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78)
2023(5152)
2022(4296)
2021(3950)
2020(3405)
2019(7450)
2018(7623)
2017(13947)
2016(8030)
2015(8783)
2014(8935)
2013(8475)
2012(7900)
2011(7088)
2010(7096)
2009(6348)
2008(6143)
2007(5580)
2006(4878)
2005(4388)
作者
(24955)
(20792)
(20713)
(19821)
(13188)
(10048)
(9407)
(8163)
(7944)
(7339)
(7187)
(7174)
(7013)
(6808)
(6709)
(6416)
(6338)
(6276)
(6052)
(5870)
(5571)
(5279)
(5232)
(4902)
(4744)
(4716)
(4523)
(4517)
(4309)
(4238)
学科
(28103)
经济(28068)
管理(19066)
(16861)
(13550)
企业(13550)
方法(10770)
(10303)
数学(9325)
数学方法(9228)
中国(8729)
(8491)
(8421)
(8037)
(7731)
地方(6936)
结构(5764)
业经(5655)
(5426)
银行(5394)
体制(5329)
(5317)
金融(5310)
产业(5279)
(5234)
理论(5140)
农业(4902)
(4856)
财务(4836)
财务管理(4827)
机构
学院(108904)
大学(108787)
研究(43988)
(40205)
经济(39220)
管理(36313)
中国(32420)
理学(31028)
理学院(30555)
科学(30127)
管理学(29801)
管理学院(29604)
(24979)
(23976)
(23745)
研究所(22313)
农业(20076)
(19610)
中心(19590)
业大(19100)
(18220)
(16811)
(15540)
师范(15201)
财经(15161)
(15128)
北京(14619)
技术(14216)
(13957)
(13793)
基金
项目(77306)
科学(59883)
基金(55214)
研究(52766)
(51080)
国家(50711)
科学基金(41409)
社会(32036)
(30958)
社会科(30287)
社会科学(30281)
基金项目(29049)
自然(28049)
自然科(27358)
自然科学(27347)
(27020)
自然科学基金(26836)
教育(24427)
资助(22656)
编号(20726)
重点(19084)
(17342)
成果(17033)
(16821)
计划(16385)
课题(15689)
科研(15544)
(15511)
科技(14787)
创新(14714)
期刊
(45004)
经济(45004)
研究(31532)
学报(24361)
中国(24227)
(21458)
科学(20620)
大学(17243)
学学(16550)
(15205)
农业(14354)
教育(13256)
管理(13198)
技术(8806)
(8684)
金融(8684)
经济研究(7735)
(7628)
财经(7520)
业经(7473)
(6571)
业大(6568)
(6407)
问题(5900)
资源(5573)
科技(5427)
农业大学(5385)
林业(5154)
统计(5072)
商业(4526)
共检索到165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严利平  刘尊雷  程家骅  
依据1997~1999年东海区春、夏、秋3个季节的底拖网资料,分析了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性别组成、性腺成熟度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东海区春、夏、秋三季均存在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殖群体。各季节生殖群体的雌雄比例均不符合1∶1的关系(P<0.05),雌性比例小于雄性。生殖群体中性成熟个体胴长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雌、雄平均胴长均以秋季最大,夏季最小。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均显著大于雄性。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中胴长与体重关系的性别差异极显著(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刘尊雷  林楠  李圣法  程家骅  
依据2009―2012年连续4年在东海进行的夏季(6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资源密度、性比、胴长结构、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年际变化,阐述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群体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出现率较高,但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在调查的4年间,2009年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2010年最低。(2)各年度的雌雄比例均符合1∶1的关系(P>0.05)。(3)夏季渔汛期的太平样褶柔鱼个体较小。相比较而言,2012年的优势胴长组最大,2011年最小。但各年度的优势胴长均小于200 mm。(4)雌、雄个...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洪亮  郑元甲  
本文根据1997年6~11月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特征分析:中部海区渔获胴体组成明显大于西部海区且主要由雌性柔鱼组成;不同月份钓获的雌、雄性柔鱼群体组成有较大的差异;两海区随着生产月份的延续,所渔获的柔鱼胴体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平均纯体重,雌性柔鱼占平均体重的82.51~84.79%,而雄性柔鱼占平均体重的83.88~85.60%;柔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随着生产月份的推迟,发育程度也越高,而在相同的月份雄性柔鱼发育程度较雌性柔鱼为高;柔鱼的摄食等级不论是雌鱼还是雄鱼,基本以1、2级为主,较高摄食等级的比例似有逐月下降的趋势;柔鱼的胃含物以鱼的鳞片等鱼的残余物出现率较高,头足类次之,尤其是摄食等级高的胃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飞  陈新军  林东明  宣思鹏  
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为匀速生长,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766 g,雄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479 g。雌、雄个体的空胃率低,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随着月份推移,个体的体征质量逐步趋好,在性腺发育阶段最差。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2.26%±1.33%,缠卵腺指数平均值为34.34%±18.62%;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1.31%±0.35%。雌、雄个体二者的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性腺发育,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胃饱满度等级增加,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茎柔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生长,生殖投入倾向于外源性,肌肉组织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生殖发育所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峰元  林龙山  李建生  程家骅  
