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71)
- 2023(9732)
- 2022(8666)
- 2021(8277)
- 2020(6948)
- 2019(16200)
- 2018(16415)
- 2017(31666)
- 2016(17328)
- 2015(19385)
- 2014(19386)
- 2013(19272)
- 2012(17548)
- 2011(15636)
- 2010(15479)
- 2009(13801)
- 2008(13319)
- 2007(11357)
- 2006(9734)
- 2005(8255)
- 学科
- 济(64558)
- 经济(64481)
- 管理(47812)
- 业(45143)
- 企(37781)
- 企业(37781)
- 方法(32337)
- 数学(28150)
- 数学方法(27846)
- 农(17169)
- 中国(16233)
- 财(15922)
- 学(15376)
- 业经(14172)
- 地方(13413)
- 制(12810)
- 农业(11351)
- 银(11261)
- 理论(11228)
- 银行(11224)
- 贸(11174)
- 贸易(11169)
- 和(11006)
- 易(10844)
- 行(10711)
- 融(10601)
- 金融(10600)
- 务(10505)
- 财务(10446)
- 财务管理(10421)
- 机构
- 大学(239362)
- 学院(237186)
- 管理(97139)
- 济(88527)
- 经济(86482)
- 理学(85001)
- 理学院(84024)
- 管理学(82455)
- 管理学院(82047)
- 研究(77570)
- 中国(57264)
- 科学(51341)
- 京(50855)
- 农(40116)
- 财(39804)
- 所(39376)
- 业大(38516)
- 研究所(36295)
- 中心(35369)
- 财经(32731)
- 江(32442)
- 北京(32278)
- 农业(31751)
- 范(31142)
- 师范(30868)
- 经(29926)
- 院(28277)
- 州(26936)
- 经济学(25602)
- 技术(25165)
- 基金
- 项目(170917)
- 科学(132984)
- 基金(123358)
- 研究(122815)
- 家(108463)
- 国家(107582)
- 科学基金(91735)
- 社会(74756)
- 社会科(70687)
- 社会科学(70667)
- 基金项目(66771)
- 省(66700)
- 自然(62010)
- 自然科(60531)
- 自然科学(60519)
- 自然科学基金(59404)
- 划(56701)
- 教育(55792)
- 资助(50914)
- 编号(50348)
- 成果(40279)
- 重点(37934)
- 部(37115)
- 发(35519)
- 创(35332)
- 课题(34059)
- 科研(33089)
- 创新(32912)
- 大学(31779)
- 计划(31631)
共检索到333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震 刘时银 魏俊锋 蒋宗立
冰川跃动是冰川周期性地快速运动,给下游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对已经发现的跃动冰川进行监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冰川跃动机理的认识,而且对冰川跃动灾害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中发现,1963-2009年东帕米尔高原昆盖山的5Y663L0023冰川末端发生大幅前进。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ASTER立体像对等数据对该冰川前进过程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冰川于1990-1992年和2007-2013年分别前进81±30 m和811±30 m,其中2007-2013年的前进属于跃动引发的前进。其中跃动最高峰在2007年8月21日-2008年10月26日,期间32.7×10~6m~3的冰体发生卸载,导致末端前进了704±30 m,面积扩张了0.34 km~2。针对东帕米尔地区跃动冰川周期研究的空白,本文认为该冰川跃动周期中跃动期为4 a,平静期最短为15 a左右。该冰川属于多温型冰川,跃动受热力学机制影响的可能性较大,但液态降水、冰雪融水的增加也是影响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馨 冉敏 杨运鹏 琚立
近年来,“全新世温度谜题”已经受到全球古气候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这一谜题,需要在全球不同区域进行更多的全新世温度重建。帕米尔高原位于亚洲内陆核心区域,目前有关帕米尔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对湿度(或降水)变化的研究,而涉及温度变化的成果则相对较少。论文首先研究了表土碳同位素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帕米尔高原的δ~(13)C_(org)与温度正相关;进一步在 7 个AMS~(14)C 测年数据的支持之下,基于 175 个泥炭δ~(13)C_(α-cellulose)分析,重建了帕米尔高原过去约5000 a的温度变化历史。结果发现:帕米尔高原晚全新世以来整体呈现波动升温趋势,约5000~3600 cal a BP阶段处于缓慢降温期;约3600~200 cal a BP 处于波动升温期;驱动机制分析显示,约 3600 cal a BP 之前温度下降主要是夏季太阳辐射下降导致的,约3600 cal a BP之后温度上升是由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增强导致的。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袁建民
从江南鱼米之乡到帕米尔高原山村,那一年,我17岁。在海拔4300公尺的草原做了三年牧民,体会到的就是一句话:那段奋不顾身的岁月,叫青春。在雪山、在草原、在塔吉克人家,生活的艰辛、环境的恶劣全然忘记,因为我每天都被真情浸润。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成秀 杨太保 田洪阵
