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36)
2023(3283)
2022(2880)
2021(2553)
2020(2187)
2019(4876)
2018(4540)
2017(8311)
2016(5044)
2015(5509)
2014(5383)
2013(5442)
2012(5086)
2011(4581)
2010(4629)
2009(4072)
2008(3951)
2007(3390)
2006(2939)
2005(2573)
作者
(18205)
(15207)
(15086)
(14194)
(9326)
(7486)
(6794)
(6127)
(5700)
(5239)
(5198)
(5115)
(4925)
(4891)
(4859)
(4689)
(4616)
(4341)
(4333)
(4327)
(4025)
(3802)
(3730)
(3424)
(3391)
(3384)
(3259)
(3243)
(3210)
(3185)
学科
(17867)
经济(17859)
方法(9864)
数学(9240)
数学方法(9167)
(9014)
管理(8990)
(6214)
(5946)
企业(5946)
(5856)
教育(5412)
研究(4256)
(4213)
地方(4133)
农业(4044)
中国(3937)
(3751)
研究生(3523)
业经(3472)
环境(3470)
(3048)
(2884)
(2873)
制度(2866)
服务(2840)
(2716)
贸易(2716)
理论(2653)
(2621)
机构
大学(73590)
学院(71506)
研究(30438)
(24665)
经济(23912)
管理(23022)
(22564)
科学(22215)
理学(20061)
理学院(19739)
管理学(19167)
管理学院(19051)
中国(18624)
农业(18376)
业大(17286)
(17222)
研究所(16237)
(15980)
中心(12592)
农业大学(12389)
(11976)
(11555)
(11318)
(11278)
实验(10261)
(10220)
师范(10033)
实验室(9933)
科学院(9620)
北京(9535)
基金
项目(55431)
科学(42218)
基金(39115)
(36989)
国家(36687)
研究(34796)
科学基金(29962)
(23933)
自然(21503)
基金项目(21136)
自然科(21000)
自然科学(20992)
社会(20706)
自然科学基金(20635)
(20082)
社会科(19707)
社会科学(19701)
教育(16824)
资助(16107)
重点(13322)
计划(13286)
编号(12826)
科技(12379)
(12203)
(11570)
(11451)
科研(11361)
创新(10765)
(10455)
课题(10326)
期刊
(24887)
经济(24887)
学报(21015)
(19599)
研究(19574)
中国(17773)
科学(15751)
大学(14620)
学学(13865)
农业(13808)
教育(10628)
(7345)
业大(6830)
(6672)
管理(6449)
(6263)
农业大学(5932)
(5189)
技术(5018)
资源(4462)
中国农业(4407)
林业(4357)
统计(4054)
科技(4040)
自然(4005)
经济研究(3850)
(3740)
业经(3697)
财经(3568)
(3512)
共检索到102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毛婕  龚小玲  鲍宝龙  
检查了东海区283尾野生黄鳍东方鲀(Takifugu xanthopterus)样本,发现具有河鲀毒素的黄鳍东方鲀也受到线虫的感染。11月份黄鳍东方鲀体内异尖线虫感染情况最严重。通过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DNA鉴定,黄鳍东方鲀组织内寄生的线虫为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免疫组学分析发现异尖线虫体内含有河鲀毒素,进一步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异尖线虫体内河鲀毒素含量为425ng/g。这是首次发现寄生在东方鲀体内的线虫具有河鲀毒素。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娜  韦芬  鲍宝龙  
从福建东山县附近海域捕获3尾野生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其组织及从组织分离到的细菌发酵产物的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含量,结果显示星点东方鲀卵巢、肝脏和肌肉组织的TTX含量分别是56.247、0.380和0.118μg/g。根据16S r DNA测序的结果,从星点东方鲀的肠道中分离到一株鳗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 sp.)细菌,从肝脏中分离到两种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细菌,从肌肉中分离到一株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华元渝  顾志峰  丁正峰  顾伟  赵洁明  
以 13~ 2 2g体重的ICR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用不同浓度的河毒素 (TTX)溶液注射小鼠后 ,观察其中毒过程 ,探讨了小鼠死亡时间与性别、质量、注射的河毒素溶液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对有效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ICR小鼠从中毒到死亡均出现呼吸困难和挣扎的中毒症状 ;中毒程度与小鼠的性别、质量差异无显著相关 ,而与其所注射的河毒素溶液浓度密切相关 ,毒素溶液浓度是引起小鼠中毒的关键因子。该结论采用经验方程Y =e(a/x -b) 进行了验证 ,在此基础上 ,对常规的小鼠生物法定量检测程序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可作基层的水产品安全检...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叶雅萍  伍和星  滕飞  鲍宝龙  龚小玲  
