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19)
- 2023(9616)
- 2022(8200)
- 2021(7563)
- 2020(6364)
- 2019(14776)
- 2018(14480)
- 2017(28376)
- 2016(15643)
- 2015(17365)
- 2014(17646)
- 2013(17788)
- 2012(16834)
- 2011(15400)
- 2010(15567)
- 2009(14577)
- 2008(14578)
- 2007(13601)
- 2006(11884)
- 2005(10611)
- 学科
- 济(74137)
- 经济(74077)
- 农(50028)
- 业(47407)
- 管理(36186)
- 农业(33144)
- 方法(30187)
- 数学(27410)
- 数学方法(27210)
- 企(25688)
- 企业(25688)
- 业经(20066)
- 地方(18092)
- 中国(17211)
- 财(15518)
- 学(14223)
- 制(14030)
- 贸(13763)
- 贸易(13758)
- 易(13356)
- 农业经济(12469)
- 发(12177)
- 体(10124)
- 环境(10099)
- 银(10076)
- 银行(10046)
- 发展(9834)
- 展(9820)
- 行(9615)
- 融(9607)
- 机构
- 学院(233771)
- 大学(228241)
- 济(99978)
- 经济(98024)
- 管理(87557)
- 研究(81357)
- 理学(75982)
- 理学院(75109)
- 管理学(73836)
- 管理学院(73422)
- 农(63076)
- 中国(62642)
- 科学(51712)
- 农业(48512)
- 京(47251)
- 业大(43110)
- 所(42615)
- 财(41891)
- 研究所(38864)
- 中心(38644)
- 江(35791)
- 财经(33465)
- 范(30989)
- 师范(30692)
- 经(30294)
- 经济学(30080)
- 农业大学(29872)
- 北京(29336)
- 院(28077)
- 州(28068)
- 基金
- 项目(155567)
- 科学(121457)
- 研究(112820)
- 基金(112152)
- 家(98428)
- 国家(97531)
- 科学基金(82109)
- 社会(72045)
- 社会科(67861)
- 社会科学(67837)
- 省(62585)
- 基金项目(60591)
- 自然(52428)
- 划(51512)
- 自然科(51090)
- 自然科学(51075)
- 自然科学基金(50148)
- 教育(49516)
- 编号(46989)
- 资助(44433)
- 成果(36558)
- 发(35916)
- 农(35454)
- 重点(35107)
- 部(34629)
- 创(31635)
- 课题(31466)
- 科研(29974)
- 创新(29691)
- 国家社会(29600)
- 期刊
- 济(118104)
- 经济(118104)
- 农(67023)
- 研究(63892)
- 农业(45437)
- 中国(43638)
- 学报(40003)
- 科学(37416)
- 财(30383)
- 大学(30239)
- 学学(29205)
- 业经(26726)
- 管理(24955)
- 融(22929)
- 金融(22929)
- 业(21570)
- 技术(18012)
- 教育(17305)
- 问题(17250)
- 经济研究(16795)
- 财经(15757)
- 农业经济(14943)
- 农村(14772)
- 村(14772)
- 版(14657)
- 经(13505)
- 资源(13264)
- 世界(12776)
- 经济问题(12362)
- 技术经济(12131)
共检索到3418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飞 石祖梁 李想 方放 郑顺安 刘申 孙仁华
[目的]为明确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推动我国东南丘陵区农村经济和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19912014年农村能源的统计数据为基准,选取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等8个省(市),系统分析了煤、电、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秸秆、柴薪、沼气和太阳能等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1)从能源消费强度看,东南丘陵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2004年为分界点),2014年较1991年降低了14%;农村生活能源人均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增幅为34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国柱 于歌 卢万合 牛叔文
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不同类型村落之间农村能源利用的差异性,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农村能源政策实施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研究了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村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地区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的村落差异明显且具有鲜明的组合特征,即丘陵山区以秸秆为主,煤炭、畜粪、太阳能、薪柴和沼气为辅;半山区以煤炭为主,薪草、秸秆、太阳能和薪柴为辅;川区以煤炭主,薪草、秸秆和太阳能。丘陵山区户均消费秸秆最多,川区最少,半山区居中;丘陵山区冬季取暖以煨炕为主,半山区煨炕和火炉取暖并重,川区以火炉取暖为主。本文针对不同类型村落的用能特点,提出相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国柱 牛叔文 杨振 张馨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经济贫困、环境脆弱、生活能源短缺,生物质过量消费成为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论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建立计量模型,基于替代性分析估算了不同用能结构情景下的环境经济成本。结果表明,现状户均生活能源消费2112.44kgce/a,人均428.59kgce/a,用能水平较低。目前农户消费能源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能源的现金支出和可获得性。与农户现状用能结构相比较,4种替代结构的能源消费总成本、环境成本、经济成本及现金支出差异较大。利用沼气和太阳能的结构各项成本低,应是今后农村能源建设的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宗泰 李华 肖红波 李军
