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56)
- 2023(5660)
- 2022(4966)
- 2021(4863)
- 2020(4172)
- 2019(9722)
- 2018(9840)
- 2017(18062)
- 2016(10588)
- 2015(12108)
- 2014(12524)
- 2013(11879)
- 2012(11216)
- 2011(10285)
- 2010(10824)
- 2009(9454)
- 2008(9459)
- 2007(8615)
- 2006(7561)
- 2005(6831)
- 学科
- 济(40624)
- 经济(40582)
- 管理(27011)
- 业(24188)
- 方法(21154)
- 企(19951)
- 企业(19951)
- 数学(18757)
- 数学方法(18317)
- 学(11890)
- 中国(10487)
- 农(10085)
- 财(9797)
- 理论(8596)
- 业经(7535)
- 制(7407)
- 地方(7339)
- 农业(6746)
- 贸(6706)
- 贸易(6700)
- 银(6469)
- 易(6456)
- 银行(6429)
- 和(6209)
- 环境(6084)
- 行(6077)
- 融(6027)
- 金融(6024)
- 务(5858)
- 教育(5838)
- 机构
- 大学(149786)
- 学院(149730)
- 研究(53592)
- 济(52630)
- 经济(51327)
- 管理(51168)
- 理学(43602)
- 理学院(42933)
- 管理学(41498)
- 管理学院(41222)
- 中国(40538)
- 科学(37580)
- 京(33173)
- 所(29895)
- 农(29606)
- 研究所(27357)
- 财(25472)
- 江(25049)
- 业大(24666)
- 中心(23898)
- 农业(23503)
- 范(21868)
- 师范(21553)
- 北京(20881)
- 州(19768)
- 财经(19756)
- 院(19574)
- 技术(18620)
- 省(18522)
- 经(17860)
- 基金
- 项目(98884)
- 科学(75823)
- 基金(69640)
- 研究(68212)
- 家(63120)
- 国家(62639)
- 科学基金(51590)
- 省(39622)
- 社会(39435)
- 社会科(37161)
- 社会科学(37149)
- 自然(36084)
- 基金项目(36052)
- 自然科(35259)
- 自然科学(35249)
- 自然科学基金(34566)
- 划(34477)
- 教育(33343)
- 资助(30425)
- 编号(28091)
- 成果(23648)
- 重点(23591)
- 部(21138)
- 发(20970)
- 课题(20696)
- 计划(20189)
- 创(20032)
- 科研(19703)
- 创新(18738)
- 大学(18380)
共检索到230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京 石晓勇 张传松 宋国栋 朱德弟
根据2005年春、夏季东海赤潮高发区两个航次的综合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域大规模甲藻赤潮过程中典型断面的营养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了营养盐补充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营养盐持续补充在该海区甲藻赤潮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海区表层主要受长江冲淡水等陆源淡水补给作用的影响,而底层主要受台湾暖流补给作用的影响,且陆源补给作用对调查海区北部的影响强于南部,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南部的影响强于北部;长江冲淡水等陆源影响对硅酸盐、氮盐补给程度较高,其次是磷酸盐;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底层磷酸盐补给程度最高,对氮盐和硅酸盐的补给作用不明显;此外,底层沉积物释放作用可能也是硅酸盐补给的重要来源之一。
关键词:
东海 甲藻赤潮 营养盐 典型断面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春雷 石晓勇 韩秀荣 陆茸 王修林
2003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长江口外花鸟山海域(122°40.77′E,29°21.16′N)利用现场赤潮海水进行了一次添加营养盐的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氮、磷比值越接近Redfield值越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氮、磷比值在10~16且不存在氮、磷限制时,浮游植物生长状态最好,此时体内氮、磷比和水体中的氮、磷比基本一致。实验期间最大细胞密度可达107cells/L,东海原甲藻是优势藻种,占生物量的80%以上,本次实验浮游植物以硝酸盐为主要的氮源,由于浮游植物对磷的“储存”功能使得其生长要滞后于对磷酸盐的吸收。
关键词:
围隔 营养盐 东海 浮游植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全震 何德华
1998年 5月 17日~ 1998年 6月 6日在福建省连江县苔录镇后湾海域发生一起由裸甲藻等引起的赤潮 ,对鲍鱼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初步断定 :引起鲍鱼死亡的原因是由于裸甲藻等赤潮生物分泌了某种毒素。并对赤潮在陆上养鲍业上的治理方法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5~ 2 0mL/m3 甲醛溶液可杀伤甲藻等赤潮生物 ,但不能解体该赤潮生物 ;0 .1~ 0 .5g/m3 KMnO4 可完全治理该种赤潮生物所引起的鲍鱼死亡现象
关键词:
赤潮 裸甲藻 鲍养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沈盎绿 李道季
为了阐明营养盐水平下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生长特性,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总体浓度和磷限制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盐水平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影响显著,培养中期添加营养盐(二次添加)可以显著提高两种藻类的细胞浓度,同步测定氮磷营养盐水平发现,一次性添加营养盐培养时东海原甲藻对硝酸盐和磷酸盐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1.6%和76.9%,米氏凯伦藻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92.5%和99.9%,二次添加营养盐培养时则稍低,同时两种藻类在实验后期较低磷酸盐水平的情况下仍然能维持较高细胞...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米氏凯伦藻 营养盐 生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侯建军 黄辉 雷红灵 赖红艳 黄邦钦