为探究参与河鲀肝脏和皮肤累积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过程及相关调控基因,按每克体质量河鲀0.25 μg TTX剂量尾部肌肉注射人工繁育的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以下简称“河鲀”),发现肝脏中TTX质量浓度在注射后4 h时最高(19.12 ng/g),24 h下降到8.92 ng/g,TTX主要在肝实质细胞中累积;皮肤中TTX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4 h为13.70 ng/g,24 h为22.91 ng/g;TTX主要在皮肤表皮层、基底层细胞中累积。比较对照组和注射24 h后肝脏和皮肤转录组,发现TTX注射导致肝脏组织338个基因上调,350个基因下调;而皮肤组织有598个基因受到上调,同时有595个基因下调;RT-qPCR验证slc2a12、 slc5a7、 slc25a22、 slc25a15、slc35a3、arap1、ugt2a2、ggt5、psbp2等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在注射TTX后的肝脏和皮肤中都显著上调(P<0.05),可能与TTX累积过程有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鸢劼  俞菊华  陈辉  方苹  郭闯  
在对养殖暗纹东方病害调查中,从呈典型症状病鱼腹腔和肠道粘液中分离到2株(J-1和H-3)菌株,经生化特性和血清型鉴定为非01群霍乱弧菌(Non-01Vibrio cholerae)。注射、创伤和浸泡3种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同。为进一步确认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使用P1、P2引物,以非01群霍乱弧菌N92001菌株和01群霍乱弧菌N16961菌株为对照,对分离菌株进行PCR扩增,得到451bp的DNA片段。根据现有霍乱弧菌肠毒素ctx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3,P4,以N16961菌株为阳性对照,PCR扩增结果均得到大小为400bp的DNA片段。在对H-3菌株...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静  杨桂梅  鲍宝龙  
多种进化关系并不密切的细菌均能合成河鲀毒素,揭示了产河鲀毒素细菌间可能存在水平基因转移现象,但通过何种途径并不清楚。为调查产河鲀毒素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sp.)质粒中是否存在与水平基因转移相关的元件,通过PCR扩增分别发现该质粒中存在tra,rum及vird4基因,扩增出的906 bp的tra,681bp的rum及1 319 bp的vird4,分别与多种菌株的转座酶、松弛酶和Ⅳ型分泌系统中的ATP酶基因具有高度的序列同源性,并具有这些酶的保守结构域,结果表明产河鲀毒素的气单胞菌具有通过接合转移和转座方式转移基因的能力,同时具有转移河鲀毒素至宿主的能力。对于进一步了解产河鲀毒素细菌之...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杨桂梅  鲍宝龙  
从中国有毒河鲀的种类和分布、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的来源、河鲀对河鲀毒素的耐受性、人工养殖河鲀的河鲀毒性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河鲀与河鲀毒素关系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关于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来源的新观点,认为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可能是河鲀以细菌产生的河鲀毒素类似物为前体,生物合成而成的。养殖河鲀的毒性控制,需同时考虑食物链和河鲀本身的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茆振川  唐文华  王汝贤  张力群  
分离戈壁土壤样品 ,获得 1株芽孢杆菌菌株B2 4 14 ,经 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用乙醇分级沉淀和紫外扫描方法 ,提取B2 4 14菌株的 β 外毒素。用细胞培养板法检测其对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的毒杀效果 ,结果表明 :在 4mg·mL-1质量浓度下处理 8h ,线虫的杀死率可以达到93 75 % ,致死中质量浓度为 5 74 μg·mL-1;随处理时间延长和外毒素质量浓度的提高 ,毒杀效果也明显增强 ;6种质量浓度的 β 外毒素处理线虫 ,其死亡率与毒素质量浓度的自然对数呈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翟凯旋  曹泽艺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为了阐明洪湖碘泡虫(Myxobolushonghuensis)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Bloch)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采集曾发生过喉孢子虫病养殖池塘的2龄健康异育银鲫的鳃(丝)、伪鳃、中肾、头肾、肌肉、脾脏、肝脏、卵巢、血液等9个组织器官,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了不同组织器官的感染率和相对感染强度。结果显示,所采集的30尾异育银鲫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鱼体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为100%,均为隐性感染个体;各组织器官间的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除肌肉未检出外,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伪鳃(100.0%)、卵巢(83.3%)、鳃(73.3%)、脾脏(70.0%)、中肾(36.7%)、头肾(23.3%)、肝脏(10.0%)、血液(6.7%)、肌肉(0)。