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8)
- 2023(1539)
- 2022(1218)
- 2021(1138)
- 2020(924)
- 2019(2018)
- 2018(1998)
- 2017(3514)
- 2016(2094)
- 2015(2317)
- 2014(2339)
- 2013(2416)
- 2012(2305)
- 2011(2222)
- 2010(2262)
- 2009(2091)
- 2008(2103)
- 2007(1806)
- 2006(1698)
- 2005(1498)
- 学科
- 济(7821)
- 经济(7816)
- 管理(6843)
- 资源(5180)
- 学(3906)
- 业(3880)
- 环境(3223)
- 和(2958)
- 企(2788)
- 企业(2788)
- 方法(2651)
- 发(2426)
- 地方(2404)
- 生态(2318)
- 农(2304)
- 中国(2221)
- 数学(2217)
- 人事(2206)
- 人事管理(2206)
- 数学方法(2192)
- 农业(1804)
- 开发(1600)
- 划(1579)
- 业经(1555)
- 利用(1450)
- 土地(1423)
- 地方经济(1313)
- 建设(1274)
- 经济学(1250)
- 理论(1183)
- 机构
- 大学(33044)
- 学院(32856)
- 研究(15067)
- 科学(12494)
- 管理(11483)
- 中国(11422)
- 济(10560)
- 经济(10268)
- 理学(9764)
- 理学院(9537)
- 管理学(9318)
- 管理学院(9249)
- 所(9238)
- 研究所(8799)
- 京(8294)
- 农(7902)
- 资源(6587)
- 农业(6447)
- 中心(6380)
- 业大(5949)
- 范(5892)
- 科学院(5849)
- 师范(5830)
- 院(5645)
- 室(5379)
- 北京(5334)
- 江(5291)
- 省(5064)
- 实验(5060)
- 环境(5036)
共检索到48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苏奋振 周成虎 邵全琴 杜云艳 韩士鑫 程炎宏
以东海区按小渔区、日期、网型和网次记录的捕捞数据为样本数据 ,计算出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的数据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中上层鱼类资源和底层及近底层鱼类资源的分布作空间展布。结果表明 ,东海区渔业资源密度呈团状和条带状不均匀分布。同时 ,对 1987~ 1997年的资源密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并计算了主要渔场的重心年际变化 ,发现东海渔业资源某些区域的漂移规律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奋振 张甲 杜云艳 周成虎 邵全琴
根据渔业区划中东海区的地理水文特点,将东海区划分为地理上的3个区域,即黄海中南部、长江口和东海中南部。据1987~1998年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舟山四大渔业公司中上层鱼类渔捞数据,以渔获量和平均网产为指标,分析了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季节性特性和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利用空间趋势面拟合方法,分析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区域分异特征。结果显示,不同海区的中上层鱼类资源大致具有自西南向东北或者自西向东减少的趋势,与该区主要海流相对应。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卫忠
东海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面,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作业区域,其海洋捕捞总产量约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一半。因而,其渔业资源的盛衰变化对我国的海洋渔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甲 苏奋振 杜云艳
该文根据1987年~1998年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舟山四大渔业公司中上层鱼类渔获数据以及同期NOAA AVHRR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我国东海区中上层渔获量与海表温度和梯度的关系。根据水文等特性,研究区分为长江口北、长江口和长江口南三区,结果表明不同海域渔获具有不同的渔汛和温度分布特征,其中长江口北渔汛在冬春季,渔场温度11℃~16℃之间;长江口及以南区渔汛在秋季,渔场温度22℃~29℃之间。长江口北海区渔获量和平均网产均与海表温度成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 217和0 236,置信度均为0 000;而长江口及其以南则成正相关关系,其中长江口渔获量和平均网产均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系数...
关键词:
东海区 鱼类资源 海表温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建生 胡芬 严利平
利用2001—2010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所测定的银鲳生物学资料,运用FISAT软件估算了相关的生态学参数,同时对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进行了拟合,并讨论了拐点年龄和临界年龄等渔业生物学特征,提出了建议开捕叉长。结果表明,目前东海银鲳平均叉长144.14 mm,优势叉长组110~170 mm,占72.83%;叉长-体重的年关系式为W=0.963×10-5L3.207。利用ELEFAN技术估算的东海银鲳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L∞、K、t0分别为267.75mm、0.46、-0.32龄,拐点年龄和临界年龄分别为2.21龄和2.46龄。从20世纪80年...
