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85)
- 2023(15422)
- 2022(12750)
- 2021(11892)
- 2020(10406)
- 2019(23747)
- 2018(23701)
- 2017(45370)
- 2016(24730)
- 2015(27860)
- 2014(28029)
- 2013(27445)
- 2012(25203)
- 2011(22476)
- 2010(22558)
- 2009(21200)
- 2008(21262)
- 2007(19435)
- 2006(16637)
- 2005(15070)
- 学科
- 济(106710)
- 经济(106580)
- 业(95604)
- 企(85636)
- 企业(85636)
- 管理(85579)
- 方法(50029)
- 数学(40577)
- 数学方法(40091)
- 财(34116)
- 农(32771)
- 业经(31683)
- 中国(25290)
- 务(24287)
- 财务(24224)
- 财务管理(24180)
- 企业财务(22902)
- 制(22784)
- 农业(22656)
- 理论(20420)
- 技术(20267)
- 学(19177)
- 贸(18887)
- 贸易(18880)
- 和(18879)
- 易(18340)
- 地方(17893)
- 体(17820)
- 策(17384)
- 划(17120)
- 机构
- 学院(360171)
- 大学(356430)
- 济(148372)
- 经济(145382)
- 管理(143153)
- 理学(122748)
- 理学院(121548)
- 管理学(119530)
- 管理学院(118857)
- 研究(112704)
- 中国(88322)
- 京(74329)
- 财(70676)
- 科学(68537)
- 农(61829)
- 所(56675)
- 财经(55941)
- 江(55796)
- 中心(53418)
- 业大(52976)
- 研究所(51069)
- 经(50637)
- 农业(48737)
- 北京(45980)
- 范(44690)
- 经济学(44657)
- 师范(44218)
- 州(43792)
- 财经大学(41055)
- 经济学院(40399)
- 基金
- 项目(234592)
- 科学(185924)
- 研究(172246)
- 基金(170933)
- 家(147840)
- 国家(146517)
- 科学基金(127502)
- 社会(109549)
- 社会科(103856)
- 社会科学(103828)
- 省(93357)
- 基金项目(90239)
- 自然(82733)
- 自然科(80877)
- 自然科学(80853)
- 教育(80088)
- 自然科学基金(79466)
- 划(77321)
- 编号(70314)
- 资助(69752)
- 成果(56527)
- 重点(52289)
- 部(52145)
- 创(51012)
- 发(49968)
- 课题(47925)
- 创新(47038)
- 业(46275)
- 科研(45199)
- 国家社会(45110)
- 期刊
- 济(166381)
- 经济(166381)
- 研究(102349)
- 中国(67713)
- 财(60660)
- 农(57099)
- 管理(56696)
- 学报(54601)
- 科学(50286)
- 大学(42160)
- 学学(39849)
- 农业(38676)
- 教育(36786)
- 技术(35140)
- 融(31162)
- 金融(31162)
- 财经(29229)
- 业经(29192)
- 经济研究(25511)
- 经(25202)
- 业(22999)
- 问题(22328)
- 技术经济(20201)
- 贸(17914)
- 统计(17844)
- 财会(17774)
- 版(17742)
- 商业(17030)
- 现代(16877)
- 策(16519)
共检索到5344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先锋 郭伟 蒋慕超 朱晨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频遭国际负面舆论的困扰,如何有效破解国际负面舆论的不利影响成为中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批量抓取2010—2018年中国主要投资伙伴国主流新闻媒体的50多万份涉华报道,量化和构建涉华舆论偏向指数,实证研究东道国负面舆论对中国企业OFDI的影响。研究表明:(1)东道国负面舆论偏向显著抑制了中国企业OFDI,但这种抑制作用仅在当期显著。(2)负面舆论偏向对技术密集型企业OFDI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但显著抑制了资源能源类、环境敏感类企业和国有企业OFDI。(3)东道国政府换届并没有加剧负面舆论偏向对企业OFDI的抑制作用,双边投资协定的签订并没有改善负面舆论偏向对企业OFDI的不利影响,而企业社会责任感提升、双边经济互补性增强以及高层互访频率增加能够有效缓解负面舆论偏向对企业OFDI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企业识别、规避和减轻东道国负面舆论偏向的不利影响,推动企业高质量"走出去"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江乾坤 王成哲
逆全球化背景下日趋复杂的东道国舆论环境给我国国际化进程带来严峻挑战,对其如何影响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决策还缺乏系统的实证检验。基于情感分析技术和网络爬虫,对2015—2022年830余万条媒体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构建涉华舆情指数,系统分析与检验了东道国舆论环境对中国企业海外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道国舆论环境越差,相比于独资模式,中国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合资模式进入海外市场;相比于跨国并购,中国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进入海外市场;跨国企业的产权性质和国际化经验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影响机制方面,东道国舆论环境通过影响企业的规制、规范和认知合法性来影响跨国企业投资设立模式的选择。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跨国企业恰当地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积极规避或弱化舆论风险,更好地在东道国投资布局与经营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金莹 陈涛涛
本文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全球新闻事件、语言和语调数据库构造了2015—2019年全球192个国家(地区)媒体涉华舆论指标,检验了东道国负面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国对华舆论越负面,中国对其直接投资越少,并且这种抑制作用不仅在当期显著,滞后两期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负面舆论的不利影响在不同投资进入方式下无显著区别、而在对资源和技术获取动机敏感的地区以及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加显著。拓展性分析显示,政治类和经济类话题的负面舆论均产生不利影响,前者影响见效更快,后者需要更长的发酵期。本文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特别重视敏感东道国的舆论环境风险,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于缓解东道国负面舆论对投资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宪 张羽
