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42)
- 2023(11287)
- 2022(9231)
- 2021(8216)
- 2020(6808)
- 2019(14937)
- 2018(14910)
- 2017(27878)
- 2016(15253)
- 2015(17177)
- 2014(17404)
- 2013(16678)
- 2012(15852)
- 2011(14516)
- 2010(14906)
- 2009(14220)
- 2008(13664)
- 2007(12639)
- 2006(11397)
- 2005(10664)
- 学科
- 济(77919)
- 经济(77806)
- 管理(46294)
- 业(38709)
- 企(32456)
- 企业(32456)
- 方法(21557)
- 中国(19350)
- 地方(19043)
- 数学(18096)
- 数学方法(17942)
- 制(17630)
- 财(17099)
- 业经(16801)
- 农(16510)
- 学(15818)
- 体(13824)
- 地方经济(13097)
- 融(13064)
- 金融(13057)
- 银(12494)
- 银行(12470)
- 行(12032)
- 环境(11592)
- 农业(10706)
- 理论(10427)
- 和(10038)
- 体制(9780)
- 贸(9757)
- 贸易(9751)
- 机构
- 大学(223516)
- 学院(222510)
- 济(100912)
- 经济(98838)
- 研究(83766)
- 管理(78871)
- 理学(66190)
- 理学院(65368)
- 管理学(64381)
- 管理学院(63950)
- 中国(63692)
- 财(49017)
- 京(47739)
- 科学(46962)
- 所(42413)
- 研究所(37930)
- 财经(37469)
- 中心(37073)
- 江(35458)
- 农(34141)
- 经(33729)
- 经济学(32730)
- 北京(30514)
- 院(30185)
- 范(29641)
- 师范(29345)
- 经济学院(29004)
- 业大(28772)
- 财经大学(27420)
- 州(27228)
- 基金
- 项目(140527)
- 科学(110944)
- 研究(106386)
- 基金(101780)
- 家(88986)
- 国家(87859)
- 科学基金(74137)
- 社会(69878)
- 社会科(66100)
- 社会科学(66082)
- 省(54096)
- 基金项目(52362)
- 教育(48477)
- 划(45423)
- 自然(44201)
- 自然科(43088)
- 自然科学(43074)
- 自然科学基金(42318)
- 编号(42292)
- 资助(40892)
- 成果(36964)
- 重点(32298)
- 部(31751)
- 发(31549)
- 制(31370)
- 课题(30911)
- 国家社会(29736)
- 创(28990)
- 性(27877)
- 教育部(27590)
共检索到360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姚先国
自1989年前苏联、东欧各国发生巨变以来,历时已经六年。在此期间,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纷纷走上体制变革之路,经济上推行私有化,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政策,效仿西方的议会民主。这一变化被称作体制转轨或体制转型,英文通常用transition或transformation表示,即转换或过渡这意。由于前苏联解体,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分裂,正在进行体制转型的国家增加到达20多个,分别是:阿尔巴尼亚、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罗马尼亚、吉尔吉斯坦、立陶宛、摩尔多瓦、土摩曼斯坦、拉脱维亚、哈萨克斯坦、波兰、乌克兰、保加利亚、爱沙尼亚...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秀峰
东欧国家包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这些国家都是二次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也都是依照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他们在各自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排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林水源
在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的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已持续了数年。然而,自1992年以后,各国经济转轨的迹效已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拟对这种差异及其主要形成原因提出一些看法。 各国在体制转轨中已呈现出不同绩效 传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两个潜在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破坏源:一是国家对价格的控制人为地掩盖了经济短缺的存在,因此,在实行经济转轨特别是放开价格后,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出现物价上涨的现象;二是僵化的企业制度使资产不能流动,许多在经济上已无存在价值的企业仍在旧体制的机体上栖生,它们在经济转轨中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会逐步被清理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冯存诚
论东欧中亚国家的经济体制转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冯存诚自1988年以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不含民主德国)相继实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策。步入90年代,这一转轨进程加快。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已日益发展为不可逆转之势的同时,由于各国国情、国力各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湘琳
本文分别以印度与俄罗斯为例,对其转型原因、目标和方式、政策及成效加以比较。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决定了转型的必要性;其转型目标都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但又有所差异;两国的转型方式亦各具特色。由转型背景、目标及方式的不同所决定,其转型政策既有相似之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黄育馥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东欧科研系统自下而上的改革。在新的形势下,这些国家的研究部门表现出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消极适应”,即在不进行改革或重建的情况下,相对加强基础研究,巩固其地位。第二种倾向是“积极适应”。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结成联盟,在科学院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并试图以自己的方针取代科技政策。另一方面,研究所和研究者个人进行局部的机构改革,并发展了新的生财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廷喜
一、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私有化改革 俄罗斯:企业私有化起步比其他东欧国家晚,只到1991年8月颁布私有化法才全面推开。由俄联邦国有资产全国委员会负责实施,同时成立俄罗斯联邦财产基金掌握私有化前的国有资产(地方设地方财产基金),私有化实行程序比较分散,国有资产委员会可依法提出对某个企业私有化,企业内部50%以上职工赞成也可以对该企业私有化,另外希望购买某企业的投资者也可以提出对要购买的企业进行私有化。私有化方式多样,主要有1、拍卖。分公开与封闭两种。公开拍卖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义
本文对90年代以来东欧经济转轨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概况进行了介绍,认为东欧经济转轨国家重视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与规则的建设,对于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在基金管理限额、投资组合、监控等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目前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还就如何选择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以及如何评价社会保险计划的私营化趋势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孔田平
东欧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孔田平1990年东欧各国开始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作为全面的经济改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改革,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东欧国家金融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1.健全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为完成支付和经营...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金雪军 杨晓兰
转型经济国家的管理层收购是政府推行的专以公有制企业为对象的产权改革。转型经济中的管理层收购与典型管理层收购在实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从融资方式、定价方式、退出渠道等方面探讨了转型经济管理层收购的特点。本文对转型经济与典型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进行了比较 ,并得出结论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型经济国家由于市场环境的极度不完善 ,致使管理层收购成为一种对西方企业制度在短期内的简单移植 ,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借鉴这一经验 ,本文为我国推行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 转型经济 俄罗斯 市场环境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敬国
东欧国家中央银行的贷款拍卖及对我国的启示张敬国经济转轨的国家,如东欧和独联体各国,企业改造还没有全部完成,居民储蓄集中于储蓄银行,企业的营运资金多从商业银行贷款取得,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主体,在资金来源上对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还有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淼
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全面而又深远的影响。垄断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所有制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新变化,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有重大启示,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应对国际竞争,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发达国家 垄断 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梁小萌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宁向东
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发挥得极为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干预的内容以及作用的方式相当独特。日本政府协助和激励企业运作,而不是替代本应由企业完成的职能。人们不能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概念来理解日本政府的经济计划。日本的经济计划没有任何强制性。在日本,现实的经济活动完全是由企业这个最灵活、最讲效率的微观主体控制的,而不是由政府计划操纵的。从计划的内容和方式看,日本政府制订的经济计划,是为了社会经济各界明确政府意向、预测经济前景、争取社会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