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67)
- 2023(10956)
- 2022(9318)
- 2021(8400)
- 2020(7248)
- 2019(16574)
- 2018(15937)
- 2017(30513)
- 2016(17024)
- 2015(18808)
- 2014(18734)
- 2013(18595)
- 2012(17303)
- 2011(15751)
- 2010(15636)
- 2009(14526)
- 2008(14480)
- 2007(13126)
- 2006(11294)
- 2005(9854)
- 学科
- 济(71595)
- 经济(71514)
- 管理(45524)
- 业(44610)
- 企(34641)
- 企业(34641)
- 方法(34424)
- 数学(30910)
- 数学方法(30653)
- 农(20082)
- 财(17781)
- 学(17437)
- 中国(16598)
- 地方(16116)
- 贸(15013)
- 贸易(15009)
- 易(14543)
- 业经(14366)
- 农业(13714)
- 环境(11410)
- 制(11292)
- 务(11205)
- 财务(11188)
- 财务管理(11159)
- 企业财务(10571)
- 和(10106)
- 技术(9912)
- 银(9471)
- 银行(9408)
- 融(9365)
- 机构
- 大学(252758)
- 学院(251113)
- 济(100463)
- 经济(98380)
- 管理(93234)
- 研究(88957)
- 理学(81612)
- 理学院(80519)
- 管理学(79006)
- 管理学院(78550)
- 中国(64038)
- 科学(60791)
- 农(57138)
- 京(53512)
- 所(47709)
- 业大(47257)
- 农业(46006)
- 研究所(44234)
- 财(42972)
- 中心(40502)
- 江(37544)
- 财经(35416)
- 北京(32749)
- 范(32747)
- 师范(32272)
- 经(32165)
- 院(31915)
- 农业大学(30956)
- 经济学(30948)
- 州(29206)
- 基金
- 项目(178028)
- 科学(138367)
- 基金(130039)
- 家(118389)
- 研究(118250)
- 国家(117478)
- 科学基金(98224)
- 社会(75603)
- 社会科(71763)
- 社会科学(71736)
- 基金项目(70564)
- 省(69877)
- 自然(67570)
- 自然科(65969)
- 自然科学(65942)
- 自然科学基金(64768)
- 划(60373)
- 教育(53741)
- 资助(51968)
- 编号(45541)
- 重点(40840)
- 部(38691)
- 发(38217)
- 计划(36685)
- 创(36575)
- 科研(35455)
- 成果(34964)
- 创新(34395)
- 科技(32760)
- 国家社会(31833)
- 期刊
- 济(102977)
- 经济(102977)
- 研究(64844)
- 学报(51849)
- 农(49660)
- 科学(44574)
- 中国(44442)
- 大学(36493)
- 学学(35015)
- 农业(33505)
- 财(33035)
- 管理(29166)
- 业(18819)
- 教育(18717)
- 技术(18413)
- 融(18037)
- 金融(18037)
- 业经(17163)
- 财经(17143)
- 经济研究(16898)
- 问题(14772)
- 经(14687)
- 版(14350)
- 业大(14068)
- 资源(14014)
- 技术经济(12656)
- 科技(12612)
- 贸(11853)
- 农业大学(11846)
- 商业(11801)
共检索到350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全峰 严建文 瞿诗进 郭文昊
耕地利用效益是评估区域耕地利用协调程度的必要前提,也是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依据耕地利用系统理论,构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框架,运用综合评价法、探索性数据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上均呈现为由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向西部和北部低丘缓坡地形区减少趋势,社会效益则主要表现为由南部向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2)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高集聚主要在辽宁省南部以及北部黑龙江省县域范围分布,低集聚则集中分布在东部内蒙古和中部吉林省县域。3)从影响因素来看,黑土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中气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作物复种指数是关键影响因素,且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加显著。为更好的提升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需要把握乡村振兴协作、保护经营机制、农业综合措施和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冲 姜博 张文琦 初楠臣 李晓庆 王玉迪
[目的]对东北地区36个市(州)20052014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找出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得出各年各地区效率值,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其影响因素。[结果]20052014年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规模效率值较为稳定,纯技术效率值波动上升,纯技术效率始终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省的综合效率水平高于吉林省与辽宁省;在分解效率方面,黑龙江省的纯技术效率水平高于吉林省与辽宁省,吉林省的规模效率高于黑龙江省与辽宁省;受区域农业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国明 张宇 章尤琴
揭示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三轮土地承包及黑土地保护等提供依据。本文以拜泉县作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求得耕地细碎化综合评价值,并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耕地景观细碎化深受地形影响,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区耕地细碎化水平最高,丘陵地区其次,平原地区最低。耕地权属细碎化受到土地分包方式、户均耕地面积等影响;2)耕地细碎化模式中,“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低度细碎化”和“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中度细碎”占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33.33%、17.20%;3)耕地细碎化影响因素主要为权属、设施和自然切割力。权属切割力呈现高度负相关,设施和自然切割力呈现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5、0.617、0.661,权属切割力的影响最大。拜泉县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可从景观与权属双重视角下探索东北黑土区耕地细碎化治理对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制定耕地第三轮承包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伟
[目的]通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耕地区位指数模型测算各子区域耕地面积的空间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文章运用地理综合分析方法分析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空间分异;选取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科技5方面共12个指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时间变化来看,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整体呈现出递减趋势;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空间变化来看,总体来说,常州南部地区(溧阳区)为耕地密集区,北部(新北、钟楼、天宁、武进)为耕地稀疏区;从影响因素的效用来看,经济因素的影响效用大,尤其是人均GDP和地均GDP的比重,而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小,尤其是房屋竣工面积、公路里程。[结论]总体而言,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常州地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幅度已基本得到控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邹玉友 丛亿 韩苗 高玉娟 田国双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高水平耕地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东北黑土区2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法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持续提高,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则呈现“W”型变化波动上升,区域间差异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对邻地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三江平原区和长白山-辽东丘陵区与东北黑土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方向一致。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基础、缩小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差距、合理规避数字普惠金融虹吸效应等政策建议,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与黑土地有效保护协同推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志军 陈美球 蔡海生 周克昊 李芳 朱再昱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区域协调发展和江西崛起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首先建立了耕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益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森林覆盖率、人均粮食产量、土地生产力等6项指标是决定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兆亮 杨子生 邹金浪