本文应用Landsat 5、7 TM、ETM+影像分析1990-2011年昆仑山西段昆仑峰区冰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1年冰川面积减少16.83 km2,退缩率仅为0.65%,冰川退缩趋势不明显。单条冰川变化有进有退,中峰冰川末端在2002-2004年以661 m/a的速率前进,初步判定为跃动冰川。1991-1998年,崇测冰川面积增加9.47 km2,冰川末端以200 m/a的速率前进,不排除有跃动冰川的可能性。尽管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大量冰川处于退缩状态,但统计已有研究结果发现近50年来青藏高原存在冰川长度、面积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为正的现象,表现出冰川对气候变化复杂的反馈机制。通过分析气象站点和冰芯资料,研究区周边地区气温上升、降水量缓慢增加可能是冰川微弱退缩的原因之一;增强的西风环流带来更多的降水、研究区以极大陆型大规模冰川为主,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许艾文 杨太保 王聪强 冀琴
本文采用1978、1991、2001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和OLI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冰川边界,分析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在1978-2015年间的进退变化。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由1821.70 km2减少至1675.92 km2,减少145.78 km2,占1978年冰川总面积的8.00%;冰川消融率较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反而呈现出退缩速率由快变慢的趋势。研究区东南向冰川退缩率明显高于西北向,冰川退缩率随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区内有27处冰川在1978-2015年间发生过特殊的前进现象,面积与长度显著增加。其中,木斯塔冰川西侧冰川末端在1996-1998年间前进速度为904 m/a,乔戈里冰川东侧冰川末端在2007-2009年间前进速度为446 m/a,5Y654D0097冰川末端在1978-1990年间前进速度为238 m/a,初步判定这三条冰川为跃动冰川。以10 a为滞后期分析研究区周边气象站点资料发现:研究区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以1981年为分界点呈现"先减后增"趋势是冰川退缩速率减慢的原因之一;此外,亚大陆型冰川性质、巨大山势条件和高山冷储作用,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永鹏 姚晓军 刘时银 祁苗苗 段红玉 刘娟 张大弘
冰川跃动是冰川动力不稳定性的表现,影响着全球约1%的冰川。基于1973-2018年208景Landsat MSS/TM/ETM+/OLI遥感影像,对布喀达坂峰地区不同时期前进冰川进行遥感识别。结果表明:(1)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共有7条冰川发生过前进,其中冰川末端快速退缩型冰川有3条,冰川末端波动前进型和冰川末端稳定型冰川各有2条。莫诺马哈冰川和5Y542H0020冰川可能为跃动冰川,且前者正处于跃动阶。(2)近45年间布喀达坂峰地区7条冰川共出现过25次前进现象,各条冰川发生前进次数均多于(含)2次;前进冰川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2000s(7次)和1970s(6次)。该地区冰川在各月份均发生过前进现象,推断该地区前进冰川属斯瓦尔巴型。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无明显规律,大多数冰川两次前进时间间隔为10年左右。(3)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可能受热控和水控机理共同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尚难以解释其变化机理。
关键词:
前进冰川 冰川跃动 遥感监测 布喀达坂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丁晓丽 楚刚辉 李慧
建立了HPLC法测定帕米尔高原玛咖中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测定试样中槲皮素含量时,用Inertsil ODS-SP色谱柱进行反相色谱分离,在含量分析中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槲皮素在0.2~1.0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该方法柱效高、灵敏、准确,可用于帕米尔高原玛咖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帕米尔高原玛咖 槲皮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承苍 凃军
经近40年连续遥感监测发现,四川省若尔盖高原草地沙化与湿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2004与1966年相比,草地沙化面积增加52 898.4 hm2,增幅达586.7%,2005与1986年相比,沼泽湿地减少115 051.0 hm2,减幅达54.2%。这两种事实表明,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正在加剧。究其原因有:排干沼泽和牲畜超载等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气候干暖趋势加剧了这一变化。若尔盖高原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部位,其土地荒漠化严重趋势应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 遥感监测 若尔盖高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巧 陈永富
