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93)
- 2023(13803)
- 2022(11860)
- 2021(10980)
- 2020(9582)
- 2019(22036)
- 2018(21707)
- 2017(41924)
- 2016(22378)
- 2015(25827)
- 2014(25577)
- 2013(25110)
- 2012(23088)
- 2011(20640)
- 2010(20570)
- 2009(19372)
- 2008(19246)
- 2007(17206)
- 2006(14458)
- 2005(12745)
- 学科
- 济(97605)
- 经济(97492)
- 管理(69325)
- 业(68445)
- 企(57577)
- 企业(57577)
- 方法(51498)
- 数学(45736)
- 数学方法(45143)
- 财(25528)
- 农(24549)
- 中国(22538)
- 业经(20350)
- 贸(19046)
- 贸易(19041)
- 学(18766)
- 易(18557)
- 务(17142)
- 财务(17086)
- 财务管理(17041)
- 企业财务(16175)
- 制(15975)
- 农业(15871)
- 地方(15564)
- 理论(15059)
- 和(14515)
- 技术(14174)
- 融(14063)
- 金融(14060)
- 银(13649)
- 机构
- 大学(328231)
- 学院(325335)
- 济(134348)
- 经济(131771)
- 管理(131233)
- 理学(114402)
- 理学院(113244)
- 管理学(111165)
- 管理学院(110562)
- 研究(102164)
- 中国(77101)
- 京(67607)
- 科学(62222)
- 财(60749)
- 农(51293)
- 所(50130)
- 财经(49819)
- 中心(49496)
- 业大(47735)
- 江(47123)
- 研究所(45694)
- 经(45313)
- 北京(41773)
- 范(41516)
- 经济学(41513)
- 师范(41086)
- 农业(40623)
- 经济学院(37702)
- 州(37576)
- 财经大学(37244)
- 基金
- 项目(221838)
- 科学(175959)
- 基金(164133)
- 研究(159639)
- 家(143259)
- 国家(141864)
- 科学基金(122976)
- 社会(103024)
- 社会科(97753)
- 社会科学(97723)
- 基金项目(86013)
- 省(85296)
- 自然(80655)
- 自然科(78873)
- 自然科学(78853)
- 自然科学基金(77476)
- 教育(74849)
- 划(72185)
- 资助(68549)
- 编号(64410)
- 成果(51726)
- 部(49863)
- 重点(49376)
- 创(45980)
- 发(45758)
- 教育部(43465)
- 科研(43292)
- 国家社会(43238)
- 创新(42957)
- 课题(42823)
共检索到463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琦
本文研究表明,东盟已较大程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但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环节,主要表现为间接出口品的国内附加值比重不断减少、国外附加值比重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所处地位较高,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提高,但呈下游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生产网络 东盟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蒋昭乙
按照Koopman et al.(2010)的全球价值链分解原理,将金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依赖关系划分为"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同时借鉴"后向关联度"和"最终需求贡献度"两个指标加以计算和测量。利用WTO-OECD发布的附加值贸易数据分析后发现,在"上游依赖"方面,金砖五国对外部的依赖度大于对内部的依赖度,金砖五国内部在生产协作中的经济往来逐渐密切;在"最终需求依赖"方面,金砖五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东亚地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外部依赖",对美国较为稳定,而对欧洲呈现稳中有降,对东亚地区是缓慢
关键词:
金砖国家 上游依赖 最终需求依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段小梅
附加值贸易核算比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获利。基于此,文章通过对附加值的原理进行理论解析,利用WTO-OECD的Ti VA数据,测算了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岸以附加值角度统计的出口额均大大缩水,台湾地区更甚;两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指数均很高,但地位指数均较低;从上游依赖度和最终需求贡献率来看,两岸目前虽均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依赖度较高,但正在逐步减弱,而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度呈上升趋势。全球经济版图正在重构,大陆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小觑;两岸应大力加强产业合作,继续推进ECFA后续协商,共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附加值贸易 两岸贸易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岑丽君
本文基于附加值贸易(TiVA)数据,借鉴全球价值链(GVC)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比较并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贸易地位及真实贸易利益。结论表明:中国已较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但在全球价值链所处地位较低,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呈"V"型趋势发展,这与出口中的国内间接附加值比重下降而外国附加值比重上升有关;制造业各行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地位明显,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处地位较高,逐渐向上游化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能力下降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提高,但呈下游化发展,且对国内价值增值贡献较小,所获贸易利益也较少。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重力 赵颖
本文依据Koopman(2010)的全球价值链分解原理,将东亚区域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依赖关系分为"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两个层面,并相应构建了"后向关联度"和"最终需求贡献率"两个指标体系加以衡量。利用WTO-OECD发布的附加值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在"上游依赖"层面,东亚区域的内部依赖大于外部依赖,区域内部在生产分工中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的上游供给者地位正在上升,日本在下降。在"最终需求依赖"层面,东亚区域对欧美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外部依赖",但是外部依赖和内部依赖都呈现出"倒V型"发展趋势,东亚区域的内部经济发展动力有待增强。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何敏 冯兴艳
冷战结束后,亚洲地区发生了巨大的战略和经济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地区制度或组织。本文从区域生产网络角度出发,通过中间产品贸易指标的测度,对亚太地区贸易格局的深化发展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东盟国家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据此对东盟国家在亚太区域一体化不同路径的选择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梳理中国参与亚太区域合作和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的思路。
关键词:
东盟 亚太区域生产网络 中间产品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何敏 冯兴艳
冷战结束后,亚洲地区发生了巨大的战略和经济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地区制度或组织。本文从区域生产网络角度出发,通过中间产品贸易指标的测度,对亚太地区贸易格局的深化发展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东盟国家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据此对东盟国家在亚太区域一体化不同路径的选择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梳理中国参与亚太区域合作和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的思路。
