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32)
2023(12580)
2022(10707)
2021(9622)
2020(8030)
2019(18155)
2018(17799)
2017(34546)
2016(18624)
2015(20984)
2014(21145)
2013(20511)
2012(19507)
2011(17940)
2010(18529)
2009(17515)
2008(17308)
2007(15971)
2006(14520)
2005(13451)
作者
(54404)
(45687)
(45503)
(43380)
(29189)
(21781)
(20457)
(17509)
(17223)
(16494)
(15679)
(15145)
(14846)
(14587)
(14420)
(14061)
(13724)
(13319)
(13266)
(13100)
(11734)
(11097)
(10986)
(10441)
(10405)
(10208)
(10049)
(10026)
(9264)
(9038)
学科
(96385)
经济(96278)
管理(60476)
(52743)
(43342)
企业(43342)
方法(32643)
数学(28632)
数学方法(28273)
中国(22787)
(22748)
(22549)
地方(21568)
(20849)
业经(19266)
(16855)
(15580)
(15057)
贸易(15047)
农业(14568)
(14552)
(14329)
银行(14300)
(14084)
金融(14082)
环境(14078)
地方经济(14038)
(13767)
(13637)
(12513)
机构
学院(278455)
大学(277795)
(128565)
经济(125992)
管理(104241)
研究(98071)
理学(88664)
理学院(87701)
管理学(86329)
管理学院(85788)
中国(74946)
(61290)
(57029)
科学(55107)
(49037)
财经(47134)
(44317)
中心(44300)
研究所(43651)
(43638)
(42561)
经济学(40897)
业大(37197)
经济学院(36432)
北京(35941)
(35297)
师范(34994)
(34779)
财经大学(34494)
(33852)
基金
项目(174698)
科学(139280)
研究(130607)
基金(128334)
(110406)
国家(109465)
科学基金(94472)
社会(86776)
社会科(82430)
社会科学(82410)
(67467)
基金项目(66391)
教育(60181)
自然(57979)
自然科(56666)
自然科学(56652)
(56091)
自然科学基金(55688)
资助(52961)
编号(51819)
成果(43940)
(40014)
重点(39346)
(38360)
(37449)
课题(36839)
国家社会(36586)
(36003)
教育部(35047)
人文(33973)
期刊
(154740)
经济(154740)
研究(91229)
中国(58872)
(47642)
管理(41775)
(41018)
学报(39099)
科学(37242)
大学(31123)
(30398)
金融(30398)
学学(29440)
教育(29351)
农业(27129)
经济研究(25388)
财经(25009)
技术(24769)
业经(22548)
(21735)
问题(19507)
(16579)
技术经济(15369)
国际(14984)
世界(14221)
统计(13806)
(13200)
现代(12821)
(12690)
理论(12517)
共检索到440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满四,和丕禅,朱琪,丁轩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是生产领域里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和重新配置、优化组合 ,这可以取得多种经济效应,既有利于东部地区也有利于西部地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生 产要素的趋利本性导致要素的大规模东流,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目的就要是要通过对西部采取支持政策,促进东部较为丰裕的生产要素向西部流动,使西 部地区在东西部经济合作中分享到更多的利益,以大大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秀珍  林基  
文章在梳理环境规制与贸易相关文献基础上,构建两部门模型,从部门内和部门间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环境规制与产出和污染的关系,论述环境规制影响出口贸易的路径以及要素可流动下环境规制贸易效应的多面性;然后分解投入产出模型并重估能源排放系数,计算中国29个行业部门出口贸易的国内碳排放,提出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行业碳排放规制策略;最后结合TPP贸易新标准趋势和我国投入要素变动情况,提出我国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转变高消耗经济发展方式的未来方向。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可云   冯晟   席强敏  
东西部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政策。本文将东西部协作的主要政策工具纳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以2008年东西部协作实施考核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0—2016年县级层面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东西部协作政策对362个受援县产生的地区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东西部协作政策显著提升受援县的实际GDP和人均GDP,明显缩小受援县与其省会城市的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东西部协作政策促进结对县间要素流动,呈现劳动力要素“逆梯度流动”、人力资本和资本要素“顺梯度流动”的特征;政策冲击显著促进受援县地方化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结对县间产业结构互补性。考虑政策冲击的外溢影响发现,东西部协作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更多来自创造效应而非转移效应,且并非以牺牲施援县经济增长为代价。政策冲击对于结对县间发展差距更大、产业互补性更强、地理距离较近、使用“县县结对”模式、施援县经济实力更强、受援县政府生产性公共品支出比例更高的样本具有更好的政策效果。本文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常亮  
基于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数字经济指数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赋能效应,并从要素错配角度探究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且这主要体现在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上。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改善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赋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通过缓解劳动力错配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尚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率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更为突出。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赋能效果具有显著且正向的空间外溢性,并且这种溢出更易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之间。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创练  王浩楠  单敬群  
美国货币政策是全球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扰动因素之一,这种扰动同时具有隐蔽性和异质性特征,由此使得各经济体货币政策制定面临复杂的协调难题。鉴于此,本文在测算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29个经济体溢出效应基础上,构建国际政策协调或非协调模型,同时通过逆推的方式识别在协调或非协调情形下的各经济体货币政策规则,并以此为基础测算各经济体货币政策规则协调与否的福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美国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降低全球通货膨胀,但却导致部分经济体产出缺口下降和宏观杠杆周期上升;第二,美国货币政策向受其货币政策牵引更大的经济体输出金融风险;第三,当受美国货币政策牵引更大的经济体采取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时,美国货币政策对该经济体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福利损失都得到较大改善。结合各经济体特征可以发现,加强政府对经济体内部的干预能力,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可以降低美国货币政策对各经济体的负面效应,并以较低政策成本维护内部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这也为各经济体应对外部货币政策冲击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鸿  王崇光  
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差距呈扩大的态势。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不期望全方位研究和揭示这些原因,仅从要素禀赋和政策视角对东西部差距作一分析研究。从结果看,东西部要素禀赋各有自己的优势,应该说东西部差距的根源不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从政策因素看,由于对东西部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东西部制度性差异、观念差异、资本及人力等要素丰裕度差异等,并进而导致了东西部的差距和变化。对于东西部差距,显然我们不能听之任之。由于马太效应和不可逆效应,必须给予西部更加特殊的政策,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缩小东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靖学青  汤静波  杨宇立  沈开艳  