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运用三波段法、NDVI像元二分法、综合法估算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估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关性均较高(均达到了0.84以上),其中NDVI像元二分法和综合法的相对误差不大,精度能达到92%以上。经系统性检验,NDVI像元二分法和综合法的拟合精度较高,模型的整体性较好,可用于QuickBird数据估算植被覆盖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涂军 石承苍
若尔盖县是四川省重要的牧业基地,该县草原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和沙化。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草地沙化进行了遥感监测。研究证实,该地区1994年沙地面积已达7610.4公顷,比1985年扩大了3750.5公顷,草地沙化面积比1985年扩大了两倍。以该地区为代表的若尔盖高原“沼泽—草甸—沙地”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在进一步恶化。
关键词:
生态脆弱地区 草地沙化 卫星遥感监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秋方 叶庆华
本文综述了多光谱和微波数据监测湖冰冻结、消融及冰厚的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运用MODIS和AMSR-E监测了纳木错2007/2008冬半年冰情。湖冰监测方法主要有阈值法和指数法。阈值法是根据冰水反射率、温度、后向散射系数等特征因子的不同直接区分冰水,精度较高,误差在5天以内。指数法主要是根据冰水波谱特性和极化特性,做波段运算后间接区分冰水。冰厚监测常采用经验公式法,用实测数据与反射率、极化比、亮温等建立关系式反演整个湖泊冰厚,此方法适用于特定的某个湖泊。冰厚识别是湖冰监测的难点,主动微波比多光谱数据更适合监测冰厚。从数据本身来讲,热红外、被动微波等高时间分辨率数据比可见光、主动微波等高空间分辨率影像更适合监测大面积湖泊冰情。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发展自动反演算法将是湖冰遥感监测发展趋势之一。
关键词:
湖冰识别 冰厚 多光谱 微波 监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本昀 喻铮铮 刘良云 张震宇 孙婷婷
植被覆盖变化遥感监测是区域生态监测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北京市1979年7月14日和2005年7月25日的LandsatMSS和TM影像,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这2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北京山区1979—2005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由1979年的70.05%下降为2005年的66.14%;植被退化的总面积为3672.90km2;植被覆盖度在80%~100%的退化面积最大,为617.45km2。
关键词:
植被覆盖 NDVI 植被退化 北京山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雪冉 胡振琪 许涛 朱琦
分析2000—2010年呼伦贝尔草原土地覆盖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趋势,揭示生态工程实施效果,为草原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3期Landsat 4/5TM遥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得到各时期的土地覆盖分布图,通过制作不同时期不同地类间的转移矩阵,定量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换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年均减少面积为3 063.03hm2,与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湿地发生剧烈转换;水域年减少面积为3 960.98hm2,与湿地和未利用土地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莫伟华 王君华 钟仕全 陈燕丽
以2008年初广西东北部遭受的持续性大范围特大冰雪灾害为例,基于EOS/MODIS数据,构建改进的归一化差分冰雪指数模型(MNDSI),综合应用监督分类方法,对受灾林区进行遥感监测与灾情分级评估技术研究,为及时应对此类灾害性气候事件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冰雪灾害 遥感监测 信息提取 灾情评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正兴 王亚琴
由于土地覆盖通常存在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区分人为活动引起的变化与这种自然变化需要两期数据时间一致。论文利用黑龙江省1975、1990、2000、和2005代表年Landsat数据,分析了数据时间差在16 d MODIS-NDVI时间序列的误差。研究发现,Landsat数据4个代表年的年际差分别为1975±4 a,1990±4.5 a,2000±1.5 a,2005±1.5 a,季节差为47 d。Landsat季节差对MODIS-NDVI的影响是:当季节差为16~48 d时,东北地区耕地与草地以生长高峰期为参照的MODIS-NDVI变化最高可达0.4以上,林地MODIS-NDVI变化0.1~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