改善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是治理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途径。依据北京农村家庭的资料,通过统计和计量分析发现:在农村家庭生活消费的能源总量中,电力、煤炭和燃气等商品能源占77.65%,其中煤炭占53.14%,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源占比16.77%,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占比5.58%。家庭的收入、所居地形、兼业情况和人口等多个因素对农村家庭选择生活能源有影响,当这些因素变得允许时,农村家庭选择消费清洁便利的能源。政府应该支持能源的清洁化使用,鼓励开发无污染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叔文 王志锋 李国柱 马利邦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根据在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的问卷调查,估算了一个村域农村生活能源资源潜力和实际消费量,分析了能源消费结构。结果表明,目前该村人均每年实际消费能源489.5kg标煤,4.2口之家年消费能源2.061 t标煤,可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自产能源占总能源的54.98%,不能满足需求;商品能源的使用对于转变用能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但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支出;生物质能占用能总量的一半,煤炭也有较大比重,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少;炊事、取暖用能作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占用能的绝大部分,表明当地用能水平较低、用能结构不合理。研究认为,积极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石祖梁 李想 王飞 方放 郑顺安 刘申 孙仁华
[目的]为推动我国区域农村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19912014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1991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和分省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增加了51.0%和95.6%,2005年以后人均消费量平均增长率达到6.5%。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商品能源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所占比重达到35%;秸秆、柴薪消费比重由65%、16.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石祖梁 李想 王飞 方放 郑顺安 刘申 孙仁华
[目的]为推动我国区域农村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1991~2014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1991~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和分省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增加了51.0%和95.6%,2005年以后人均消费量平均增长率达到6.5%。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商品能源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所占比重达到35%;秸秆、柴薪消费比重由65%、16.4%下降至43%、13.7%,而煤、油、燃气、沼气、太阳能比重分别增长至24.6%、2.7%、1.9%、0.3%、1.1%,电的消费量年度间波动较大,体现出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向多样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从区域结构看,东北三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均呈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均消费量显著低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家庭取暖能源消耗差异是主要原因;吉林省非商品能源消费比例有所提高,而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则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农民家庭收入水平有关。[结论]促进东北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是保障农村能源有效供应、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顺安 李想 石祖梁 吴泽嬴 刘申 王飞
[目的]明确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消费结构和供给模式,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村能源消费供给结构和模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法,以1991201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为基准,分析比较了我国西北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农村地区共24年商品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非商品能源(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消费和能源(煤炭、焦炭、成品油、电力、薪柴)生产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西北平原区商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65%左右,并保持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冬梅 王冬艳 李红 赵志威 张树文
以位于长白山西麓吉林中部低山丘陵区的蛟河市为对象,基于两期土地详查的矢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1997—2014年间蛟河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自然、区位和人口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蛟河市的农村居民点总量有所下降。村级尺度的蛟河市农村居民点大范围减少的同时,出现局部小范围集聚增加现象,乡级尺度的农村居民点变化存在空间差异。2蛟河市农村居民点近17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均匀度的变化较微弱,但密集度有所增加。317年间农村居民点的低坡度指向性和靠近河流、公路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没有改变,但受城镇吸引而集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4自然因素是农村居民点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居民点演化的主控因素;区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越来越大,距离交通线和城镇的远近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和格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人口因素亦是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动力之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韩昀 王道龙 毕于运
