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33)
- 2023(16299)
- 2022(14046)
- 2021(12999)
- 2020(10619)
- 2019(24259)
- 2018(24171)
- 2017(46184)
- 2016(24978)
- 2015(27761)
- 2014(28076)
- 2013(27933)
- 2012(26113)
- 2011(23853)
- 2010(24166)
- 2009(22099)
- 2008(21480)
- 2007(18936)
- 2006(16844)
- 2005(15373)
- 学科
- 济(119969)
- 经济(119863)
- 管理(68550)
- 业(64535)
- 企(51963)
- 企业(51963)
- 方法(45199)
- 数学(38864)
- 数学方法(38463)
- 中国(31877)
- 地方(30675)
- 农(28338)
- 学(25961)
- 业经(25150)
- 财(23582)
- 农业(19613)
- 制(19243)
- 贸(18226)
- 贸易(18213)
- 地方经济(17794)
- 环境(17761)
- 融(17662)
- 金融(17659)
- 易(17514)
- 银(17504)
- 银行(17457)
- 理论(17132)
- 和(17131)
- 行(16851)
- 技术(16163)
- 机构
- 大学(363649)
- 学院(362219)
- 济(151241)
- 经济(148008)
- 管理(138914)
- 研究(131755)
- 理学(119244)
- 理学院(117786)
- 管理学(115788)
- 管理学院(115124)
- 中国(97119)
- 科学(81671)
- 京(78966)
- 所(67713)
- 财(67232)
- 研究所(61613)
- 农(59535)
- 中心(57783)
- 江(53633)
- 财经(53385)
- 业大(53056)
- 北京(50599)
- 范(50107)
- 师范(49636)
- 经(48462)
- 院(47748)
- 农业(46405)
- 经济学(45919)
- 州(43662)
- 经济学院(40967)
- 基金
- 项目(243530)
- 科学(191294)
- 研究(177492)
- 基金(175727)
- 家(153879)
- 国家(152593)
- 科学基金(129969)
- 社会(112199)
- 社会科(106332)
- 社会科学(106306)
- 省(95015)
- 基金项目(93063)
- 自然(83897)
- 自然科(81890)
- 自然科学(81872)
- 教育(80469)
- 划(80404)
- 自然科学基金(80388)
- 资助(72320)
- 编号(71507)
- 成果(58529)
- 发(55989)
- 重点(55064)
- 部(53267)
- 课题(50296)
- 创(49957)
- 创新(46687)
- 国家社会(46123)
- 科研(46071)
- 教育部(45331)
- 期刊
- 济(175628)
- 经济(175628)
- 研究(113056)
- 中国(72310)
- 学报(57944)
- 农(54481)
- 科学(54239)
- 管理(52586)
- 财(48941)
- 大学(43242)
- 教育(41125)
- 学学(40691)
- 农业(37985)
- 融(33676)
- 金融(33676)
- 技术(31619)
- 经济研究(28688)
- 业经(27538)
- 财经(26534)
- 经(22793)
- 问题(22338)
- 业(19372)
- 技术经济(18744)
- 图书(18725)
- 科技(17483)
- 理论(17192)
- 资源(16851)
- 现代(16544)
- 商业(16337)
- 贸(16161)
共检索到549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慕晓飞 雷磊
基于GIS对1989年以来东北区域发展的均衡性进行了测度分析。引入区域重心模型,对东北地区经济(GDP)重心相对于几何重心的时空偏离进行了可视化测算。结合相关统计指标,并引入相对发展率(Nich),对东北区域经济均衡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经济重心存在显著地空间偏离;经济重心呈西南,折回东北,复向西南的移动趋势;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关键词:
经济重心 均衡性 东北地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灵碧
我国石油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石油企业相对地方经济超前发展有其先天优势条件和客观因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长期看,只有从规范油地区域分工、互补功能、互惠共赢的全方位视角认知由石油企业拉动地方经济组合联动的模式切换,驾驭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突出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才能实现油地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油地关系 区域经济理论 均衡发展理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瑾瑜
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指区域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区域发展非均衡性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能够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区域发展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因此,只有明确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发展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构建出适合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发展差异 非均衡性 循环经济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于颖
相对于静态经济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来说,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动态理论本身是落后的。这些理论的推理,目前被用来解释诸如均衡成长及投资优先次序决定等少数密切相关的问题。二者实质上都涉及发展的途径或设计,这也是目前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均衡成长 不均衡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卫东
1 经济重心地域迁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反映经济重心,顾名思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平衡点。它既可以看做是区域内各个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辐射的合力作用的平衡点,也可以看做是区域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重心的空间叠置平衡点。它的位置可以用几何作图及数量指标计算确定。其位置的空间变化,即所谓的地域迁移,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时,可用人口的分布变化来反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也可以用城市的分布重心反映。为准确计量,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工业总产值的总量、人口平均值或单位面积平均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予以确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马希才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经济区目前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要想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东北经济区的发展演变过程。因此,本文将结合东北经济区经济中心的演变来分析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考察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东北经济区 经济重心 区域均衡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曰瑶
均衡即表示系统的结构或相对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并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的状态性质。毛泽东、邓小平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存在的必要性。从发展看,我国存在三种类型的非均衡性:需求拉动导致的非均衡即通货膨胀,结构转换导致的非均衡即失业与生产过剩,空间发展的非均衡即地区差距
