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21)
2023(12568)
2022(10696)
2021(9592)
2020(7933)
2019(18123)
2018(17826)
2017(35666)
2016(18959)
2015(21356)
2014(21405)
2013(21726)
2012(21091)
2011(19497)
2010(20034)
2009(18880)
2008(18385)
2007(16477)
2006(15222)
2005(14237)
作者
(57576)
(48290)
(47915)
(45540)
(30854)
(22908)
(22009)
(18675)
(18267)
(17314)
(16582)
(15988)
(15602)
(15563)
(15260)
(14792)
(14142)
(13885)
(13836)
(13755)
(12450)
(11966)
(11726)
(10978)
(10963)
(10866)
(10634)
(10465)
(9863)
(9425)
学科
(109619)
经济(109526)
管理(50935)
(49618)
方法(40500)
数学(36515)
数学方法(36331)
(36130)
企业(36130)
中国(30467)
地方(29153)
(26120)
(20798)
业经(20399)
(18863)
农业(18377)
(18103)
(17889)
贸易(17875)
地方经济(17558)
(17174)
(16703)
金融(16701)
(16488)
银行(16460)
(15975)
环境(15091)
(14410)
(12548)
(12500)
机构
大学(290680)
学院(289906)
(135605)
经济(133041)
研究(107328)
管理(105503)
理学(89526)
理学院(88358)
管理学(87113)
管理学院(86559)
中国(82589)
(62959)
(62199)
科学(61962)
(55215)
财经(49467)
研究所(49388)
中心(47102)
(46350)
(44789)
经济学(44270)
(44190)
北京(40247)
经济学院(39811)
(39029)
师范(38672)
(38144)
业大(38097)
财经大学(36557)
农业(36026)
基金
项目(180946)
科学(143547)
研究(133309)
基金(132692)
(115028)
国家(114087)
科学基金(96974)
社会(88196)
社会科(83755)
社会科学(83741)
基金项目(69399)
(69277)
教育(60347)
自然(59478)
(58789)
自然科(58037)
自然科学(58024)
自然科学基金(57035)
资助(54908)
编号(52374)
(45257)
成果(43752)
重点(41319)
(41240)
国家社会(37387)
课题(37382)
发展(37228)
(36851)
(36678)
教育部(35607)
期刊
(161388)
经济(161388)
研究(96572)
中国(59519)
(45323)
(43043)
学报(42507)
管理(40964)
科学(40061)
(33434)
金融(33434)
大学(32123)
学学(30293)
农业(29064)
经济研究(27776)
教育(27559)
财经(26103)
业经(24638)
技术(24438)
(22581)
问题(21617)
(18344)
技术经济(16383)
国际(16022)
统计(15408)
商业(14871)
世界(14782)
(14659)
理论(13775)
(13520)
共检索到459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永良  
有一种观点认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从“发展的不平衡”和“增长的不平衡”两个角度,对此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上述观点并不能成立,尤其是1991年后,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的扩大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相伴而生的,两者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另外,尽管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率的趋同趋势较为明显,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与我国区域间增长的不平衡程度之间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傅维利  
一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按照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中心城市、中部中等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加速外资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尽快缩小在总体经济实力和科学技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于洋  于薇  吕康银  
1978年后,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我国经济进入了30余年的高速增长期,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增长不均衡、收入差距显著拉大问题。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事实性的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探究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地区间差异的长期稳定关系与短期波动,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表明,基于不同的差异指标得到的因果关系的方向完全相反。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有助于揭示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怡颖  赵子萌  
文章以要素错配为研究视角,旨在通过双重差分法分析三大区域政策对缓解发展不平衡的作用机理,找出抑制区域政策效果的内在诱因,证明我国“空间干预”与“空间中性”政策兼容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区域政策对发展不平衡的作用效果具有地区异质性,而地区异质性背后存在同一的作用机制,要素错配在区域政策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机制中发挥着中介效应,适度的要素错配有利于缓解发展不平衡,过度的要素错配则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依赖于“空间干预”与“空间中性”政策的良性互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黎禾  
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前,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偏重内地建设,但这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1992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每年9.1%,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增长率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然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异很大,1979年至1992年间,增长率最高的广东省为13.3%,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2%,相差7.1个百分点。1992年以后,这种差距更大了,1992年的GDP增长率最高的省是江苏,为26.2%,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5%,相差19.7个百分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洵  
结构是一个系统,包括三个要素,即整体性、转换规律和自身调节性。由于结构自身调节机制所带来的某种程度的守恒性和封闭性,使结构变化限制在一定的边界之内;一旦调节机制失控或外部强力干预,则可能导致原有转换规律的变更,进而改变原有结构并形成新结构。因此结构是依循一定转换规律而变化的动态整体。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滇庆  
经济改革中区域经济差距扩大是公认事实。政府可影响经济发展,但不能改变其内在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来自于区域自身的集聚效应。政策倾斜必然对经济系统造成扭曲。要求中央政府“向中西部倾斜”是不现实的,要求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则更为合理、现实。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沿海地区集聚效应吸纳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和人才,并不意味中西部地区受损。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解决经济问题必须用经济手段。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在集聚过程中会加大,但会在继起的扩散过程中得到填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卢宁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估计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考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技术进步影响,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区域金融发展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检验。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中国西北各省区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均得到提高,但是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弱,全要素生产率对金融规模的响应程度和显著性不高,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期刊] 改革  [作者] 景维民  张景娜  
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构建了一个含有地区差距和市场分割的理论模型,运用1993~2016年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分割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993~2016年,省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先上升后下降,但2013年以来地区差距缩小的速度放缓;市场分割程度呈现在波动中缓慢下降的趋势;整体上,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市场分割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会产生异质性影响,具体来说,市场分割对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的地区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越大,而对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小的地区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越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秀兰  
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影响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因子,并对各主因子指标构成和综合作用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和类别划分,揭示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探讨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青  陈志刚  
研究目的:探究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有关发展不平衡及其影响效应的理论观点,结合中国特定的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机制,以及土地利用与管理实际,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确实会导致更多土地违法案件的产生和违法用地规模的增加;另外,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对土地违法的具体影响有所不同。发达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对土地违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违法面积上,而欠发达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对土地违法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违法案件数上。研究结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土地违法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和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减少土地违法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伟力  安莉  
文章使用最新的年度数据,通过建立限制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变量的弱外生性分析,对我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外汇收入、真实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名义汇率四者之间存在惟一协整关系,真实国内生产总值是关于协整参数的弱外生变量,而旅游外汇收入是内生变量即经济增长是入境旅游发展的长期原因,进而支持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促进国际旅游发展的假说;消费者价格指数和汇率与入境旅游发展之间在短期和长期均不存在因果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葛亮  徐邓耀  
本文运用格兰杰检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FIR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RFMR与经济增长之间在东北三省均存在着显著的长期相关性,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推动的关系的结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庞加兰  方建武  王天然  
本文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以1978年至2007年陕西省人均实际GDP和金融相关率分别作为衡量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指标,对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欠发达地区应该加快金融发展,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以此来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