该文以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为主线,以郯城县为研究案例,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分析了郯城县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及其经济、自然和环境属性结构。结果表明:商品能源、清洁能源、新能源消费比例均过半,清洁能源占总能耗的72.16%;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促进了该地商品能对秸秆等非商品能的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仍占有较大比例,且均为商品性能源,体现了能源消费水平虽较高,但能源消费结构不甚合理等特点。
关键词:
农村 生活能源 能源属性 结构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小利 刘国彬 田东飞 党小虎
文章基于黄土丘陵区油田开发典型流域社会经济调查,探讨了石油开发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田开发期间对当地农民经济收益有显著改善作用,在三年内,油区农村与油田有关人均年收入达3689元,是传统收入的1.6倍。油田正常生产后油区农村仍以传统收入为主。油田开发后油区非农业人口和工副业收入均增加较快。油区农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油区5个村恩格尔系数均值由开发前的0.67下降到0.54,农村消费已从数量扩张型的满足温饱阶段向注重生存质量的小康阶段发展。在采油区,油田伴生天然气解决了周围农民燃料短缺问题,每年可节约煤炭643吨,节省薪柴505吨,每户年均节约燃料支出约800余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石油开发 农村经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翟胜 梁银丽 王巨媛
以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产业结构及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3年,该镇农业生态系统产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均产菜增长了近4.46倍,粮食与蔬菜单位面积产值分别增加了近2.7倍与1.09倍,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5.7%,达1 820.9元;种植业纯收入及其组分优势度呈升高趋势,而种植业效益却呈降低趋势;养殖业基础比较薄弱、效益低下,虽目前表现入不敷出,但因其日益受到重视,将逐渐成为继种植业后的第二大经济收入来源;果业纯收入与其组分优势度稳中有降,而果业效益在逐年提高;工副业纯收入、组分优势度及效益均呈下降趋势,并在2002年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慧 王继军 郭满才
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民增收与生态恢复是该区域的2大主要需求。商品型生态农业能够使满足这2个需求的"行为过程"有机结合,实现产业与资源的耦合。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为此引入"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典型流域(村)124户农户资料的分析与建模,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对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态势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即农业产业构成了农户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而"耦合态势"却决定了农户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农业资源、农户环境与农业产业具有两两相关性,且农业资源与农户环境的变化通过产业的发展传递并影响到农户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这一结果与商品型生态农业的理念相吻合。为此,必须提高农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感知程度,合理、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产业与农业资源的优化耦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君 李小建
基于对河南省一个空心村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从时间和空间扩展的角度对村庄空心化扩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扩展时段内,村庄的扩展规模和速度有明显差异,这与村庄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有关。在村庄空间扩张的过程中,村庄所处的地形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庄居民的建房偏好与行为,进而进一步影响到村庄的空间扩展特征。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促进空心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住宅消费需求。居民在建房资金筹备上的提前消费行为又提高了建房愿望。此外,人口增多,家庭结构小型化,居民居住偏好改变等因素进一步深化了村庄空心化,而现有村庄住宅政策的不完善是导致空心化形成的...
关键词:
中等收入 丘陵村 空心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乔希 刘锦扬 应寿英
从农户家庭特征、收入特征、承包地情况、流转流程特征、政府行为、社会保障因素以及社会关系因素七个方面对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农户流转意愿模型、转出意愿模型与转入意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文中得出结论是:农户劳动力情况对农地转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人均收入对农地流转影响显著,尤其是在转入方面,非农收入比重、承包地面积、土地类型对转出与转入影响均显著,承包地块数、社会保障情况对转出影响较显著。
关键词:
丘陵区 土地流转 农户意愿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