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00)
2023(12938)
2022(11029)
2021(9998)
2020(8809)
2019(20197)
2018(19962)
2017(38820)
2016(20793)
2015(23573)
2014(23713)
2013(23472)
2012(21841)
2011(19848)
2010(19824)
2009(18441)
2008(17885)
2007(15991)
2006(13753)
2005(12070)
作者
(60607)
(51184)
(51028)
(48472)
(32286)
(24344)
(23235)
(20092)
(19212)
(18096)
(17219)
(17092)
(16120)
(15988)
(15923)
(15641)
(15253)
(15181)
(14571)
(14517)
(12655)
(12487)
(12471)
(11709)
(11573)
(11446)
(11096)
(10961)
(10419)
(10095)
学科
(112689)
经济(112603)
管理(59623)
(57814)
方法(48659)
(47021)
企业(47021)
数学(43649)
数学方法(43051)
(24553)
地方(24349)
中国(22920)
(22143)
业经(21356)
(19705)
农业(16756)
(15820)
贸易(15814)
(15746)
地方经济(15590)
(15250)
(14336)
产业(14120)
环境(14052)
理论(13946)
技术(13795)
(13570)
财务(13517)
财务管理(13483)
(12965)
机构
学院(308304)
大学(306753)
(139259)
经济(136749)
管理(121752)
理学(106098)
理学院(104967)
管理学(102937)
管理学院(102360)
研究(102177)
中国(75064)
(62686)
科学(61521)
(58638)
(51186)
(48588)
财经(47800)
中心(47153)
研究所(46660)
业大(45058)
(44683)
经济学(43981)
(43259)
经济学院(39527)
北京(38835)
农业(38169)
(37663)
师范(37278)
(36242)
财经大学(35382)
基金
项目(207991)
科学(165125)
基金(152754)
研究(149326)
(132526)
国家(131490)
科学基金(114138)
社会(97095)
社会科(92346)
社会科学(92321)
(81993)
基金项目(80697)
自然(74075)
自然科(72429)
自然科学(72411)
自然科学基金(71108)
教育(68747)
(68079)
资助(63603)
编号(59278)
重点(46774)
成果(46625)
(46171)
(45944)
(43458)
创新(40653)
国家社会(40571)
课题(40346)
科研(40003)
教育部(39976)
期刊
(151519)
经济(151519)
研究(86450)
中国(51955)
(45944)
学报(45054)
管理(44836)
(43214)
科学(42910)
大学(34639)
学学(33182)
技术(29783)
农业(29301)
经济研究(25556)
财经(24260)
教育(23903)
(23863)
金融(23863)
业经(23334)
(21027)
问题(19974)
统计(19320)
技术经济(18302)
(17245)
决策(15825)
(15483)
(15049)
商业(14695)
理论(13866)
(13564)
共检索到442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娟  郑平  
历经近30年发展,东莞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其多个制造业部门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07年以来,东莞产业开始呈现扩散现象。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东莞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均衡的结果。同时,依据新经济地理所带来的政策启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干预,以减少转型成本。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邓新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区域转移。制造业先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21世纪以来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产业集聚不同阶段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解释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原因、方向和行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洁  陈彦煌  
本文整合Harris-Todaro(1970)的城市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探讨外资对于就业、城市失业量(率)与产业结构的影响;焦点置于要素替代差异、Todaro矛盾以及引进外资国家的福利分析。在两国架构中,当引进外资时,若要素替代弹性较低,资本引进国随着制造业扩张,其劳动雇佣量固然上升,但城市失业量亦随之上扬,出现Todaro矛盾现象。反之,在高要素替代情况下,引进外资的国家可能出现制造业就业和城市失业量同时下降的现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永兴  徐鹏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费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空间正溢出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踪家峰  朱佳佳  
本文在Pasquale,Ingrid和Petraglia(2007)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家庭和地方政府三主体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了生产性公共支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发现生产性公共支出对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分为"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和"挤出"效应;当满足突破条件时,外围地区的生产性公共支出的增加能打破长期均衡条件下的"中心-外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以1997-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上分析了生产性公共支出对中国产业集聚的影响,发现其对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仍处在扩大的阶段,中西部地区生产性公共支出的增长力度还不足以打破现有的产业分布结构。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代明  张杭  罗婉婷  
研发产业的空间集散与一般产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对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选择及定位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和深圳案例的分析表明,规模报酬、要素成本及交易费用是研发产业集散的内在动因,中心与外围的联系互动是其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关系的空间形态,其产业扩散具备特殊的内部、外部路径。据此,研发业者、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可分别采取相应的产业攻略并加强发展互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天骄  薛领  
新经济地理发展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生产率差异为基石,认为高生产率企业具有低边际生产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垂直异质性。本文试图讨论地区生产效率和质量投入双重异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非对称情况下,单独提高质量投入比单独提高生产率更有优势,单独提高质量投入会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而增加市场份额,单独提高生产率则会在运输成本降到一定阈值后导致地区市场份额的削弱;此外,生产率和质量投入“两头兼顾”的方式虽然会增加地区市场份额,但是其所带来的集聚力会弱于单独提高质量投入的方式。总的来看,未来把握好地区的质量投入才是扩大地区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NEG)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产业转移也能出现,并且对产业转移的相关原理给予了独特的解释。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本文从产业转移机制、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四个方面总结了产业转移的NEG相关解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了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由于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所构成的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互作用,产业转移也会发生,并且表现出突发性、自我强化、预期自我实现和价值链环节分离的特性及关联度弱的产业先转移等规律。此外,新经济地理学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包括瓦尔拉斯效应、生产租金和规模区位效应、累积效应以及转移效应,并对影响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竞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补贴等政策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剖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力  
本文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系统分析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对城市产出及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机理,得出在不同城市化阶段,基于不同的技术倾向、规模报酬条件与运输成本高低,要素流动对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然后根据结论解释了劳动力"东南流"对产业转移的替代,东部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倾向以及中西部的重化工业化均不利于城市产出增长与城市化持续发展。最后分区域提出中西部应维系与增强人力资本优势、防止重化工业化倾向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应对城市化后期的"拥挤效应"挑战。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颖  杨慧敏  刘乃全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转移理论,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为企业集聚力和分散力合力的替代变量,比较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的空间配置速度,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的动力和空间区位选择决策的依据。利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统计数据,采用半参数估计方法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纺织业与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发现:从2001年开始纺织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内在动力逐年加强,但2001~2007年却出现了从中西部向东部的增量调整为主的逆向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2001~2007年生产要素空间配置效率的决策损失是导致2007~2009年纺织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空间配置效率...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孙博文  谢贤君  
为了探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角度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及经济增长地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前为正外部性,金融危机之后具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毗邻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提升。长期来看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溢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也有正的外部性;短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前间接效应损失大于直接效应损失,而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崔永涛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利用1998年~2013年空间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市场规模相对大小以及交通的相对便捷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地区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对进程等制度因素也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效应,而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对区域产业集聚无显著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凡莉  朱英明  刘梦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构建了税收竞争决策模型,分析了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税负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税收水平不受相邻地区税收政策影响;低税负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税收水平容易受到相邻地区税收政策影响。其它变量,地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集聚经济在税负高地区和低地区都正向作用于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高税负和低税负地区,并没有显著促进产业集聚,反而阻碍了产业集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