不同组织器官的相对感染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伪鳃(14.4349±70.0529)、卵巢(0.9556±1.5627)、脾脏(0.3644±0.7854)、鳃(0.3339±0.2682)、头肾(0.2722±0.3761)、中肾(0.0379±0.1055)、肝脏(0.0019±0.0022)、血液(0.0012±0.0011)。研究表明,洪湖碘泡虫可系统感染异育银鲫多个组织器官,其中,伪鳃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可以作为该病早期检测和疫病监测的首选组织器官。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梁田田  卢玉平  潘迎捷  方国锋  林昕  黄天娇  卢瑛  
调查并比较了野生横纹东方鲀(Takifugu oblongus)与养殖的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的毒性。随机选取17尾野生横纹东方鲀并用2%乙酸两次煮沸法提取各组织中河鲀毒素TTX,超滤离心去除杂蛋白,之后采用本实验室制备的免疫磁珠层析试纸条做定性检测,并对筛选出来的典型样本用国标小鼠生物法定量检测毒素含量与定性检测作对照,分析对比各组织TTX含量。野生横纹东方鲀肌肉和精巢TTX含量在0~7μg/g组织,由于个体差异处于无毒或弱毒水平;肝脏和卵巢TTX含量在4~400μg/g组织范围内,属于强毒水平;养殖菊黄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各组织均处于无毒水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辛少平  岑剑伟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魏涯  周婉君  王子怀  
在稀碱条件下,河鲀毒素(TTX)与次溴酸钠和尿素于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具有荧光性能的物质,该反应与已报道的TTX在强碱下生成C-9碱的碱解不同。本研究拟对该衍生反应所需条件进行详细研究,并尝试依据该反应建立一种新型的河鲀毒素荧光检测方法。荧光扫描光谱显示,产物最大激发波长(EX)为233 nm,最大发射波长(EM)为370 nm。该反应对p H要求比较严格,反应最适p H在11.6~11.9之间。对样品进行衍生检测获得最强荧光信号的条件为:次溴酸钠0.036~0.09 mol/L、尿素10~50 g/L、碳酸钠0.2~0.3 mol/L,温度75℃。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此衍生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信...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尹璐  龚小玲  鲍宝龙  
从东海海区采集的15尾东方鲀属鱼类中的11尾个体,兼具点状和条状花纹,很可能是东方鲀属鱼类的杂交后代。线粒体基因COⅠ显示这些个体与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和双斑东方鲀(T.bimaCulaTus)关系最为接近,然后是横纹东方鲀(T.OblOngus),最后是暗纹东方鲀(T.ObsCurus)。利用EPiC标记(ExOn-PrimEd inTrOn-CrOssing markErs)技术调查了此15尾个体及本实验室收集的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的内含子序列,显示此15尾个体与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关系均非常接近,难以区分。进一步通过比较此15尾东方...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沈金鳌  
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e(Cope)1992年春汛总产量高达5万吨,目前已成为东海新的主要捕捞对象。东海黄鳍马面鲀的开发利用是东海水产研究所于1981年在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深海渔业资源调查研究中发现的新资源。在80年代绿鳍马面鲀资源比较丰富的时期,它仅作为主捕绿鳍马面鲀的兼捕对象,年产量甚低,兼捕多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章淑玲  林谷园  陈婷  张绍升  
于福州市多家园艺场随机采集65份袖珍椰子根部及根际样本,经鉴定,共有7个属8种植物寄生线虫:咖啡短体线虫、饰环矮化线虫、双宫螺旋线虫、双尾滑刃线虫、蘑菇滑刃线虫、燕麦真滑刃线虫、食菌茎线虫和普通丝尾垫刃线虫.利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法证实,咖啡短体线虫可大量存在于袖珍椰子根部及根际介质中,并造成根系坏死、腐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绍升  肖荣凤  林乃铨  艾洪木  
从福建的橄榄(CanariumalbumRaeusch.)根部鉴定出植物线虫9个种:嗜菌茎线虫(Ditylenchusmyceliophagus)、光端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leviterminalis)、咖啡根腐线虫(Pratylenchuscoffea)、塞氏纽带线虫(Hoplolaimusseinhorsti)、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dihystera)、木亡果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mangiferae)、弯曲针线虫(Paratylenchuscurvi-tatus)、突出针线虫(Paratylenchusprojectu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