关键词:
东盟 亚太区域生产网络 中间产品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赵立斌
亚洲经济体在20世纪80年代步入全球化进程后开始快速扩张且仍然有着高增长潜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FDI的作用。对于已经成功实现快速工业化,并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东盟,FDI也尤为关键。文章在对东盟国家参与全球生产网络进程及FDI绩效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用1998~2012年东盟六国的面板数据分析东盟国家FDI流量、存量与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实证检验其在参与全球生产网络进程中FDI水平的决定因素,对于提高东盟国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FDI绩效,改善其分工地位与经济社会效应并不断推进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生产网络 产品内分工 区域一体化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娴
本文作者采用分析各主体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全球生产服务贸易网络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间的生产服务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且存在延续性;各国的贸易网络特征呈偏态分布。实证结果表明:社会网络的中心性、联系强度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指数具有正面作用;社会网络的异质性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为负面影响,对位置指数为正面影响。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娴
本文作者采用分析各主体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全球生产服务贸易网络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间的生产服务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且存在延续性;各国的贸易网络特征呈偏态分布。实证结果表明:社会网络的中心性、联系强度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指数具有正面作用;社会网络的异质性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为负面影响,对位置指数为正面影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冼海钧 陈文慧
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发展问题,实际上是强调各国通过识别产业链战略环节,根据自身已有条件来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突破价值链升级的瓶颈,在根据产业链的增值路径来安排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从产业链分工视角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问题,并指出应通过建立良好的协作分工体系,实现中国乃至整个东盟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
产业链分工 产业结构 中国 东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晓合 胡忠平
从上海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特点入手,使用贸易结合度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上海与东盟双边贸易正逐步从基于外生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分工以及扩大双边贸易与经济合作潜力巨大的结论。
关键词:
上海 东盟 贸易结合度 双边贸易结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敏 吴映梅 胡平平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促使服务贸易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本文应用OECD-WTO最新发布的TiVA数据,筛选构建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关联度和产业演进系数等量化方法,比较探讨2005-2016年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服务业在GVC中所处位置、嵌入方式及演进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GVC参与度较高并呈"V"字型增长态势,经历了发展受挫、快速回升两个发展阶段;其前向、后向两个发展方向截然相反,具有明显发散性;服务业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产业调试,突出表现为由低附加值的传统服务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演进,相较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同时,以中间产品为主的服务贸易不仅对服务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重大影响。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郝晓 王林彬 孙慧 赵景瑞
中间品进口可以通过利用他国优质资源和技术溢出效应强化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进而促进本国出口产品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一国在全球中间品进口网络中的网络特征(网络集约性和网络广延性)会影响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全球中间品进口网络非均质化使一国的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特征也会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产生显著影响。以2007—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为研究样本,构建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矩阵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整体上趋于上升,且各国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与此同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的联系和密度增强,各国的网络集约性和网络广延性总体上也趋于提高;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的提高均能显著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其中技术进步具有调节效应,进口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强化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特征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提高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促进效应具有时空异质性,该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更强,在“一路”沿线国家比“一带”沿线国家更显著。因此,应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吸引更多经济体积极参与,并通过整体网络的优化升级和个体网络特征的改善来促进沿线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中间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并加快整体技术进步,以强化和提升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有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聂聆 李三妹
如何突破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是目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制造业产品增加值的全球价值链分布,构建并计算了价值链高度指数,以此为依据剖析了我国在制造业产品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结论是:中国在资本、资源密集产品全球价值链的中端,分工地位显著提升;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分工地位有一定提升;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全球价值链中的中低端,分工地位没有提升或提升很小。国内需求、人力资本和服务业投入等对分工地位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为此中国需要促进传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向"内需带动型"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