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80)
2023(5540)
2022(4594)
2021(4178)
2020(3503)
2019(7779)
2018(7827)
2017(13832)
2016(7901)
2015(9050)
2014(8992)
2013(8548)
2012(8094)
2011(7409)
2010(7410)
2009(6833)
2008(6593)
2007(6100)
2006(5497)
2005(4985)
作者
(27398)
(22689)
(22658)
(21412)
(14213)
(11044)
(10179)
(9034)
(8870)
(8075)
(7891)
(7810)
(7629)
(7549)
(7391)
(7072)
(6826)
(6817)
(6722)
(6478)
(6040)
(5795)
(5733)
(5429)
(5236)
(5140)
(4946)
(4871)
(4825)
(4785)
学科
(25810)
经济(25763)
管理(18733)
(15495)
(12331)
企业(12331)
(10953)
方法(9077)
中国(8280)
(8033)
(7545)
数学(7530)
数学方法(7367)
(7017)
(6615)
地方(6083)
理论(5705)
业经(5547)
(5096)
银行(5056)
(5054)
金融(5046)
农业(5043)
(4930)
教育(4603)
(4402)
(4380)
体制(4115)
税收(4099)
(4060)
机构
大学(112665)
学院(111407)
研究(48275)
(37506)
经济(36409)
中国(35260)
管理(34587)
科学(34558)
(30358)
理学(28968)
理学院(28495)
管理学(27508)
管理学院(27342)
(27327)
(26266)
研究所(25287)
农业(24562)
业大(22598)
中心(21320)
(18972)
(18629)
(18154)
(17672)
北京(16604)
(16370)
(16051)
技术(15881)
师范(15672)
农业大学(15331)
科学院(14885)
基金
项目(78661)
科学(59731)
基金(55328)
(52967)
国家(52563)
研究(50926)
科学基金(41781)
(31495)
自然(30105)
自然科(29380)
自然科学(29365)
社会(29178)
自然科学基金(28819)
基金项目(28738)
(28205)
社会科(27391)
社会科学(27383)
教育(23634)
资助(23020)
编号(19936)
重点(19336)
计划(18153)
(17180)
成果(17003)
科技(16921)
(16344)
课题(15850)
科研(15849)
(15700)
创新(14832)
期刊
(44309)
经济(44309)
研究(32754)
学报(29158)
中国(28481)
(27466)
科学(23602)
大学(20428)
学学(19490)
农业(18547)
教育(15333)
(14166)
管理(13817)
(10235)
(9123)
金融(9123)
技术(8980)
业大(8828)
(7482)
经济研究(7312)
农业大学(7298)
业经(6887)
财经(6800)
林业(6514)
科技(6141)
(5877)
资源(5718)
问题(5545)
图书(5468)
中国农业(5395)
共检索到177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庆福  赵兰坡  齐广  
利用颗粒分形理论对东北黑土土壤无机颗粒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其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黑土无机颗粒分形维数主要分布在2.80~2.90,与各粒级均呈极显著相关。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形维数主要分布在2.66~2.93,与黏、粉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无机颗粒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形维数间的回归方程y=88.18x-60.73x2+10.57x3,表明无机颗粒复合有机质可降低土壤的分形维数,但受低温的影响,也可能使土壤复合度降低,进而增加土壤的分形维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与肥力的相关分析证实无机颗粒复合有机质后,可增强土壤养分的保蓄能力,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心齐  孙华  熊德祥  
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法研究了不同肥力砂姜黑土无机磷的组成与分布。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无机磷以磷酸+钙盐和闭蓄态磷酸盐为主,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27%~48%和26%~37%。土壤无机磷中的Ca2-P、Ca8-P、Al-P、Fe-P均与速效磷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并且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其含量亦随之增加。土壤无机磷主要集中分布于<5μm粒级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各种形态无机磷的含量一般均随着复合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刚  周金池  
林业部经济林复合肥料课题组从1995年开始,根据平衡施肥的原理,采用测土配方结合田间营养诊断,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树种上做了大量的田间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不同地区和树种的肥料配方,并结合不同肥料的特点进行科学地复合.在其中添加了促进树体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晓朦  姚云  何丙辉  秦伟  
为研究径流小区紫色土在不同坡长下人为扰动地表后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20、40和60m坡长下扰动地表与自然坡长下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中的优势粒级是0.2500.050 mm,含量在33.21%22.55%。土壤微团聚体中的优势粒级是0.2500.050mm,次级优势粒级是0.0500.010mm。扰动地表下的土壤分形维数小于自然坡长下的分形维数,坡长越长分形维数越高。坡长越长土壤养分含量越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岳龙凯  王伯仁  黄庆海  柳开楼  蔡泽江  李冬初  黄晶  张会民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及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特征,深入探索长期不同施肥引起的土壤供钾能力差异,明确不同施肥土壤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的供应能力。【方法】以持续20年以上的进贤和祁阳旱地长期试验为研究基础,采用超声波打散,虹吸管法分离土壤100μm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制备钙饱和样品,通过草酸连续浸提,得到原土及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非交换性钾释放量并建立动力学方程,探索非交换性钾释放规律。【结果】浸提300 h,土壤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变化表现为进贤试验点化学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和化学氮、磷、钾肥配施(NPK)...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景燕  胡庭兴  龚伟  宫渊波  
对川南坡地的农耕地以及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土壤有机质、粘粒(0.01 mm)含量的比值、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以及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增加,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农耕地的规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物理性粘粒与物理性砂粒含量的比值、有机质含量与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颗粒分形维数及物理性粘粒与物理性砂粒含量的比值也具有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世文  张立平  袁君  沈重阳  陈孝杨  叶回春  黄元仿  
【目的】探究多角度、多尺度全面揭示土壤颗粒大小分布特征的方法体系,探索更加简单而又可综合定量分析评价土壤质量及其演变过程的手段。【方法】以计算的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Dv)作为分析对象,建立集分形理论、传统统计学、分离土壤颗粒Dv的双对数图和地质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为一体的表层土壤颗粒大小分布变化特征分析方法体系,并基于此从点和区域2个尺度系统全面地研究表层土壤颗粒大小分布变化特征。【结果】粒径50μm以内的土壤颗粒累积体积百分含量与Dv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3,土壤颗粒Dv值越小,土壤颗粒越粗;最大和最小D...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宋籽霖  张昌胜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的分形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分析,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墩山小流域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人工灌木等6种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结果】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对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影响不同。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天然草地0.25—0.05 mm、0.05—0.01 mm微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均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而0.25—0.05 mm、0.05—0.01 mm土壤颗粒含量以及分散系数、分散率低于人工灌木和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社奇  刘云鹏  刘建军  王国栋  