对近年来发生在厦门海域的裸甲藻(Gymnodinuum)和原甲藻(Prorocentrum)赤潮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采用了采样、分离、单种培养、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r、DNA序列分析等系列监测、分离培养和赤潮生物鉴定技术,重点观察并确证了厦门海域存在的赤潮原因种为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赤潮发生海域存在着许多原甲藻和裸甲藻种类,但不能进一步确认到种。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根据微小原甲藻体表规则的花纹等特征,根据Takayama pulche...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继红 王巍 韩婷婷 刘顶海 方建光 蒋增杰 刘新杰 张新军 连岩
根据2006年4月和2011年4月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春季水温、盐度及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34-)、活性硅酸盐(Si23--Si)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目前大面积赤潮暴发的可能原因。结果显示,2011年的氮、磷、硅浓度都高于2006年同期调查结果,分别是2006年的5.6倍,1.3倍和3.2倍。氮磷比高达(66.33±47.16),硅磷比为(35.12±21.44),硅氮比为(0.82±0.77),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块状分布明显,氮、磷、硅的空间分布情况相似,都是在湾口的东南部(褚岛外海)有高值区,向湾内递减;在湾底的西北部赤潮的始发区,有...
关键词:
营养盐 赤潮 海水养殖 桑沟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兴跃 梁银铨 梁友光 陈景松 刘友亮
在一山谷型小水库施化肥(尿素和过磷酸钙)前1天及后第3、8、12天分别进行垂直方向0、0.5、1、2、3、5、7、10米八个层次PO3-4一P、NH+4(NH3)一N、NO-3一N、NO-2一N等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氮磷营养盐在施肥后前3天仅在5米以上的表温层内大幅升高;第8天在表温层基本维持第3天的较高水平,在7米以下深水层出现升高趋势;第12天在表温层明显下降,其中NH+4(NH3)一N接近施肥前水平,在深水层几种营养盐含量进一步升高。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黄辉 武模戈 雷红灵 赖红艳 侯建军
采用14种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细胞凝集素探针对23株典型的有害赤潮生物进行了检测,结合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探针标记区分和识别目标藻的特异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DBA可以把裸甲藻(Gymnodinium)GIXM01株与其他裸甲藻区分开;SBA、WGA和PNA探针能定性或定量地区分形态相似的裸甲藻GMDH01和TPXM01。PHA-E和SJA能分别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DH04、ATMJ02株系与同种其他的藻株区分开;PNA也能从同种其他株系中识别塔玛亚历山大藻ATDH01,ATDH02,ATDH03株...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超 康建成 王国栋 朱文武 孙闻政 李燕
东海黑潮区是渔业资源的潜在丰富区,对该海域营养盐的研究关系到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10年NOAA发布的全球海域营养盐数据,对东海黑潮区营养盐含量、比例、营养盐限制海域的月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营养盐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浓度变化以250m层为界,在上、下海域中体现出不同的特征,DIN和P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②N/P、Si/N、Si/P的分布在250m以浅海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N/P和Si/N的空间差异性分别以8月-9月和3月-4月最为明显,10月-12月的空间差异较小;Si/P的空间分布和N/P、Si/N不同,强烈的区域性差异出现在9月,相对均匀的空间分布则...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碧波 丰民义 刘剑彤
以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的浅水湖泊东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持续采样调查,分析并比较了3个典型采样点柱状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湖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最高值一般出现在-5cm以上,-5~-10cm之间有一个快速降低的过程,-10~-26cm之间趋于稳定,但也有小幅的波动;冬季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季节,夏秋两季略高。分析认为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受附近污染源直接影响较大,与上覆水水质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显著。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季节变化主要因为冬季污染排放减少加速了间隙水中营养盐向上覆水的扩散、减少了水中营养盐在沉积物表层的沉积,以及温度降低导致微生物活动减少进而降...
