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37)
- 2023(5930)
- 2022(5082)
- 2021(4587)
- 2020(3852)
- 2019(8564)
- 2018(8601)
- 2017(15410)
- 2016(8937)
- 2015(10062)
- 2014(10229)
- 2013(9700)
- 2012(9088)
- 2011(8186)
- 2010(8284)
- 2009(7323)
- 2008(7076)
- 2007(6284)
- 2006(5571)
- 2005(4817)
- 学科
- 济(31709)
- 经济(31673)
- 管理(19705)
- 业(17516)
- 企(12511)
- 企业(12511)
- 方法(12133)
- 学(11130)
- 农(10774)
- 数学(10744)
- 数学方法(10627)
- 地方(9777)
- 中国(8818)
- 制(7261)
- 农业(7051)
- 财(6692)
- 业经(6577)
- 体(6319)
- 环境(6054)
- 理论(5632)
- 银(4984)
- 融(4956)
- 金融(4949)
- 银行(4944)
- 教育(4895)
- 地方经济(4892)
- 行(4821)
- 贸(4723)
- 贸易(4721)
- 和(4528)
- 机构
- 学院(123325)
- 大学(122030)
- 研究(49198)
- 济(43035)
- 经济(41978)
- 管理(41966)
- 理学(36028)
- 中国(35521)
- 理学院(35400)
- 科学(35063)
- 管理学(34498)
- 管理学院(34271)
- 农(30783)
- 京(28134)
- 所(26975)
- 江(26625)
- 研究所(25224)
- 农业(24611)
- 业大(24430)
- 中心(22334)
- 财(19538)
- 范(18796)
- 师范(18480)
- 省(18428)
- 院(18321)
- 技术(16252)
- 农业大学(16167)
- 北京(16152)
- 室(16063)
- 州(15783)
- 基金
- 项目(90138)
- 科学(70078)
- 基金(63712)
- 研究(61416)
- 家(58923)
- 国家(58455)
- 科学基金(48093)
- 省(38015)
- 社会(36853)
- 社会科(34759)
- 社会科学(34749)
- 基金项目(34552)
- 自然(33361)
- 自然科(32479)
- 自然科学(32468)
- 划(32024)
- 自然科学基金(31873)
- 教育(28324)
- 资助(25121)
- 编号(24785)
- 重点(21932)
- 发(20141)
- 成果(19771)
- 计划(19140)
- 部(18917)
- 课题(18765)
- 创(18355)
- 科研(17695)
- 江(17685)
- 科技(17552)
共检索到186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廖剑宇 彭秋志 郑楚涛 吕乐婷 江源 康慕谊
于2009年7月(丰水期)、2010年7月(丰水期)和2009年12月(枯水期)在东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水体进行了3次系统水样采集,通过实验测定分析了水体中各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东江干支流的氮素污染状况较为严重,TN平均浓度在(1.45~1.93)mg/L之间,整个干支流中IV-V类水体达42%;②不同季节期间水体中氮含量存在一定变化,表现为丰水期TN、DIN、NH4-N和NO3-N浓度均小于枯水期;③按水体中氮含量划分水质等级,可将东江干流分为5个区段:东江源头低值区河段、枫树坝水库上游高值区河段、新丰江水库上游中值区河段、惠州地区上游中值区河段、惠州地区下游高值区河段,干流河...