以耕地保护"新政"时期的1999—2008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各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基础上,运用GIS、线性回归和泰尔指数系统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差异,并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⑴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和东北递减,但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位次整体下降,中部和西部则上升,东北相对稳定;⑵由泰尔指数可知,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总体差异较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⑶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受耕地资源状况(如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等)的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政策的影响。因此,我国应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冠荣 刘桂英 谢花林
在测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业固定资产、劳动力、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投入量的基础上,基于Theil指数和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分析了中国1999年以来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尺度上的劳动力集约度逐年下降,而化肥、农用柴油、农药、农膜和农业固定资产的集约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固定资产增幅最大;2区域尺度上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序变化特征与国家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一致;除劳动力集约度中部地区最高外,其他投入要素的集约度均以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最低;3省域尺度上的劳动力集约度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变化方向,化肥、农药和农用柴油集约度在上海、天津、...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集约度 Theil指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鹏岩 秦明周 闫江虹 李瑾 杨林 孙超
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分析和评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耕地资源利用效益指标体系,借助SPSS和GI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0年间,河南耕地面积保持基本稳定,耕地利用总体效益有所增加,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由北高南低转为东高西低。②就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看,10年间,耕地利用效益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强烈影响,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由化肥施用量逐渐转变为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利用效益 主成分分析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谢旻琪 张宇 杨奎 钟太洋
[目的]我国以“大棚化”为代表的耕地利用转型不断深入,意味着传统的露天耕作已逐渐被设施农业取代。少有研究在宏观层面上对耕地“大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特别是其与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间的关系。[方法]文章以2006和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对象分析了耕地利用“大棚化”的时空特征,并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对2016年全国209个地级行政区耕地利用“大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①2006—2016年中国大陆耕地利用“大棚化”整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②大棚用地面积影响因素中,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新型职业农民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坡度有显著负向影响。③“大棚化”率的正向影响因素与大棚用地面积的相同,而负向影响因素中新增了降水量、一产比重和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结论]人口密度是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的重要拉力因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主动有效推进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京 杨钢桥
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全国1990-2006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态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0-2006年间,全国耕地投入强度呈现波动状态,利用程度表现频繁波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利用效率呈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GDP、农村劳动力工价和财政支农是影响耕地投入强度的重要因素;农民文化程度、城镇化率和人均耕地面积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耕地利用集约度。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利用,通过合理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耕地流转制度和农业剩余劳力流动制度,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和...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集约度 影响因素 典型相关分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滨
耕地资源是关系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乃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件。为此,本文聚焦中国耕地资源,并以加拿大为参照,基于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测算中加两国耕地利用效益,系统分析中加两国耕地利用效益。研究表明,2005—2016年,中加两国耕地利用效益均呈现增长态势,加拿大耕地利用效益明显高于中国,且加拿大耕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层面具有全方位优势;相比之下,中国耕地利用效益的增速则明显高于加拿大,这得益于中国各级政府对耕地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农民生态意识的觉醒。最后,借鉴加拿大耕地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经验,提出完善农业补贴、提高农业机械普及率、减少农业化肥农药使用以及完善农业法律体系等方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启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牛海鹏 张安录
研究目的:在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和外部性分析的基础上,探求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和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形态、产生的基础和作用过程不同,其中耕地利用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耕地利用外部效益的内部化则是解决目前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研究结论:应尽快建立和实施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雨濛
耕地利用不合理,存在有小规模粗放经营、利用不充分、非农化及浪费等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耕地利用中存在外部性,而且正外部性又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补偿,负外部性又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遏制,据此,本文在分析了耕地外部性的形成及原因之后,提出了相应的补偿方略及建议。
关键词:
耕地 外部性 效益补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瑞华 李明秋
耕地利用效益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对于合理利用耕地、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测度耕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较快,生态环境效益保持稳定。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主要因为农业生产投入,生态环境效益的改善源于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投资。当前耕地利用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态环境效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
耕地 利用效益 驱动因素 河南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