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19)
- 2023(13879)
- 2022(12118)
- 2021(11324)
- 2020(9331)
- 2019(21541)
- 2018(21572)
- 2017(41260)
- 2016(22434)
- 2015(25311)
- 2014(25447)
- 2013(25137)
- 2012(23385)
- 2011(21233)
- 2010(21358)
- 2009(19438)
- 2008(18903)
- 2007(16570)
- 2006(14934)
- 2005(13250)
- 学科
- 济(95028)
- 经济(94934)
- 管理(63113)
- 业(59348)
- 企(47972)
- 企业(47972)
- 方法(38778)
- 数学(32393)
- 数学方法(32036)
- 中国(26976)
- 地方(26484)
- 农(25756)
- 学(21899)
- 业经(21735)
- 财(20152)
- 环境(19067)
- 农业(17719)
- 贸(16861)
- 贸易(16846)
- 易(16216)
- 和(15784)
- 理论(15704)
- 制(15408)
- 技术(14831)
- 银(14409)
- 银行(14362)
- 融(14272)
- 金融(14270)
- 地方经济(14191)
- 发(14045)
- 机构
- 学院(319987)
- 大学(319520)
- 管理(125349)
- 济(123182)
- 经济(120322)
- 研究(112861)
- 理学(107808)
- 理学院(106488)
- 管理学(104578)
- 管理学院(104012)
- 中国(83139)
- 科学(72511)
- 京(70152)
- 所(57887)
- 财(55347)
- 农(53942)
- 研究所(52899)
- 中心(50038)
- 业大(48547)
- 江(47618)
- 范(45760)
- 师范(45319)
- 北京(45163)
- 财经(44034)
- 农业(42023)
- 院(41487)
- 经(39881)
- 州(39558)
- 师范大学(36750)
- 经济学(35249)
- 基金
- 项目(218713)
- 科学(170925)
- 研究(159315)
- 基金(156200)
- 家(137000)
- 国家(135807)
- 科学基金(115594)
- 社会(98491)
- 社会科(93183)
- 社会科学(93160)
- 省(86366)
- 基金项目(83900)
- 自然(75974)
- 自然科(74073)
- 自然科学(74054)
- 划(72926)
- 自然科学基金(72680)
- 教育(72009)
- 编号(65273)
- 资助(64440)
- 成果(52597)
- 发(50653)
- 重点(49205)
- 部(46963)
- 课题(45599)
- 创(44847)
- 创新(41726)
- 科研(41655)
- 发展(39989)
- 大学(39609)
- 期刊
- 济(141834)
- 经济(141834)
- 研究(94837)
- 中国(64221)
- 学报(51791)
- 农(49176)
- 科学(48891)
- 管理(46090)
- 财(39382)
- 大学(38355)
- 教育(38216)
- 学学(35970)
- 农业(34577)
- 融(27383)
- 金融(27383)
- 技术(27219)
- 业经(24820)
- 经济研究(21806)
- 财经(20394)
- 图书(18712)
- 问题(18419)
- 业(17823)
- 经(17303)
- 资源(16486)
- 科技(16260)
- 理论(15400)
- 技术经济(15028)
- 商业(14714)
- 现代(14613)
- 版(14292)
共检索到478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蒋玫 陈亚瞿 赵文武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00′~123°30′E、29°00′~32°00′N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和赤潮生物的关系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共鉴定桡足类40种,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真刺水蚤幼体(Euchetalarvae)、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等,并以中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桡足类总丰度均值为154.97ind·m-3(5.00~649.85ind·m-3),最高丰度区(>500ind·m-3)主要分布于长江口30°30′~31°15′N、123°15′E以东水域。多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蒋玫 晁敏 王云龙 袁骐 陈亚瞿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生态特征,分数量、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三部分从不同侧面作了探讨,本文为该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55.5%,占饵料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4.8%;秋季丰度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平面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分布,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其中,大陆沿岸水和东海外海水交汇区丰度值较其它混合区高。本次调查东海北部(29°~32°N、125°E以西)水域桡足类丰度约为20年前同期的1/3;东海...