目前东西部经济合作面临的经济体制环境是 :第一 ,在全国宏观体制框架上 ,中国是一个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 ,在区域层次上 ,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平衡 ;第三 ,在政府职能上 ,地方政府是事实上的具有独立权益的区域经济主体 ,主导着地区经济发展。这种体制环境对东西部经济合作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 ,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适应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东西部经济合作基本运作机制应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同时政府部门予以积极推动和支持”。为促进东西部经济合作 ,应构建以联络协调处、业务磋商谈判会议和负责人决策会议为核心内容的具体操作机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小卫  
西部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探索出来的经营理念与制度规则来实现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在东西部经济合作过程中 ,应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 ,把西部大开发纳入法治轨道 ,为东西部经济合作提供有效的制度平台 ,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从政策向规则的转变 ;实行依法行政 ,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利益 ,增加规则的透明度 ,减少合作中的不确定性 ,最终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平衡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发   陆学峰  
文章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城市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效应随空间距离加长而逐渐衰减;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间协同集聚、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提升碳排放效率的主要机制,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强度对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发   陆学峰  
文章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城市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效应随空间距离加长而逐渐衰减;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间协同集聚、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提升碳排放效率的主要机制,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强度对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祝树金  申志轩  文茜  段凡  
在不确定性常态化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理论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兼具“降本增效”的功能,能够有效应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本文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是否会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每提高1个标准差,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平均提高16.32%。机制检验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进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倒逼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化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所导致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的负向冲击,且效果优于金融化和现金持有等财务策略。此外,对于成本、风险转嫁能力较低的企业,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意愿更强。相较于行业间,数字化转型在行业内的溢出效应加强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向作用。本文揭示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为企业以降成本和去风险为目的采取数字化战略的理论推断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祝树金  申志轩  文茜  段凡  
在不确定性常态化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理论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兼具“降本增效”的功能,能够有效应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本文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是否会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每提高1个标准差,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平均提高16.32%。机制检验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进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倒逼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化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所导致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的负向冲击,且效果优于金融化和现金持有等财务策略。此外,对于成本、风险转嫁能力较低的企业,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意愿更强。最后,相较于行业间,数字化转型在行业内的溢出效应加强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向作用。本文揭示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为企业以降成本和去风险为目的采取数字化战略的理论推断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捍东  
财政政策构成要素、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李捍东本文关于财政政策构成要素、传导机制与效应的分析,主要侧重于政策的基本原理性分析,这种分析的目的旨在说明财政政策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它是由哪些基本单元组成,它的作用如何传导出去,以及如何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应。...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罗双成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成为驱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基于产业结构变迁理论,从要素配置视角剖析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运用2011-2019年中国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且在西部地区和2013年“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后所产生的影响更大;数字经济通过区域内和跨区域要素配置的中介渠道,促进研发人员和研发资本的投入增加,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从而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应用的导向性,畅通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升级的作用渠道;缩小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促进数字经济实现更平衡更充分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郝大江  张荣  
传统集聚理论以外生化方式处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而对现实经济的结构调整及其动力转换无法做出有力解释。基于要素的空间流动性分析,通过理论和模型推演,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间优化配置所实现的效率提升是聚集的内生动力。要素禀赋、要素配置决定着集聚的内容和性质,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同时也决定了经济结构的演进;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作用是长期的,而且也是可转变的。这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随着我国要素禀赋赋存形式和状态改变,客观上需要我国必须要依据新的要素禀赋条件,重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