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57)
2023(13955)
2022(11063)
2021(9762)
2020(7837)
2019(17478)
2018(16371)
2017(31243)
2016(16518)
2015(17710)
2014(16992)
2013(16775)
2012(15394)
2011(14003)
2010(14205)
2009(13235)
2008(12093)
2007(10551)
2006(9442)
2005(8441)
作者
(50632)
(42181)
(42067)
(40077)
(26715)
(20534)
(18867)
(16345)
(16311)
(14770)
(14737)
(14175)
(13512)
(13274)
(13212)
(13143)
(12368)
(12359)
(12312)
(12046)
(10620)
(10106)
(10032)
(9740)
(9669)
(9285)
(9253)
(8877)
(8539)
(8296)
学科
(70072)
经济(70001)
管理(45908)
(44375)
(34912)
企业(34912)
方法(29211)
数学(26390)
(26331)
金融(26328)
数学方法(26163)
(23621)
银行(23572)
中国(23306)
(22862)
(19969)
(19478)
(18652)
贸易(18640)
(18240)
业经(18221)
地方(17690)
(15999)
环境(15284)
(14340)
农业(13836)
(12646)
产业(12496)
(12088)
财务(12071)
机构
大学(238407)
学院(237235)
(100399)
经济(98533)
管理(87440)
研究(85276)
理学(76653)
理学院(75677)
管理学(74292)
管理学院(73918)
中国(68620)
科学(55439)
(49701)
(49515)
(45121)
(43448)
业大(41099)
研究所(40532)
中心(40323)
农业(39377)
财经(37125)
(34182)
(34007)
经济学(33274)
(31317)
经济学院(30711)
北京(30450)
(30321)
师范(29889)
财经大学(28096)
基金
项目(173971)
科学(137280)
基金(130153)
(117949)
研究(117713)
国家(117101)
科学基金(99198)
社会(79421)
社会科(75834)
社会科学(75812)
基金项目(69800)
(66836)
自然(65541)
自然科(63985)
自然科学(63959)
自然科学基金(62818)
(57278)
资助(51101)
教育(50926)
编号(43476)
重点(39915)
(38165)
(37505)
(36863)
国家社会(35264)
创新(34702)
科研(33921)
计划(33903)
成果(32490)
教育部(31416)
期刊
(99577)
经济(99577)
研究(65046)
学报(46671)
(43112)
中国(42292)
科学(40669)
(34180)
金融(34180)
大学(33500)
(32542)
学学(32235)
农业(28755)
管理(27698)
财经(18044)
经济研究(17210)
业经(16270)
(15923)
(15504)
技术(14322)
问题(13988)
教育(13818)
资源(13764)
(13342)
(12391)
业大(12339)
国际(12151)
科技(11798)
技术经济(10331)
商业(10281)
共检索到341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邹玉友   丛亿   韩苗   高玉娟   田国双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高水平耕地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东北黑土区2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法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持续提高,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则呈现“W”型变化波动上升,区域间差异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对邻地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三江平原区和长白山-辽东丘陵区与东北黑土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方向一致。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基础、缩小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差距、合理规避数字普惠金融虹吸效应等政策建议,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与黑土地有效保护协同推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邹秀清  谢美辉  于少康  李致远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不同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方法:非期望超效率E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变化,并在劳动力转移至一定程度后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区域层面,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正相关,对其他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关系;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东北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大于23.32%时,其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影响显著,并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激励农地流转,促进耕地集约利用,提升农民技能,推进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步增长。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恒君   王子源  
传统金融服务出于信息采集、服务门槛、风险控制等原因难以实现农户的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农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拓宽农业资本要素的获取渠道,为农业生态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本文采用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中国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路线和模式,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传导路径主要基于城镇化水平、科技进步、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资源禀赋,并表现出不同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为此,要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业生态效率发展,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关注外溢效应,合理调配各项资源,注重科技发展与人才引进,以实现农业生态效率的有效提升。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自强  张天  
数字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与增收渠道产生深远影响,能够促进本地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但对周边地区农民收入的溢出、扩散效应还未显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来源的影响途径与作用效果各不相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提升,但无法推动资产性收入的提高。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增收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机会与工资水平来间接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应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吸纳农民实现稳定就业,提升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地区农民增收的涓滴效应,并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来促进农民资产性收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全峰   严建文   瞿诗进   郭文昊  
耕地利用效益是评估区域耕地利用协调程度的必要前提,也是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依据耕地利用系统理论,构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框架,运用综合评价法、探索性数据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上均呈现为由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向西部和北部低丘缓坡地形区减少趋势,社会效益则主要表现为由南部向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2)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高集聚主要在辽宁省南部以及北部黑龙江省县域范围分布,低集聚则集中分布在东部内蒙古和中部吉林省县域。3)从影响因素来看,黑土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中气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作物复种指数是关键影响因素,且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加显著。为更好的提升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需要把握乡村振兴协作、保护经营机制、农业综合措施和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汤渌洋   鲁邦克   陈琦  
文章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机会获得和经济成果共享三个维度构建了测度经济包容性增长指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2021年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了度量,进一步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包容性增长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经济包容性增长水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空间分布不均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邻近地区会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短期和长期效应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包容性增长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梦成   董又铭   林娜娜   漆信贤   黄贤金  
