大量低技能劳动力流向东部,延续了东部继续靠引进技术、从事附加值较低产业的生产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对服务业需求较低,进一步制约了城乡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加大对中西部核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在低端产业对东部的竞争基础,促使东部通过技术开发向附加值更高产业转变。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需求,长期将为中西部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相伟  鲁春慧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但却未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政府期望和梯度转移理论所揭示的现象有较大距离。通过对西部典型地区南宁市的实地调研,从转入地的角度探讨区际产业转移缓慢的原因,揭示出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多元的,除生产成本外,配套产业情况、土地管理方式、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乃至地区文化都会产生较大影响;而且,"生产成本"的内涵与国际产业转移不同,劳动力成本的区际差异不会明显驱动产业转移。基于南宁案例的剖析后认为,由于缺乏产业转移,未来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手段值得进一步思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庆霖  苏启林  
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市场需求锐减,将东部地区以代工制造为主导的产业置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代工产业自身的固有缺陷,即严重依附于跨国公司和国际采购商的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金融危机只是一个"放大器"。出口导向型代工产业由于内在升级动力机制无法有效建立,造成产业内源性升级缓慢,但金融危机却在客观上为产业外源性升级提供了契机。金融危机背景下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方向在于:一是沿着产业链的上游进行技术破坏,从代工供给终端摆脱对生产者驱动的依附;二是沿着产业链的下游进行市场破坏,从代工需求终端摆脱对购买者驱动的依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雷朱家华  黄惠玲  龚惠萍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除原有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城市群之外,中西部地区也在不断崛起,新兴的城市群不断出现,如关中—天水城市群、西安经济圈等。然而,这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依靠当地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文章以西安经济圈为例,分析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中国发展中西部地区提供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继增  柯颖  
文章运用1999-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产出与销售数据,从本地市场效应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1个产业中有3个产业存在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中有3个存在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因此,注重培养本地区的产业超常需求,充分发挥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有利于东部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燕玲  林峰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 我国西部大开发正积极有序地稳步推进, 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然而,应该看到, 目前各地均把开发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 而对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西部工业化进程缓慢, 工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下降, 使西部经济的长期发展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因此, 西部地区应抓住国际和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时机, 并结合自身的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袁铖  
作者认为,应以积极的姿态,从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来看待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切入点、重点和手段,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的三个基本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黎围  吴晋峰  柳丽  
文章以我国东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的区域单元,以旅游外汇收入为测度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基本依据,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角度定量分析了1990—2006年我国东部地区内入境旅游发展的差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缓慢缩小;相对发展速度差异显著,呈现"马太效应";区域差异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然后,文章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地缘关系和宏观政策四方面对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加快落后省区入境旅游发展、保持发达省区竞争力的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永勇  黄腾飞  
扩大内需是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文章认为,以扩大投资来刺激内需,可以在短期内维持经济增长的速度,但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只有逐渐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不断提高人均收入的同时缩小或控制收入差距,才能更好地解决内需不足问题。因此,作者提出把扩大再分配作为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突破口,适当扩大社会保障开支理应成为当前刺激内需的一种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继增  邓梨红  曾荣平  
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相对梯度系数分析方法对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产业梯度系数的测度确立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产业,实证表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动力。其次,根据产业相对梯度系数计算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系数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梯度系数的比值,明确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的产业。最后,从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优化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及进一步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继增  邓梨红  曾荣平  
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相对梯度系数分析方法对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产业梯度系数的测度确立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产业,实证表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动力。其次,根据产业相对梯度系数计算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系数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梯度系数的比值,明确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的产业。最后,从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优化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及进一步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慧丽  
东部产业西移是指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主体是民营的中小型企业。东部产业西移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产业迁出地政府和产业迁入地政府在这历史进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浙江产业西移的实践,探讨产业西移过程中政府协调机制的构建问题。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建华  陈凯鸣  
在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热潮中,"用工荒"蔓延至全国。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在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东部作为"重灾区"已逐渐丧失低端产业的竞争优势,其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就业吸纳弹性的差别亦较为突出,并且以农民工为劳动力主体。针对"用工荒"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状况,东部三次产业的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凯  
产业集群对于促成宁波市的产业整合是一种可依可行的发展和组织模式。宁波市的产业格局印证了其对于产业发展和产业空间进行规划的需求,结合开发区这一城市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通过产业类型的协调和产业体系的构建阐释城市产业的发展需求,并以产业集群作为实现城市产业整合的途径,依据其特征进行产业集群的功能协调和产业空间组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