根据2003~2005年每年4月东海区北部小黄鱼CPUE、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分析了春季小黄鱼分布与水团间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5年每年4月小黄鱼的平均CPUE分别为4.72、3.47和1.96 kg/h;小黄鱼的主要分布区可分为4个海域:A,黄海南部近海;B,黄、东海交界海域;C,长江口外海域;D,东海中北部海域;小黄鱼最适生存的底层温度为10~14℃,底层盐度为32~34.3;研究海域内底层水团包括: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黄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以及东海混合水团;分布区C内的小黄鱼主要位于东海混合水团和黄-东海混合水团的交汇处,其它3个分布区内的小黄鱼都是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与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子越  陆化杰  刘凯  王芮  陈新军  
太平洋褶柔鱼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头足类资源,深入了解其渔业生态学特性是充分开发该资源的基础。耳石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的重要材料。根据2018年厄尔尼诺发生期冬季(12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海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530尾太平洋褶柔鱼样本,首次对厄尔尼诺发生期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外形生长特征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具有较宽大的背区、侧区和翼区,以及较狭长的吻区。主成分分析表明,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可以作为描述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耳石外形生长特征的表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耳石各外形表征参数与胴长、体质量间的生长关系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赤池信息准则表明,TSL、LDL、MW与胴长、体质量的生长关系适用幂函数生长模型表示,WL与胴长、体质量的生长关系适用线性生长模型表示。研究表明,随着个体的生长,太平洋褶柔鱼耳石整体外形轮廓绝对尺寸的生长逐渐减缓,但耳石整体外部轮廓的相对尺寸基本维持原状。本研究为后续利用耳石研究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活史过程提供了参考,也为研究异常气候事件对头足类硬组织生长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严利平  王林  
从1993年度起,每年的秋季,上海海洋渔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为上海公司)都要在对马海区组织阶段性及规模性的太平洋褶柔鱼(以下简称为鱿鱼)生产,兼捕鲐鱼、带鱼。生产表明,与同期东海杂鱼渔场生产相比,对马鱿鱼渔场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的可行性,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扭转了往年秋季捕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家骅  黄洪亮  
采用棋盘式定点大面调查和中心渔场专项调查2种方式,于2001年5~8月对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渔场进行了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特征调查。调查范围为北太平洋152°00′E~171°00′W、39°00′N~43°00′N海域,渔场环境特征要素主要为各站点的温度、盐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叶绿素a含量。调查海域的柔鱼资源密度采用渔场海域每个经纬度的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表示。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中部与西经渔场表温为18℃左右,100m水温为9℃左右;西部渔场表温为16~20℃,100m水温为7~8℃;在有温跃层海域的跃层面下易形成高产渔场。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峰  陈新军  陆化杰  刘必林  钱卫国  
根据2010年4-7月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采集的854尾柔鱼样本,分东经海域(170°E~180°E)和西经海域(170°W~180°W)分析其胴长组成、性别比、性成熟度和性成熟指数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西经海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组为25~29 cm和35~43 cm,平均胴长为32.9 cm;雄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23~27 cm,平均胴长为24.5 cm。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35~43 cm,平均胴长为36.9 cm,雄性个体仅1尾。体重-胴长关系表明,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性,尤其是西经海域。渔获物中性别组成均不符合1∶1。西经海域雌性个体以性成熟度Ⅰ、Ⅱ期为主,占总数的97...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芮  陆化杰  陈静  欧玉哲  
本研究通过2018年、2019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内壳进行连续切割,测定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利用营养生态位和稳定同位素序列分析了两年间太平洋褶柔鱼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洄游和摄食情况,并初步分析了两年间洄游、摄食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均在内壳叶轴生长至距顶端120mm处时开始向低纬度、近岸海域洄游,2019年洄游的范围更大,这可能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引起的。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洄游过程,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群体摄食的营养层次逐渐上升,2019年太平洋褶柔鱼群体总体摄食的营养层次变化不大。