耕地利用转型为应对全球耕地利用碳减排提供了新途径。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模型方法,以黄淮海平原为例,探究“双碳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对耕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黄淮海平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具体形态均存在显著正向的空间自相关,且耕地利用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2)显性转型加剧了本县域和邻近县域的碳排放,而隐性转型则对本地和邻近地区均具有碳减排效应;(3)数量转型、空间结构转型以及生产功能转型对耕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正向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生活功能转型和生态功能转型则均具有碳减排效应。研究表明,应稳妥推进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合理调整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发展现代化低碳农业;因地制宜引导耕地利用转型;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的区域耕地碳减排效应,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术魁   仝斌   张俊雯   张斌  
研究目的: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于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2011—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波动性提升且高值分布由点状演变为片状;(2)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各维度指标对耕地利用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省份异质性、阶段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4)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升耕地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应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进一步激发信贷、投资和保险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正向作用,精准匹配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改进耕地利用效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康宽  孙英杰  
在就业总量性矛盾得到缓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基于200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普通面板及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普惠金融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显示: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第一及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增加,承接第二产业的结构性、摩擦性失业人员,进而促进总体就业水平的提升。地区之间普惠金融发展的协调性不足,周边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就业具有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沿海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总体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地区之间更加协调;内陆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三次产业就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地区之间协调性不足。普惠金融发展对生产性及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呈现出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媛  
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可得性能够为各行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进而增强整体创新活跃度。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索2011—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活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渠道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创新活跃度具有一定影响,能够促进本地创新活跃度提升,但对周边地区创新活跃度提升的影响还未显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类型创新活跃度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能显著提升技术创新活跃度、开放创新活跃度、活动创新活跃度,但无法提高制度创新活跃度;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升创新产出水平、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间接方式,提高创新活跃度。有鉴于此,需出台叠加支持政策,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强金融科技赋能,精准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区域协同合作,促进产业创新集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啸  陈鑫  
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创新,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已经迈入数字化时代。基于201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检验普惠金融数字化进程中潜在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内部流动性低且空间上呈现稳定的二元格局;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相较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能改善所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还存在显著的全局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也有积极的影响,且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其数字服务支持程度。上述结论较好地印证了G20数字普惠金融所倡导的数字化价值所在,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经验证据。未来要以数字金融服务作为普惠金融发展重点,提高其在优化中国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刘丹  方锐  汤颖梅  
选择2011~2015年中国内地29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借助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研究成果,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非农收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中国不同省域之间均对农民非农收入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对本地区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邻近省份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也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基于此,建议进一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大金融产品和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化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媛  
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可得性能够为各行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进而增强整体创新活跃度。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索2011—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活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渠道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创新活跃度具有一定影响,能够促进本地创新活跃度提升,但对周边地区创新活跃度提升的影响还未显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类型创新活跃度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能显著提升技术创新活跃度、开放创新活跃度、活动创新活跃度,但无法提高制度创新活跃度;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升创新产出水平、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间接方式,提高创新活跃度。有鉴于此,需出台叠加支持政策,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强金融科技赋能,精准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区域协同合作,促进产业创新集聚。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亮  蒋依铮  
基于2011—2019年全国245个地级市数据,构建时变非对称互联网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内生交互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促进作用。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邻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抑制了本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邻近地区技术创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增长,但抑制了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邻近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了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但抑制了本地区的技术创新。第三,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是数字普惠金融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空间交互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万强   曾军   刘晓云   高华蕾   朱岩  
文章以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实证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空间效应以及区域异质性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在全国层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维度差异,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使用深度影响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呈现“低—低”“高—高”集聚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关部门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实施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数字普惠金融战略,以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