为了全面了解人工林地的生态环境状况,采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不同深度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在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和根系等的作用下,人工林能够提高林地土壤的团聚能力,降低土壤的分形维数;不同深度油松人工林地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土壤剖面趋于均一,而且小于同种质地的其他土壤;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反映森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因而可作为评价森林土壤生态特征的指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婷婷  王瑄  陈雯静  邱野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颗粒的影响,解决土壤形态和过程复杂等问题。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辽宁省铁岭市泉河流域的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分形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的曲线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主要以粉粒为主,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地均主要以细砂粒为主,果树台田主要以极细砂粒为主;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主要是由土壤中粘粒含量决定的,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果树台田分形维数<林地分形维数<天然次生林分形维数<坡耕地分形维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颗粒...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淑霞  王宇  周平  赵兰坡  刘景双  秦治家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常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1)、1.5倍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2)和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5个处理。结果表明:长期合理施用化肥能使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的含量和原土复合量趋于增加;有机无机配施能使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原土复合量、土壤追加复合量及追加复合度增加,而原土复合度降低,增加有机肥用量可以降低土壤追加复合度。施肥能促进土壤中各种结合形态的腐殖质绝对含量和土壤松/稳和松/紧比值增加,但以松结合态腐殖质增加的较多。不同处理中高用量的有机肥处理(NPKM2)效果更明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霞  姚孝友  张光灿  胡续礼  Heathman G C  
为探索人为活动干扰下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的影响,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孔隙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长期农业耕作等人为干扰下,玉米作物、板栗经济林和灌草丛群落下的土壤颗粒呈粗粒化特征,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下降,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结构呈现退化状态;而处于长期封禁保护下的森林群落,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大,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较高,孔隙结构状况较好。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的粗骨土结构特征,森林群落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和对土壤空隙的填充能力,是其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袁杰  程梦园  何启欣  高斯远  程国  童珊  
【目的】以香日德—柴达木河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特征。【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容重和pH变化规律与有机质相反,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粉粒、砂粒为主,粘粒含量较低;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为:乔木林地(1.91)<灌木林地(1.94)<草地(2.06)<耕地(2.1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粘粒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和有机质关系不显著。【结论】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呈显著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质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倪斌  吴东明  李玮  陈淼  李勤奋  
【目的】砖红壤在热区农业地位重要,明确有机-无机管理对其碳/氮库影响,可为热区农田的精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依托建于海南文昌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观测站,于田间尺度下研究了4种有机-无机管理措施对砖红壤碳/氮库的影响,包括: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单施秸秆。【结果】①对于土壤全态碳、氮库,经5年有机-无机管理后,仅土壤总氮受影响变,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小。其中,单施化肥可使土壤总氮含量上升1.65倍,达(0.57 ± 0.11)g/kg;单施有机肥使总氮含量上升1.51倍;②对于活性碳库,单施有机肥或秸秆均增加其库含量,包括DTC(溶解性总碳)、DIC(溶解性无机碳)、DOC(溶解性有机碳)。相反,单施化肥使土壤DTC和DOC下降80%和79%,不利于土壤活性碳库累积;③对于活性氮库,单施有机肥、秸秆分别使土壤溶解性总氮(DTN)含量增加1.63和1.79倍。但是,仅单施有机肥提升了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相反,单施化肥对DTN影响不显著,但对土壤NH_(4)~(+)-N和NO_(3)~(-)-N的增加效应在4个施肥处理中最大;④弦图分析可视化揭示了有机管理下的碳、氮库含量最高,并成功识别它们与无机管理土壤的差异性;主成分分析发现:土壤氮库(TN、NH_(4)~(+)-N、NO_(3)~(-)-N)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与土壤pH呈负相关;土壤碳库(DOC、DTC、DIC)与土壤pH呈正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土壤碳库与土壤氮库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有机管理,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活性碳/氮库容,是维持土壤肥力最优施肥方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金兵  高菲  宋金凤  崔晓阳  
[目的]量化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黑碳含量及分布特征,为研究东北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和积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径分组方法测定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表层(A_(11))和亚表层(A_(12))颗粒有机碳(POC)和黑碳(BC)含量,分析其与土壤基本性质(有机质、含水量、p H值、粘粒和团聚体等)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种森林类型土壤A_(11)和A_(12)POC含量分别为31.89 88.00、5.25 19.45 g·kg(-1),BC含量分别为8.43 2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