关键词:
东海区 银鲳 资源 合理利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宓崇道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种类总数达900余种,其中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仅50~60种,而年产量曾超过10万t以上的只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海鳗、绿鳍马面鲀、马鲛鱼、日本鲐和蓝圆鲹等10来种,带鱼年产量最高,可达85万t。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具有种类多、资源数量不太高、生命周期短、生长快、洄游线路短和营养级数低的特点。与我国其它海域渔业资源比较,相对地比较丰富,生产力较高。但由于东海属半封闭陆缘海域,与世界性的大渔场相比,生产力水平较低,渔业资源数量小,而且为数不少的渔业资源正处于衰退和严重衰退阶段,故东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俞国平
随着我国传统的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的逐渐衰退和枯竭,马面鱼产量的急剧下降,东海区中上层鱼类的产量已达40万吨左右,仅次于带鱼占海洋捕捞产量的20%,成为海洋捕捞业的支柱。但由于大量的捕捞力量投入中上层鱼类的生产,致使中上层鱼类也出现了充分利用和过渡利用的迹象。一些资源专家和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加强对中上层鱼类的保护,实施最小可捕标准制度,以防重蹈底层鱼类的覆辙。现就实施最小可捕标准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等论述如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尹璐 龚小玲 鲍宝龙
从东海海区采集的15尾东方鲀属鱼类中的11尾个体,兼具点状和条状花纹,很可能是东方鲀属鱼类的杂交后代。线粒体基因COⅠ显示这些个体与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和双斑东方鲀(T.bimaCulaTus)关系最为接近,然后是横纹东方鲀(T.OblOngus),最后是暗纹东方鲀(T.ObsCurus)。利用EPiC标记(ExOn-PrimEd inTrOn-CrOssing markErs)技术调查了此15尾个体及本实验室收集的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的内含子序列,显示此15尾个体与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关系均非常接近,难以区分。进一步通过比较此15尾东方...
关键词:
东海海区 东方鲀属 杂交 体纹 鳍条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凌建忠 张寒野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以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方程估算东海区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最适开捕年龄。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最适开捕体长。结合鱼类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初届性成熟年龄的体长,以及各鱼种实测最小性成熟体长,确定开捕规格。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产量较高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建议开捕规格分别应为体长230 mm和170 mm。调整后的开捕规格与旧开捕规格相比,带鱼、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关键词:
最适开捕规格 经济鱼类 东海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丘书院
一、历史的回顾应用初级生产力数值及各营养级间的转化效率(或称生态效率)估算潜在鱼类生产量和渔获量是近二、三十年来各国海洋生物学家和渔业生物学家所共同关注并经常使用的方法。已发表的论文甚多,如Lasker,R.(1970)论加州拟沙丁鱼对浮游动物能量的利用;Cushing,D.H.(1971)综述世界各大海区上升流与鱼产量;Steele,J.H.(1974)分析北海渔获量与各营养阶层生产力的关系;Smith,P.E.(1982)研究南加里福尼亚湾的初级产量和鳀鱼群体;Sheldon,R.W.等(1977)论缅因湾浮游植物生产率与鱼产量的关系;Mills,E.L.等(1979)报道加拿大东...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叶林安 王莉波 江志法 鲁水 朱志清 李冬玲
利用2015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4个季节在东海区标准断面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对5项营养盐综合分析研究了营养盐表层、10 m层、底层的含量变化及其随季节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含量均值最高都在底层,几乎都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趋势。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于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含量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硅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东海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往往受长江冲淡
关键词:
东海区 分布特征 无机氮 磷酸盐 硅酸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勇凤 李昊成 王旭歌 朱永久 杨德国
为系统阐明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2014年3~11月对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动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长湖共调查到鱼类43种,隶属于7目14科37属,主要为湖泊定居型鱼类;大湖区和海子湖区鱼类优势种组成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鲫、鰐、鲤和达氏鲌为两个湖区的共同优势种;长湖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3~2.30、0.52~2.02和0.24~0.66,除丰富度指数外,均表现为5月或8月相对较高;聚类和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长湖鱼类群落分为两大类群,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aBC曲线显示长湖优势鱼类...
关键词:
长湖 鱼类群落结构 空间差异 季节动态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兴伟 姜亚洲 严利平
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显著偏斜。对于该类型调查数据,国外学者提出了统计模型法加以处理;而在中国,通常采用调查设计法加以处理。本研究利用2005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刺鲳的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引用Δ-分布模型法估算了刺鲳的平均资源密度,并与调查设计法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区刺鲳各季节的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右偏性,非零值资源密度的自然对数转换服从正态分布;利用Δ-分布模型法估算的春、夏、秋、冬季的平均资源密度均高于调查设计法的估算,依次高出30.8%、33.3%、67.7%、14.0%;通过本研究发现,调查设计法估算的资源密度均值偏...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寒野 刘勇 程家骅
针对Lesile法未考虑自然死亡因素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形式的Lesile法,使得该方法也能适用于长渔获周期的资源群体,并结合2009~2010年全国海洋捕捞信息动态采集网络评估的渔业统计结果和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估算东海区小黄鱼(Lartmichtlys polyaetis)资源量。结果表明,伏季休渔开捕后可供利用的小黄鱼资源量为16.99×104t,到4月底余存4.65×104t,年平均资源量7.70×104t,最大持续产量8.93×104t,全年开发率达到0.87,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关键词:
小黄鱼 Leslie法 资源量 东海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家骅 陈雪忠 林龙山 汤建华 刘宝祥
以 1997、1998年“苏海研 1、2号”帆式张网资源监测调查船 4 0 2 0网次的调查结果及 114次渔获随机取样的分析结果为依据 ,对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的动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结构春季以小黄鱼、银鲳、黄鲫 ,夏季以小黄鱼、带鱼、黄鲫 ,秋季以小黄鱼、带鱼、银鲳 ,冬季以小黄鱼、带鱼为主要利用对象 ;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带鱼、银鲳的幼鱼渔获量比例以夏季最高为 76 .0 6 % ,其余依次为秋季、春季和冬季 ,分别为 56 .98%、4 8.88%和 4 2 .33%。
关键词:
东海区 帆式张网 渔业资源 资源动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