本文突破了同质消费者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带有消费者异质性偏好假设的跨国企业对外投资决策模型,用于刻画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15年中国对98个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利用时变系数模型检验转型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受到企业投资动机和东道国需求结构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且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政府战略调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呈现出由资源寻求向市场寻求、效率寻求和战略资产寻求转变、需求端不断拓展与深化的动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瞿霞 李然 李文兴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然而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过急、过快,带来了巨大的海外投资风险。其中对外投资企业对东道国法律制度的忽视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对37个国家的113项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东道国法律制度对中国企业投资进入东道国成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准入阶段,中国企业进入东道国投资的成功率与该国法律制度健全程度呈负相关,与该国开放程度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若单纯考虑企业所有权性质,国有企业受到东道国法律制度限制程度高于民营企业。但如果结合国际投资经验等其他因素,两者没有明显差异。从投资行业及领域差异来看,中国企业对东道国敏感行业或关键领域的投资受到东道国法律制度的限制严于普通行业或领域。此外,一旦投资落地进入长期经营阶段,健全、稳定的东道国制度能够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好的保障。因此,东道国法律制度越健全,中国企业在该国投资收购的金额更高。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东道国法律制度 投资成功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杜夏依 王子
本文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发现,外资企业在控制了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在内的一系列可观测变量后,出口产品质量仍高于内资企业。本文将这一典型事实嵌入包含跨国生产和产品质量内生决定的一般均衡模型,以量化外资企业对中国产品质量升级和福利水平提升的贡献。结果显示,2001—2007年,引进外资企业使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1.29%,福利水平增长22.40%;若剔除外资企业的质量优势,则同时期外资企业进入使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降0.11%,福利水平提升降为4.03%。因此,准确衡量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优势对于全面理解和评估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提升和福利效应至关重要。
关键词:
外资企业 质量优势 福利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晏艳阳 汤会登
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与情感分析技术对媒体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构建东道国媒体情绪指标,实证研究东道国媒体情绪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媒体情绪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数量、完成率与并购金额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在异质性分析中,东道国媒体情绪效应在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敏感性行业和国有企业中更为强烈;在作用路径上,东道国媒体情绪可以通过影响政府决策和民众情绪这两条路径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产生影响;进一步的情绪极性分析显示,受到负面新闻报道的企业支付了更高的并购溢价,且并购完成率要低40%左右。在此基础上,本文为中国企业在跨境并购过程中如何协调东道国媒体情绪提出了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申俊喜 戴娟
本文采用2003-2012年12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东道国的经济制度质量和政治制度质量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结果发现,东道国的经济自由度和政府治理水平均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东道国经济制度质量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应将经济自由度、政府治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以最大程度地获取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关键词:
OFDI 逆向技术溢出 东道国制度质量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海力皮提木·艾比卜拉 谢富纪 叶广宇
基于东道国倾向于绿地新建投资的引资偏好视角,利用演化博弈理论考察"东道国引资偏好"对企业OFDI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通过Hotelling模型建立资本密集型企业(知识或技术密集度较高)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含量较低、劳动力需求较大)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东道国引资偏好下两类企业OFDI进入模式选择的变迁机理。本文发现: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中,当东道国对绿地新建投资具有较强的引资偏好并提供力度较大的政策支持(减免税等优惠)时,市场会出现两类企业都通过绿地新建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演化均衡状态;反之,当选择绿地新建投资模式的外资企业因"东道国引资偏好"而能够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便利条件)较小时,市场不会达到各类企业或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均选择某一种市场进入方式(并购或新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稳定状态。此时,各类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东道国引资偏好"对于外资企业在当地的绿地新建投资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同时,本文通过实际OFDI案例对研究结论进行了佐证,并且展开了相关的讨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娟