关键词:
东海 浮游桡足类 数量分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崔雪森 陈卫忠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作了探讨。东海浮游桡足类经鉴定共有226种,呈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趋势,夏季(163种)>秋季(152种)>春季(140种)>冬季(123种),4个季节皆出现的有78种。优势种(优势度Y≥0.02的17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 coni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等,季节更替明显,在秋、冬季优势种中还新出现了多种中、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兆礼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东海浮游十足类(Decapods)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浮游十足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为451 ind/(100 m3),秋季次之为71 ind/(100 m3),春季最低为24 ind/(100 m3)。北部近海(29°30′~33°N、123°30′~125°E)水域春季几乎没有分布,除冬季外,总丰度基本呈近海高于外海的分布趋势。中型莹虾(Luciferintermedius)是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夏季与秋季...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浮游十足类 数量分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十足类优势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这些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及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种有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刷状莹虾Lucifer penicillifer、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和汉森莹虾Lucifer hanseni。前2个优势种是近海暖水种,细螯虾是广温高盐种,汉森莹虾是外海暖水种。近海暖水种不但平均丰度高,而且优势度和占浮游十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均大于其它优势种。广温高盐优势种具有较高的出现率,细鳌虾丰度不高,但在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王荣 陈亚瞿
根据1981年2-11月在黄海南部及东海(28°~34°N、121°~127°E)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对该海域中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中小型浮游桡足类丰度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查区桡足类总丰度4季均值为376.40ind·m-3,夏季(846.34ind·m-3)>春季(338.91ind·m-3)>秋季(204.96ind·m-3)>冬季(115.41ind·m-3)。黄海南部(32°N以北)和东海(28°~32°N)调查海域4季均值分别为271.05ind·m-3和403.59ind·m-3,季节变化趋势与全调查区一致,但在夏季,黄海南部平均丰度(492.04ind·m-3)明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露姣 杨元利 李丁成 陈亚瞿
根据1981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4个航次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28°-34°N,127°E以西)的中网标本,研究了中小型桡足类-拟哲水蚤属(ParacalanusGenus)优势种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本次调查中拟哲水蚤属由小拟哲水蚤(P.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crassirostris)、针刺拟哲水蚤(P.aculeatus)和瘦拟哲水蚤(P.gracilis)4个种组成,种群数量皆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小拟哲水蚤是其中最重要的优势种,其种群数量占拟哲水蚤属的73.92%~86.18%,对浮游动物的总数量变动起着关键作用。拟哲水蚤属总丰度的平面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亚瞿 徐兆礼 赵文武
运用优势度和聚集强度测度对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中小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季出现的主要优势种是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affinis)和尖额保猛水蚤(Aegisthusmucronatus)等。各优势种的优势度与平均丰度相关关系均大于0.90,相关关系十分显著。主要优势种的丛生指标从冬季,春季到夏季逐季上升。拟长腹剑水蚤聚块性指标和扩散指标冬春季相差不大,但夏季明显升高。小拟哲水蚤聚块性指标和扩散指标冬...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亚瞿 徐兆礼 杨元利
重点探讨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中小型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多样度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鉴定到种的中小型浮游桡足类有71种,4季皆出现的种类比例高达83.1%,种类季节变化不大明显。种数平面分布呈南部高、北部低、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特征,种数分布与该海域水团势力消长相关,在水系交汇处,种类较多的往往位于暖流的一侧。4季共出现优势种15种(优势度Y≥0.02),主要有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affinis)等,但在秋季,上述优势种类由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原 赖子尼 魏泰莉 庞世勋 杨婉玲 蒋万祥 王超
2007—2008年在珠江八个入海口进行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数据,探讨了珠江八个入海口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等指标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季节数量变动及对浮游桡足类总数量的影响,并将本研究水域与珠江口外海水控制区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周年共鉴定38种浮游桡足类,隶属3目10科23属。其中春季25种,夏季28种,秋季23种,冬季21种。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等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四季平均...
关键词:
珠江 入海口 浮游桡足类 种类组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顾新根 徐兆礼
浮游植物藉助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溶解于水中的营养盐类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体,故其在海洋的物质循环系统和生物生产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此外,由于浮游植物具有随波逐流的独特生态特点和对环境条件的特定要求,因此其在海洋学(包括污染海洋学)和水产资源学的研究中均有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兆礼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浮游异足类物种丰度和同步的温、盐度数据拟合曲线,构建数学模型,计算物种分布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值。同时根据以往对异足类生态特征分析的结论,划分东海浮游异足类各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塔明螺(Atlanta turriculata)和拟翼管螺(Firoloi-da desmaresti)分布在外海,具有高温、高盐的适应特征,是热带大洋种。其他为亚热带外海种,其中玫瑰明螺(Atlantarosea)具广温种特征,明螺(Atlanta peroni)适温偏低,有广盐种的特征,大口明螺...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异足类 生态类型 指示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冯书营 黄倢 张士璀
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桡足类组织细胞膜,依照本实验室确立的细胞膜与WSSV特异性的结合关系,进行了桡足类细胞膜与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的结合,二者的结合说明了桡足类细胞膜上存在有WSSV的受体蛋白,其为确定桡足类属于WSSV感染宿主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比较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鳃细胞膜对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结合的影响作用,证实了凡纳滨对虾鳃细胞膜对二者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封闭作用,侧面说明了WSSV在二者细胞膜上存在有相同的受体蛋白或结合位点。桡足类细胞膜经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处理后,与WSSV...
关键词:
桡足类 细胞膜 WSSV 结合研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慕建东 郑向荣 赵振良 付仲 吴新民 郗艳娟 赵春龙
2010年5月下旬,秦皇岛海域暴发了多次赤潮,其影响一直持续至当年的8月份。通过2010年5–9月对秦皇岛近岸海域进行的5个月份调查,对赤潮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特征及浮游植物与夜光藻的依存关系、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46属96种,主要隶属硅藻门(Bacillario phyta)和甲藻门(Pyrroptata),生态类型多数为广温广盐的广布种或近岸性种类,少数为暖海性物种或远洋性种类。主要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斯托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角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唐娅菲 王金辉 程宏 黄冰来 陈拥
根据2016年3月30日—4月3日在三沙湾采集的浮游植物水样,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22属38种,其中硅藻门19属34种,占总种数的89.47%,是调查海域的主要类群;甲藻门2属3种;金藻门1属1种。春季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1.63×105cells/L,数量高值区出现在三沙湾西北方向的交溪、白马港区和卢门港区及附近海域。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出现频度达100%,主要分布在河口区附近。运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探讨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三沙湾春季浮游植物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溶解氧、盐度、水温和活性磷酸盐。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三沙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