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
- 2023(25)
- 2022(14)
- 2021(17)
- 2020(16)
- 2019(21)
- 2018(47)
- 2017(34)
- 2016(33)
- 2015(72)
- 2014(46)
- 2013(43)
- 2012(42)
- 2011(29)
- 2010(43)
- 2009(25)
- 2008(32)
- 2007(21)
- 2006(14)
- 2005(19)
- 学科
- 济(72)
- 经济(72)
- 学(64)
- 业(50)
- 教学(46)
- 管理(45)
- 理论(40)
- 学法(33)
- 教学法(33)
- 企(32)
- 企业(32)
- 农(31)
- 学理(31)
- 学理论(31)
- 方法(30)
- 动物(28)
- 数学(28)
- 水产(26)
- 数学方法(25)
- 物(24)
- 关系(20)
- 决算(18)
- 动物学(18)
- 地方(18)
- 预算(18)
- 中国(17)
- 和(17)
- 植(17)
- 植物(17)
- 贸(17)
- 机构
- 学院(474)
- 大学(445)
- 农(215)
- 研究(210)
- 科学(206)
- 农业(175)
- 所(140)
- 中国(139)
- 研究所(136)
- 业大(133)
- 室(118)
- 中心(117)
- 京(116)
- 实验(116)
- 技术(114)
- 实验室(112)
- 农业大学(106)
- 重点(105)
- 业(102)
- 省(92)
- 部(89)
- 济(88)
- 工程(85)
- 管理(85)
- 经济(84)
- 院(83)
- 科学院(79)
- 理学(75)
- 科技(75)
- 理学院(74)
共检索到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邱昌情
东盟环境合作是伴随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一种地区治理形式。当前东盟治理进程中的环境区域合作展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环境合作议题向多领域拓展,并逐步向机制化方向迈进,但未来东盟环境区域合作的道路仍然漫长艰辛。本文通过比较分析APEC和"东盟10+3"合作模式在东盟环境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与进展,探讨环境区域合作模式在东盟治理进程中的发展及未来前景。
关键词:
东盟 治理 环境区域合作 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萌
在改进的区域经济收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汇率波动的面板数据收敛模型,实证检验东盟"10+3"(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是否适合建立最优货币区。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东盟"10+3"区域内各国汇率波动具有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特征,在控制了利率、人均GDP、贸易开放度、金融开放度、汇率政策与区域货币合作等因素以后,汇率波动仍然具有条件β收敛特征,由此说明东盟"10+3"适合建立最优货币区。第二,在东盟"10+3"区域内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老挝、中国、泰国与文莱7国具有俱乐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强 田晓宇
本文利用三维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成员国1998至2007年间的贸易活动。基于对国家异质性的考虑,面板计量方法上的引力模型应该包括出口国效应、进口国效应和商业周期效应三个维度。本文在中日韩-东盟的区域贸易框架下,采用三维引力模型的不同形式,对各成员国的出口效应与进口效应进行估计,从而解释国家特征在该区域贸易中的影响。本文最后测算了中国、日本、韩国对区域内各国的出口潜力,以便为该区域国家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指导。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纯华 王红梅
中日韩与东盟经济合作的现状决定了(10+3)国家间区域性税收协调的深度和广度。本文通过分析中日韩与东盟(10+3)区域税收国际协调现状、困难,提出了(10+3)税收国际协调应该遵循的原则,建议应建立中日韩与东盟(10+3)区域税收协调机制,以及消除货物、服务贸易中阻碍商品、人员自由流动、涉及投资所得等税收因素,以促进(10+3)国家间商品、资本、劳务、知识产权等的自由流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为付 谢科进 吴进红
以“10 +1”模式为具体内容的“10 +3”机制虽然不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 ,但其运行方式对东亚的未来合作将产生重要影响。而“10 +3”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于中国、日本及东盟间和谐的关系 ,特别是中国与日本的关系。“10 +3”框架为中国与日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适应的环境 ,为中日间的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条件 ,东盟在区域合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将使以东盟为核心的“10 +3”机制在中日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向前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琦
东盟与中日韩(10+3)粮食安全合作战略圆桌会议是为落实《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东盟与中日韩(10+3)农林部长会议》精神,旨在探讨区域内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效合作途径的一种常设机制。本文围绕第七届圆桌会议的主题"推动农业项目投资,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对区域内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业投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农业投资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作用和影响,提出各国政府、企业和政企之间要加强交流对话,充分认识资本的正负面效应。政府要主动作为,积极实践,加强对引进外资和资本输出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为农业双向投资营造良好的政治和商业环境。