本文利用2006—2015年中国跨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63个国家OFDI数据,结合跨国公司理论和制度理论,系统考察东道国制度环境、投资导向与中国跨国企业OFDI三者间作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跨国企业OFDI具有突出的资源导向特征,东道国市场资源禀赋会对中国跨国企业OFDI投资决策产生积极影响,东道国经济制度环境并未抑制中国跨国企业OFDI投资规模,东道国文化制度环境差异对中国跨国企业OFDI影响不明显,东道国政治制度环境和市场规模对中国跨国企业OFDI影响程度不同。本文研究结论是对既有跨国投资理论的丰富和矫正,对中国跨国企业的OFDI实践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经 蔡冬青
本文基于2002-2011年中国70家企业401个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微观特征、东道国因素对中国OFDI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就海外投资建立方式而言,度量企业微观特征的各变量除了企业研发强度外,其它皆对中国企业选择新建投资模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度量东道国因素的五个变量,只有东道国资本管制和腐败程度两个变量影响显著。在企业海外投资股权比例安排上,国际化经验越丰富,特别是具有国有企业特征的外商投资企业选择全资方式的可能性较大,度量东道国因素的变量,仅有东道国资本管制获得经验数据的支持。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建 张宏
本文采用200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上升期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中国OFDI流量和东道国政府治理等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反映东道国政府治理水平的六个指标中,"政府施政有效性"与中国OFDI流量显著正相关,"贪腐控制"与中国OFDI流量显著负相关,而"公民参政与政治人权"、"政治稳定程度"、"市场经济限制程度"、"司法有效性"等指标与中国OFDI流量关系不显著。这一结果反映出中国OFDI在快速上升的过程中,隐含着一定的制度风险。
关键词:
政府治理 OFDI 面板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武力超 杨帆 姜炎鹏 肖成琳
近几十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实施并购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区位选择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基于Probit模型,采用2004~2019年中国企业发起的2122件跨国并购数据,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与全球城市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异质性对企业全球城市的选择有积极的影响,而且随着东道国贸易开放度、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的提升,这种影响会更加显著。异质性的分组结果表明,企业所属行业的技术密集度、并购金额、企业估值、采取私募或风投方式进行融资对企业选择全球城市作为投资目的地有正向影响,相反,并购时采取完全控股方式则会削弱这种正向影响。文章认为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城市的独特属性所引起的,因为其具有的特性包括国际化的环境、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与其他地区的高连接度、世界经济组织高度集中的控制点等,这使得企业可以更容易地收集到与东道国相关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因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异质性而产生的外来者劣势。文章的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跨国并购 区位选择 异质性 全球城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廖东声 陈曦 肖梦雨
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作为一个复杂因果问题在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2008~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揭示我国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进入东道国市场的前因组态,并基于组态视角分析不同并购类型下的经营绩效问题。研究表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呈现“殊途同归”的特点;企业所有制、大型对外直接投资经验、企业生产率、文化距离、东道国制度环境及增长机会均不是企业选择并购进入东道国市场的必要性条件;我国企业选择并购进入东道国市场的组态路径有七条,根据其特征被分类为高生产率主导型、机会追赶型、经验驱动型、外部环境引领型与资源追求型五种;运用财务指标法计算不同并购类型的绩效改善率,并基于组态和样本特征分析各并购类型的绩效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韩振国 刘士星 于永达
随着"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对外农业投资成为中国对外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投资和并购投资是中国对外农业投资的两种主要方式,而投资方式的选择会受到诸多东道国因素的影响。通过对160例中国涉农企业海外投资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东道国开放程度越高、政治稳定性越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越好、中国和东道国距离越远、中国向东道国出口农产品越多,中国农业企业越倾向于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而中国从东道国进口农产品越多,中国农业企业越倾向于采用新建投资的方式进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