本研究证明了内壳连续取样分析太平洋褶柔鱼摄食和洄游变化的可行性,以期为后续太平洋褶柔鱼摄食生态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唐峰华  杨胜龙  范秀梅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利用2007—2016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西北太平洋柔鱼作业渔场垂直剖面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西北太平洋公海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同期渔获数据,分析其中心渔场与垂直水温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柔鱼渔汛期为每年的5—11月,其中8、9月是盛渔期,渔场位置相对集中,为150°E~160°E、39°N~45°N, CPUE超过2 t/(d·v);8月前和9月之后渔场相对分散,CPUE相对较低。渔场海洋温跃层上下界对应的海水温度,0~50 m和0~100 m水层温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水层的水温温差从7月份开始逐步拉大,ΔT_(0-50 m)的平均温差达到了5.17℃,ΔT_(0-100 m)的温差为7.68℃;温差幅度最大值中ΔT_(0-50 m)出现在9月,为9.89℃;ΔT_(0-100 m)出现在9月,为12.64℃;10月和11月ΔT_(0-50 m)、ΔT_(0-100 m)逐步减小。在160°E以西海域,西部传统渔场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处在20~50 m,对应海水温度范围在4~17℃;下界深度位于150~230 m,得出对应的温跃层下界的海水温度范围为3~11℃。渔场垂直水温结构ΔT_(0-50 m)、ΔT_(0-100 m)的值越大,CPUE越高,表明在温跃层水温降低幅度越大,柔鱼资源集聚密度越高,渔获量越好。对渔场垂直水温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为西北太平洋柔鱼的渔情预报和渔业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天蛟   张闪闪   袁红春   余为  
柔鱼是一种短生命周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其生物学特征极易受到海表温度变化的影响,本实验旨在提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挖掘海表时空分布模式对不同月份雌、雄柔鱼生长发育变化的影响。本实验基于2016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其胴长、体重和性腺成熟度的组成,并采用幂指数方程分月拟合雌、雄柔鱼胴长和体重的关系;采用深度卷积嵌入式聚类(DCEC)模型,基于MODIS-Aqua 和 MODIS-Terra 海表面温度三级反演图像数据提取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的分布模式,用于反映各月调查站点对应的SST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月份SST时空分布模式对雌、雄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2016年7—10月期间,西北太平洋雌、雄柔鱼的生长与发育不完全同步,雌性生长速度较快,雄性性腺发育速度较快;(2)基于DCEC模型提取得到了4类SST图像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各月调查站点对应的SST时空分布模式,体现了厄尔尼诺现象、黑潮和亲潮等对海表温度的影响;(3)7—8月,柔鱼平均体重、胴长和性腺成熟度偏低,雌、雄个体差别不大,与SST时空分布模式的关系不显著;(4)9—10月,在SST变化较均匀但整体温度较低时,柔鱼平均体重、胴长和性腺成熟度均偏低;在SST变化较均匀但整体温度升高时,柔鱼的平均体重、胴长和性成熟个体数量明显上升,雌鱼生长速度较雄鱼快,但雄性成熟速率较雌性更快;冷暖水相遇后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界限时,雌、雄柔鱼的胴长和体重达到最大值,但性腺发育有所延缓。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DCEC模型挖掘了SST时空分布模式对不同月份雌、雄柔鱼生长发育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西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特征提供参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金岳  方舟  李云凯  陈新军  胡慧凌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信息。本文根据2010年5~6月和2012年5~7月我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海域(170°E~172°W、38°N~41°N)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样本,对柔鱼东部群体的角质颚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利用耳石推测的柔鱼日龄建立其生长方程。主成分分析认为,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和上侧壁长(ULWL)为柔鱼上颚的主要形态参数,下喙长(LRL)、下喙宽(LRW)和下侧壁长(LLWL)为柔鱼下颚的主要形态参数。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认为,6项角质颚主要参数与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汉祥  刘子藩  周永东  
根据1986-2000年对东海和南黄海渔获带鱼的生物学基础调查,利用世代分析方法计算了东海带鱼的资源数量,分析了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状况,同时研究了环境与带鱼补充量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压力的增大,东海带鱼的最小成熟体长、产卵亲体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组成进一步缩小,个体繁殖力提高而卵径变小;实行伏季休渔后,东海带鱼的补充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单位亲体的补充量比伏休前增加45%~60%,证明了伏季休渔的生态效益;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亲体数量、海中温度、伏休时间成正比。目前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仍显不足,应进一步减少对带鱼的捕捞强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方舟  陈新军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是典型的温带大洋性头足类,主要由秋生群体和冬生群体组成。目前该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分布于日本海及太平洋沿岸海域,而我国黄海和东海外海为该物种的主要产卵场,调查发现此海域的太平洋褶柔鱼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种类之一。为了后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物种,整理了前人对太平洋褶柔鱼多方面的研究,从基础生物学、渔业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和资源评估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结果认为,目前太平洋褶柔鱼主要捕获海域仍然集中在日本和韩国沿岸,产量在80年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