关键词:
东盟 中日韩 粮食安全 农业投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许统生 缪晗
笔者利用结构型引力模型,基于ISIC rev3四位数1511-3720的制造业分类,对东盟10+3的制造业国家双边边界效应水平进行测度,将关税和非关税等政策性壁垒与信息成本、消费者偏向本地偏好、文化相似性等非政策性壁垒在边界效应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已经建立自贸区的东盟内部边界效应水平并非最低,政策性壁垒在边界效应中的作用大于非政策性壁垒,非政策壁垒中的书籍贸易作用最大、本地偏好作用最小。因此,进一步促进该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首要措施是减少非关税壁垒及加强人文交流。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龚辉文 刘馨颖 刘燕明 陈琍
近年来东盟与中日韩(以下简称“10+3”)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对本地区的税收政策协调提出了现实的要求。本文主要考察了“10+3”税收协调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认为目前“10+3”税收协调主要还停留在关税协调层面,国内税制的协调,除签署双边税收协定以外,基本没有涉及;而税收协定网络并不健全,有些国家签署的税收协定很少;国际税收管理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尚未形成有效机制。针对“10+3”各成员国发展水平差异大,经济互补性与竞争性并存,区域一体化程度低但合作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等现实特点,提出“10+3”税收协调的战略框架,即分两个层次:近期的预防性税收协调措施和长期的税收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此基础上...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袁波 金波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雨
雁行模式作为影响亚洲经济的重要构想 ,对东亚经济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 ,传统的雁行模式已日渐衰落 ,正逐渐向新的亚洲发展模式———“10 + 3”模式过渡。“10 + 1”模式则是从雁行模式到“10 + 3”的过渡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萌
在回顾最优货币区"内生性"与"专业化"假说基础上,通过构建包括产业内与产业间国际分工的分析框架,演绎两种分工模式通过经济一体化与最优货币区内生性的联系及其作用机制,并建立东盟"10+3"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予以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国别间稳定的国际分工参与程度能够促进经济一体化;产业内分工与经济一体化之间存在内生性的交互促进效应,经济一体化能够促进产业间分工,而后者却产生负反馈效应;地理邻接因素对于两种分工模式以及经济一体化都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现阶段东盟"10+3"货币合作具有最优货币内生性特征。上述结论对于优化东盟"10+3"国际分工体系,促进统一市场形成,构建区域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楠
APEC和"10+3"具有开放式地区主义、南北型自由贸易区等特点。中国一方面积极参与APEC活动,一方面积极推动"10+3"组织模式的建立,把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中国参加世界经济活动的侧重点。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陆建人
10+3框架的产生,使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合作成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日、韩合作的最大障碍是中日之间缺乏互信,双方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推动东北亚合作。东北亚合作应当坚持开放性,以 10+3为主,多渠道并进。
关键词:
10+3 东北亚 区域合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恒
东亚区域合作面临许多难题,贯穿“东盟方式”的“10+3”合作是东亚目前的主导形式,但这一合作的诸多缺憾使东亚区域合作很难沿这一方向深入下去。2002年初,小泉纯一郎在新加坡描述了一个称为“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实际是鼓吹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而非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式来实现东亚的区域合作。的确,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的方式不但符合东盟强调自立的合作原则,也迎合了外部特别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易为各方接受,却从根本上堵住了东亚通往更具机制化合作的道路。笔者认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必然选择是大国协调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虽然需要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但却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保障东亚各国利益的惟一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范爱军 方学芹
20世纪末,以“地缘优势”为载体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对落后的东亚地区为了寻求自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适应世界经济竞争的需要,“10+3”区域经济合作应运而生。本文具体分析了“10+3”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中国应如何利用开放的国际环境,参与新的区域经济分工格局,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适应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
关键词:
区域合作 10+3 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