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0)
- 2023(1823)
- 2022(1451)
- 2021(1364)
- 2020(962)
- 2019(2481)
- 2018(2221)
- 2017(3576)
- 2016(2176)
- 2015(2380)
- 2014(2263)
- 2013(2354)
- 2012(2459)
- 2011(2120)
- 2010(2146)
- 2009(1975)
- 2008(1898)
- 2007(1533)
- 2006(1499)
- 2005(1300)
- 学科
- 济(10116)
- 经济(10110)
- 地方(6933)
- 业(4725)
- 农(4151)
- 管理(3789)
- 地方经济(3252)
- 企(3034)
- 企业(3034)
- 农业(2897)
- 学(2779)
- 中国(2650)
- 业经(2279)
- 方法(2188)
- 环境(2069)
- 数学(1937)
- 数学方法(1917)
- 资源(1608)
- 农业经济(1496)
- 土地(1381)
- 事业(1352)
- 制(1341)
- 生态(1340)
- 发(1308)
- 私(1272)
- 财(1258)
- 私营(1252)
- 营(1252)
- 私营企业(1209)
- 城市(1204)
- 机构
- 学院(29643)
- 大学(28378)
- 江(13068)
- 研究(12627)
- 管理(10047)
- 济(9267)
- 经济(9092)
- 科学(8949)
- 理学(8579)
- 州(8532)
- 中国(8509)
- 理学院(8396)
- 管理学(8224)
- 管理学院(8164)
- 农(6707)
- 京(6593)
- 所(6453)
- 省(6256)
- 中心(6136)
- 研究所(6074)
- 浙(5496)
- 浙江(5485)
- 范(5461)
- 师范(5370)
- 业大(5313)
- 农业(5174)
- 院(4883)
- 师范大学(4391)
- 南京(4181)
- 财(4171)
共检索到48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区,全州45万人口中,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和普米族等少数民族占92%,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1954年8月建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州各族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94年同建州前的1953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3.5倍,工业产值增长60.5倍。农村贫困面由1985年前的80%多,下降到现在的30%左右。全州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我州境内,汹涌澎湃的怒江、澜沧江和独龙江“三江”并流,形成切割很深的高山峡谷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岳三峰 杨建荣 庞晓芳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扶贫考察报告岳三峰,杨建荣,庞晓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区峡谷地带。州内地广人稀,屠户分散,全州土地面积14703平方公里,1993年末总人口446693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6%.人口密度为30.38人/平方公里。...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叶映辉
近年来,在金融管理等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系统总结了区域信贷支持小微企业的主要措施和成效,深入分析了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存在的制约因素,对改善区域小微企业融资和促进区域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灵活经营的特点及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构建区域银企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银企互惠 小微企业 企业融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茶世俊 周蕊敏 周品亮
民族地区构建公平、高质量、可持续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少不了教师教育发达地区的帮扶,作为“三区三州”单列政策进行扶贫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更是如此。近些年,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省市政府、大中小学、培训机构、公益组织等外部机构对怒江州投入了诸多培训资源,在富有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外部资源与培训机构、培训者、培训课程、学习体系等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体系构成要素有机融入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适切性不够、系统性不足、持续性不强、再生较少等。从制度理性选择理论角度,根本原因是外援者和受援者促进外部资源有机融合的制度不健全。为此,需要构建以制度为核心的有机融入机制,其要点是通过中央层面宪法规则、地方和机构层面集体选择规则以及个体层面操作规则的纵向贯通,运用导向、规划、激励、督导、评估、保障六类制度,促进民族地区内部、内外部以及外部之间围绕外部资源有机融入的协同行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芸 陈幼芳
怒江州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贫困具有明显的地理性特征,特别是在该州生态环境脆弱与经济发展极度落后相耦合的情况下,实施异地开发与生态移民是解决生态和生存这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怒江州实施异地开发与生态移民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制约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异地开发 生态移民 障碍 对策 怒江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雪 李益敏 赵筱青
高山峡谷区由于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人地矛盾突出,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对该区域耕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滇西北高山峡谷区怒江州泸水县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海拔、土壤侵蚀、土壤有机质为评价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GIS叠置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以30 m×30 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泸水县的耕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泸水县60%以上面积的土地不适宜耕地分布,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临界适宜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62%、15.16%、18.26%。有10.67%的现有耕地分布在不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益敏
高山峡谷地区山高坡陡,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人居环境有其特殊性。怒江峡谷区人居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坡度、坡向、交通、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将指标分级量化后,采用GIS的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定位综合评价分析。研究表明,怒江峡谷人居环境适宜区域主要以带状形式分布在河流两侧,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怒江峡谷人居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各县人居环境评价均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达到0.96,各乡人居环境评价均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达到0.76。同时分析了怒江峡谷三县各乡镇的人居环境容量,表明其环境难以承载现有人口。
关键词:
GIS 人居环境 人居容量 怒江峡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海龙 李迪华 黄刚
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景观影响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简要阐述水电开发的景观影响评价的相关概念及意义之后,首先阐述了峡谷区域水电开发的景观影响及评价方法,然后以怒江为例,具体探讨了峡谷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的过程与结果。通过设计一系列景观测度参数,包括可视域损失、大坝视觉影响范围、高差损失、景点改变、峡谷急流损失等,并利用GIS进行模拟,基于计算结果对水电建设对峡谷整体和局部景观影响以及坝址各段建库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最后指出,在怒江这样的急流高山峡谷上建坝应该慎而又慎,其决策应参考包含景观影响评价在内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应逐步完善此方面的立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益敏 刘素红 李小文
本文选取坡度、坡向、海拔、土地利用、交通、水资源、土壤质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GIS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怒江峡谷区的泸水县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泸水县人居环境适宜区主要以带状形式分布在河流周围,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与泸水县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吻合。泸水县人居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人居环境评价值与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达到0.89,与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达到0.956。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泸水县各个乡镇的人居环境容量,表明泸水县已难以承载现有的人口。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高山峡谷 泸水县 人居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于红 刘沛林
黄河流域是富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大区域、大文化带,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了解流传于黄河流域的俗文化,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进行旅游与文化的开发。晋陕黄河大峡谷是黄河流域中地势最险峻、自然环境变化落差最大的一段,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方民众性格,也衍生出不同特征的俗文化艺术。选取黄河晋陕大峡谷沿岸的河曲、碛口、河津为典型代表区域,通过分析其自然地理特点,进而总结地方民众性格在不同自然条件之下的应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地方文化,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观赏性和愉悦感,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和利用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嘉学 夏淑莲 李培英
怒江峡谷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生态地质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近期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引发的无序开发已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高黎贡山片区构成了严重威胁。受多种条件限制,怒江峡谷通过发展传统产业脱贫的空间不大。结合该区实际,本文提出了“遗产旅游+适度利用水能资源+生态移民”的发展模式,以缓解人地关系矛盾,构建遗产地和谐社会。
关键词:
怒江峡谷 世界自然遗产 保护 脱贫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力 陆邵明 钟晨
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会带有明显的地域场所特征,这种空间特质的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文化等要素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如何科学把握传统聚落中的这种关联机制,对于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野考察、现场测绘与先进空间分析的方法,尝试对云南怒江地区以独龙族为例的少数民族聚落空间生成逻辑进行解析,通过经验描述与理性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自然逻辑和社会逻辑两个方面分别阐述聚落形式背后的产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深入地掌握传统民居聚落空间的文化基因及其生成脉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