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02)
- 2023(2406)
- 2022(2272)
- 2021(2073)
- 2020(1872)
- 2019(4226)
- 2018(4260)
- 2017(8538)
- 2016(4623)
- 2015(5201)
- 2014(5226)
- 2013(5162)
- 2012(4896)
- 2011(4580)
- 2010(4607)
- 2009(4439)
- 2008(4341)
- 2007(3918)
- 2006(3557)
- 2005(3206)
- 学科
- 济(20364)
- 经济(20346)
- 管理(16385)
- 业(13234)
- 企(11934)
- 企业(11934)
- 方法(10056)
- 环境(8589)
- 数学(8328)
- 数学方法(8221)
- 学(6278)
- 划(5888)
- 财(4807)
- 中国(4382)
- 地方(4234)
- 农(4224)
- 和(4159)
- 贸(4121)
- 贸易(4120)
- 易(3971)
- 规划(3909)
- 环境规划(3773)
- 业经(3727)
- 理论(3475)
- 制(3235)
- 资源(3186)
- 务(3118)
- 财务(3112)
- 财务管理(3104)
- 策(3038)
- 机构
- 大学(70409)
- 学院(69715)
- 济(27821)
- 研究(27343)
- 经济(27251)
- 管理(25830)
- 理学(22513)
- 理学院(22213)
- 管理学(21654)
- 管理学院(21543)
- 中国(19744)
- 科学(18242)
- 京(15554)
- 所(15473)
- 研究所(14252)
- 农(13975)
- 业大(12021)
- 财(11909)
- 中心(11554)
- 江(10946)
- 农业(10908)
- 院(10372)
- 北京(10119)
- 财经(9679)
- 范(9143)
- 师范(9049)
- 经(8708)
- 州(8559)
- 省(8549)
- 科学院(8117)
- 基金
- 项目(47670)
- 科学(36873)
- 基金(34706)
- 家(31782)
- 国家(31543)
- 研究(31527)
- 科学基金(26271)
- 社会(19966)
- 社会科(18868)
- 社会科学(18862)
- 省(18450)
- 基金项目(18400)
- 自然(18258)
- 自然科(17817)
- 自然科学(17810)
- 自然科学基金(17503)
- 划(15561)
- 资助(14948)
- 教育(14051)
- 编号(11455)
- 重点(10965)
- 部(10350)
- 发(9840)
- 科研(9611)
- 创(9512)
- 计划(9455)
- 成果(9437)
- 创新(8912)
- 科技(8663)
- 大学(8405)
共检索到105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兆礼 陈亚瞿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Chaetognatha)优势种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颚类优势种季节交替不明显,优势度最高的种分别是:夏季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冬、春季海龙箭虫(Sagittanagae)和秋季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主要优势种中,百陶箭虫聚集强度指标值最高,其次是海龙箭虫,肥胖箭虫最低。肥胖箭虫与表层温度线性关系极其显著,肥胖箭虫和海龙箭虫与表层盐度的关系以及百陶箭虫与表层温度和表层盐度的关系符合YieldDensity模型。肥胖箭虫高丰度区往...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毛颚类 优势种 聚集强度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徐兆礼 戴一帆 陈亚瞿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的数量分布,优势种丰度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颚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季平均丰度(不含台湾海峡水域)为秋季(540ind/102m3)>夏季(322ind/102m3)>冬季(235ind/102m3)>春季(33ind/102m3);毛颚类高丰度区的移动和变化与带鱼渔场的移动和变化基本一致;春、秋季毛颚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温线性相关关系非常显著;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海龙箭虫(Sagitta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bed...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徐兆礼 戴一帆 陈亚瞿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毛颚类种类最丰富(25种),冬季次之(23种),秋季种数最低(21种);冬、春季毛颚类种数仅与表层温度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秋季与表层盐度相关;冬、春季毛颚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值由北向南,由近海向外海逐渐增高,夏季近海和外海差异缩小,秋季多样性指数值为4季最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十足类优势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这些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及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种有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刷状莹虾Lucifer penicillifer、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和汉森莹虾Lucifer hanseni。前2个优势种是近海暖水种,细螯虾是广温高盐种,汉森莹虾是外海暖水种。近海暖水种不但平均丰度高,而且优势度和占浮游十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均大于其它优势种。广温高盐优势种具有较高的出现率,细鳌虾丰度不高,但在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马迪 金岳 陈芃 方舟 陈新军 陈峰
为了尝试利用角质颚对东海2种常见乌贼类种类进行判别,根据2015年采集的47尾虎斑乌贼和87尾神户乌贼的角质颚,采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两种乌贼进行种类判别。结果表明,在所有12个形态参数的比较中,除了下头盖长/胴长,虎斑乌贼和神户乌贼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虎斑乌贼判别正确率为95.7%,神户乌贼为94.3%,总判别正确率为94.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以两种乌贼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中,负载值最高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构建判别函数,虎斑乌贼的判别正确率为83.0%,神户乌贼为83.9%,总判别正确率为83.6%。分雌雄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判别,雄性的总判别正确率为93.8%,雌性为96.6%。研究认为,乌贼类角质颚形态同样可用于种类判别。
关键词:
虎斑乌贼 神户乌贼 角质颚形态 东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崔雪森 陈卫忠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作了探讨。东海浮游桡足类经鉴定共有226种,呈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趋势,夏季(163种)>秋季(152种)>春季(140种)>冬季(123种),4个季节皆出现的有78种。优势种(优势度Y≥0.02的17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 coni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等,季节更替明显,在秋、冬季优势种中还新出现了多种中、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兆礼 袁骐 王云龙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生态特征指标分析和聚集强度测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东海浮游糠虾类优势种的数量变化和生态适应。结果表明,春、夏和冬三季糠虾类占优势的有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中华节糠虾(Siriella sinensis)和美丽拟节糠虾(Hemisiriella pulchra)等3种,属暖温种。秋季优势种有四刺端糠虾(Doxomysis quadrispinosa)、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和极小假近糠虾(Pseudanchialina...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糠虾类 优势种 聚集强度 东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亚瞿 徐兆礼 赵文武