关键词:
东江流域 氮污染 时空分布 水体污染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乾甫 赖子尼 李跃飞 高原 杜浩
为了解西江干流水体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别于2017年9月、12月和2018年3月、6月对西江红水河大湾至肇庆江段进行了季节调查,并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水域COD_(M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73~4.83 mg/L,均值为2.67 mg/L;季节均值呈6月(3.08 mg/L)>12月(3.03 mg/L)>9月(2.94 mg/L)>3月(1.62 mg/L)的变化特征;依据COD_(Mn)水平, 13个样点可聚为3个类群, COD_(Mn)数值上呈聚群Ⅲ>聚群Ⅰ>聚群Ⅱ情况;水体COD_(Mn)污染指数(Pi)范围在0.18~1.21之间,处于"无污染–轻污染"状况,不同月份COD_(Mn)超标率为12月>6月>9月> 3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果得到西江干流大部分时期水质类别为Ⅰ~Ⅱ类,少数时期为Ⅲ类,其中3月水质最好,都为Ⅰ类, 9月、12月为Ⅱ类, 6月为Ⅱ~Ⅲ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OD_(Mn)与水温(WT)、TP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Sal)、DO、透明度(SD)、NO3-N、NO2-N、叶绿素a (Chl a)和N/P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并受到TP和PO4-P和DO的显著性影响。西江干流水体污染目前尚不严重,水质优于中国境内其他主要河流;分析认为河流水动力情势及周边人类活动干扰是决定水体COD_(Mn)含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水体还原性有机质与TP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来自区域点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冕 杨秉臻 金涛 张洪程 陆建飞
[目的]探究江苏省农田氮素盈余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识别氮素污染的潜在风险区域。[方法]基于江苏省农业生产统计数据,运用氮平衡模型,分析全省农田氮盈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1979—2015年江苏省农田氮盈余量从1979年的15. 1万t上升至2015年的29. 67万t,总体经历相对平稳、持续上升到稳步下降的变化过程,由升到降的时间拐点在2003年。氮肥作为第一大氮输入源,所占比例始终介于60%~82%之间,对江苏农田氮素平衡起决定性作用;(2) 2005—2015年苏北地区农田氮素大多呈高输入、高输出状态,苏南地区则有低输入、低输出的特征,氮肥依旧为各地第一大氮输入项,输入高值区分布在徐州、盐城;(3) 2005—2015年江苏省农田氮盈余强度从135. 78kg/hm2降低至64. 85kg/hm2,各地农田氮盈余强度普遍下降,但南北分化明显,位于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和淮安,农田氮素盈余强度总体维持较高水平,苏南太湖流域地区、江苏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氮素盈余强度相对较弱,且期间有继续下降倾向,镇江、泰州、扬州与南京,新近农田氮素甚至呈亏缺状态。[结论]基于上述测算结果,提出农田氮过剩污染风险区的农业生产调整对策思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葛大兵 吴小玲 周延凯 朱伟林
测定岳阳南湖水环境中叶绿素a并同时分析其水质.结果表明:南湖水域叶绿素a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依次降低,麦子港水域叶绿素a含量大于湖心水域.叶绿素a含量与环境因子有关,即与水温、水质营养因子、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有关.南湖N,P满足藻类生长需要,春季总P对数值与夏季叶绿素a对数值呈线性关系.南湖叶绿素a含量变化在1.75~3.62mg/m3,说明南湖水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
关键词:
岳阳南湖 叶绿素a 水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登忠 肖潇 汪朝辉 谭德宝 陈永柏
为了评估大型水库对河流碳循环的拦截作用,选择清江流域最上游水布垭水库为典型案例,采用德国元素公司vario TOC分析仪对定期采集水样进行分析,研究新建大型水库水体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布垭水库表层水体总碳、总无机碳、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26.665、24.089、2.141和0.438 mg/L,在水库年内蓄水阶段呈现显著的峰值,其空间分布格局在支流库湾和坝前典型断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水体碳中总无机碳占据主导地位,与湖泊水体碳时空分布特征极为相似。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水体无机碳则与水体电导率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溶解有机碳则与水体温度具有直接的关系,而数量最少的颗粒有机碳则与水体叶绿素含量具有弱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可以为理解水库碳循环过程机制提供数据支持,对于开展大坝建设的河流碳循环影响评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秋志 廖剑宇 伍凯 刘全儒 周云龙 江源 龚玲
