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48)
- 2023(4310)
- 2022(3368)
- 2021(3050)
- 2020(2376)
- 2019(5365)
- 2018(5100)
- 2017(9801)
- 2016(5516)
- 2015(5777)
- 2014(5725)
- 2013(5716)
- 2012(5479)
- 2011(4881)
- 2010(4681)
- 2009(4154)
- 2008(4104)
- 2007(3622)
- 2006(3043)
- 2005(2795)
- 学科
- 济(19354)
- 经济(19332)
- 管理(15460)
- 业(14427)
- 企(11147)
- 企业(11147)
- 方法(9142)
- 学(8345)
- 数学(8099)
- 数学方法(8003)
- 农(6027)
- 环境(5945)
- 财(5346)
- 中国(4869)
- 划(4018)
- 技术(3999)
- 业经(3952)
- 融(3911)
- 金融(3911)
- 银(3866)
- 银行(3833)
- 农业(3758)
- 资源(3744)
- 制(3724)
- 行(3674)
- 务(3640)
- 财务(3634)
- 财务管理(3626)
- 企业财务(3543)
- 贸(3254)
- 机构
- 学院(78672)
- 大学(78306)
- 研究(32670)
- 济(30472)
- 经济(29904)
- 管理(26747)
- 中国(23738)
- 科学(23633)
- 理学(23567)
- 理学院(23199)
- 管理学(22666)
- 管理学院(22514)
- 农(21606)
- 所(18594)
- 农业(17668)
- 研究所(17543)
- 京(16710)
- 业大(16080)
- 中心(14156)
- 财(13562)
- 院(12183)
- 江(11842)
- 财经(11218)
- 室(11117)
- 农业大学(10685)
- 省(10632)
- 科学院(10576)
- 经(10357)
- 实验(10309)
- 北京(10123)
- 基金
- 项目(59657)
- 科学(46451)
- 基金(44285)
- 家(42206)
- 国家(41917)
- 研究(37522)
- 科学基金(34262)
- 自然(24640)
- 自然科(24067)
- 自然科学(24060)
- 社会(23689)
- 自然科学基金(23641)
- 基金项目(23451)
- 省(22766)
- 社会科(22539)
- 社会科学(22531)
- 划(20607)
- 资助(18112)
- 教育(15956)
- 重点(14735)
- 计划(13701)
- 发(13193)
- 部(12926)
- 编号(12708)
- 科研(12559)
- 创(12357)
- 科技(12228)
- 创新(11747)
- 业(11536)
- 性(11149)
共检索到110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振华 徐开达 蒋日进 朱增军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收集到的小眼绿鳍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93种,磷虾类、长尾类和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其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小眼绿鳍鱼以太平洋磷虾、脊腹褐虾和鳀鱼为主要食物;夏季以细巧仿对虾、脊腹褐虾、口虾姑和葛氏长臂虾为主要食物;秋季以太平洋磷虾、戴氏赤虾、细螯虾和鳀鱼为主要食物;冬季以鳀鱼、细螯虾、褐菖鲉和对虾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呈显著差异(P<0.05),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的主要饵料类群组成存在差异,但长尾类和鱼类在四个季节都有分布。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东海小眼绿鳍鱼的...
关键词:
小眼绿鳍鱼 食性 季节变化 东海中北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振华 徐开达 蒋日进 周永东 潘国良
应用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93种,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s hexanema)。摄食强度有明显的体长变化,同时主要饵料类群组成也有明显的体长差异,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当体长大于200 mm后,鱼...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纪炜炜 姜亚洲 阮雯 陈雪忠 张明亮 李圣法
根据2010年春季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海域内主要鱼类的营养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域内主要鱼类的δ13C比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鱼类主要摄食类型偏底层生物,浮游生物食性类型较少,海域中鱼类的食性类型存在一定空间差别;食源贡献率分析表明,2010年春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饵料生物组成中,头足类如神户枪乌贼(Loligo kobiensis)是其优势食源贡献者(56.1%),甲壳类如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也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28.3%)。本研究结果证实了稳定同位素方法在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平 许柳雄 周应祺 宋利明
根据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及2005年9月至12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两因子列联表及单因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随月份和体长的变化、摄食强度及食物组成的生态位宽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帆蜥、鲣、鳞鲀、沙丁鱼、鲐鱼、虾、蟹、鱿鱼、章鱼、竹鱼及未辨认甲壳类等饵料类群,其中主要食物为鱿鱼、鲐鱼以及蟹。大部分月份黄鳍金枪鱼摄食率相对较高,基本上维持在70%以上;除2月和6月外,其余月份黄鳍金枪鱼饵料种类数更替率均低于50%。各叉长组黄鳍金枪鱼摄食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当叉长在106~1...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贺舟挺 张亚洲 薛利建 金海卫 周永东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丁天明 宋海棠
根据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二年整6艘单拖调查船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法,评估了26°00′-31°00′N、120°30′-127°30′E约如40-200m水深范围87个渔区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阐明了头足类及主要种类资源密度的季节变化和时空分布,提出可捕量,为今后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头足类 资源量 资源密度 东海中北部海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郭爱 陈峰 金海卫 周永东 朱文斌
根据东海区(26°00'~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Coilia mystus)样本,对东、黄海凤鲚的食物组成、食性类型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饵料生物组成共计有10个类群,40种可鉴别饵料(包括未鉴定到种的种类),6种不可辨认类型饵料。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指标计算结果分析,桡足类(Copepoda)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达到1 869,%IRI占56%,糠虾类(Mysidacea)、磷虾类(Euphausiacea)为次重要类群。(2)凤鲚摄食的浮游动物饵料出现频率达93.66%,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出现频率分别为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逄鑫 田永军 张弛 刘纯琳 武瑞