关键词:
非均衡 适度非均衡 需求拉动 结构转换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贾善铭 覃成林
交通运输是影响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建的基于交通线路影响的区域经济格局演变模型证明,交通线路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从而引起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发生相应的改变。分析表明,2020年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受其影响,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将向非均衡状态发展;大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将增强;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国家可考虑对高速铁路网空间布局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小其对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增强其对东北、环渤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可考虑规划建设以高速铁路为空间组织...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区域经济格局 可达性 均衡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富君 万相昱
本文基于2003-2022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使用σ和β收敛模型测算出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收敛系数、稳态值与收敛速度,并分析其非均衡性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非均衡性特征逐渐减弱。第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显著的β收敛性,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对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非均衡性特征会不断减弱。第三,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收敛速度存在异质性。最后,提出推动落后地区更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相对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非均衡性 特征分析 收敛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宁
本文利用省份横截面数据计算我国省际流通产业发展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同时基于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回归探索不同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均衡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之间流通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滞后。此外,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城镇化水平对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投资力度和科技投入水平的影响现阶段较小,流通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失衡现象。
关键词:
区域失衡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面板数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风雨
选取我国31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数据,创新性地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科技创新发展差距主要产生于地区间差距,东部、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地区间差距最大,而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内部差距最大;产出发展差异是我国高校总体科技创新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性来源,不同维度差异的贡献存在地区异质性特征。厘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时空分异现状与特征,助推高校科技创新均衡发展,是全面提升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区域科技 科技创新 高效发展 治理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风雨
选取我国31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数据,创新性地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科技创新发展差距主要产生于地区间差距,东部、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地区间差距最大,而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内部差距最大;产出发展差异是我国高校总体科技创新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性来源,不同维度差异的贡献存在地区异质性特征。厘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时空分异现状与特征,助推高校科技创新均衡发展,是全面提升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区域科技 科技创新 高效发展 治理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文超
文章基于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以黄河流域313个县域的人均GDP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0—2018年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时空演化情况。结果显示:2010—2018年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绝对程度在拉大,相对程度在不断缩小,同时呈现着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而且空间集聚的程度在不断强化。从空间集聚的形态看,"高-高"型县域主要集聚在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的北部,少数分布在山东;"低-低"型县域主要集聚在黄河上游的西部地区;"低-高"型的塌陷型和"高-低"型的极化型县域相对较少。2018年,"高-高"型县域有局部扩散的现象,"低-低"型县域出现了向西扩散和向山西转移的趋势,"高-低"型的极化型县域数量明显增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县域经济 时空演化 ESDA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皓方 任太增 谭征
基于城乡、区域关联的"要素流"视角,构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运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对2000—2017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呈现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和分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都表明河南省区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极化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加剧,基尼系数在2005年(0.500 3)迈入发展的差距悬殊阶段(基尼系数0.5~0.6),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行政层级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而导致各地级市的区位优势度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进而导致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异、极化及其时序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