于2010年7月对东江流域主要支流进行调查,共布设79个有效样点,定量鉴定出原生动物和轮虫共计36属,据此研究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种类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运用小型浮游动物辅助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可能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多数样点内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呈现种类少、密度小的特征,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占绝对优势的种类多,但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和区域频度均占优势的种类少;②顺流而下,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多样性均趋向增大,第一优势种类相对密度趋向降低,优势种类频繁变化,种类组成结构不稳定;③小型浮游动物密度与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密切,具备成为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辅助或备选指标的可能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斐鹏 江源 熊兴 董满宇 王博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变化指数对比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东江流域1990年-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显著、非城镇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以及林地和灌草地大为减少的总体特征;②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在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9年两个时段,城镇用地增加量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年增长率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非城镇用地的转化在3个区域差异明显,自然植被退缩的程度表现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超 贾海燕 汪涛 雷俊山 徐建锋 尹炜
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但总氮浓度超标问题突出。为明确不同类型小流域氮素的分布和输出特征,优化制定库区控氮措施,选择库周典型小流域,开展水体氮素浓度系统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余家湾(养殖型)总氮浓度平均为21.23 mg/L,五龙池(村落型)总氮浓度平均为4.00 mg/L,高于钱家沟(自然型)和张沟(农田型);五龙池(村落型)硝态氮浓度最高,平均为2.37 mg/L,张沟最低,平均为1.06 mg/L;余家湾(养殖型)氨氮浓度远高于钱家沟(自然型)、五龙池(村落型)和张沟(农田型)。(2)钱家沟(自然型)氨氮浓度沿程下降趋势显著(p<0.05);张沟(农田型)硝态氮(p<0.01)和总氮浓度(p<0.01)沿程上升趋势显著,坑塘湿地等微地形结构可能是影响小流域氮素的沿程变化的主要因素。(3)钱家沟(自然型)和五龙池(村落型)氮素冬季(12~2月)浓度较高,夏秋季(6~11月)浓度较低,春季(3~5月)波动最大;张沟(农田型)氮素高值出现在6月;余家湾(养殖型)氮素浓度高值出现在8月。(4)余家湾(养殖型)氮素以氨氮为主,五龙池(村落型)、张沟(农田型)和钱家沟(自然型)以硝态氮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后续丹江口库区氮素控制应系统梳理不同类型小流域的分布和数量,重点关注养殖型小流域的氨氮污染和村落型小流域的硝态氮污染。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水体氮素 小流域 时空分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琦 江源 丁佼 侯兆疆 付岚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天然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分构成及含量能够反映河流污染特征。研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2014年3—4月东江流域8条一级支流下游DOM的荧光组分进行分析。通过寻峰法和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识别出两种类腐殖质组分(PeAk A和PeAk B)和两种类蛋白质组分(PeAk C和PeAk D);并结合常规水质指标,探索各支流的主要污染源,为东江流域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东江流域淡水河和石马河两种类蛋白质显著高于其他支流,两种类腐殖质出现缺失现象。2)8条支流样点的DOM中,PeAk C、PeAk D与各常规水质参数相关性显著,说明东江流域DOM能够较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熊兴 江源 任斐鹏 董满宇 田育红 雷一鸣
论文以东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0、2009年3期遥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标,分析了近20 a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水体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0 a东莞市土地利用结构由农业用地、林地为主向城市建设用地为主迅速转变,耕地、园地、林地比例由1990年的23.56%、13.39%和28.73%下降为2009年的11.35%、3.26%和17.39%,与此同时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则由20.21%增加为53.62%,此外,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较1990—2000年更为剧烈;②东莞市农业用地面积逐年降低,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减少58.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超 贺天明 吴事典 辛小康 白凤朋 贾海燕 赵肥西 吴菲 尹炜