根据2017—2021年在黄海海域捕获的大头鳕(Gadusmacrocephalus)样品,进行了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测量和胃含物鉴定,并用分类树方法对489个胃含物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食性随季节及体长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从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来看,2017—2021年大头鳕饵料中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及鳀(Engraulisjaponicus)相对较高,其次为方氏云鳚(Enedriasfang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虾虎鱼等;食性随季节变化比较大,夏秋季节主要捕食脊腹褐虾和鳀,而春冬季食性相对广泛、香农-威纳指数比较高,捕食饵料种相对较多,这可能与春冬季节大多数渔业种类在黄海越冬场越冬有关;大头鳕食性随体长增长发生变化,幼鱼主要捕食甲壳类动物,成鱼转变到摄食虾虎鱼、方氏云鳚等鱼类,这主要与大头鳕随自身生长,口裂不断变大,游泳能力变强,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关;胃含物中发现了其他大头鳕个体,表明其存在同类相食现象。此外与之前研究相比,大头鳕饵料丰富度逐渐下降,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在胃中几乎没有出现,鳀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而虾虎鱼重要性升高。大头鳕作为黄海海域的机会主义摄食者,其食性随季节、体长的变动情况可为未来研究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荣夫 张崇良 徐宾铎 任一平 薛莹
基于2011年及2013—2015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分析733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食物选择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饵料生物共有8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种类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无明显体长变化。不同体长组小眼绿鳍鱼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胃饱满指数差异显著(P<0.05)。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和纬度对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是以虾类和鱼类为主要饵料类群的广食性鱼类。通过计算食物选择性指数发现,小眼绿鳍鱼喜食饵料与实际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其摄食既具有较强的主动选择性,同时又受到海州湾饵料丰度和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郑元甲
日本东海岸骏河湾的绿鳍马面鲀产量虽然较高,但在静冈县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该湾的绿鳍马面鲀主要由定置网捕获,并曾一度由于网头太大而出现渔捞事故的情况,从而表现出具有渔获量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大,以及鱼价从每公斤10多日元到100多日元的巨大变化的特点。骏河湾定置网的渔期是1~6月,此期间渔获量可占到年产量的一大半,往年7月以后的作业船数少,渔获量很低,但在八十年代末期的晚秋至初冬季节鱼价变得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纪炜炜 陈雪忠 姜亚洲 刘勇 胡芬 李圣法
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2009年夏季东海中北部23种游泳动物的类群差异、种间和种内变异。结果显示,东海北部游泳动物种间C、N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δ15N值范围为6.9‰~13.4‰,1δ3C值为-20.7‰~-14.7‰。其中虾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7.06±1.43)‰,δ15N平均值为(10.26±0.84)‰;头足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6.54±0.97)‰,δ15N平均值为(11.68±0.62)‰;小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27±0.84)‰,δ15N平均值为(10.36±1.25)‰;大中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89±1.32)‰,δ15N平均值为(...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粒径谱 营养结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学健 沈伟 李建生 程家骅
根据2004年4、6、9月和12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北部(27°00′~34°00′N、122°00′~127°00′E)进行的渔业资源大面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以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作为指标值,分析了黄鮟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GAM模型,分析了黄鮟鱇数量分布与经纬度、水深、底温和底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鮟鱇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区,4个季节的分布范围有明显不同,以春季为最大,冬季最小;黄鮟鱇适宜底温、底盐和水深范围分别为11~14℃、33.5~34.5和40~90 m;根据黄鮟鱇分布的底温范围,推断黄鮟鱇为冷温性鱼种。
关键词:
黄鮟鱇 数量分布 GAM 环境因子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衡 张波 金显仕 赵宪勇
根据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5月黄海中南部水域鱼 (Engraulisjaponicus)的调查资料 ,分析其脂肪含量与叉长、性别以及水分含量的关系。产卵前期 (5月)、产卵盛期 (6月 )和越冬期 (1月 )脂肪含量同叉长呈显著正相关 (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张波 梁振林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磷虾类和虾类)和鱼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二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7.45%。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gracilis)和赤鼻棱(Thryssakammalensis)。小黄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的...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惠玉 凌建忠 李圣法
根据2004年春、夏、秋和冬季在东、黄海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东、黄海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四季共捕获虾类33种、蟹类12种和虾蛄3种。东、黄海的优势种有: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鹰爪虾、长角赤虾、凹管鞭虾、脊腹褐虾、东海红虾、高脊管鞭虾、双斑蟳、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其中,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和鹰爪虾为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指数(D)与多样度指数(H’)的四季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季,由北到南呈下降趋势;夏、秋两季由北到南呈上升趋势;冬季则处于东海北部较高、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较低的趋势。均匀度指数(J’)在3个区域各个季节之间相差不大。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东...
关键词:
甲壳动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季节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