关键词:
东湖 沉积物 间隙水 营养盐 时空分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滕怀丽 黄旭雄 周洪琪 华雪铭 杨志刚 冷向军
研究摇瓶、连续充气、补充二氧化碳气体(CO2)3种充气方式对盐藻生长、氮,磷营养盐利用及藻细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5d后,连续充气组细胞密度为(1.62±0.40)×107ind/mL,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在培养前3天盐藻主要利用细胞贮存的氮进行生长繁殖,之后主要依靠吸收培养液中的N来维持生长。盐藻细胞能迅速吸收培养液中的P,并贮存在细胞内以备生长繁殖之用。充气方式影响盐藻对培养液中N的吸收,培养3d后,连续充气组培养液中N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实验组。充气方式不影响盐藻对培养液中P的吸收。连续充气组藻细胞总脂、粗蛋白、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实验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叶林安 王莉波 江志法 鲁水 朱志清 李冬玲
利用2015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4个季节在东海区标准断面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对5项营养盐综合分析研究了营养盐表层、10 m层、底层的含量变化及其随季节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含量均值最高都在底层,几乎都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趋势。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于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含量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硅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东海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往往受长江冲淡
关键词:
东海区 分布特征 无机氮 磷酸盐 硅酸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单秀娟 孙鹏飞 金显仕 戴芳群
为了解黄海渔业资源结构的动态变化,实验基于2006年9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07年3月和5月(春季)对黄海南部三个典型断面(S1断面位于南黄海南部北部水域,S2断面位于黄海和东海交界处,S3断面位于黄海南部中部水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断面的渔业种类更替、生物量变动、多样性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156种,其中鱼类109种,底层鱼类占89.0%。各季节前10位渔业种类的渔获量均占总渔获量的60%以上,且主要渔业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以小黄鱼、黄、细纹狮子鱼、鳀和脊腹褐虾等为主。各季节S2断面的主要渔业种类组成有显著变化,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谭志军 颜天 周名江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ffects of harmful algae on fish based on the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mful algae can affect the survival, enzyme, cell, tissue and behavior of fis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lso the phycotoxin can be accumulated in the tissue and organ of fish, an...
关键词:
有害赤潮藻 藻毒素 鱼类 影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颖颖 董晓柯 李光成 阎斌伦 王长海
采用液液萃取法和硅胶柱层析法对抑藻物质EPME(methanol extracts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进行分离,通过监测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细胞数量,观察藻细胞形态,分析分离组分的抑藻活性。结果表明,EPME经液液萃取法分离,获得4个组分Ⅰ、Ⅱ、Ⅲ和Ⅳ,得率分别为29.0%、19.0%、12.7%和5.45%。其中,仅组分Ⅱ具有明显的抑藻活性。当浓度为1.0 g/L时,组分Ⅱ对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3.4%、44.9%和54.3%。组分Ⅱ经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获得5种组分,组分Ⅱ-A、Ⅱ-B、Ⅱ-C、Ⅱ-D...
关键词:
浒苔 赤潮微藻 抑藻物质 抑藻活性 分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