三峡水库成库后支流形成回水区,认识干支流交互作用下支流回水区氮磷分布特征,对于理解支流水华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为对象,通过汛期和蓄水期回水区分层采样,利用水温和电导率表征水体分层,并分析氮磷浓度、形态组成、氮磷比例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汛期水体垂向分层明显,TP(0.04~0.33 mg/L)、TN(0.57~2.36 mg/L)和NH_3-N(0.03~0.20 mg/L)上游和河口高于中间,DTP(0.01~0.23 mg/L)、DTN(0.2~2.0 mg/L)和NO_3-N(0.96~1.77 mg/L)上游高于下游;磷以颗粒态为主(DTP/TP 0.13~0.19),氮以溶解态为主(DTN/TN 0.88~0.91);氮磷比例(TN/TP 1.3~139)中间最高。蓄水期水体垂向分层减弱,氮磷浓度差异减小(TP 0.05~0.17 mg/L,TN 1.48~1.91 mg/L);氮磷均以溶解态为主(DTN/TN 0.57~0.77,DTP/TP 0.63~0.68);氮磷比例(TN/TP 23~86)河口到上游逐步降低。汛期长江干流对支流倒灌和上游输入导致氮磷梯度差异较蓄水期更为显著;蓄水期长江干流泥沙颗粒补给减少造成溶解态氮磷占比高于汛期;氮磷比例的变化可能是干流顶托、泥沙颗粒沉降和上游输入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干支流交互作用对支流回水区氮磷分布起到重要的驱动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满宇 王炳钦 廖剑宇 江源 邢开雄
基于东江流域1960年-2009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东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数的多年平均值及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极端降水指数增幅较大的区域位于流域下游,以增城为中心的地区升幅尤为明显,流域上、中游地区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近50年来,整个东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除连续湿日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仅呈现出弱的上升趋势。东江流域的极端降水与年降水量密切相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特征并不一致,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日数、连续干日数及连续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俞洋 王丹阳 汤显强 黎睿
为分析长江中下游氮、磷、硅等营养盐的输送特征及洞庭湖、汉江、鄱阳湖对干流营养盐输送的贡献,于2020年9月自三峡坝前至河口及洞庭湖、汉江、鄱阳湖长江入汇口沿程采集水样,测定氮、磷、硅等营养盐浓度并分析沿程变化趋势,计算总氮、总磷和溶解硅通量及主要支流贡献。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总氮浓度沿程下降,在1.23~2.32 mg/L间波动,溶解态占比超过95%;总磷浓度沿程上升,在0.01~0.08 mg/L间波动,以颗粒态为主;溶解硅浓度在汉口断面突增,三峡坝前-汉口江段均值为5.52 mg/L,汉口-河口江段均值升高为10.8 mg/L。总氮、总磷、溶解硅通量均沿程明显上升。洞庭湖、汉江及鄱阳湖对干流营养盐输送贡献较大,其中洞庭湖对总氮、总磷、溶解硅输送通量的贡献分别达到163.2%、67.9%、23.6%,但其汇入后干流水质类别未发生明显变化。洞庭湖、汉江及鄱阳湖汇入后干流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波动范围在-12.72%至7.85%。本研究有助于了解长江中下游营养状态及支流湖泊对干流的贡献,为中下游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晓琳 郑毅
【目的】研究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的氮素流动途径并评价其环境效应,提高农牧业氮素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制定符合云南省农业发展规律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运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分析1995—2014年云南省农牧业氮素养分流动时间分异特征,结合GIS,从空间格局角度分析2014年云南省16个地州农牧业氮素养分流动空间分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鹏飞 林小涛 孙军 陈国柱 何耀升 徐采 王彦霏
以养殖群体为对照,研究了广东东江外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鳞片、腹鳍棘、鳃盖骨、脊椎骨和矢耳石5种年龄材料的年轮结构特征。与养殖群体相比,整体上东江种群年轮的清晰度及对比度更高。结合周年水温数据,推测东江尼罗罗非鱼在1 3月份低温期形成1个年轮标志,而其副轮较多的特征可能与繁殖活动有关。在5种年龄材料中,以矢耳石的轮纹特征最为明显,且规律性强,而鳃盖骨和鳞片受副轮影响,可读性最低。5种年龄材料的可读性由大到小顺序为矢耳石、脊椎骨、腹鳍棘、鳃盖骨、鳞片。
关键词:
东江 尼罗罗非鱼 年轮特征 水温 繁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