运用优势度和聚集强度测度对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中小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季出现的主要优势种是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affinis)和尖额保猛水蚤(Aegisthusmucronatus)等。各优势种的优势度与平均丰度相关关系均大于0.90,相关关系十分显著。主要优势种的丛生指标从冬季,春季到夏季逐季上升。拟长腹剑水蚤聚块性指标和扩散指标冬春季相差不大,但夏季明显升高。小拟哲水蚤聚块性指标和扩散指标冬...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樊成奇 陆亚男 翟尚华 邵盛男
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成分。海鞘是一类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对东海3个海鞘优势种皱瘤海鞘、乳突皮海鞘和长纹海鞘的油脂类成分进行相对含量分析比较,发现乳突皮海鞘油脂中含有EPA一种ω-3 PUFA,含量为5.20%;长纹海鞘油脂中含有EPA一种ω-3PUFA和二十碳四烯酸一种ω-6 PUFA,含量分别为12.7%和3.17%;皱瘤海鞘油脂中含有EPA、DHA两种ω-3 PUFAs,含量分别为10.9%和5.74%,以及亚油酸和二十碳四烯酸两种ω-6 PUFAs,含量分别为11.6%和5.94%。与磷虾油文献数据相比较,皱瘤海鞘油脂总体质量与磷虾油相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兆礼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东海浮游十足类(Decapods)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浮游十足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为451 ind/(100 m3),秋季次之为71 ind/(100 m3),春季最低为24 ind/(100 m3)。北部近海(29°30′~33°N、123°30′~125°E)水域春季几乎没有分布,除冬季外,总丰度基本呈近海高于外海的分布趋势。中型莹虾(Luciferintermedius)是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夏季与秋季...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浮游十足类 数量分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飞雁 李纯厚 贾晓平
为了解和掌握北部湾渔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1998年2月~1999年5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北部湾毛颚类以暖水种为主,主要种类有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小箭虫(S.neglecta)、百陶箭虫(S.bedoti)、凶型箭虫(S.ferox)、规则箭虫(S.regularis)、太平洋撬虫(Krohnittapacifica)、太平洋箭虫(S.pacifica)、美丽箭虫(S.pulchra)等;记录到的22种中,有13种周年出现,9种季节性出现;夏季出现种类最多,达21种。冬季、秋季和春季分别为16、15种和14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部...
关键词:
毛颚类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北部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飞雁 李纯厚 贾晓平
为了解和掌握北部湾渔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毛颚类种类组成较为简单,样品中共鉴定出13种,其组成无明显季节变化。调查期间毛颚类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6~45.70/m~3、2.00~70.04mg/m~3和0.18~1.99;秋、冬季平均值分别为12.03/m~3、23.19mg/m~3、0.81和6.29/m~3、19.61mg/m~3、0.90。主要优势种为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小箭虫(Sagitta neglect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
关键词:
毛颚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北部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杜飞雁 李纯厚 贾晓平
1998-1999年及2001-2002年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6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利用调查资料,以种为聚类变量进行了毛颚类的组群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毛颚类可分为3个组群。组群I及组群II为北部湾的主要组群。组群III组成种类和出现数量最少,为次要组群。组群I是一类分布广但适温盐范围较低,与北部湾高温、低盐的沿岸流关系较为密切的组群;而组群II则适温盐范围较高,与北部湾高温、高盐的外海水关系较为密切。
关键词:
毛颚类 聚类分析 组群 北部湾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春雷 石晓勇 韩秀荣 陆茸 王修林
2003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长江口外花鸟山海域(122°40.77′E,29°21.16′N)利用现场赤潮海水进行了一次添加营养盐的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氮、磷比值越接近Redfield值越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氮、磷比值在10~16且不存在氮、磷限制时,浮游植物生长状态最好,此时体内氮、磷比和水体中的氮、磷比基本一致。实验期间最大细胞密度可达107cells/L,东海原甲藻是优势藻种,占生物量的80%以上,本次实验浮游植物以硝酸盐为主要的氮源,由于浮游植物对磷的“储存”功能使得其生长要滞后于对磷酸盐的吸收。
关键词:
围隔 营养盐 东海 浮游植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迪 金岳 陈芃 陈新军 陈峰
为了尝试利用角质颚对东海2种常见枪乌贼类种类进行判别,本研究对2015年11月采集的69尾中国枪乌贼和100尾杜氏枪乌贼的角质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判别分析法、傅里叶法对2种枪乌贼进行种类判别。结果显示,在所有12个形态参数的比较中,中国枪乌贼和杜氏枪乌贼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杜氏枪乌贼角质颚在雌雄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2种枪乌贼进行分类,中国枪乌贼判别正确率为92.4%,杜氏枪乌贼为85.3%,总判别正确率为88.2%。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以2种枪乌贼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中,负载值最高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构建判别函数,中国枪乌贼的判别正确率为98.5%,杜氏枪乌贼为84.2%,总判别正确率为90.1%。分雌雄对2种枪乌贼进行分类判别,雄性的总判别正确率为83.3%,雌性为97.8%。利用傅里叶法进行判别分析,基于上颚的判别总正确率为83.3%,基于下颚的判别总正确率为95.0%。研究表明,角质颚外部形态可用于2个枪乌贼种类的判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